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1、概括起来包括三大基本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的意思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才能教人积极向上。“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必然结论。(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2、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3、 解放儿童的双手 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为此,必须打破封建教育不让儿童动手、摧残儿童创造力的旧传统。
4、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5、“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6、陶行知主张教师要有儿童的思想、情感、爱好,要善于变个小孩子。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他提倡: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7、同时,杜威也认为,教师对儿童的生长和发展要给予指导,而不应该采取“放手”的政策,只是问儿童喜欢什么。教师具有更成熟的和更丰富的经验,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予真正的引导,尤其要在了解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后,再向前发展。
8、美国教育家杜威是从190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任教的。1915年9月,陶行知先生从伊利诺伊大学转学到该校学习,选听了杜威开设的一门“学校与社会”课程,受其影响颇深,他也自称为杜威的“受业弟子”。后来,包括陶行知在内的一些杜威的学生促成了杜威1919年开始的访华讲学活动,期间陶行知主要担任了杜威在南京、上海等地讲学时的翻译。
9、值得注意的是,杜威“儿童是中心”的思想在晚年时有些变化。他认为,教育过程实际上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儿童和教师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儿童和教师双方都是平等地作为学习者来参与这个过程的,因此,儿童和教师之间的接触更加密切,儿童受到教师的指导也更多。
10、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潜力的,科学的教育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这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以学生为本,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真情真心真诚教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我们努力提高各科课堂教学质量,尊重学生个性,保护学生自尊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施创造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质疑、交流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以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前进。
11、要进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将其与传统教育区分开来。陶先生称传统教育为吃人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下学生只读死书、死读书,逐渐失去了生活里、创造力。相较而言,生活教育则刚刚相反,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读活书、活读书,这样的人即使做官,也是服侍百姓的好官。这种是非分明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一语道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且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12、“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3、怎样听课有效?(名师教学生的10种听课方法)
14、我们加入到儿童队伍里去成为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我曾经写过一首小诗,描写过我们在小孩队中应有和不应有的态度。
15、解放小孩子的头脑。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16、 “人”字。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真谛便是育人,追求真理做真人。万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为本,师德为本,育人为本,人格为本。陶先生说,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外人,不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简单,那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美人不能动,要以这样的德行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陶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学问和本领,也是没有用的。本领越大,学问越高,为非作歹越大,要求学生从小建立人格长城,建立人格防线,建立公德和私德,在以德治国的今天,学习陶行知,树立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学会做人,做真人,做人中人。让孩子读万卷书,走路,交天下友。成人成才,要有山的底气、水的灵气、海的大气、民族的志气。 学习陶行知,找回中国教育的自尊,找回中国教师的自信,找回祖国的自强。 学习陶行知,办为新教育,弘扬新文化,共享新生活,走在行知路上,塑造精彩人生。 崇尚行知真善美,爱满天下谱新篇。
17、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之一。(1)
18、“教学做合一”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后来他又指出:“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
19、 其次,教师要有乐业精神。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指出:“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是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虽然教育工作辛苦而薪水少,但是,看到小学生天天长大,由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像一颗种子萌芽而生叶,开花而结果,这里有极大的快乐。
20、陶行知认为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1、学校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同时牢固树立起全体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创建文明班级为突破口,从突出、直观、形象的地方着手,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注重寓德育于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之中,起到激情、励志、明理的作用,让学生得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全面提高德育工作质量。学校积极探索德育方法,力求内容系列化、形式多样化。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张扬学生个性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和社会实践活动,树文明新风,修品质德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积极协作的团队精神,把思想道德内化为学生的灵魂,真正达到德育的目的。德育不能只讲不行动,只有将德育生活化、活动化,才能彰显德育效果。学校创造性地通过小事情来培养学生的大品质,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强化训练,通过一定限度的强化训练促使一些学生改正不良习惯。
22、陶行知先生知识渊博,他用他的才华和毕生精力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他虽然同我们生活的年代不同,但他创造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有如下三方面
23、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24、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25、好的教育是家教,优的气质是教养,美的爱是学会感恩!
26、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更多地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幼儿游戏,绘画,编故事及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去思考。
27、 “活”字。 陶先生一贯主张活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反对死教育。旧教育教师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旧师范教育只是大书呆子教小呆子,倘若刮一阵普及教育风,小呆子遍及到全中国,中国就成为一个书呆国,书呆国就要亡国。陶先生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他亲自设计的晓庄师范校旗中,中心大大地写上一个“活”字。什么是教育,就是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让人随着自己生命的生长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丰富和充实,而不断进取、前进、生长。陶先生说:“时代是在继续不断地发展,做一个现代人,川流不息的现代化。教育应是动态的、接受熏陶的。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潜移默化的,日新其德、日勤其业。 ”
28、他指出学校应该具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功能:“简化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29、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
30、实践出真知,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实实在在的做事,才能将书本上的理论转变为自己拥有的知识,要想获得知识必须进行行动,所以行动是知识的老子。
31、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3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33、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34、在教学上,杜威认为,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所谓的“从做中学”,实际上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他看来,这不仅可以使得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与在生活中所进行的活动或作业联系起来,促使儿童的自然生长和发展;而且也符合儿童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欲望。杜威甚至认为,“从做中学”使儿童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感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标志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如果离开了“做”的工作活动,那不仅取消了兴趣的原则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而且也不能在经验的理智方面和实践方面之间保持平衡,还不能使儿童在社会和个人之间保持协调。
35、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的任务就是如何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行知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努力探索以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教育。
36、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37、 生活教育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38、首先,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教师要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是永久有益于世的。故此,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他曾经赋诗来表达这种精神:“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39、陶先生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为真正的先生。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扪心自问,我和学生交朋友了吗?没有。虽然在课堂上我和学生平等地对话,虽然我总是微笑着和学生谈话,虽然我总是一幅和蔼可亲的模样,虽然我也和学生一起踢过毽子,跳过跳绳,但是,我没有和学生做真心朋友,原因何在?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是因为我没有变成一个小孩子,没有变成内外如一的小孩子。
40、解放眼睛,让孩子会看,会观察,使幼儿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同时形成对获得知识的积极态度。幼儿对生动有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事的物感兴趣,对新奇的东西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激发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理,发现幼儿有价值的兴趣所向,引导他们把好奇心转化为探索兴趣,增强创造兴趣。
41、 理想的新学校是:以生活为中心,不只是在书本上做功夫;师生共同生活,彼此感化;以健康为生活和教育的出发点;不仅学校的教育要学而不厌,职员也应该学而不厌;学校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全校师生要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人人都应具有高尚的生活精神;。
42、在课程上,陶行知认为,应该让儿童读“活的”“真的”“用的”书,而不要去读“死的”“假的”“读的”书。在他看来,遇到一本书我们必须问:它能帮助我把这件事做得好些吗?它能帮助我过更丰富的生活吗?在《教学做合一的教科书》一文中,陶行知提出了70种有关生活的例子,并据此编写“教学做指导”教材。同时,他也强调把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方法的掌握看做是开发文化宝库的的钥匙。课程与教材的学习应该使儿童能获得驾驭自然的力量,去认识自然,学会试验和创造。
43、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他对于我国教育的思想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务。陶行知对于学前教育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基本理论,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44、第三天,他们回一封信,向我道谢之外,说这首诗有一个字要改。大孩教小孩,难道小孩不能教大孩吗?大孩能够自动,难道小孩不能自动吗?而且大孩教小孩有什么奇怪呀?这一串炸弹把个大字炸得粉碎,我马上把他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这样一来,是更好了。黄泥腿的农村小孩改留学生的诗,又是破天荒的证明,证明小孩有创造力。
45、 陶行知说:新教师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对于教育,要有信仰心、责任心、同理心、要有开辟精神和试验精神。
46、思想|特级教师:素读经典不会给孩子拉后腿,我是这样做的!
47、“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48、 陶行知说:“学”字的意思,是要自己去学,并不是坐而受教;“生”字的意思,是生活或者生存。将两个字放在一起来看,就是自主地学会生活,也就是学习人生之道。
49、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50、老师们已经很努力,但再优秀的老师,也无法让所有家长满意!
51、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
52、陶行知在正面阐述创造教育内涵的同时,还从反面驳斥了诸如自己的环境太平凡,不能创造;自己的生活太单调,不能创造;自己的生活太困苦,不能创造等等片面的、不正确的思想,从而使他的创造教育理念有了更具说服力的逻辑结构。他强烈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这就是《创造宣言》的结束语。
53、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54、 “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强调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助于培养年青一代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陶行知过于强调生活教育的价值,把生活教育看成改造中国教育、中国社会的出路。他把“生活”和“教育”混为一体,从而降低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对于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55、写好之后,交给几位大学生,请他们指教,他们说尽善尽美,于是用快信寄去。
56、这就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的分离状态,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
57、他当了20年班主任,总结出14个治班妙招,教你成为好班主任
58、在学校生活中,陶行知认为,了解儿童和理解儿童是教育的前提条件。儿童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需要。因此,教师不能像对待大人一样去对待儿童。在《儿童年献歌》中,陶行知这样写道:“不要你哄,不要你捧,只要你懂——懂得我们还是小儿童,不要教成小老翁。”在他看来,教师只有懂得儿童,才不会扼杀儿童的才能和创造生机。由于儿童天性好问又好动,且有动手制作的兴趣。因此,教师主要的责任就是去了解儿童和理解儿童。陶行知还提出,要相信儿童的力量,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更好地成为富有创造品格的人才。“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据此,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更好地接触大自然、大社会,更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59、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60、 教育具有终身性。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与个人生活共始终,也就是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61、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有如下含义: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他以种田为例,种田要在田里做,便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实学。他特别强调“做”在 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62、只有创造才会有生命力,只有创造才会有说服力,只有全体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才能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63、学校把创造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立足普及与提高,培养创新人才。
64、陶行知一方面批判继承了我国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吸收融化了西方现代德育的先进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不断进行了回眸和前瞻,创立起一种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德育思想理论。
65、从前当晓庄学校停办的时候,晓庄的教师和师范生不能回晓庄小学任职,私塾先生又被小孩拒绝,农人不好勉强聘请,不得已,小孩自己组织起来,推举同学做校长当教员,自己教,自己学,自己办,并自称自动学校。这是中国破天荒的创造。我听见了这个消息以后,就写了一首诗去恭贺他们:
66、对于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陶行知是持批评态度的。他认为,这只是把社会生活中的东西搬一点到学校做点缀,就如在鸟笼里放上一二根树枝一样。这样的学校教育实际上仍是鸟笼式的学校教育。他提出,“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教育即生活’。要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要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67、陶先生以实践第一的观点,倡导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切课程也都是生活。劳动的生活是劳动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论证了“实践第一”观点的客观性和重要性。
68、观点|孙云晓:要在孩子心中种下这两颗重要的“种子”
69、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教学做合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70、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过程中,陶行知又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71、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72、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
73、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74、赶考和赶路一样。赶路的人把路旁风景赶掉了,把一路应该做的有意义的事赶掉了。除非请医生,救人,路是不宜赶的。考试没有这样的重要,更不宜赶,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对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甚至于连抗战之本身责任都赶走了。要不得的,还是赶考把时间赶跑了。
75、 陶行知说,教师要树立“不要名、不要利、只要教育好;不怕难,不怕死,只怕教育不好”的坚定志向。教育的乐趣就在于“愚蒙者,我得而智慧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之;日视后进,骎骎日上皆我所造就着”。
76、今天我们来谈谈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创造。
77、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
78、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79、陶行知的六大教育思想在幼教工作中的实施策略。
80、 “爱”字。 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陶先生办晓庄师范,放弃了一切高官厚禄,脱下了西装革履,穿布衣草鞋,下乡来,住在牛棚里。创办山海工学团,住在农民家里。创办育才学校,住在庙宇里。有人说,陶行知是傻瓜,有官不当、有福不享、有利不图、损己利人,真是傻瓜。陶先生作诗乐观自信回答:“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华”。陶先生又说:“在我的世界里有两个好的朋友,一个是老百姓,一个是小朋友”。人民第教育是服务。陶先生还说:“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出乡村教育,有时提倡普及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今天提这个口号,明天提那个口号,其实我心中想的中心问题,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让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接受教育象需要阳光和空气一样需要渴求教育。教育是国家万年大计,不普及人民大众教育谈振兴中华乃是一句空话”。爱国爱人民是陶行知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动力和源泉。陶先生曾说“晓庄是从爱里产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因为爱全人类,所以爱全人类中多数不幸的中国农人”。因为爱农民、解放农民、改造农民,所以办晓庄师范,培养新型的乡村教师来改造乡村教育。陶先生爱生胜子,爱才如命。博爱之都南京,夫子庙的仁爱、中山陵的博爱、陶墓碑坊上的爱满天下,“爱”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我们要坚持自爱——施爱——达爱——传爱的准则,让爱代代相传。
81、陶行知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德育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82、在陶行知看来,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家长是否真心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来入校求学。这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是新学校的重要指标。新学校要敢于欢迎大家参观和批评
83、创造教育理论,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个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