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陈独秀大传简介一生【文案10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4-01 05:01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陈独秀大传简介一生

1、1919年底,陈延年兄弟得华法教育学会资助,登上邮轮前往法国。在法国,陈延年兄弟结识、蔡和森、赵世炎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兄弟俩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2、陈独秀生于1879年10月9日,章士钊说他是“怀宁旧家子”,其实据家谱记载,自独秀父亲陈衍中一代往上,陈家已有十二代人没有当过官了,主要以教书为业。但独秀的叔父陈衍庶中了举,陈家家道一度因他中兴。陈衍庶任奉天军粮同知时,正值日俄战争,战场正在他的管辖范围内,交战双方都需要马匹等物资,一些商人从蒙古一代贩运马匹到战区,陈衍庶乘机抽税,入自己腰包,从而积累起巨额财物,在奉天、安徽买房置地,在帝都琉璃厂开起古玩店。但在1912年,陈衍庶与英商做大豆生意被骗,大蚀其本,陈家家境从此走向低迷。

3、我继续像平时一样说:“我的好朋友,你们是雅典人,属于因智慧和力量而著称于世的伟大的城邦。可是你们岌岌于争名逐利,而不思考如何理解真理,如何改良自己的灵魂,不觉得惭愧吗?”

4、    第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与他的活动、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

5、汪孟邹、台静农、梁实秋、魏建功、何之瑜……陈独秀的挚友们为保存陈独秀的手稿尽心尽力,为后人作出榜样。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号召系统开展百年d史文物、文献、档案、史料调查征集。笔者在拥护的同时,为陈独秀遗稿的下落提供线索,为陈独秀遗稿的收藏表达意见,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6、大约是这种谨慎的、追求科学革命的态度使然,陈独秀虽参与了将反清复明的帮会组织岳王会重组为反清革命组织的工作,但他自始至终未参加同盟会。他对同盟会的“反满”革命纲领同情而不拥护。

7、陈独秀中国共产d的主要创始人之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领袖之一。他的言行和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变革和青年觉醒有着巨大贡献,甚至对当今的社会及青年,仍然有着巨大影响:

8、其实,中华民族的传统“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例子比比皆是。陈独秀在狱中秘密创作的七言绝句《金粉泪》五十六首叙事组诗,这在当时是一首反诗,陈独秀把这组当时不能公开发表、带在身边又不安全的“反诗”给了去探监的挚友汪孟邹保存。这首深刻揭露国民d当局反动本质、与《甲戌随笔》同样写于1934年的重要诗作《金粉泪》的手迹原稿深藏了20年,1953年由汪孟邹先生作为革命文物,捐献给了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前身——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附信说明来历,仅要了一张收据为证。20世纪末,《金粉泪》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9、  说是陈独秀陈列馆,其实很简陋,没有解说员,只有一位看门老人。进入室内,似有一股霉味扑鼻而来。迎面墙上是“风流无悔——陈独秀生平事略”横幅,下方是陈独秀半身像。四壁挂着简介文字,配几幅图片,比较显眼的是,陈独秀直幅签名书法“独秀”两字;卧室和写作室有床、桌椅等遗物。寥主任领着我们边看边讲,介绍陈独秀在此的生活情况。他知晓得很详细,胜过一般讲解员。我想,也许是陪客人介绍次数多了。(陈独秀大传简介一生)。



10、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11、李耀宇:上海人,曾任上海《公用事业报》首席副刊编辑,上海《城市导报》编辑、记者。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上海大众文学学会会员,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曾有抒情诗《渴望》获“中华杯”(华东地区)一等奖;《傣家茶浓》获全国第二届“诗与远方”海上邮轮诗歌大奖赛三等奖;《顾村,诗意栖居的地方》获2018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新诗创作大赛的“百首优秀诗作”。独幕话剧《擎天柱》(1978年)被上海戏剧学院搬上舞台,戏剧小品《落寞》、《桥》、《绝处逢生》等分别获得全国、省市级专项类大奖。原创大型沪剧《担当》获得2018年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文化艺术资助项目、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优秀剧目奖。(陈独秀大传简介一生)。

12、事实上,他祖父想多了,以后的陈独秀让这个家门名留青史。

13、  生活再艰苦,可对颠沛半生的陈独秀而言,有了石墙院这个“家”,也算是有了相对安稳的栖身之地。从此,他闭门著述,偶尔在住房的后门外和夫人一起垦地种菜、养鸡,主要精力集中在续写《小学识字教本》。

14、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五日晚,患病在家休养的陈独秀后一次被捕。被捕后,打电报给国民d中央当局要求“严惩”、“处极刑”、“明正典刑”、“迅予处决”的,有新疆省主席金树仁、湖南清乡司令何键,以及国民d许多省、市、县、乡的“d部”等单位。同时,江西瑞金出版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报”《红色中华》以“取消派领袖亦跑不了,陈独秀在上海被捕”为标题,幸灾乐祸地发表消息。这也许是三十年代初国共两d拥有的共识吧。两个自称革命的政d都欲把这颗“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傅斯年语)除之而后快,真是耐人寻味。《红色中华》发表多篇社论,称“陈独秀叛d以后,投降到资产阶级去作走狗,充‘反’先锋”。而《中央日报》亦发表社评,宣称“反对并图颠覆国民d者,即为叛国”。相映成趣。

15、《新青年》风行全国,激起思想革命的火花。他也因编辑《新青年》而名垂青史,功盖华夏。《新青年》整整哺育了一代青年,其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d的杰出。每每忆及此事时,他们往往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慨之情。

16、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17、   1984-1993年间,三卷本《陈独秀著作选》相继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编者写于1991年12月的“编辑说明”中说:“对于陈独秀诋毁中国共产d,诬蔑工农红军和反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错误言论,本书全文照录,不予删节,以供读者研究和批判”。字里行间,“批判”遗风犹在,且不无防身自保之虑。

18、  硬件破陋,生活来源更难,这种度日艰难的境况,寓居的三年时间,始终没有得到改变。由于早年四处奔波加之频繁进出牢狱(5次坐牢),年近六旬的陈独秀身体每况愈下,高血压、肠胃症等病常年伴其左右。身患有疾,却没有稳定的收入。当时,陈独秀的主要收入,一靠亲友帮助,二靠发表文章、出卖书画,赚取一些稿费和零钱。这些钱不足以让其度日,以至于困难时要靠典当朋友相赠的物品和夫人首饰。虽然靠朋友、学生接济是常有的事,但陈独秀有自己的原则,凡是素无知交以及国民d或共产d的叛徒送来的接济,他坚决不受。

19、1889年,陈独秀的祖父去世。家里给他请过“好几个塾师”,他“都不大满意”。到十二三岁时,只好由大哥孟吉教他读书了。孟吉是府学廪贡生,也是中过秀才的学士。以他的学识教陈独秀还是可以的。陈独秀在《实庵自传》里说:“大哥知道我不喜欢八股文章,除温习经书外,新教我读昭明文选,每读时,我也有点头痛,渐渐读出味道来了,从此更加看不起八股文”。在那个年代,不学〈四书〉、〈五经〉,看不起八股文,简直就是背经逆道。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认为,读书人的正道就是走科举仕途,考秀才,中举人,会进士,点状元;有了功名才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陈家也不例外。

20、1927年6月26日上午,中共江浙区委领导同志聚集在四川路开会,讨论改组江浙区委为江苏省委事宜。陈延年在会上当选为江苏省委书记。会议进行中,突然传来消息,称有人被捕背叛,会议立即宣布中断。下午,特务突然闯进省委搜查,留守的赵世炎夫人来不及将作为暗号的花盆从窗台上取下,就在这时,陈延年和组织部长郭伯和一踏进门,特务一拥而上。陈延年和郭伯和奋力抵抗,被特务打得头破血流。

21、如果你们处死我,你们将很难再找到我这样的人。事实上,打个玩笑的比方,我是受神灵委派附在这个城邦身上的,这座城就像是一匹良种马,由于身躯太大,容易懒散,需要牛虻蛰一蛰……如果你们听从我的意见,就会让我活下去,但是,我猜想,不久你们就会从瞌睡中醒来,听从阿尼图斯的话,一巴掌把我打死,然后再接着睡。

22、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石墙院不期而遇。2008年11月,我作为镇海区政协社法委负责人,与区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办公室(简称外管办)的同志一共赴江津区,参加“来镇海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对接座谈会”。事毕,在江津区政府办公室廖义伟副主任等人陪同下参观了陈独秀在石墙院的旧居(对外又称陈列馆)。

23、令人疑惑的是,唐宝林先生交给中华书局的是清样和手稿?还是清样稿?该书出版后手稿又流落何处?中华书局在2001年出版此书,至今仅十几年的时间,要把这两个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应该不是困难的事情。

24、1927年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陈独秀继续被推选为d的总书记。陈乔年当选为中央委员,陈延年虽然没有出席会议,但在会上也被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父子三人在d的代表大会上同时当选为中央委员,这在中共d史上绝无仅有。

25、   2009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陈独秀著作选编》六卷本,辑文890篇,272万字。较原三卷本600多篇、162万字,多出200多篇、115万字。校正旧编中错、别、漏字句上千处。新辑作品主要是档案文件、新发现的文章书信,以及音韵学、文字学方面的著作。其中有陈独秀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主持特别委员会的发言,五卅运动中在《热血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在南京狱中写给汪原放的54封书信,入川后写给台静农等人的近百封书信,等等。

26、1942年3月30日,在中共中央学习组发言时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现在还不是我们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4月21日,在讲七大工作方针时又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

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28、1927年7月离开中央。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d籍。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

29、1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30、他的幼年经历被直接复制下来,等他自己有了孩子,就把祖父对待自己的手段用在孩子身上,对几个孩子要求特别严格,比如,为了让孩子磨练意志,让两个儿子睡在图书馆的地板上、外出打工自食其力等等。

31、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为庆祝中国共产d成立100周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特推出“d史新传”系列文章。

32、5诗赛的初衷和本意是以文会友,增进交流。本平台真诚、友好、公正对待每一个作品每一位诗友。人品不好、目的不纯、想通过参赛发财而达不到目的就肆意诋毁造谣谩骂者,请勿投稿!

33、尽管任建树、黄河都是陈独秀研究的人士,对文字学音韵学有很高的造诣,《陈独秀著作选编》第六卷经黄河老先生严谨、慎重编订,用尽心血。但他们依据的毕竟还是梁实秋先生带到台湾的油印本,油印效果未必字字清楚,历经沧桑难免磨损蛀蚀。笔者在欣喜当代学者将《小学识字教本》历尽艰辛出版的同时,更希望看到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手稿的影印本。

34、陈延年被捕时,身上穿着短衣,裤子上扎了一根草绳,这样的打扮很像一个雇工。陈延年自称陈友生,是受雇到这家人家做工的。我d闻讯后立即组织营救,当时谈妥交800块钱放人。与此同时,陈延年的好友汪孟邹也在设法营救。他通过关系找到胡适,胡适不敢擅自做主,即向吴稚晖请示。吴稚晖听说陈延年被捕,高兴,他一向痛恨陈延年,认为陈延年是共产d里不好对付的人物。吴稚晖立即打电报给上海警备司令杨虎,祝贺他抓住了陈延年。陈延年就这样落入了虎口。蒋介石下令:“此子之恶,胜过其父十倍,立即斩首严惩。”

35、   陈独秀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

36、我是新新,想要带你去了解史海钩沉、星辰大海。

37、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共产d早期组织。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陈独秀虽然没有参加会议,但因为共产国际的指示及陈独秀在中国共产d创造中的作用和地位,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此后,陈独秀连任五届中共中央总书记。

38、1927年春,陈延年离开广州,调任中共浙江区委书记和上海市委书记。陈延年刚刚到上海,蒋介石就发动了反革命政变。陈延年向中央建议,促使武汉政府东征讨蒋。就在中共中央为挽救中国革命而努力时,武汉国民政府提出“分共”,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39、面对接踵而至的风言风语和世俗家族的压力,思想前卫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乐于打破束缚的陈独秀也不顾人言,非议反而让离经叛道的两个“忤逆者”抱得更紧。各种打压扼杀无效后,高调“自由恋爱”的他们被逐出家门。

40、在晚清急进的革命风潮中,晚清革命志士中、陈独秀的朋友中,许多人信仰无政府主义,在革命手段上,主张暗杀行动。谋炸清廷出国五大臣的吴樾与陈独秀有通信、面晤之谊。对于吴樾的暗杀计划,陈独秀曾表示:“要努力唤醒广大群众,起而救亡”,“同人等进行革命,要能谨慎而不懦怯,要有勇气而不急躁。”唐宝林先生认为,这表明陈独秀主张侧重于发动群众革命,不要急于进行个人的暗杀行动。但吴樾认为,在“革命时代”之前必有“暗杀时代”,前者难后者易,他愿“手提三尺剑……为同志诸君先鞭”,“留其难以待君。”

41、1991年,胡绳玉在《学术月刊》第11期发表了《中共d史人物传不能没有陈独秀》,指出:“陈独秀的一生,如果从他1900年参加反清运动算起,到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他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整整27个春秋,作出了比他的前辈、同辈都多得多的贡献。就是在生命的后15年里,在旧中国的泥潭中,陈独秀依然在趔趄向前,尽管步履蹒跚,有时踯躅,有时摔跤,但他毕竟没有当叛徒,没有做汉奸,没有作出丝毫有损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国格和伟大人格的事来。 ”著名d史专家廖盖隆指出:“总观陈独秀的一生,他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确实有点像俄国革命中的普列汉诺夫。我们应当宣传陈独秀的历史功绩,确认他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永远纪念他。 

42、1897年,陈独秀在乡试中落榜,但拜赶考所赐,他从闭塞的安徽来到了口岸城市南京。甲午战争后,“康梁派”振聋发聩的文章让他不愿再走科举老路。

43、   警醒全d牢记历史教训。在承认陈独秀功绩的同时,亲历大革命血雨腥风的从未忘记陈独秀放弃d的领导权而使d蒙受的重大损失。1936年7月,在陕北保安对斯诺说谈到大革命失败时,毛认为陈独秀应该负大的责任,说他是一名不自觉的叛徒。“陈独秀的确害怕工人,特别害怕武装起来的农民。当时陈独秀是中国共产d的大独裁者,他甚至不同中央委员会商量就作出重大的决定。”

44、陈独秀青少年时代正是家境由盛转衰的时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处于腹地的安徽怀宁乡下似乎影响不大,学而优则仕仍是耕读人家高的追求。陈独秀从小天资聪颖,祖父对他寄予厚望,亲自启蒙,要求甚严。陈独秀后来回忆“我背书背不出,使他生气动手打,还是小事;使他生气、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令人可怕的,是我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一声不哭。”祖父因此预测陈独秀长大后“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强盗”,“不成龙就成蛇”。对此,陈独秀不以为然。成年之后,他在自传中写道:“祖父对我的预料,显然不符合,我后来并没有做强盗,并且厌恶杀人。”

45、万万想不到的是,仅一年以后,陈延年的弟弟陈乔年竟然也在同样的地方就义。1924年秋冬之交,陈乔年奉命回国,担任北京地委组织部长。d的八七会议以后,陈乔年从北京调到武汉,担任湖北省委组织部长。才几个月时间,陈乔年又奉命调上海,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这时,陈延年已经牺牲,陈乔年踏着兄长的血迹在上海与国民d作斗争。

46、1901年10月到1902年3月,陈独秀曾短暂留学日本。当时,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失败,留日学生分化为稳健和激烈两派。陈独秀属于激进派,他曾作诗表白心迹“勤王革命皆行迹,有逆吾心罔不鸣。”1902年9月,陈独秀再度赴日,参加了“以民族主义为宗旨,以破坏主义为目的”的青年会。

47、陈独秀一生著述颇丰,目前为止,任建树先生主编的《陈独秀著作选编》(共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为全面,编辑说明中有简明扼要的介绍:从他的第一篇论文《扬子江形势论略》(写于1897年,是年作者18岁)开始,共选编了八百九十余篇;尤其是第六卷为音韵学文字学卷很有特色。至此,陈独秀著作的出版可以说是“毕其功于一役”。

48、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字仲甫 ,号实庵,安徽怀宁人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d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d早期主要。

49、1929年,陈独秀被开除出d籍。从1927年到1929年,这是陈独秀一生中难熬的3年。他失去了在d内的地位,两个儿子先后惨死,且尸骨无存。同年,陈独秀与上海烟厂的女工潘兰珍共同生活。

50、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写下大量的文字,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揭露所谓国联袒护日本侵略中国的阴谋,谴责国民d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还在《校内生活》上撰文,针对“笼统的反日和对日宣战、救国、爱国,都是救资产阶级的国”的言论展开无情的批判。

51、一辆囚车鸣着凄厉的声音驶向上海枫林桥畔。车停以后,从车上跳下5个刽子手。刽子手将陈延年押下车,随后挥刀向陈延年砍去。年仅29岁的陈延年与赵世炎、郭伯和三人英勇就义。

52、陈独秀在《实庵自传》里写道:“我自幼便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我记得我幼时家住在安徽省怀宁县城里,我记得家中有一个严厉的祖父,一个能干而慈爱的母亲,一个阿弥陀佛的大哥。”

53、   第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54、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9月,《青年杂志》更名《新青年》。1917年1月,陈独秀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也随之由上海迁至北京。1920年2月,陈独秀回到上海,《新青年》也随之迁回上海。8月,陈独秀等在上海创建共产d,它便成为中国共产d的刊物。1922年7月,《新青年》停刊。

55、《共产d》月刊被各地d组织列为必读教材,高发行量已达5000份,为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中国共产d,作出了积极的思想动员和舆论准备。

56、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d重要的创始人。

57、   第陈独秀是中国共产d主要的创始人之一。如果没有陈独秀,就没有中国共产d在1921年的成立。

58、1920年11月7日,他在上海创办了《共产d》月刊,指派李达担任主编。他在发刊词中号召:“一切生产工具归生产劳动者所有,一切政权归劳动者执掌,这是我们的信条。”读过这篇短言后,极为赞赏,他在给远在法国的好友蔡和森的信中说:

59、他们集中打击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思想基础的孔子学说,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他们还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1917年起他们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实际上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导中心。

60、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61、《独秀文存》是本世纪中国有魅力的文集之一。一九三九年,等劝陈去延安,当时中国中央想把陈弄到延安养起来,不让他在外边胡闹。但陈拒绝了。他说,大钊死了,延年死了,d中央里没有他可靠的人了,“他们开会,我怎么办呢?”结果不欢而散。中国领袖们没有读过《独秀文存》,他们没有看透陈独秀:谁也无法把他“养起来”。同样的道理,今天成千上万的被“养起来”的文人们,能指望他们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呢?

62、办学的同时,陈独秀参与了《国民日日报》《安徽俗话报》的创刊与主编。《安徽俗话报》取两大主义:“第一是把各处的事体,说给我们安徽人听听,免得大家躲在鼓里”“第二是把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行的俗话演出来,好教我们安徽人无钱多读书的,看了这俗话报可以长点见识。”启蒙的意图十分明显。《安徽俗话报》创刊半年,即发行数千份,南京、上海、镇江、扬州、武昌、长沙、南昌等均有代销点。

63、头上的辫子易剪,灵魂中的辫子却不易剪。因而,这条道路是一条悲壮之路。辛亥前后十余年,陈独秀一肩行李、一把雨伞,足迹遍及江淮南北,到处物色革命同志。在诸多活动中,他以办报刊为核心。一九零四年创办《安徽俗话报》,编辑、排版、校核、分发、邮寄,他一一亲自动手。三餐食粥,臭虫满被,亦不以为苦。他先后办报刊数十种,“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这并无任何自夸的成分。新文化运动前夕,陈独秀堪称新派的思想领袖,那时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的影响力远远赶不上他。在《除三害》一文中,陈氏指出中国的三害是“官僚、军人、政客”,真是一针见血,比韩非之《五蠹》更能切中时弊。而五十年代的所谓“三害”,与之相比只能算笑柄。陈氏又云:“社会中坚分子应该挺身出头,组织有政见的有良心的依赖国民为后援的政d,来扫荡无政见无良心的依赖特殊势力为后援的政d。”他开始认识到政d的重要性,然而他本质上是个性情中人,是不能为政d所容的,即使是他自己缔造的政d。

64、6月6日,陈乔年被押赴刑场。陈乔年不知道,这就是他兄长牺牲的地方。一声枪响,年仅26岁的陈乔年倒在血泊中。

65、陈独秀1932年10月被捕后,因为案情重大,南京命立即押解首都。陈独秀此后再没有回过上海。上海对于陈独秀来说,是一个五味杂陈的地方。他在这里扬起中国革命的风帆,在这里奉献了两个儿子的生命,在这里收获了他晚年的幸福。

66、陈独秀原本对这些世俗的亲戚关系并不上心,但高君曼时尚的装扮、灿烂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谈吐还是让他耳目一新。于是,高君曼借着各种机会与陈独秀单独接触,或促膝谈心,或小径漫步,在密集相处中,陈独秀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为惊喜着。在高大众眼里,妹妹的到来也许能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她从不怀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会出现任何问题。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风助,则不可遏制也难以浇熄。

67、2019年12月5日,《中共d史研究》刊文”纪念陈独秀诞辰一百四十周年,文中写道:“纵观陈独秀一生,经历十分复杂,既有早年的辉煌,也有晚年的凄凉。他是那个时代站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人物,对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作出过重要贡献。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共产d早期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也因其一生有过许多变化而成为复杂的历史人物。讲陈独秀,就要把他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全面认识,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对于陈独秀,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他的功绩和错误,把它们作为历史财富继承下来,使之成为有益于后人不断前进的历史借鉴。

68、主要作品:《感觉上海---说事就诗365首》(南京出版社)、《禾叶流动》(团结出版社)、《心中的绿意》(文学作品集)、《渔舟唱晚》(现代诗丛)。原创大型沪剧《婚姻进行时》、《担当》、《黄炎培》、《因为有爱》,原创两幕戏曲《美丽乡村》等。

69、《安徽俗话报》的风生水起是大时代的风起云涌。白话运动始自1898年维新派人士裘廷梁提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口号,学者统计,到1904年,全国有40多种白话报。其中在据俄运动热潮中创办的白话报有28种。《安徽俗话报》是其中之一。

70、从这段述说中可以看出,陈独秀从小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也是一个很倔强的孩子。他从《三字经》读到《左传》,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他以后做人做事都是有用的。

71、1904年3月31日,《安徽俗话报》创刊。陈独秀为这份报纸吃尽了苦头,一人独处科学图书社的阁楼上,旧式阁楼为砖木结构,临街一扇小窗户,屋顶一片亮瓦,光线晦暗,冬冷夏热。他几乎每天都在这间阁楼上,无日无夜地工作。他说,这份报纸既要贴近民众,就不能“之乎者也矣焉哉”,而要用“浅近好懂的俗话”写出来。《安徽俗话报》正是遵循这样的方针,所以才名列全国白话报之首,有“开风气”的赞誉。

72、1913年,陈独秀在家乡参加“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讨袁斗争失败后,陈独秀东逃日本,袁世凯在安徽的爪牙奉命捉拿陈独秀并扬言要斩草除根,陈延年兄弟幸得友人相助,总算虎口逃生。已是翩翩少年的陈延年兄弟从小就对反动军阀充满了仇恨,他们对母亲说:“我们要找父亲去,这个仇一定要报!”

73、《甲戌随笔》是陈独秀于1934年在狱中研究音韵学文字学时随手写的心得笔记,稍作整理而得。这篇文稿在2006年之前一直不知去向。2018年5月2日,《北京晚报》品读专栏刊载了方继孝文章《寻找陈氏遗稿》,该文作者自言收藏了《甲戌随笔》。

74、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d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d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75、作者简介  陈红:陈独秀孙女,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76、陈独秀很想站在抗日运动的前列,1931年12月5日,《热潮》周刊应运而生,这是他一生中所创办的后一份刊物,他为之题写刊名,并在《发刊词》中说:“二十世纪是两种热潮的世纪,一种是广大的劳苦饥寒奴隶向一班寄生虫算账的热潮,一种是几十种被压迫民族向帝国主义算账的热潮……两种热潮之合流终要把全世界洗刷一新。”

77、  石墙院是宁静的,宁静得有点凄凉;然而,石墙院又是坚固的,它镌刻着一个伟大的灵魂,在后时刻所散发出来的独特品格,这个品格是永恒的……

78、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安庆)人。陈独秀一生曾经在北京、上海、安庆、日本等地活动,但是其毕生主要革命活动是在上海这个大舞台展开的。

79、面对接踵而至的风言风语和世俗家族的压力,思想前卫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乐于打破束缚的陈独秀也不顾人言,非议反而让离经叛道的两个“忤逆者”抱得更紧。各种打压扼杀无效后,高调“自由恋爱”的他们被逐出家门。

80、  8月初,应日本留学时同窗好友邓仲纯之邀至江津,1939年5月27日,陈独秀、潘兰珍夫妇迁居偏僻的石墙院。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唐宝林先生在《陈独秀传》中记载,陈独秀的居所是两间没有天花板的耳房,脚下是潮湿的泥地,一下雨就满屋漏水。室内家具仅有两架木床、一张书桌、几条凳子和几个装满书籍的箱子,的装饰是书房上挂着的一幅岳飞手书《还我河山》的拓片。

81、1927年,在d的“八七”会议上,陈独秀被撤销总书记职务。但是,蒋介石仍然悬赏3万元捉拿他。1928年6月又传来陈乔年牺牲的消息,且与陈延年一样,无处寻觅尸体。两个儿子先后为中国革命献出生命,陈独秀在精神上深受打击。

82、1897年8月(光绪二十三年),陈独秀初次离开母亲,到南京参加乡试。同行的有他的大哥,大哥的先生和安庆的同学等。陈独秀本对科举和八股文就不感兴趣,对这次参加江南乡试他在《实庵自传》里说:只是想“考个举人以了母亲的心愿,以后好让我专心做点正经学问”,又说:“至于写字,我喜欢临碑帖,大哥总劝我习馆阁体,我心里实在好笑,我巳打定主意,只想考个举人了事,决不愿再上进,习那讨厌的馆阁字做什么!我们兄弟感情极好,虽然意见上没有一件事不冲突,没有一件事依他的话做,而始终总保持着温和态度,不肯口头上反驳他,免得伤了手足的感情。”虽不情愿,也只好硬着头皮来渡过这场灾难。《实庵自传》里是这样记述的:

83、他和俞秀松、李汉俊等,还与上海工商联谊会合办《伙友》周刊。其宗旨如他在发刊词中所说:“诉说伙友们现在的苦恼;研究伙友们将来的职务。”后来,工商联谊会违背办刊宗旨,且于第六期出版后,宣布与陈独秀断绝关系。

84、1942年5月12日,陈独秀因病导致昏迷,医生来抢救时,已经无力回天。5月27日晚,陈独秀在贫病交加中溘然离世。

85、   陈独秀论书法有一则佳话。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早年就是受了陈独秀的一语“刺激”,而发愤练字,终成一代大师的。当时陈与沈还不熟悉,但性格率直、快人快语的陈独秀初次相见,就当面说:“昨在刘三壁上见了你写的诗,诗很好,而字则其俗在骨。可谓诗在天上,字在地下!”刘三则是江南名士刘季平也,其时刘三和苏曼殊以及陈独秀、沈尹默等,都是东瀛留学归来常在一起诗酒风流的名士。沈尹默并不因陈的批评为忤,相反后来沈入北大任教,还把陈推荐给了蔡元培校长,并委以文科学长之职,足见旧时学人谦虚宽博之胸怀。陈独秀批评沈尹默的字“俗在骨”,实际上也是透露了他自己书法上的审美观。一般以帖学为宗的书法,若无厚实的北碑为底,用笔单调柔弱,则容易滑向“媚俗”一路。这一观点也和清代末期由尊帖转而尊碑风尚是一致的。不过后来即便是沈尹默的书法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了,但陈独秀在肯定的同时,依旧保留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在1941年给台静农的信中说:“尹默字素来工力甚深,非眼面朋友所可及,然其字外无字,视三十年前无大异也。存世二王字,献之数种近真,羲之字多为米南宫临本,神韵犹在欧褚所临兰亭之下,意学之,字品终在唐贤以下也。”反观陈独秀自己的书法则是碑帖结合,写得闳肆、兼备众体。

86、陈独秀的母亲总是用好言劝勉他:“小儿,你务必好好用心读书,将来书读好了,中个举人替父亲争口气,你的父亲读书一生,未曾考中举人,是他生前的一桩恨事!”一面母亲的严命,教习八股革命,一面弟弟看不起八股文,不愿学,孟吉夹在中间很为难。一直到了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陈独秀17岁了,距县考只有一两个月时,孟吉才硬着头皮对陈独秀说:“考期巳近,你也得看看八股文章罢!”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也只好听其自然了。对弟弟的格格不入,他急中生智,向母亲作些虚假的报告,以取得母亲的喜悦和宽慰。在县考府考自然名次都考得很低,到期了院试,宗师出的题目是“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的截搭题。考完后,陈独秀竟然中了第一名。他在《实庵自传》里是这样记述的:

87、《三方谈话会记录》签订后,1946年何之瑜由江津到上海,专事整理陈氏遗稿。“1947年秋,何之瑜将《独秀丛著目录》改为《独秀丛著总目》,把陈独秀所有著述全部列入,分12册”(因多处可查此处不赘列)。由于版权转让等问题,“改成先出7种,即;十一。”(见沈寂《陈独秀传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9-261页)其中《甲戌随笔》,包括1934年在狱中所写随笔和音韵学、文字学杂记以及古史材料等,便是方氏所藏。“其它还没有汇收完成的稿子,以后随时由商务出版”。(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07页)何之瑜在1948年5月30日修订《独秀丛著总目》时说,“前三天正是陈独秀逝世第六周年,他的遗著才得出版,真是一件不平凡的事。以后如果没有特别的阻碍,总可以和世人见面”。(见《陈独秀传论》第262页)可见当时即将出版的7种(包括方氏收藏的)文稿数据均存于商务。然而,时局骤变,《丛著》也不可能和世人见面了。

88、在北大担任文科学长的两年,是陈独秀一生中辉煌的时期。而这段时间里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一九一九年六月十一日的新世界屋顶花园。那天晚上,四十一岁的陈独秀独立高楼风满袖,向下层露台上看电影的群众散发传单。这是空前绝后的举动,以后爱惜羽毛的教授们是不敢效仿的。试想一位高学府的文科学长,应当是衣冠楚楚、文质彬彬、道貌岸然,好是像贾政式的人物。陈氏的作为,太出格了。但陈氏如是说:“若夫博学而不能致用,漠视实际上生活上之冷血动物,乃中国旧式之书生,非二十世纪新青年也。”他一辈子都以“新青年”自居。

89、形式 现代诗歌(单首或组诗)和古体诗(3--5首为一组)

90、陈独秀一生创办了多种报刊,全面观察他的整个报人生涯,他所创办的报刊,在倡导科学与民主、宣传革命、号召抗日救国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给历史留下了绚丽的华章。

91、“悠悠道途上,白发污红尘,沧海何辽阔,龙性岂能驯。”陈独秀是革命家而非政治家。政治家是无人格无人性无人情的,而革命家则是单纯而天真、固执而顽强的侠客和文人的结晶体,亦即葛兰西所说的“哲学的实践者”。陈氏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弱冠以来,反抗清帝,反抗北洋军阀,反对封建思想,反抗帝国主义,奔走呼号,以谋改造中国,实现自由社会。”他的热情从未冷却,难怪比他小得多的胡适也羡慕他的“年轻”。学生傅斯年谈论世界大势,悲观地说:“十月革命本来是人类命运一大转机,可是现在法西斯的黑暗势力将要布满全世界,而所谓红色变成了比黑色势力还要黑,造谣中伤、倾陷、惨杀……我们人类恐怕到了后的命运!”陈氏却坚定地说:“即使全世界都隐入了黑暗,只要我们几个人不向黑暗附和、屈服、投降,便能够自信有拨云雾而见青天的力量。”

92、陈独秀是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他仇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他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和伦理思想,认为要实现民主制度,必须消灭封建宗法制度和道德规范。李大钊则反对复古尊孔,要求思想自由,号召青年不要留恋将死的社会,要努力创造青春的中国。

93、生于1879年,书生陈独秀、政论家陈独秀、政d领袖陈独秀经历过20世纪前半叶革命中国大大小小的急流险滩。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唐宝林先生用34年时间研究陈独秀,成近百万字的陈氏全传。2013年,《陈独秀全传》简体中文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此后一直是常销书。在这个特别的年份里,鸣沙君拟分专题对该书部分章节内容进行缩写,并以连载形式在鸣沙公号推出,以飨有意回望历史的读者。今天先推出第一个专题《陈独秀的觉醒之路》之第一部分。

94、这一时期,陈独秀曾在诗中明志“驱驰甘入荆棘地,顾盼莫非羊豚群。男子立身惟一剑,不知事败与功成”,与晚清诸多革命志士一样,他在办学办报、以笔为刀剑的同时,也是暗杀团体的成员,不过对暗杀的形式并不表十分赞成。

95、  寥主任说,1932年10月,陈独秀以所谓的“危害民国罪”在上海被国民d当局逮捕,判处徒刑13年,羁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对于国民d当局罗织的罪名,陈回击说:“予固无罪,罪在拥护中国民族利益,拥护大多数劳苦人民之故而开罪于国民d已耳。”这是陈独秀对自己好的辩护,也是他忧国忧民之心的表露。

96、(本文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编辑石岩据《陈独秀全传》第1-100页缩写)

97、今天,新新邀请到学生预备d员梁书鑫,带我们学习陈独秀创办报刊的故事。

98、   第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99、《每周评论》出版到二十五号后,他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而被捕入狱,李大钊也遭反动派通缉,不得不离京避难。《每周评论》改由胡适编辑。1919年8月31日,《每周评论》终被北洋军阀政府封禁。

上一篇:道家经典语录及翻译【文案55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