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代表作传记
1、《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里,琼·芳登演技惊人,把这位一生痴爱一个男人的“陌生女人”在少女、青年、少妇三个阶段的无数表情演得真切,一个眼神胜过无数台词,使来自第二人称书信体原著的句子,作为旁白出现时也毫不突兀。琼·芳登使角色始终处于纯真的状态,一个对爱情怀着信仰般激情的女人,才可能以一生的沉默牺牲执行如此的爱。
2、在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男人,却始终对此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关于暗恋的故事,却塑造了一位深情、自尊、内心强大、自由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茨威格代表作传记)。
3、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
4、而这些故事,就集结在他这本《人类群星闪耀时》中。
5、茨威格借历史之手,为平凡人的激情奉上赞歌,向伟大人物抗争命运时的坚强信念致敬,并给黯然陨落的失败者以应有的尊严,因为在人类历史的夜幕上,他们才是恒久闪耀的群星。
6、读茨威格传记名作:《人类群星闪耀时》——壮志未酬(茨威格代表作传记)。
7、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8、「 在这一个小时里,一片看不见的大海里的千重细浪把时间撕得粉碎。」
9、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1927年,发表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3)
10、手下将领一分钟的犹豫,让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中惨败并改变了法国的命运
11、《心灵的焦灼》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1938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面世的的一部长篇小说。
12、在罗丹朴素的乡下住宅里,我们坐在一只小桌子周围吃了一餐家常便饭。他慈祥而柔和的顾盼,坦率的神情,立刻使我忘记了局促。
13、1942年,茨威格和妻子一起,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公寓里自杀。
14、然而这其中,又有令人骄傲的力量:不屈、抗争、奋斗、顽强。两厢对比,个中差池,令人扼腕叹息。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粉碎了茨威格的精神家园,他在《昨日的故事》里写道:
16、戏剧、诗歌、小说、纪实……体裁丰富,再配上他流畅的文字,不少读者都说“拿起书就放不下”、“酣畅淋漓、百看不厌”。
17、inspired by StefanZweig
18、茨威格喜欢在小说里剖析人物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女性的心态,高尔基也因此认为茨威格是“世界上了解女性的作家”。
19、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20、大凡自杀,多半缘于对社会和人生的绝望。对于身怀忧患意识而又无力同命运抗争的文人尤其如此。就某种意义而言,人类执着的精神于飞蛾扑火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专注于自己所追逐的目标,甚至不惜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正是这种方式,二十世纪才诞生了那么多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21、1933年以前,反映迟钝的文学评论家还来不及对他的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1933年茨威格的作品被焚遭禁,从此这位犹太作家几乎从德国学者的视野中完全消失。
22、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你会读到欧美世界那几百年间的大事件、读到他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关怀,宛如一部丰富的近代世界史。
23、《热带癫狂症患者》小说集1922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雨润心田》、《奇妙的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月光巷》
24、《情感的迷惘》小说集1927收录《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一颗心的沦亡》、《情感的迷惘》
25、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26、读茨威格传记名作:《人类群星闪耀时》——滑铁卢的一分钟
27、茨威格为何选择自杀?这是超脱还是觉悟还是绝望?我想答案就在他生前后的一部作品里,也是他的自传——《昨日的世界》。他在扉页里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哲学家对自己的要求是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而对文学家来说,只能深入这个时代。昨日的世界,法西斯的世界,是茨威格深陷其中的世界。他努力抗争,而一人之力终究无法逆转所谓的时代潮流,激流勇退后他无力面对家园沦陷的沮丧,只能将自己与沦落的文化分隔开来。
28、大师为大师而写的传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本身就是无比璀璨的名字,茨威格选取他们的典型特点,勾勒出了“一个巴尔扎克人物,一个狄更斯形象,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被誉为独具特色的“小说家的心理学”著作。
29、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30、茨威格代表作品:《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31、电影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1961年时还被改编成同名电视电影,英格丽·褒曼领衔主演。她在四十岁的时候,出于一种高尚的感情,去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赌徒,却在瞬间激情的驱使下失身于这个她连姓名也不知道的男人。
32、中国著名的德语翻译家张玉书先生曾经评价说:“茨威格也许会给我们一点启示,生活里面有一些很美好的东西,我们还是要让它写得很美好,要把它变得很美好。”
33、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第一部反战剧在瑞士首演,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34、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35、这是茨威格生前发表的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神秘的陌生人,在轮船上与一位国际象棋冠军对弈的故事,而这位陌生人却能轻松将其击败,就在要进行接下来的对弈时,这位陌生人却遭遇了意外。
36、《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他选取的大都是容易被人忽略却又意义深远的“星光时刻”:西班牙的巴波亚以逃犯之身发现太平洋,是大航海时代探险精神的典型代表;法国普通士兵鲁热在莫名激情的推动下,一夜之间写出后来举世闻名的《马赛曲》,“他一生一无所成,只在那的夜晚曾经是一位诗人”;美国纽约商人菲尔德屡败屡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伟大梦想,在大西洋海底铺设电报电缆,欧洲和北美洲能够“以思考的速度”迅速联结在一起,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7、如同那高踞山顶俯视众生的古堡,茨威格也一直以他天才的文学作品君临后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好的传记作家”“世界上优秀的中篇小说家之一”“会讲故事的人”。
38、今年是伟大的德语文学家、小说家斯特凡·茨威格逝世七十五周年,除了阅读他的文字,我们想用另一种方式来纪念他塑造的经典文学形象,那就是电影。一起来看看几部根据茨威格作品改编的影片,感受光影中的斯特凡·茨威格。
39、《小小作品集》小说集1929收录《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河畔的插曲》、《雷泼莱拉》、《书商门德尔》
40、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3)
41、Laconfusiondessentiments
42、看茨威格的小说时,你觉得他洞察人心,他那细腻的眼光貌似透视了从来隐秘的不为人知的精神领域。曲折的心路历程在他笔下便是泾渭分明的小径,拨开主人公情感的迷雾,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他们每一次身不由己的转折,能像感知突如其来的暴雨一样捕捉到他们将落未落的眼泪,也像接受强风的吹拂一般面对他们声动山河的心跳。
43、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44、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4)
45、出身于犹太人家庭的茨威格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不愿意被征召进奥地利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坚称“永远不写一句赞美战争的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纳粹的逼迫威胁下,茨威格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萨尔茨堡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幻灭中,和妻子双双自杀,为他的一生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46、于是,格鲁西坚决地回绝了。已经是这么小的队伍了,还要再分一次。不行,这可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他的任务是追击普鲁士的部队,心无二用。他拒绝去做不符合皇帝命令的事情。军官们沮丧地沉默着。他的周围出现一阵沉默。在这沉默中,不可挽回地流逝了那决定性的一秒钟—这是后来用词语和行动都再也无法抓住的。威灵顿胜利了。他们继续前行:热拉尔和旺达姆(Vandamme)生气地握着拳头。格鲁西也变得不安了,他越来越没有把握:很奇怪,普鲁士人还没有出现,很可能他们已经离开了开往布鲁塞尔的方向。不久以后,侦查员报告了可疑的迹象,他们的撤退转成了直接开赴战场。现在全速赶去增援皇帝,那也还来得及,但是格鲁西还是越来越焦急地等着信使,等着皇帝让他回军的命令。但是,没有任何消息。只有对面越来越远的沉闷炮声滚过颤抖的大地:这是滑铁卢的铁骰子。
47、“我知道:过去的一切又全完了,所有的业绩早已化为乌有——欧洲,我们曾为它而活着的故乡,遭到了彻底的破坏,连同我们自己的生活。”
48、苏特尔是瑞士人,在欧洲混不下去的他,来到当时还并不发达的美洲闯荡。
49、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和传记作家。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昨日的世界》《三大师》等。
50、这部极具文学性的真人“回忆录”里,充满了许多让人回味无穷的东西,茨威格在这本书中写了自己60年间的故事,几乎也是欧洲六十年间的变化,作者是一位见证者,更是一位耐心的记录者,茨威格向我们娓娓道来,犹如一位衰老的智者在向世人讲述那些沉睡的岁月。
51、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犹太人,家境富有。
52、“还有这里……这里……”他又修改了几处地方,再退一步,细细观察。又把架子转过背来,喉咙里喃喃地发出奇怪的声音。有时他欣然微笑,有时他眉头紧皱,有时捏了一点泥,加到像身上去,又轻轻抓掉一些。
53、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民众,不久前曾踊跃参加这位作家的朗诵会,这时怀着悲痛的心情跟在灵车后面为他送葬。
54、我整个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一无所知。
55、本书共收入他的历史特写14篇,分别向我们展现了14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滑铁卢的一分钟,英雄的瞬间,南极探险的斗争,西塞罗,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以及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而这14个历史瞬间神奇地降临到14位传主的身上,他们或是被命运高高举起,送入英雄们的殿堂;或是被狠狠嘲弄,抛入千秋遗恨的行列。当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56、|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剧照,徐静蕾根据茨威格同名小说改编
57、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张玉书评价道:“作者(茨威格)以广博的历史知识和重点集中的细节描写,使这些事件摆脱浓重的历史迷雾,形象生动地突显在读者面前……茨威格写得凝练,但并不枯燥,材料建材适度,描绘精确,把千钧一发的紧张瞬间写得可信而又真实。茨威格满腔热情地歌颂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振奋,故事写得集中、生动、文笔优美,虽是真人真事,却写得精彩紧张,和虚幻的小说相比,自会因真实确凿而具有独特的魅力,既介绍了历史知识,阐述了人生哲理,又让人得到艺术享受,这是茨威格雅俗共赏的读物之一。”
58、LetterfromanUnknownWoman
59、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是一座只有12万人的小城,却以三样宝物闻名于世:一是耸立于高山上的12世纪古堡;二是音乐神童莫扎特;三是伟大作家茨威格。
60、这一天所得的教训,比我在学校里多年的用功还有益处。从此以后,知道一切人类的工作如要完善而有价值,应当是怎样做的。
61、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十三课)《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选入(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
62、在利益的驱动下,人性恶的一面被放大,法律和道德也似乎无济于事。就像老鹰乐队在《加州旅馆》里唱的:
63、斯蒂芬·茨威格这一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他的小说《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与《心灵的焦灼》均为读者所熟知。他作为一个小说家,毋庸置疑。但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茨威格同时是一位出色的传记作家,甚至被称为“历史上好的传记作家”。
64、茨威格描述到:“他(激进派传道士法雷尔)用很远也能听见的声音问那个濒临死亡的人(塞尔维特),是否发誓放弃他以反对三位一体为目标的教义,以此来获得较为温和的处决的恩惠。然而,恰恰在这后的时刻,使这个平素表现平平的人的形象在道德上得到升华。塞尔维特重新拒绝人们所提供的交易,果断地实现自己从前的誓言:准备为自己的信念忍受一切。”于是塞尔维特选择在火刑柱上被文火烘烤至死而绝不改变,这残酷的折磨持续了半小时之久。
65、《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著茨威格的代表作,早出版于1927年,由初的5篇文章历次增订,扩展至14篇。茨威格选取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在这些千钧一发的紧张瞬间,集中展现人类命运的跌宕和伟大心灵的力量。
66、茨威格是奥地利的市民社会高贵的代言人,对他们的能力和弱点,魅力和绝望好的描写者。(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评)(11)
67、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68、后来,他大功告成似的松了一口气,丢下小刀,把刚才的那块湿布给塑像盖上,那种小心翼翼的神情,宛如一个男人给他情侣披上披肩。然后转身向外,那魁梧的老人恢复了初见时的样子。
69、74岁的歌德向19岁少女求婚遭拒,怀着失恋的悲伤心情,他写下了晚年著名的爱情诗篇——《马琳巴德哀歌》
70、尽管他在上世纪30年代达到事业的顶峰,曾经是德语国家作家中作品被翻译成外语多的作家,但是在他逝世后他的作品在德奥两国几乎绝迹,整整一代人不知茨威格是谁。待到百年诞辰时,他才荣耀回归,他的作品又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欧洲文化市场上还出现了一大批基于他的作品改编的戏剧、电影、电视作品、有声读物、戏剧朗诵,甚至还有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
71、他的人生被两次世界大战切割,又因犹太人的身份被纳粹驱赶,流亡于世界,也因此拥有了世界公民的视角。
72、犹太青年指责这位当时除托马斯·曼之外畅销的德语作家不对纳粹行径发声,却不知道他是真正的和平主义和人道主义者,容不得任何空谈,他自身长期流亡,脚不沾地,却必须帮人逃出欧洲。他会焦虑地默想具体的毁灭与伤痛,身边人都没有看出他已绝望地意识到自己的写作对于不义战争尤其是他们犹太人在二战中的命运没有意义,也就无法预料他终自尽的决定。
73、韦斯·安德森公开表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灵感来源是茨威格的作品,他的改编松散到几乎看不出《心灵的焦灼》《变形的陶醉》《昨日的世界》等原著的具体痕迹。细说来,他只是借用了茨威格作品营造的昔日景象,几个人物在社会阶层上偶然越界的设定,茨威格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作品里惯用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倾诉或忏悔的嵌套结构,重要的是,他把自己所理解的茨威格本人,拆解为影片里好奇心重并善于倾听的青年作家、已成国宝的老年作家、大饭店经理古斯塔夫先生等人物。
74、这是茨威格流亡于国外时所写下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个悲剧故事。不同于他的中短篇,这部长篇故事,情感连绵不断,却又“让子弹飞了一会儿”。茨威格笔下的故事总是那么神奇,像精彩的剧本一样,很有“镜头感”,而他细腻生动的描写,却又是电影镜头无法表现出来的。
75、本期书单文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提供。编辑:高贵兵。
76、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
77、安德森认为古斯塔夫或茨威格的世界,实际在二战前就已消失,他只是保留了那个幻象。古斯塔夫在他的专业领域有着极高的口碑,他艺术品位高,爱收藏,尤其讨女人们喜欢,这些都是安德森对茨威格的凝视,古斯塔夫被迪米特里迫害、追杀,则代表着他后被纳粹焚书、驱逐的命运,也如影片一样,他热爱的欧洲是闪电间覆灭的,流亡终结了他的性命。
78、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79、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高尔基评价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80、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81、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1)
82、它们像是一个个小窗口,当透过某个窗口窥见令你惊艳的景致时,你可以以此为入口,去了解更多与之相关的史实、知识,踏上寻找心中向往风景的旅程。
83、主演: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费·唐纳薇等
84、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3)
85、该作讲述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86、罗丹套上一件白布外衣,立刻变成一个工人的样子。他在一个雕刻架前立定了。
87、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