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陈独秀的后十年【文案102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4-01 04:32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陈独秀的后十年

1、  “如果不实现大众民主,则所谓‘大众政权’或‘无产阶级独裁’必然流为史大林式的极少数人的格别乌制。这是事势所必然,并非史大林个人的心术特别坏些。”

2、拙稿经建功兄校正,有所修改或加注,为益实多,惟后半尚未见有疑问示下,想尚未校竟,甚望能早日校竟,以便早日交陈馆长寄出付印。下篇写成时,字数略与上篇相等,甚或稍多,然亦相差不甚远,望告陈馆长。弟写此书用意本在便利现代高初小学教育,非以考古,人们视为普通读物,那便好,衡以古义,识字本属小学,亦可通也。弟现仍暂住仲纯兄处,新租之屋尚未大定,但必移入城也,下月兄等倘能来谈,至乐也。(陈独秀的后十年)。

3、这个“抛”字,成为他一生笔耕写了无数字的后一个字,写了这个“抛”字,也从此抛下了笔。是巧合还是预示?他并没有抛弃毕生追求民主和科学的信念,没有抛弃多灾多难的人民,没有抛弃为之呕心沥血的学问,而自己却被这个世界无情抛弃了。

4、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机经常轰炸南京,陈独秀那间牢房的房顶被炸塌了,他躲在桌下,幸免于难。后来日寇兵临城下,蒋介石想放陈出去,要求其写一书面检查。陈坚决拒绝。蒋很尴尬。胡适出使美国,临行时致函蒋氏,吁请释放陈独秀。这给蒋一个台阶,送胡一个人情。

5、然而,毕竟还有人在沉默中爆发。陈钟凡放声大哭道:“生不遭当世骂,不能开一代风气之先声;死不为天下惜,不足见确尔不拔之坚贞。生死然斯何人,怀宁仲甫先生。先生之学关世运,先生之志济群生,斯世斯民方梦梦,先生肆志其孤行。孤行长住何所图?口可杜,身可诛,穷坚老壮情不渝!”

6、他的幼年经历被直接复制下来,等他自己有了孩子,就把祖父对待自己的手段用在孩子身上,对几个孩子要求特别严格,比如,为了让孩子磨练意志,让两个儿子睡在图书馆的地板上、外出打工自食其力等等。

7、资产阶级政权,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他们能允许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不怕垮台;而无产阶级专政是多数统治少数,竟怕这怕那,强调一d专政不允许言论自由,焉有是理。

8、  因此,独秀要从资产阶级民主“走向大众的民主”的一句话,当时引起了他的朋友们“一致”的怀疑与抗议。这时候(一九四零年七月)独秀在病中,只能简单的答复他们。他说:

9、邓仲纯见状,俯下身子,悲酸抽泣道:“仲甫呀,你还有什么不瞑目的?你这一生有光辉之时,英雄过,风光过,已名垂青史,你就把眼睛闭上吧。”说着,用手把陈独秀的眼皮往下抹了抹,直到他那双当年炯炯有神的眼睛完全合上,邓仲纯才松了手。



10、  “‘圈子’即是教派,‘正统’等于中国宋儒所谓‘道统’,此等素与弟口胃不和,故而见得孔教道理有不对处,便反对孔教;见得第三国际有所不对处,便反对他;对第四国际,第五国际,第……国际,亦然。适之兄说弟是一个‘终身反对派’,实是如此。然非弟故意如此,乃事实迫使我不得不如此也。”

11、江津五载,即使贫病交加,常常要为衣食奔波,仍然清苦自持,继续从事在南京没有做完的研究,也就是他说的“《新青年》未竟之功”。一九四〇年九月十五日给当时在重庆的老友台静农的信上说:(陈独秀的后十年)。

12、但是,兰珍清楚地看到他是一个好人,而且爱情的力量推动她毫不犹豫地奔赴南京,来到老虎桥监狱。兰珍的到来,出乎陈独秀意料。他感动,但只能说:“你快回去,好歹上海还有工作。你想想,我在监狱里还能给你什么呢?”陈独秀的学生段锡朋暂叫兰珍住到他家。兰珍看到监狱对陈独秀颇为宽大,来访者都可接见,就决定克服困难,留下来照顾他的生活。她说:“段家是大官(教育部次长),住在那里不方便。”遂在监狱旁租了间房子,自力更生,洗涮缝补,做点零工,维持生计。潘兰珍的主要心思是就近到监狱照顾陈独秀。兰珍的这一决定,让陈独秀深感意外。

13、当时,他演说、撰文,大声疾呼团结抗日,强调“国家利益高于d派利益!”忽在《团结》周刊上,说陈是日本特务。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等九位知名人士在三家报上撰文,为他辩诬。沈钧儒先生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为陈不平。一些居心不良之徒起哄,破坏团结抗日的局面。多次托人请陈独秀以大局为重,进行克制。徐特立老还从长沙来武汉“调解”。陈很感动。徐宣称:“问题解决了。”陈尊重和徐老,但说:“我看永无解决之一日。”

14、包惠僧忙道:“很好,很好,我又不是外人。”

15、邓仲纯得知陈独秀病重的消息,心知不妙,急忙到九中喊了陈松年、何之瑜,三人急急忙忙赶到鹤山坪,已是太阳西斜。走进杨家大院,见陈独秀又处在昏迷状态。邓仲纯忙打了一针,灌了一些药。许久,陈独秀才又悠悠地苏醒过来。

16、这一刻,是公元1942年5月27日21时40分。

17、  一九三九年九月欧洲战事爆发之后,中国共产d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特别译登列宁反对一九一四大战的论文,天天宣传此次战争是上次大战的重演,同是帝国主义的战争。中国托派的动向月刊也响应这种看法。独秀很反对这样抄袭老文章的论调,他坚决的主张:

18、潘兰珍就打点行装去了南京,一边在南京租屋揽活赚钱,一边抽时间陪伴和服侍陈独秀。陈独秀在南京一共坐了五年大牢,潘兰珍便给他送了五年牢饭。当时可是谈“共”色变的时代啊,当时的潘兰珍有一万个明哲保身的理由,她和陈独秀一刀两断乘机远遁,估计是没一个人会责怪她的,但是潘兰珍没有!狱中的陈独秀也在为潘兰珍忧虑,潘兰珍成了他委托狱外事务的重要内容。陈独秀曾将此事委托给老友高语罕。

19、陈独秀闭眼休息了一会儿,又叫了一声:“阿珍。”

20、他的行动,使母亲、大哥、陈氏家族的希望一齐破灭了。陈独秀说:“他们真想不到我后来接二连三做了使他们吓破了胆的康d、乱d、共产d,而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举人、进士、状元郎。”

21、第二次婚姻是和妻子的妹妹结合,两人个性不和,又分手了。念及往事,陈对家人深有歉疚之情,这使他更加珍爱兰珍,好发脾气的他,从未对兰珍发过脾气。

22、清晨,头一次看到长江的赤黄泥水,先吃了一惊;接着,放眼望去,对极目千里、无边无涯的大平原又吃了一惊;仅一支叫黄浦江的支流便可容纳三千吨的春日丸自由进出,不禁令人对这怪兽一般的庞然大物的宏伟再吃一惊。

23、1937年9月8日,陈独秀乘船前往武汉,卷进了向西逃难的大潮之中。后,陈独秀长期隐居在四川江津,以教书为生,低调处事。

24、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25、陈独秀苦笑一声,自知此次病得不轻,便叫潘兰珍托邻居到山外去喊邓仲纯来。

26、18日清晨,陈独秀好似睡了一夜长觉,苏醒过来,长长地吁了口气。守候在身边、眼睛充满血丝的潘兰珍见陈独秀醒来,略带几分高兴地说:“老先生,侬终于醒过来,可把阿拉吓坏了,醒来就好。”

27、从此,孑然一身,举家到江津,如同一个隐士了。

28、在她七八岁时,家里又添了弟弟和妹妹,清贫的生活日渐困顿。这样又煎熬到10岁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便去一家纺织厂做了包身工。几年后,父亲又把她介绍到自已卖苦力的英美烟草公司当童工。屈辱的生活,超负荷的劳动,使潘兰珍尝尽了人间的苦楚,也更加速了她的成熟。

29、1927-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d的领导下,反对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反动统治的伟大国内革命战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血腥屠杀共产d人和国民d左派人士及革命群众。

30、凄风惨惨的夜晚,一代人杰陈独秀就这样走完了他辉煌而又坎坷的人生旅途,溘然长逝,终年63岁。

31、晚年在江津的生活是凄苦的,但却是自由的。蒋介石的资助被他拒绝,胡适建议他去美国写自传也被拒绝,他只接受北大同事和学生的帮助,晚年陈氏所做的有两件事:一是重估一切价值,“将我辈以前的见解,彻底推翻”。老人一般都是知错不改的,陈独秀却截然相反。他对早年所信奉的“主义”进行了全盘的反思和清理。这种否定自己的勇气是可贵的。

32、列宁说过,资产阶级民主是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民主;而苏维埃民主是多数人压迫少数人的民主,后者要比前者广泛得多扩大得多,现在苏联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专政到反动派,我举双手赞成;但专政到人民,甚至专政到d内,难道是马克思、列宁始料所及吗?此无他,贱视民主之过也。

33、不想,这份天然的美丽却给她带来了人为的灾难。工厂里的一些流氓工头狼群般地整天纠缠着她,特别是在上夜班时,她更是心惊肉跳,无处藏身。其中一个工头,表面上大骂那些欺侮潘兰珍的流氓是狼群,对她表示极度关心,大献殷勤,并强行做她的“保护者”,但实质上为了达到一个独占的目的。几次夜闯潘兰珍住处威胁强迫遭拒后,他便在上班时寻故找茬,责罚打骂,受尽了屈辱,一个孤苦无助的弱女子终于在软硬兼施下屈服了。在衣冠禽兽的挟迫下与其同居并生下一子,不久夭折。

34、1927年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

35、  “其余一班无知的布尔雪维克d人,更加把独裁制抬到天上,把民主骂得比狗屎不如。这种荒谬的观点,随着十月革命的,征服了全世界。第一个采用这个观点的便是墨索里尼,第二个便是希特勒,首倡独裁制的本土——苏联,更是变本加厉,无恶不为。从此崇拜独裁的徒子徒孙普遍了全世界。——”(同上)

36、从这段述说中可以看出,陈独秀从小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也是一个很倔强的孩子。他从《三字经》读到《左传》,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他以后做人做事都是有用的。

37、  在同一信的后文,他做了一张对照表,如下:

38、一天,典狱长找到濮德治,告诉他陈独秀与潘兰珍在狱中有“肉感行为”,让他们很为难,希望濮德治能劝劝陈独秀。当时有狱卒阻止时,陈独秀还骂道:老子人犯了法,老子的性欲却没有犯法。

39、陈松年预感到不妙,一把托起陈独秀的头,扯着嗓门喊道:“爸爸,爸爸,你怎么啦,你快醒醒呀。”

40、陈独秀被安排在一间单人牢房里,并且狱方同意濮德治和罗世凡两人轮流照看陈独秀,两人被捕前都是托派中央常委。这吃穿不愁的待遇与被捕前的贫寒生活相比,可以说是好了太多。

41、陈独秀在被拘半个月后,曾要高语罕再到他们的住处寻找潘兰珍的财物,1932年11月30日,他致函对高语罕说:“书桌抽屉内藏有一小袋,系女友潘君之物,她多年积蓄,尽在其中,若失去,我真对他不起,务请先生再去探望一次。……如幸而尚存,望携存先生处,……函告潘女士亲自前往领取”。在得知道潘兰珍待托付养女之后要来监狱探视时,陈独秀则于1932年12月13日致高语罕的信中让他转告潘兰珍:“鄙人生活近况,且语以案情无大危险,免她惧虑”。还曾向高语罕询问潘兰珍的态度时说:“她对于我,以前未曾告以真姓名,有怨言否?”有无怨言又有什么重要的呢?重要的是潘兰珍始终形影不离地伴随着陈独秀。

42、陈独秀的母亲总是用好言劝勉他:“小儿,你务必好好用心读书,将来书读好了,中个举人替父亲争口气,你的父亲读书一生,未曾考中举人,是他生前的一桩恨事!”一面母亲的严命,教习八股革命,一面弟弟看不起八股文,不愿学,孟吉夹在中间很为难。一直到了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陈独秀17岁了,距县考只有一两个月时,孟吉才硬着头皮对陈独秀说:“考期巳近,你也得看看八股文章罢!”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也只好听其自然了。对弟弟的格格不入,他急中生智,向母亲作些虚假的报告,以取得母亲的喜悦和宽慰。在县考府考自然名次都考得很低,到期了院试,宗师出的题目是“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的截搭题。考完后,陈独秀竟然中了第一名。他在《实庵自传》里是这样记述的:

43、1927年中国共产d召开“八七会议”,为了对抗中国国民d政权的镇压发动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创建红军,开辟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来武装夺取政权。后来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4、《独秀文存》是本世纪中国有魅力的文集之一。一九三九年,等劝陈去延安,当时中国中央想把陈弄到延安养起来,不让他在外边胡闹。但陈拒绝了。他说,大钊死了,延年死了,d中央里没有他可靠的人了,“他们开会,我怎么办呢?”结果不欢而散。中国领袖们没有读过《独秀文存》,他们没有看透陈独秀:谁也无法把他“养起来”。同样的道理,今天成千上万的被“养起来”的文人们,能指望他们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呢?

45、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d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

46、  这是他自己的引论,下文他的意见共分六段,我现在摘引我认为精彩的几段。他在这几段里,反复陈说民主政治的重要,往往用俄国革命以来的政制历史做例子。他说:

47、刚好店主在,说其实这家店四年前已经易主,彼时在交接的内容中,还有大学眼药的余款。说一声“请稍候”,店主便进里屋拿出了一个纸包递给我:“这个即是。明细都写在上面了,请您过目。”我当场打开一看,里面分别包着写有明细的纸条和余剩的残品及货款,分毫不差。我在感叹那种诚信的同时,也开始思考什么是中国人的商业道德。可是,纸包里所包的钞票是大清银行的钞票,而由于大清银行已经在革命中破产,这些钞票恐怕连三文钱都不值。但毫无疑问此系四年前所包,纸包外面严实密封的封蜡证明了这一点。而且,此等事体并不仅限于湖南人。

48、一个星期以后,也就是上面这个“谈话”发表的同一天,希特勒军队大举由西线侵入波兰,接着,苏联红军也从东部开进波兰,瓜分了这个中欧古国。这个举动举世震惊,世人瞠目不知所措。陈独秀拍案而起,义愤填膺,挥笔写了一首题为《少年行》的五言古风,七十行,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是他晚年诗作中长的一首。他用了古代传说中“伯强大厉疫鬼,所至伤人”(《楚辞王逸注》)的典故。字里行间,充塞着对时局的悲愤,对帝国主义集团的声讨和对苏联参与瓜分波兰行为的谴责。这样的诗句,哪里还有孤标傲世的隐士心情呢?

49、三更时分,陈独秀苏醒过来,慢慢睁开无精打采的眼睛,正欲启动嘴唇,想对潘兰珍说什么,旋即又昏迷过去。潘兰珍发现,他浑身颤抖,冷汗涔涔,发起了高烧。

50、1930年9月,高大众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个春秋。高君曼带着两个孩子为姐姐奔丧,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家族依旧对她鄙恨难泯。一年后,孤立无援的她旧病未愈又添新疾,终病殒南京。

51、  在这十三个字的短短一句话里,独秀抓住了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生死关头。近代民主政治与独裁政制的基本区别就在这里。承认反对d派之自由,才有近代民主政治。独裁制度就是不容许反对d派的自由。

52、1938年初,日机轰炸南京,陈独秀那间牢房的房顶被炸塌了,他躲在桌下,幸免于难。他对兰珍说:“南京是敌人轰炸的重点,你快回南通家里去!”兰珍说:“我怎么能走,死就死在一块儿吧。”日寇兵临城下,蒋介石想放陈独秀出去,要求他写一书面检查,他坚决拒绝。胡适出使美国,临行时致函蒋氏,吁请释放陈独秀。这给了蒋一个台阶,蒋也送胡一个人情。还不仅如此——陈独秀出狱后,陈果夫、陈立夫立即宴请。他们传达蒋介石的意见:聘请陈独秀出任劳动部部长之职。陈独秀即席发言:“他叫我当部长是假,叫我点缀门面是真。他杀了我们多少同志,包括我的两个儿子,把我关了许多年……这不是异想天开吗!但是,今天国共合作抗日,在抗日的工作上,我可以和蒋先生合作。”

53、  所谓“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实施的范围广狭不同,并不是在内容上另有一套无产阶级的民主。

54、鲁迅在千爱里避难时,与内山完造(左一)等日本友人合影(1934年8月29日,摄于内山寓所前)

55、潘兰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却又无奈,问:“老先生,阿拉这就去找邓先生。”

56、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晚九时四十分,陈独秀的心脏终于停止跳动。

57、头上的辫子易剪,灵魂中的辫子却不易剪。因而,这条道路是一条悲壮之路。辛亥前后十余年,陈独秀一肩行李、一把雨伞,足迹遍及江淮南北,到处物色革命同志。在诸多活动中,他以办报刊为核心。一九零四年创办《安徽俗话报》,编辑、排版、校核、分发、邮寄,他一一亲自动手。三餐食粥,臭虫满被,亦不以为苦。他先后办报刊数十种,“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这并无任何自夸的成分。新文化运动前夕,陈独秀堪称新派的思想领袖,那时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的影响力远远赶不上他。在《除三害》一文中,陈氏指出中国的三害是“官僚、军人、政客”,真是一针见血,比韩非之《五蠹》更能切中时弊。而五十年代的所谓“三害”,与之相比只能算笑柄。陈氏又云:“社会中坚分子应该挺身出头,组织有政见的有良心的依赖国民为后援的政d,来扫荡无政见无良心的依赖特殊势力为后援的政d。”他开始认识到政d的重要性,然而他本质上是个性情中人,是不能为政d所容的,即使是他自己缔造的政d。

58、陈独秀死了。生前坎坷,身后寂寞。以他这种高血压慢性病,如果经济条件稍微优越一些,居住环境稍微舒适一点,根本不会这么快就死的,而这些条件他完全可以轻易得到。他可以去当国民d政府的部长,可以去当国民d政府的参议员,可以去大学当教授,可以到美国去著书,还可以到延安去颐养天年,但这一切他都拒绝了。他拒绝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就拒绝了他,就为了维护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骨气”。

59、左:1933年初夏,鲁迅与内山完造摄于内山寓所前;

60、我从6岁到9岁,都是这位祖父教我读书。我从小有点小聪明,可是这点小聪明却害苦了我。我大哥的读书,他从来不注意,独独看中了我,恨不得我一年之中把《四书》、《五经》都读完,他才称意。《四书》、《五经》还罢了,我怕的是《左传》,幸亏这位祖父或者还不知到“三礼”的重要,否则会送掉我的小性命。我背书不出,使他生气动手打,还是小事;使他生气,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令人可怕的,是我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一声不哭。他不只一次愤怒而伤感的骂道:“这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

61、陈独秀从昏迷中醒来,未见到他所盼望的周、曾两位名医,心中生还的一线希望如同肥皂泡破裂了,马上又昏迷过去。

62、“这不行!”潘赞化首先反对:“仲甫毕竟有过辉煌的时刻。青年时期向孔教宣战,向偶像宣战,有一种凌厉之气,不失为一个前驱者。一生坚贞,身后穷愁,毕竟是一个操守者。因此,我们要对得住他。用好的木头,请好的木匠给他打一口像样的棺材。”

63、  “你们错误的根由,第一是不懂得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之真实价值,(自列宁、托洛斯基以下均如此。)把民主政治当着这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是伪善,欺骗,而不懂得民主政治的真实内容是:

64、  苏维埃或国会选举均由政府d指定。开会时只有举手,没有争辩。

65、  托洛斯基失败之后虽然高喊着d要民主,工会要民主,各级苏维埃要民主,但他实在没有彻底想过整个政治民主自由的问题,所以“托派”的共产d也都承袭了二十年来共产d攻击“资产阶级民主”的滥调。在这一个重要问题上,列宁与托洛斯基与史大林,希特勒与墨索里尼,是完全一致的,因为法西斯d徒都抄袭了国际共产主义攻击“资产阶级民主”的老文章。

66、此时的陈独秀,已经被中国共产d开除了d籍,转身成为了中国托派组织的旗帜。没有了中共中央每月发放的30元生活费,陈独秀的生活十分拮据,写作几乎成了他的生活来源,时常要靠啃面包度日。

67、  这个简单的答复,是独秀自己独立思想的结论,实在是他大觉大悟的见解。只有他能大胆的指摘“自列宁、托洛斯基以下”均不会懂得“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之真实价值”。只有他敢指出二十年(现在三十年了)来共产d用来打击民主政治的武器——“无产阶级的民主”原来只是一个空洞的抽象名词!

68、  这封给西流的长信是独秀在病中“陆续写了二十余日才写好”的,全文有五千字,其中有三千多字是讨论“民主政治”的。我觉得这封信是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稀有的重要文献,所以我要多介绍几段。

69、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d提出保释政治犯,成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8月陈独秀提前出狱,结束了安逸的老虎桥幽囚生活。

70、邻里间只看到一位衣衫朴素且有点褴褛,瘦骨嶙峋又时时卧病,讲一口听不太懂的下江话的老人,有谁知道他是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他那颗如江水激荡跳动的灵魂?他那隐士心情,他那书生本色,他那哲人襟怀,谁能知晓?

71、高语罕道:“如此好,独秀先生是一个东西南北四处为家的革命者,自然也是抱着‘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见解,若能安息于此,也可以说此生无憾了。”

72、陈独秀道:“阿珍,为夫……对你不起,你跟我这些年,除了……担惊受怕……吃苦受累……”

73、陈松年在旁边感觉到他的变化,急忙俯在耳边叫道:“爸爸,包叔叔看你来了。”

74、《小学识字教本》只完成了上篇十章。上篇完成后,他一直企求公开出版,终未能如愿,只油印几十本,分送友人征求意见。同时,抱病继续写下篇。一九四二年五月十三日上午,正写到“合体字”一章的“抛”字时,猝然病倒,就此搁笔。

75、  “无产政d若因反对资产阶级及资本主义,遂并民主主义而亦反对之,即令各国所谓‘无产阶级革命’出现了,而没有民主制做官僚制之消毒素,也只是世界上出现了一些史大林式的官僚政权。

76、陈独秀被捕后被押赴南京。爱情的力量推动潘珍毫不犹豫地奔赴南京,在监狱旁租了间房子,自力更生,洗涮缝补,做点零工,维持生计,就近到监狱照顾陈独秀。自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国民d抓获,在漫长的牢狱生活中,潘兰珍一直相随,照顾陈的生活,有时也同宿一块,嘘寒问暖,关心备至。潘兰珍是个自由人,陈不能办的事,都由她去跑腿、采购和联络。陈在狱中著书立说,潘兰珍相随服侍,为其收拾材料,整理书籍,生活上百般照料。陈独秀在南京狱中5年,在潘兰珍的协助下,专著一部一部地问世。

77、这时候,专程去重庆请陈独秀所信赖的周伦、曾宝天的人回来了,说两位名医虽然医务繁忙,还是仔细研究了陈独秀的病情,确认陈独秀病已垂危,实无挽救之力,故未前来诊治,但为了表示对陈独秀的后友情,他们又捎来了一些急救药品。

78、此后,来老虎桥探监陈独秀的人,需要先通报,经陈独秀同意,才能进来。

79、抗日炮火声中从南京走出监狱,到武汉,到重庆,又到江津,他一次次拒绝高官厚禄的钓饵,誓不与国民d政权合作。有人想拉他参加国防参议会,他严词拒绝: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现在大敌当前,国共二次合作,我不反对他就是了。老友胡适劝他去美国做学问,他答以“不去美国,也烦见生人”。有人劝说他出山,在国共两大政d之外成立第三d,他明确表示“无此意”。他对国民d高层派来江津的说客表明自己是:“逃难入川,虽以国事萦怀,却并不闻政治,更不曾有何公开活动。”礼节性地劝来人回重庆复命:“请蒋先生好自为之。”

80、自从一九三八年春天来到江津,已经住了四年。江城景色宜人,青山隐隐,绿水迢迢,能不能让颠踬大半生,八次遭通缉、四次被逮捕的这颗疲惫而又颓倦的心灵得到安息呢?

81、1889年,陈独秀的祖父去世。家里给他请过“好几个塾师”,他“都不大满意”。到十二三岁时,只好由大哥孟吉教他读书了。孟吉是府学廪贡生,也是中过秀才的学士。以他的学识教陈独秀还是可以的。陈独秀在《实庵自传》里说:“大哥知道我不喜欢八股文章,除温习经书外,新教我读昭明文选,每读时,我也有点头痛,渐渐读出味道来了,从此更加看不起八股文”。在那个年代,不学〈四书〉、〈五经〉,看不起八股文,简直就是背经逆道。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认为,读书人的正道就是走科举仕途,考秀才,中举人,会进士,点状元;有了功名才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陈家也不例外。

82、陈独秀以亲身经历,记述了大清国南京乡试的现场。他以极大的勇气走出了这污淖的考场。《实庵自传》里说:“今科必中的先生,使我看呆了一两个名头。在这两个名头当中,我并非尽看他,乃是由他联想到所有的考生的怪现状;由那些怪现状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所谓抡才大典,简直是隔几年把这班猴子狗熊搬出来开一次动物展览会;因此又联想到国家一切制度,恐怕都有如此这般的毛病;因此后感到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的话是有些道理呀!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梁康派之大动机。

83、陈独秀干瘦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他无力地睁开眼睛,说:“谢谢。”他歇了一会儿,又喃喃道:“要是惠僧来了多好啊。”说完,又昏睡过去。

84、1879年10月9日,陈独秀在安徽省安庆市出生,几个月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打小就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

85、1942年5月,陈独秀在江津瞑目长辞了,陈独秀弥留前给潘兰珍留下的惟有一句遗言:“兰珍吾妻,望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务求自立……”潘兰珍一直谨守着此遗言走完人生的旅程。陈独秀在潘兰珍心里,永远有着一处无法替代的位置。

86、潘兰珍泪飞若雨,道:“先生,别再说了,阿拉孤苦伶仃,如同路边野草,是先生不嫌弃我,今生得以伺候先生……阿拉知足了。”

87、  “弟自来立论,喜根据历史及现时之事变发展,而不喜空谈主义,更不喜引用前人之言为立论之前提。——近作‘根本意见’,亦未涉及何种主义。第七条主张重新估计布尔雪维克的理论及其领袖(列宁、托洛斯基都包括在内)之价值,乃根据苏俄二十余年之教训,非拟以马克思主义为尺度也。倘苏俄立国的道理不差。(成败不必计)即不合乎马克思主义,又谁得而非之?

88、如果你以为这就是陈独秀的在老虎桥的全部生活,那你就太小看我们仲甫兄了。除了把老虎桥监狱当作研究室,陈独秀还与潘兰珍在狱中过起了夫妻生活。

89、  (乙)俄德意的法西斯制(原注:苏俄的政制是德意的老师,故可为一类。)

90、  十月(革命)以来,拿“无产阶级的民主”这一个空洞的抽象名词做武器,来打毁资产阶级的实际民主,才至有今天的史大林统治的苏联。意、德还是跟着学话。现在你们又拿这一个空洞的名词做武器,来为希特勒攻打资产阶级民主的英美。——(一九四零年七月卅一日给连根的信。分段分行是我分的,为的是醒目。)

91、陈独秀树大招风,各色人等不断来访,还有国民d特务监视,他深感武汉乃是非之地。加之日机不断轰炸,他们在友人的帮助下,西去重庆后又上溯90公里到达四川江津县。故乡安庆失守,儿子松年(陈前妻的三儿子)带祖母、妻子及孩子也流亡到四川。那时一家六口住在一起,养母已失明。独秀至孝,亲侍汤药,亲手喂饭。兰珍更是孝敬如母,每日不厌其烦地为婆母梳洗,修剪指甲,捶背揉腰。她不断受到婆母的夸奖。一家人挤住在一起,难免会有矛盾,兰珍总是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后无米下锅,兰珍当了自己的戒指和耳环,并不告诉家人。

92、  “应该毫无成见的领悟苏俄二十年来的教训,科学的而非宗教的重新估计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及其领袖之价值,不能一切归罪于史大林,例如无产阶级政权之下民主制的问题。

93、陈独秀当时用的是化名,每日深居简出……潘兰珍比陈小29岁,她怎么会爱上这个身处困境的老头呢?兰珍苦难深重,四岁即随父母逃荒到沪。父亲在一家烟草公司当装卸工,母亲拾废品。后来又有了弟弟、妹妹,全家生活无着,兰珍便去当童工,受尽了工头恶霸的凌辱。看到这位邻居先生虽潦倒,但识字明理,平等待人,且具有爱心,兰珍感到很是“幸会”。当时陈独秀教兰珍识字,她进步很快。他们同居两年,兰珍估计自己不会生育了,就抱养了一个女儿,陈独秀为其取名凤仙,姓潘。一次兰珍送孩子回南通,恰在这时,陈独秀被捕了。

94、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陈独秀在中国一大上被缺席选举为__。远在广州的陈氏听到这个消息后,该是怎样的心情呢?兴奋、惊喜、冷静、怀疑、忧惧?八年之后,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十五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开除陈独秀d籍的决议案》,陈氏听到这个消息,又该是怎样的心情呢?政治上的游戏规则,非陈氏这样“侠骨霜筠健,豪情风雨频”的狂士所能理解并操作。陈独秀只能是陈独秀,永远不能形成一个“陈独秀d”或“陈独秀派”。后来,他的托派学生们再次将他开除出托派共产d,亦在情理之中。

95、  “独裁制如一把利刃,今天用之杀别人,明天便会用之杀自己。列宁当时也曾警觉到‘民主是对于官僚制的抗毒素’,而亦未曾认真采用民主制,如取消秘密警察,容许反对d派公开存在,思想出版罢工选举自由等。托洛斯基直至独裁这把利刃伤害到他自己,才想到d与工会和各级苏维埃要民主,要选举自由,然而太晚了!

96、陈独秀在《实庵自传》里写道:“我自幼便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我记得我幼时家住在安徽省怀宁县城里,我记得家中有一个严厉的祖父,一个能干而慈爱的母亲,一个阿弥陀佛的大哥。”

97、小时候的陈独秀是一个奇怪的孩子,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是一声不哭,把严厉可怕的祖父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祖父不止一次愤怒而伤感地骂道:“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祖父看人看得很准,这个孩子长大后果然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

98、1930年,潘兰珍在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做工,住在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一个亭子间里。也许是缘分,陈独秀被国民d悬赏三万大洋通缉,也躲到贫民窟里来了。

99、陈独秀努力想睁开眼,看一眼这位曾经与自己一同创建中国共产d的老朋友,但没有做到。这位从未屈服于任何艰难险阻的挑战者,似乎第一次感受到个体力量的渺小,感受到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迎接现实的挑战,一切都已显得那么无可奈何、力不从心。他再一次努力,慢慢睁开了双眼,望着包惠僧,张了张嘴,似乎有话要讲,但什么话也讲不出来,情急之下,突觉得脸颊一阵发凉,似乎是两行泪水流了出来。

100、两年后,1901年,陈秀才没有停止反清宣传活动,清政府忍受不了了,进行通缉,他便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101、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陈独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面对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离家乡。在辗转逃命的岁月里,高君曼不离不弃,饱经风霜,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养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动荡的生活击垮了她的身体,她患上了肺结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并不后悔,真正让她心寒齿冷的,则是陈独秀对家庭关系的偏执。

上一篇:好词好句大全小学【文案111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