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伟人陈独秀,竟因一杯茶……如果要问近期火的电视剧是哪一部,是由张永新导演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自开播以来,《觉醒年代》时常出现在朋友圈,看过的都说“上头”。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大批革命先驱者在救亡国家、唤醒民众的道路上奋力奔走,奉献青春,燃烧理想的故事表现得有血有肉。而剧中多次出现的喝茶场景,更是让茶人倍感亲切。商议筹办思想启蒙杂志时要喝茶;与同人们吃饭商讨事情时要喝茶;两人在争论学术观点时也要喝茶。这些镜头透着各位先烈身上那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也看到了新文化的光芒。当然除了剧中的故事,各位革命先辈还有很多和茶剪不断的故事。【李大钊:饮茶思源 勿忘国耻】1913年冬,为了进一步探求救国真理,李大钊东渡日本留学,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留学期间的各种经历也增强了李大钊救亡图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某日,李大钊去日本的军事陈列馆参观,馆内有许多从中国掠夺的战利品,每一件都标明了来源出处,被日本人夸为国荣。李大钊睹物伤怀,于是在街头买下了一件木质漆茶盘。中国是茶的故乡,日本茶道也源自中国,李大钊是要以此物时时警醒自己虽身在异乡,但要饮茶思源、勿忘国耻。【陈独秀:穷困潦倒 误饮中毒】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棋手,中国共产d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的政治生涯可谓是跌宕起伏。1927年被罢免了d内外一切职位后,陈独秀一直隐居在四川。1942年5月12日中午,陈独秀用医生介绍的偏方,以水泡制蚕豆花茶水,据称可调节高血压。但其所用之蚕豆花有部分已发霉,用开水泡过后,汁水呈黑色,且味不正。陈独秀喝了蚕豆花茶水中毒,于在四川鹤山坪石墙院逝世,享年63岁。一代伟人,溘然长逝【鲁迅:有好茶喝 会喝好茶】鲁迅的家乡浙江绍兴产茶历史悠久,历史上曾被称为中国的“茶都”,饮茶的传统自然从小浸润。既然爱茶,自然就会琢磨茶。鲁迅对喝茶这件事就有自己的一套见解:"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在2004年,由鲁迅及其夫人许广平共同珍藏的清宫普洱茶砖,仅3克便拍出12000元天价。【胡适:喝得了洋墨水 忘不了故乡茶】胡适与鲁迅可说是一对“老冤家”了,但这对“老冤家”却有着共同的爱好:抽烟,喝酒,烫头,饮茶。胡适自小生长在茶商世家,对茶的痴爱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他的灵魂中。海外求学期间,当许多留洋学生在美国生活的熏染下逐渐爱上咖啡、可乐时,胡适钟情的依旧是那杯故乡的茶。胡适的家书,每每都是让母亲和夫人帮他寄送茶叶。虽远隔千山万水,茶却始终将他与祖国、故乡和亲人深切地连接在一起。一次次茶叶传送,也成了他和母亲、和妻子之间默默传递温馨、表达依恋的一种方式。英雄先烈虽身已千古,但音容笑貌,精神信仰穿越时空犹在。
2、陈独秀之子履历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陈独秀提前出狱,原本很希望能回延安,但是收到提的三个条件后,却拒绝了。作为中国共产d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犯下了严重的“右倾主义错误”,后来在国民d“二大”上的退让,又导致我d遭受了重大损失,1929年被开除了d籍。后期陈独秀又脱离“中国共产d左派反对派”,不隶属任何d派,一心为抗日做宣传。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之下,陈独秀发表一系列反蒋抗日的文章,批判蒋介石是“奴性”表现,被蒋介石关进了监狱,判处13年徒刑。直到1937年,陈独秀被释放出狱,他托人转告中央,表示自己想回延安,想回归d。实际上是很愿意让陈独秀回来的,但是陈独秀得答应三个条件。其中“表明自己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以及“日后好好表现、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诚意”。这两条都挺好办的。但是只看第一条,让陈独秀承认自己过去的错误,他不干了:“我不知过从何来,奚有悔。”托洛茨基那会儿就说了,应该对中国革命的失败负责的是斯大林。陈独秀觉着这个说得太对了啊,他都是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办事,就算是做错事了,那也是共产国际错了。就算那会儿他对中国革命过于悲观,他也是一心向d,一意为国的,他没错。哪怕是就此回不了延安,他也坚决不认错。与此同时,蒋介石仿佛忘了他们之间的深仇大恨,派人来说服陈独秀来国民d做劳动部部长。陈独秀直接拒绝了。蒋介石也不气馁,又提出要给陈独秀10万元资金,让陈独秀自己再重新组织一个d派,陈独秀直接怒骂回去,“你杀了我们那么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咱俩这是有不共戴天之仇,你还想让我归顺你?”蒋介石没怒没气没找事,继续派人和陈独秀联系。但其实他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让人觉着陈独秀和国民d关系密切,让陈独秀回不了延安。再加上当时王明回国准备夺权,为了对付,说陈独秀是汉奸,每个月都能从日本人那里领300块钱,要是再支持陈独秀回延安,那就是支持汉奸。撞上这么多事,陈独秀觉着自己是没希望回延安了。但是事实上并没有放弃陈独秀,1939年底,还和和朱蕴山一起探望过陈独秀,希望他能别那么固执,早些写检查,早些回延安。陈独秀表示除了和,d中央没有可靠的人,“我这个人不愿被人牵着鼻子走,何必弄得大家不欢而散呢。”三年后,陈独秀在江津去世,他晚年穷困潦倒,也始终不认错,但是他一直都在为抗战做宣传,从未做过一丝一毫对国家、对d不好的事情。曾经说过,陈独秀从来不是搞阴谋诡计的人,他倔,但是他也很真。#历史冷知识#
3、李大钊简介毛主席的“邀请信”图一:1948年冬,给李达信函的原文。图二:李达(1890—1966),湖南省永州市人,享年76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开始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夏,他与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共产d组织并主编《共产d》月刊,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1年2月任中共上海组织代书记,同年7月出席了中国共产d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委员(主任张国焘、邓中夏);成为中国共产d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之一。1921年9月创办中共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1922年7月出席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11月应邀请到长沙出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并主编自修大学刊物《新时代》。大革命失败后失去组织联系(1949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d)。1937年5月在上海出版《社会学大纲》。该书被誉为“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并号召中共的高级干部们阅读此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湖南大学校长(1949),武汉大学校长(1952—1966),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5),中国哲学学会会长,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是中共一大、二大、八大会议代表。1948年派人给李达送信:“吾兄系我公司发起人之一,现本公司生意兴隆,望吾兄速来加入经营”。1949年他由香港乘船抵达天津,在北平称赞他是“理论界的鲁迅”。
4、陈独秀生平20世纪20年代初期,领导湖南的进步力量,开展了许多革命活动。俗话说“兵草未动,粮草先行”,干革命工作也需要填饱肚子,需要活动经费。原本身无分文的,主要利用了两个途径来解决经费的问题:一是利用担任修业小学校长的机会;二是做生意,开办文化书社。1920年的夏天,另一个军阀谭延闿赶走了军阀张敬尧,担任湖南的省长。谭延闿在政治上较为进步,紧紧抓住了这一机会。易培基是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的国文老师,同时,他也是谭延闿身边的重要谋士,深得谭延闿信任,被任命为省长公署秘书长,还兼任省教育厅长以及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易培基比较赏识,他随即就安排担任修业小学的校长。此前曾在修业小学工作过,这个小学是第一师范学校的附属小学。利用修业小学这个平台,解决了不少难题。比如,利用在修业小学的薪水,为好几个和他一起参加活动的,提供日常食宿。再比如,在新民学会的得力助手、主编《通俗报》的何叔衡等一批激进人士被当局解聘了,就安排他们到修业小学做了老师。为在湖南传播左派文学,广泛宣传进步思想,也为了筹集经费,在长沙创办了文化书社。在的动员下,文化书社的股东既有政府高官,也有商界大亨。包括在内的27名股东共投资519元,其中投资多的是湖南财政厅厅长姜济寰,仅光洋就投了228元;其次是长沙总商会会长左学谦,投入纸洋、铜元共200元。湖南省长谭延闿还为书社题写匾额并主持开业典礼。尽占“天时、地利、人和”之机的文化书社,生意兴隆,随后又开了7家分店。在开业初期,文化书社热卖的书目有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一本介绍马克思《资本论》的宣传册以及《新青年》等杂志。是文化书社的特别交涉员,经理是易礼容。易礼容在湖南商专学过管理,是当时难得的经营人才。他与女友许文煊都是新民学会会员,也是的忠实追随者。作为特别交涉员,则承担着繁重的“外联”任务。比如,在他的“特别交涉”下,经书店议事会同意,聘请陈独秀、李大钊、恽代英等人为文化书店的“信用介绍”人,据此与全国各地出版社和书社建立了广泛联系。陈独秀介绍了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新青年社等知名出版社,让文化书社免交押金先提货;在李大钊帮助下,北京新知书社、新潮社也给文化书社“惠待遇”;而恽代英创办的武昌利群书社出版的书籍,则优价供应文化书社。文化书社的开办,既宣传了进步思想,还为开展革命活动赚取了经费。同时,文化书社也成为新民学会和早期共产d人开展秘密活动的落脚点。1927年“马日事变”后,文化书社被中国国民d当局捣毁。#历史#
5、陈独秀从陈独秀故居出来顺着胡同左拐右拐,就能看到简介:智德前巷,位于街道中部,故宫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智德东巷,南止东华门大街。全长58米,宽12米。智德前巷,民国时称孔德前巷,因此地有孔德学校而得名。1949年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智德前巷。清代此巷北端设有光禄寺、宗人府。11号为光禄寺旧址,民国时为孔德学校(孔德女学校由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17年创办,革命先驱李大钊也曾在此任教。从学校走出了许多知名人士,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剧作家吴祖光等都曾在此校就读),今为北京二十七中。1977年建成,2009年重修。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到了北京二十七中正门,几十米开外就是大街了。
6、陈独秀详细经历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陈庆同,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d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d早期主要。陈独秀书法清秀,法度严谨,特别是他的行书,写的到位,堪称高手。#陈独秀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