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鉴赏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思想情感: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作者杜牧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4、表达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野泊对月有感》翻译:可怜那天上的一轮明月,在战乱中仍是那样的耀眼夺目,它宁静的倒映在水中安静的看着这世上发生的一切,我想就是战乱中我那憔悴的容颜和凄凉的内心它估计也能同感通知。抬眼望去,洞庭一代星光将尽,远处岳阳楼中传来凄厉的鼓角之声,好像战斗马上就要打响。作者借酒消愁,可在酒的作用下,愁绪更浓。洞庭湖浪涛滚滚,自己惊奇于自己拿浓郁的思乡之情。今日的朝廷迁移不定,想要打探它的消息,可眼前却是抢到与贼寇。原文: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①。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近消息②,眼中群盗尚纵横。作者: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尹潜,钱塘(今浙
6、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7、三:赏析者的自身修为:
8、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9、A.起首说“云头不合”“惟飞土”,强调天气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铺垫。
10、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11、在结构上从抒情到描写又回到抒情,从爱后归结到敬仰,意境浑成,感情率真,表现出李白诗歌的特有风格。
12、怀才不遇,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爱国情怀不得重用,如陆游《书愤》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告慰平生的喜悦,追求豁达人生境界:杜甫《春夜喜雨》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伤春悲秋。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1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4、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15、这个题目有点大,非区区之言可以尽述,只能列出些小标题了。
16、B.上阕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
17、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18、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9、A.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B.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悟昔盛今衰;C.感慨个人遭遇;D.抨击统治者昏庸和社会时弊;
20、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1、(公式)诗词风格赏析题的表述:(按层次顺序解答)表达方式+语言特点+意境体味及效果
2、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③从表现手法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
3、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4、次句写雪与诗之间的关系。下雪的时候,俗人是很难发现其中的诗意而创作诗歌的;即使是诗人,如果缺乏雅兴,同样也写不出诗歌,这同俗人也没有什么差别,所以说“有雪无诗俗了人”。
5、事关休戚已成空,相思一夜中。
6、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7、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8、高大城墙上有百尺高的城楼,在绿杨林子外是水中的沙洲。
9、心领神会,就是赏读一首诗词的高境界。
10、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11、“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诗意,“路长”谓人生之路漫长修远,“日暮”指夕阳西下,喻人至暮年。这两句把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痛苦经历以及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表述了出来。
12、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图。
13、策马驰奔在蓟门之北,北风呼啸边地马鸣声哀。
14、[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5、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的提示总括作用。从序言。有的序。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从诗人。要知人论世。从诗句,这是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16、“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17、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18、赏析:表达了对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抑郁之情。
19、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20、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1、(公式)表现手法赏析的表述: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2、六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看意象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3、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4、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5、秋水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6、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7、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8、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9、“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0、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11、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12、(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3、“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14、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15、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仿佛一朵红花苏醒绽放又仿佛要化开了一般。
16、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7、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18、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19、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20、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
【axxzhouaxxyyflongdd】四、古诗鉴赏题和答案
1、③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2、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3、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二句)、颔联(四句)、颈联(六句)、尾联(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4、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只好围绕着篱笆散步或倚在石头上独自低吟。
5、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6、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7、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8、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9、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10、本诗是回忆情人晓镜中残妆慵懒的可人情态。诗人同韦丛结婚,二人恩爱无比,这首诗是“思”情人一夜恩爱晓起后残妆慵懒的动人情态。
11、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12、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13、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14、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15、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结合。
16、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7、D.诗的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8、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19、雄伟的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遥望蜀地,穿过迷茫的风沙好像能望见泯江的五个渡口。
20、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axxzhouaxxyyflongdd】五、古诗鉴赏摘抄加赏析
1、(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2、①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3、“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4、至于内容意境的高下,各人有各人的判断,有欣赏水平的不同,但是也有大数据下的分析。比如说这首诗作的背景、诗人的性格、当时遇到了什么事情,这都是我们赏析一首作品的时候需要注意到的——其实无外乎就是搞清楚诗人的情感逻辑,他为什么会这么想?他为什么会这么写?让他这么想的景色、事情,如果放到我们身上,我们会发出什么样的感叹,或者如何处理?
5、C.下阕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
6、(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7、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8、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触景生情,抒发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这些诗选作高考鉴赏材料的可能性不小,尤其值得我们注意。读懂这类诗,要结合生活,注意名物风俗,注意典故,切忌主观臆测,不得义蕴。
9、D.“草绿湖南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10、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
11、梅、雪与诗共同使得春意昂然。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句容易让人误解成“作完了诗,天正好下起了大雪”,实际的情况是触景生情,天下起了大雪,才写成了诗。诗的题目是《雪梅》,不能说雪还没下,就将咏雪的诗写好了。“诗成”之所以放在“天又雪”的前面,是因为受到诗歌格律的限制。
12、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13、高举弯把金杯为您敬酒,满满斟上请您不要推辞。
14、答: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步骤1)诗人用“见客”“笑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佯羞”一词写其对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步骤2)诗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步骤3)
15、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6、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
17、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
18、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9、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0、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寻找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鸥鹭都吓飞了。“惊”在这里是惊慌恐惧的意思,说明作者的船行的很快,又很生动地描摹出了鸥鹭那惊慌失措的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