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陈独秀
1、2009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陈独秀著作选编》六卷本,辑文890篇,272万字。较原三卷本600多篇、162万字,多出200多篇、115万字。校正旧编中错、别、漏字句上千处。新辑作品主要是档案文件、新发现的文章书信,以及音韵学、文字学方面的著作。
2、 “她待我父亲极好,父亲晚年全靠她。她平时寡言少语,做事勤快利落。我们对她很尊重,尊之为母,我的儿辈喊她奶奶。”(晚年陈独秀)。
3、 潘兰珍凭借自己的胆识和对陈独秀真挚的爱情,毅然辞掉了上海的工作,独自一人来到南京,又经多方打听,终找到了关押陈独秀的老虎桥监狱。
4、 陈独秀的身体不好,却喜欢熬夜读书,潘兰珍总会耐着性子加以劝阻,为了能让丈夫尽快休息,潘兰珍不管多晚都会等到陈独秀睡下了,她要守护一阵子才离开,第二天还要继续打工。(晚年陈独秀)。
5、他石破天惊,宣布“我们不能轻率宣布资本主义已到末日”,而且“资本主义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的过程,要来的东西,让它快点来”。
6、延年被捕后、妹妹筱秀(陈玉莹)赶到上海,因营救无望,筱秀也在悲痛中不幸病逝。
7、如果陈独秀仅仅是孤身一人,他似乎还可以忍受这样的日子。可是他的身边还有潘兰珍,年纪还轻的她,人生本该有更多的可能。但自从与自己在一起之后,带给她的似乎只有无尽的苦难和折磨。这种愧疚感,一直伴随着陈独秀。因此在漫长的岁月中,他很少有快乐的时候。
8、 陈独秀后一封信写于1942年4月5日。陈独秀对杨鹏升多年的资助“内心极度不安,却之不恭而受之有愧”,信封的背后,留有杨先生的字迹:“此为陈独秀先生后之函,先生五月二十七日逝世于江津,四月五日书我也。哲人其萎,怆悼何极”。
9、 资助陈独秀的人中间,还有一位“晋先生”,先后资助2200元。“晋先生”何许人,不得而知。陈独秀直到去世,也不知道其人其事,他在致杨鹏升的后一封信中说,“与晋公素无一面之缘,前两承厚赐,于心已感不安,今又寄千元,更觉惭惑无状,以后务乞勿再如此也!”
10、年版《中国共产d历史》又改为“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2004年4月30 日,同志在中共中央纪念任弼时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则改为“共产国际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11、 不过,他原先创建的政d和他的同志,以本人资料所限,似乎未见任何的资助,这似乎也是令人遗憾的地方。陈独秀出狱之后,中国共产d理论刊物《解放》曾发表时评《陈独秀到何处去》,欢迎他重新回到“革命行伍”中来。
12、去苏联?不能!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命令陈独秀到莫斯科反省,陈独秀坚拒:“中国的问题为什么要去请教外国人?苏联的问题斯大林为什么不来请教中国人?要反省,我在中国反省,绝不去莫斯科!”恼火之下的斯大林,亲自在办公室里约见张国焘咨询对策,甚至担心陈独秀会筹钱另办报纸另行组d(张国焘《我的回忆》)。
13、“于今老病干戈日,十年匹马走燕民。”从陈独秀写给朋友的诗作中,人们似乎可以窥见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样子。物质方面的匮乏,并不会对他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
14、陈独秀后一封信写于1942年4月5日。陈独秀对杨鹏升多年的资助“内心极度不安,却之不恭而受之有愧”,信封的背后,留有杨先生的字迹:“此为陈独秀先生后之函,先生五月二十七日逝世于江津,四月五日书我也。哲人其萎,怆悼何极”。这位杨先生,后曾任重庆卫戍总司令参议,1949年曾随邓锡侯、王缵绪等国民d将领起义,解放后供职重庆西南美专,任国画、雕刻教授。然而,1954年,杨鹏升先生以“残余历史反革命”罪名被捕,被判有期徒刑20年,1968年病逝狱中。一位极富同情心的人,却没有好的下场。甚为痛之。
15、坦荡磊落,是人性的光辉,是灵魂的高贵,而在铁血的政治斗争中,莫非它注定成为d的置自己于灭顶之地的阿喀硫斯之踵?
16、 这个老头在他们那栋楼里很奇怪,平时沉默寡言,极少与人沟通,见到他做得多的事情就是看书和写字,偶尔还会独自一人外出散步,毫无笑容的脸上处处透露着失落和悲痛。不过,作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时间一长,两个人逐渐熟识起来。
17、 根据我国的传统,孩子一般都跟随父姓,但是不知为何,丈夫却坚持让女儿跟随潘兰珍姓潘,这让潘兰珍很是不解。
18、在潘兰珍的照顾之下,陈独秀的身体慢慢变得好了起来,但是两人一直都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太完整的,所以他们两就抱养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是跟着潘兰珍姓的,叫做潘凤仙。本以为日子可以这么幸福美满的过下去,变故还是发生了,在潘兰珍带着女儿回老家的时候,陈独秀被秘书出卖,入狱了。
19、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d重要的创始人。
20、可是幸福的日子没过多久,陈独秀就发现,自己不过是从一个小的牢笼,搬到了一个更大的牢笼罢了。直至生命的后一刻,国民政府也没有放过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21、陈独秀一生致力于革命事业中,是一名伟大的革命家,可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儿子、丈夫、和父亲。在一次次危险的革命活动中,也给家庭带来了一次次的灾难,也因此其很少也很难回家,家庭观念淡薄,无论是给自己还是家人都是巨大的伤害这也是那个年代很多革命人士面对的痛苦。
22、 陈独秀带着潘兰珍寓居武汉,却不曾想成为了当地一个不小的新闻。虽然陈独秀早已离开中共,还被蒋介石关押了五年,但是他的影响力依旧存在。
23、 以陈独秀的个性,他即使贫困,也是坚持以稿抵酬的,十分讲诚信,“不至骗钱也”。因此,有人推测,晚年陈独秀,临死之时更加潦倒,估计同还这笔钱有关。这一点,我信。
24、潘兰珍是一个很可怜的女孩,她还未成年的时候就到了工厂里面干活,因为当时还小也不懂事,在厂里面不仅吃了很多的苦头,还被那该死的工头给强暴了。潘兰珍一个弱女子,根本就不是强壮男人的对手,所以还是没有办法,潘兰珍被强暴之后生了一个孩子,但那个孩子没活下来,夭折了。虽然潘兰珍遭到了这种对待,但她还是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每天还是善良的活着。
25、笔者的忘年交、北大学生、后任国民d江津县d部书记长,与陈独秀多有交往的龚灿滨老先生就谈到:“陈独秀辞世后,我在城关镇和龙门滩、油溪镇、白沙镇见到陈独秀为他人新建房屋写的小篆横匾,字体遒劲有力。听朋友说,他们原本仰慕陈独秀的大名,请他题匾,既能为家中增光添彩,也藉此给陈独秀送去一些润笔。”
26、去延安?不能!出狱流落到武汉后,代表d中央出面,让他写份书面检讨,就可重新安排回中央。陈独秀傲然:“回d工作是我所愿,惟书面检讨,确难从命。时至今日,谁有过,谁无过,在未定之数,有什么好写呢?”后很快被d声称是“日本人每月给300元津贴”的汉奸(延安《解放》杂志1938年1-2月号)。
27、延年曾经担任中共两广区委书记,对他父亲所执行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很反感,作了一些斗争。两兄弟都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后,延年出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于1927年6月中旬在江苏被捕。d组织多方营救,因叛徒出卖,营救无效,1927年7月4日,延年在上海龙华壮烈牺牲。
28、其中有一位“晋先生”,先后资助陈2200元,而陈独秀居然根本没见过这位“晋先生”。他在辞世前一月余写给杨鹏升的信中称:“与晋公素无一面之缘,前两承厚赐,于心已感不安,今又寄千元,更觉惭惑无状,以后务乞勿再如此也!”“晋先生”究系何人?笔者认为是时任川康绥靖公署主任邓锡侯,邓锡侯字晋公,且是时任川康绥靖公署中将高级参议的杨鹏升之顶头上司。
29、一般而论,陈独秀晚年穷困潦倒、生活拮据。相关资料,俯身可拾。但是,陈独秀不改其志,依然卓尔不群、傲骨凛然。有一首诗,可以表明他的处世心态。这就是1941年秋所作的《对月忆金陵旧游》:
30、 匆匆二十年前事,燕子矶边忆旧游。
31、 船过老家安庆,陈独秀独自一人站在船头,深情地望着这片熟悉的故土,心中感慨良多。
32、在石墙院里,我久久伫立在陈独秀生前居住的两间偏厢房里,室内光线昏暗,泥地面潮湿阴冷,只有一床、一桌、一椅,简陋之极。隔壁的耳房里陈设有他们夫妇躬耕垄亩的农具,一如当年……
33、延年和乔年,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两兄弟一起参加工读互助运动,一起去法国勤工俭学。陈延年是中共产d旅欧总支部的负责人,乔年也于1922年入d,1924年回国,负责中共北京地委和以后的中共北方区委的组织工作,这时他才二十二岁,是领导同志中年轻的一个。1926年3月18日,北京爆发了反帝爱国的群众示威运动,乔年是这次运动的组织者之并亲自参加了示威游行,被反动军警刺中,几乎伤及心脏。但乔年只在医院休养了两天,就又投入了工作。
34、更为重要的是,江津在战乱之时还比较安全。陈独秀的特殊身份,意味着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选择在江津度过晚年,标志着他隐退的态度。陈独秀已经颠沛流离了太久,亲人的相继去世令他身心俱疲。他只想有一处安身之所,静静度过人生的后时光。
35、 事后,心有余悸的陈独秀劝潘兰珍离开:“南京是日军轰炸的重点城市,你赶紧回南通老家去。”潘兰珍看着陈独秀,想都没想直接拒绝道:“我是你身边的亲人,我怎么能走啊,要死就死一块吧。”
36、1942年5月逝世。他是杰出的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37、 1937年8月,时值抗日战争爆发,陈独秀被减刑释放。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捕,后被租界当局交给国民政府,经胡适、傅斯年、章士钊等知名人士奔走相助,陈独秀终免一死,终被判刑13年,并被囚禁于著名的南京老虎桥监狱。
38、 后来,陈松年和妻子在一所学校中教书,搬了出去,陈独秀就带着潘兰珍离开江津这个嘈杂之地,在一个名叫鹤山坪的人迹罕至的山村中隐居,过起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39、 她始终想不明白这个李老先生怎么会是陈独秀呢?泪眼婆娑中,两年前的场景渐渐浮现在眼前。
40、1942年5月逝世。他是杰出的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41、不过,石墙院倒是一处不错的选择。青山村舍相拥,绿树修篁掩映。那方爬满青苔的清代围墙,巍然,森严,将嘈杂的纷争与刀枪剑戟一概挡在了墙外。如此幽静安谧的处所定是他的心仪。从青年开始投身革命,一生轰轰烈烈,曲折坎坷,大起大落,八次被通缉,四次陷囹圄。一位刚走出牢笼的花甲老人,拖着一身的病痛,也该有个僻静的地方歇歇了。
42、陈独秀一生东奔西走,反满清、反封建、反帝国主义、反“老子d”、反法西斯……八次被通缉,四次坐监牢。1937年后一次获释时已是一身疾病、心上有“无数伤痕”的老人。
43、因为陈独秀早年投身革命,四处奔波,对延年和乔年的照顾就不是很周到。两兄弟都是自学,而且都很刻苦,到六岁的时候,他们的文才在当地已经是小有名气了。1917年,陈独秀把延年、乔年接到上海。后来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对两兄弟更少照顾。两兄弟寄宿于《新青年》杂志发行所的地板土,白天在外工作,自谋衣食,生活很艰苦。高君曼对陈独秀苦苦相求,要延年、乔年回家,但陈独秀认为这是妇人之见,其心虽善,却未必有好的效果。他认为应该让孩子们自谋生路,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高君曼的苦劝总是起不了什么作用。
44、陈独秀不寂寞,还有晚年收获的一份珍贵难得的爱。潘兰珍,这个小先生29岁的烟草公司工人,与先生共枕两年多竟不知道“老头子”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不知道他就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中国共产d的创始人,一颗曾叱咤风云的“东方文曲星”。从上海的贫民窟到南京的老虎桥,再到江津,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不离不弃,相濡以沫,一直陪伴着穷困潦倒、贫病交加的先生。为了柴米油盐和昂贵的药费,她不惜当掉自己的戒指耳环,还偷偷当掉柏文蔚送给先生的灰鼠皮袍。很多时候,他们一起在房前屋后,担水浇园,种瓜种豆。当先生“两耳轰鸣”“血压又涨”“头昏眼花”时,她或伺奉汤药,或挽着先生的手,漫步在石墙院外的竹林小道上,给先生传递着夕阳下的脉脉温情……
45、 直到这次丈夫被抓,潘兰珍才恍然明白,原来丈夫不姓李,而姓陈,更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
46、瞿秋白临刑前在《多余的话》中叹息:像自己这样一个“文人积习未除”的“半吊子文人”,当中国共产d的领袖,实在是“历史的误会”!陈独秀何尝不是如此?
47、潘兰珍经常去监狱探望陈独秀,也帮助陈独秀办了很多的事情。在1937年的时候,日军打到了南京,陈独秀在监狱被炸毁了。这时陈独秀让潘兰珍赶紧收拾东西离开南京,但是潘兰珍却不愿意,她坚持的要留在陈独秀的身边。在一个月之后,陈独秀得到了胡适等人的帮助,成功被释放了出来。
48、 在1927年7月和1928年的6月,不到一年的时间,自己倾尽心血培养的长子陈延年和次子陈乔年相继被国民d反动派杀害。不久,长女陈玉莹也因悲伤过度而离世。
49、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思想指导者。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那么大的影响,与他的活动、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在高度评价五四运动历史功绩的同时,不能忘记陈独秀在其中的巨大历史功劳。
50、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产d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d。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三大)、中央总书记(五大)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
51、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52、 但是,王明、等人,却将陈独秀诬为“日特汉奸”,并诬其拿人“津贴”。此举令陈独秀大为不满,他曾于1938年3月17日致信《新华日报》,并以公开信形式回复,表明其心志立场。此后,曾多次托人,请陈独秀去延安,但被拒绝。
53、陈独秀是不幸的,他曾经备受瞩目,理应得到众人的关注,成为一群人中的佼佼者。但阴差阳错之下,他的人生高开低走,终落得个惶惶度日的结局。但陈独秀又是幸运的,他的朋友、爱人、同事都对他不离不弃。在生活艰难之时,总会有人拉他一把,帮助他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