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2、③诲人不倦。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诲人不倦不仅表现在毕生从事教育,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4、②孔丘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已有发展,在《论语》中有多处记述,如“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敲黑板:《诗》、《书》)
5、 孔子的经济思想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6、 孔子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可以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孔子师生之间互相讨论、回答情况的书。教学相长重要的是老师要勇于放下架子,面对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不足,敢于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并把学来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实际上,“诲人不倦”是要以“学而不厌”为基础。另外,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中体现的师生平等观,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7、以上六种教材,各有教育任务,对人的思想教育都有重要的价值。
8、这是中国早的诗歌选集。春秋时流传诗歌甚多,孔丘搜集而整理之,编为教材,存其精华305篇,概称300篇,其特点是思想内容纯正无邪,合乎周礼。诗有风、雅、颂三种类型,分列为三部分。
9、 孔子晚年时期的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0、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11、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12、风,包括15国的民歌,反映各地区平民和贵族的风尚和习惯,抒情诗居多,是《诗》中有价值的篇章。
13、可以让我们树立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寻求长治久安良策;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构造和谐世界都有重大意义。
14、其中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两项平等教育思想。
15、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是指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的“有教无类”满足了平民入学接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1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就是要占有知识材料,“思”就是对看到的知识材料进行分析思考。孔子认为,要使一个人成才,就必须通过培养,使他既善于占有资料又勤于对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教好学生。
17、“学而优则仕”包含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往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18、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19、“乐”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内涵广泛,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在一起。在社会生活中,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而为政治服务,所以礼乐常常并提。但是,礼乐的作用有不同。乐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对个人来说,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形成崇高的品格;对社会来说,乐教使人性情宽和朴实,帮助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孔丘重视对弟子们的乐教,编辑了教材。孔丘不仅爱好“乐”,且对“乐”有较高的修养。他会歌唱会弹奏,还能欣赏能评价。对于“乐”,首先在思想内容上要达到善的标准,其次在艺术形式上要达到美的标准,内容与形式都和谐统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根据这种评价标准,他赞扬古代的韶乐,反对流行歌曲郑声。他强调乐的道德标准,重视乐的社会效果,对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乐》传至秦,因秦焚书而散佚。
20、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 )
21、本题考查教育学历史人物。ACD三选项的内容都是孔子的教育言论。中国战国时后期墨家对知识的一种分类。他们将知识按其来源分为三类:“知:传授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经说上》),即亲知、闻知、说知三种知识。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