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文案48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18 14:52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1、教学方法:问题导学、追问深化、表格辅助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2、忧患(能激励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4、  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第①分句是时间偏句,其他的都是正句。时间偏句表示了它是正句所发生的时间背景,它的真正作用等于时间状语,只是结构上不是词组而是分句;相同的用法如:“与人辩论,事理必尽,必伸其意。”(《刘叟墓谒》)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文言里更多的是用“……之……也”,如“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五人墓碑记》)正句又是连贯复句。“所以”是介词结构,相当于“以此”,“所”指第②分句到第⑥分句的内容。清朝张文炳《虚字注释》:“‘所以’,顺上指原之辞,犹云唯其如此,所以如此。”连贯复句的第一部分又是并列复句,前一部分讲肉体受折磨,后一部分讲行为有拂乱,讲肉体受折磨的又是四个并列复句。连贯复句的第二大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5、  引导学生讨论孟子的政治主张,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6、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7、   蹙cù(收紧)   旄máo(古代有装饰的旗子)

8、领会人处于困境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9、本文和第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10、凡报面试实战班的同学,笔试未过,只要凭已经考过的笔试成绩单可以享受我们育丁教育提供的笔试全程班(不含书本资料),书本资料需要另购。

11、作者为了证明造就人才需要磨练,在文中还列举事例的吗?

12、他的回答话音未落,全班哄堂大笑。就在大笑的那么几秒钟,我内心委屈极了:臭小子!居然拿老师精心设计的“预案”不当回事儿!但很快转念一想,似乎也不错啊!是我的提问太大、太空了,没有把“情境”引导到“课题”上来,他当然可以这么回答。就像我钓鱼穿上“诱饵”抛入水中,鱼儿只是“试探”罢了,我却“急于求成”地认为“上钩”了,结果性急一提,没鱼呀!

13、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管是句子的翻译,还是内容的理解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重点句子的翻译,教师应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另外,教学环节也有必要做调整,先翻译课文,整体感知,再分析写作方法及内涵。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学生不能够畅所欲言。总而言之,今后的教学,应多从学情出发,不能太高估学生的能力,而是要慢慢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多学习,多锻炼,多积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篇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15、词类活用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16、①共同特点:出身低微,饱经磨难,逆境成才。使用排比,文章富气势和说服力。

17、讨论:《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18、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19、学生们是讨论开来了,还伴着一些轻松的笑声。我把正跟同桌说得眉飞色舞的黄裔鹏同学叫起来“说说看”,他竟然说——我得到的启示是:不要把青蛙放入到温水中慢慢加温!

20、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更美好,使未来的日子更幸福?(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提示: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就是优秀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2(教学过程)

21、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集中展示自己的主要问题,这是一个需要精心准备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学会取舍,既会备教材,也会备学生,使课堂在难易适中中进行,不至于太紧张,也不至于太松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篇2那天在二(1)班给学生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预设的“情境导入”是: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而将青蛙放入温和的水中,发现青蛙乐于呆在里面,再将温水加热使温度“温和”地升高,青蛙慢慢适应,后竟被煮死了。请问同学们——你们从这个实验得到什么启发?

22、富贵福泽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也是人们追求的愿望。贫贱忧戚,则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但张载却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帮助你取得成功的机会。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帮助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国历史,处处渗透着这种精神。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曾列举了许多先贤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了《国语》;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先贤在困厄中发奋作出的业绩。司马迁正是以此激励自己,继承这种精神,完成了撰写《史记》的伟业。

23、出示学习目标:美读课文、理解文意、评价手法

24、  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25、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7、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28、明确翻译步骤: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其他资料分两步翻译完全文,

29、温总理在四川发生地震的时候,说过“多难兴邦”,你认为这句话与什么有关?(忧患意识)

30、过渡语:听得出来,有些同学还没有被点燃,那就请被点燃了同学来展示一下,看看能不能让其他同学也“脉动”起来。

31、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3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33、教材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三章的第三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文章观点正确鲜明,论证严密有力,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说理方法,都值得学习。

34、不同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属于道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有举例论证,又有道理论证。

35、初步读懂了什么内容?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桌交流。

36、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37、由于儒家学说是关涉政治的学说,故黍子的论述始终扣住圣人、贤士,人君、大臣来进行,这在《舜发》一文中也体现得很明显。

38、宋儒张载在其名篇《西铭》中也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39、   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40、正方——逆境对成才更有利反方——顺境对成才更有利

41、    2段:从事实中归纳出:“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观点。

42、师引导:请结合你平时积累的燃烧式人物(事迹)和名言警句来理解。

43、战国时期,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号,他继承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到今。

44、孟子的说服力从哪里来?你从中学到了哪些论辩技巧?

45、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46、    拂士 (bì):同“弼” 空乏 (kōng)

47、点一盏眼前的灯,远比在天边种一个太阳容易得多。

上一篇:心累压抑伤感句子短句【文案61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