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劝学正反对比论证的句子
1、翻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3、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4、(1)骐骥一跃(数词)(2)用心一也(专形容词)
5、本段荀子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论证技巧:正反对比。对比手法的确是一种很有效的论证方法,两相比较,一目了然,值得学习。
6、木———受绳———→直改变自己
7、陈存选20001
8、一颗沙粒,在蚌的壳里忍受无尽的黑暗、孤寂,完成质的演变,终变成晶莹剔透的珍珠。海边的鹅卵石,当初也曾是棱角分明的礁石,历经数十年及至上百年的风吹日晒和潮汐的冲刷、洗涤,才变得圆润可人。每一粒钻石,经过精心地打磨,才有了它耀眼的光芒,不菲的市场价值。(比喻,排比,开门见花)
9、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
10、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1、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
12、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
13、(1)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14、这是讲学习的操作性,即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先用四个积累、两个不积,说明学习的方法是“积累”;再用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学习的态度是要“坚持”、有毅力;又用蚓和蟹正反对比,说明态度还要“专一”,只有专有恒心,才能做好事情。
15、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1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而,而且,表递进;(2)而,表并列,可不译;参,读音cān,验、检查;知:通“智”,智慧。
17、下面说一说正反对比结构在写作中的具体运用。
18、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的后果。
19、(4)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20、虽有槁暴:虽,即使;有,读音yòu,通“又”。
1、用心一也:用,因为;数词作动词,专一。
2、顺风呼——————→闻者彰
3、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本段从不停地积累,持之以恒,专一的态度三个方面论述,依然紧紧围绕着“学不可以已”的“已”字做文章。
5、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释理通俗,形象鲜明)
6、道路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先驱者披荆斩棘开辟出来的;钢铁不是从地下直接挖出来的,而是在熊熊的大火中熔炼出来的;老练的舵手是在与大风大浪、激流暗礁的拼搏中闯出来的;英雄战士的钢筋铁骨,都是从艰苦卓绝的境遇中锻炼出来的。
7、荀子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君子说,人要学习,而且不能停止。为什么呢?荀子用两个论据来证明。
8、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0、由此可见,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唯有增强纪律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习惯,尊重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以及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你才能拥有大的自由。
11、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12、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13、荀子在《劝学》中,用积水成渊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14、教学要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5、我们敬畏生命的坚韧。生命因坚韧而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16、zhong的论点好象是学不可以已所以要写文章的话比喻论证也就是记叙文中的比喻举例论证也就是记叙文中的摘要其他名人名事诸如此类的写一个关于学不可以已的记叙文就可以
17、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18、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
19、关于劝学第四段,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20、语文需要品味,需要细细咀嚼,如牛之反刍。这样语文之味才浓郁、悠远。学习语文,来不得半点急躁,若像饥者一口吞下一个馒头、渴者一口喝下大杯冷水一样学习语文,语文就失去了她的美,就会变得淡而无味。学习语文就是要品味语文,就像品味浓茶、品味美酒那样。
1、“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2、本文共有20个比喻句。
3、“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揉”,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4、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5、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6、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7、①学不可以已()②木直中()绳③使之然()也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
10、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1、但仅有积累还不够,荀子又谈了“不舍”,“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是荀子用对比在讲一个深刻难懂的道理,他讲得生动形象:骏马你跳一下,远也超不过十步,而驽马虽然是劣马,但是它十天所走的路肯定超过骏马的一跳,可见不舍弃是多么的重要。他进而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雕刻一个东西,如果你放弃了,那就连枯朽的木料也雕刻不好,但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何等坚硬——每当我们谈起金石,我们似乎都能感觉到它那种硬度——但是荀子却说“可镂”,即虽是如此坚硬的东西,如果你“不舍”的话,依然可以雕刻成形。
12、——(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13、假于马——————→致千里
14、[参考答案]: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裴多菲、雪莱之一生,淡笔轻描终写尽生命之真谛。君不见轻音浅唱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5、崇敬良师是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
16、~~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17、本文的中心论题是“学不可以已”。下面的部分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中心论题与各部分之间有总领和分述的关系。
1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9、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20、注意到没有?上面一段也是运用了段内对比,既有两人之间的横向对比,也有两个人自身的纵向对比。
【axxzhouaxxyyflongdd】四、劝学反面论证
1、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2、荀子曰:学不可以已典故
3、第一层:首先从正面论证“积”与反面论证“不积”,学习要不停地积累。
4、虽然荀子论学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性恶论”,但是对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论”起了积极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阶级性,他把礼义当成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恶”。
5、⑳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在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本中,《荀子·劝学》一共有四段,其中第四段主要论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习需要积累、坚持和专心。后一层就是论述学习的专心的,这一层先正后反,正反对比:写蚯蚓的句子是正面设喻论证,写螃蟹的句子是反面设喻论证。所以运用比喻论证“躁心论”的两句就是写螃蟹的两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引用论证多一些宽容道理论证、引用论证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阿基米德在剑朝他劈...
7、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8、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9、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
10、提出中心论点,并论证学习的意义
11、补充的这一篇,是潍坊市的一篇的学生议论文习作,大家可以从中看出它与《劝学》的一些相似之处。写到这个程度,对高中毕业生而言,就算相当不错了。大家一定注意参考借鉴。
12、自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自由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不受约束的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
13、对比论证的论点: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4、前238年,黄歇遇难,荀子免职,他便在兰陵开馆授徒。他是闻名天下的大学者,师尊徒勤,高徒众多,其中有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秦始皇的名相李斯,还有汉文帝的名相张苍,都功业卓著,名垂青史。其时,他继续著书立说,辑成巨著《荀子》。
15、(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16、“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可以”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17、例: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18、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19、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者毫无板滞之感。
20、在了解框架的基础上,我们再深入一层,讲一讲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
【axxzhouaxxyyflongdd】五、劝学中的正反论证
1、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是啊,学习的功能如此巨大,它可以让我们致千里,可以让我们绝江河,超越我们作为人本身的局限、拘囿甚至是先天的缺憾和不足。尤其是那个“绝”字,好像江河不愿意让我们渡过去。江河是何等的浩瀚、何等的骄傲,但是我们经过学习,“假舟楫”——凭借了舟楫之后而绝江河,江河好像也无奈了——它放弃了,它无精打采了,它无能为力了。所以荀子总结说,“君子性非异也”,君子的本性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假于物也”,他是善于学习,学习同样可以让我们如他一样。
3、跂:踮起脚后跟。(可利用“足”字旁及语境推敲词义)
4、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为喻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五个句子是:“,,,,。”
5、(4)省略句:輮(之)以为轮
6、坚持(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正面)
7、典故: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8、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9、(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反面)
11、《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12、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
13、===“恶”→(“博学”“日参省乎己”)——“善”(“君子”“知明而行无过”)
14、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5、③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16、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17、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现在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差不多,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所以学习可以使自己可以提高。
18、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19、“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词中就生动的诠释了自由的相对性。鹰在天空翱翔,鱼在水里畅游,是何等的自由自在。如果反过来,把鹰置于水中,把鱼放在天空,那么,它们非但得不到自由,而且连生存都不可能。它们的自由都受着空间环境的制约呀。风筝只能在长线的牵制下,才能在空中自由飘动,翩翩起舞,倘若它抱怨长线对它的制约,并一味把长线扯断,那么挣断线的风筝,不仅没有得到更多的自由,反而要一头栽进泥潭,再也不能飞了。大至一颗颗行星,一旦脱离了它们的必须遵循的运行轨道,将很快变成一颗流星,在与其它星体碰撞及大气的摩擦中化为乌有。任何事物的自由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便是大自然的法则。
20、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同是柴薪,火必向干燥处延烧。同是平地,水必就湿润处流。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