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传奇性一生经历
1、这是对于美国文学乃至整个英语文学来说,他重要的地方。海明威之后我们再去看,像奈保尔,大家看奈保尔的英文版,真是漂亮,再到后来可能才有所谓卡佛的经典主义。从这条线上往下走,他们对整个英语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出生于奥克帕克的海明威一开始的兴趣所在就跟母亲的初衷背道而驰,母亲希望海明威以后成为出色的音乐家,但是海明威只顾埋头打猎、钓鱼,看各种自己喜欢的故事和图画。
3、众所周知,海明威一生喜欢冒险、打猎,射击。他对猎枪尤其偏好,他曾在《非洲的青山》里,详细的描写了开枪的快感。在《有的和没的》里,说猎枪能解决一切问题,可以摆脱任何无法忍受的境地。
4、我想海明威的柔情是不容置疑的,虽说海明威在写作过程中奉行着他的“冰山原则”,但是一代文豪多少具有文艺情怀,不然也不会让当今多少文艺青年奉为偶像。
5、 有道是惺惺相惜,陈忠实也有这样“对文字尤为敏感的神经”。他博览群书了解文学思潮时,国内某评论家引用的海明威谈创作的一句话“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让他感到如同淘得一粒金子,竟然看一遍就记住了,因为它道出了作家个性化追求的真谛。在《白鹿原》里,陈忠实追求的就是这样的个性化的语言——以作者为主体的形象化的叙述语言,摒弃干干巴巴的交代性文字,每一句都力求具体生动形象化。“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作家的独立个性就彰显出来了,作品的独立风格就呈现在艺术殿堂里。”陈忠实如此欣赏海明威的这句话,或者说是如此欣赏海明威的语言追求,他把自己谈《白鹿原》创作的19万字的手记取名为《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6、我觉得海明威一生跟“枪”有缘,他的父亲也是用子弹自杀的,他全身中了那么多枪,让人觉得他一生都有跟枪纠缠。
7、读这个书信能看出海明威这个人。则臣说愿意跟海明威交朋友,其实说实话,我觉得行为很粗糙、内心很纤细的人,是不能够打交道的。我觉得海明威就是行为很粗糙、内心很纤细的人,不容易打交道,也许不知怎么就把他惹翻了。他完全是一个硬汉的形象,但是他又是一个有细腻情感,而且特别容易受挫伤的人。
8、学未足以名家兮,或儒墨之同流。道不可以苟悦兮,生不可以幸求。
9、做学问讲求循序渐进才能有所成就,就好像金子出炉定型前仍在受熔炼的状态。
10、不仅如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满腔热血的海明威竟然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
11、看到威尔斯自己逐渐建立起他对他自己历史的历史观是一件有趣的事,他随物赋形,直到找到了精彩的一面才罢休。
12、蝉蜕于兹壤兮,依先人之故丘。身与名其俱泯兮,曾何有乎去留?
13、长的片段有一点软色情,奥佳·柯达在车里勾引导演的男主角。这是一段戏中戏,原始的动机,也就是和海明威的打斗场景,盘旋于这一幕。我们马上就会知道,导演是一个总是关注女演员的未出柜的同性恋男人。
14、《动物农场》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杰出的反乌托邦政治讽喻寓言。农场的一群动物成功地进行了一场“革命”,将压榨他们的人类东家赶出农场,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动物社会。然而,动物领袖,那些聪明的猪们终却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成为比人类东家更加独裁和极权的统治者。
15、 但他1962年的高考却是一个巨大的挫败:34中四个毕业班只考取了八名大学生,而他所在的班“剃了光头”,原因主要是那一年国家经济困难,许多大学都让学生休学回家,更多的大学则停止或剧减招生。年轻气盛的陈忠实还觉得另有冤屈:如果当年没有休学,他应该是1961年毕业,而那一年,尽管“大跃进”的恶果已然显现,仍有一半的学生能上大学;而60届呢,由于“大跃进”正“如火如荼”,各行各业都显得缺人才,几乎95%的高中毕业生都能走进“象牙塔”。
16、 在海明威12岁那年的冬天,有一次,他跟随父亲一起去瓦隆湖里钓鱼,父子俩各守着一个垂钓点,相距有几十米。
17、 他虽然执拗地迈进了中学的门槛,但好景不长。刚上了一个学期,经济负担就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到了寒假,父亲就做二儿子的思想工作:先休学一年,让哥哥把初三读完,待他考上不花钱、包分配工作的中等师范后,老二再复学。
18、 停了停,父亲继续说道:“但是,儿子,你要记住的是,你必须先靠自己,竭尽所能,而不是靠别人,哪怕是你亲的人。今天,你已经做到了,爸爸为你感到特别自豪!”
19、《公民凯恩》讲的完全是一个关于童年不幸的男孩被骄纵又被抛弃,被众星捧月又被千夫所指的故事。安德烈·巴赞认为威尔斯正是以这种方式反抗他自己的童年,「正因太幸福,所以不圆满」;「太多精灵围着他的摇篮飞来飞去(呵呵,可能是太多自认为是精灵的人)。」
20、长达40万字的巨著枝蔓复杂而不纷乱,线索繁密而不失清晰,颇能洞幽烛微,引人入胜。
21、此后一段时间,海明威不再关注时代,把主要精力放在观看斗牛和渔猎这些激发意志的活动上。这一期间的作品,读者和他本人都不满意。海明威体会到,只有紧扣时代脉搏,才能写出好作品,这种想法促使他投身于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
22、 海明威对秃头特别敏感,他曾嘲笑使用头发固定剂,并且把任何企图掩盖秃头的行为都看作是一种道德败坏的信号。在《丧钟为谁而鸣》一书里,有一个法西斯分子被帕布诺杀了,他就是“在他们头上把头发从这边梳到那边来掩盖他的秃顶”。所以当海明威发现自己也在掉头发时感到特别心酸。
23、已经是第85天了,老人驾着船自言自语地向远海划去。自小孩曼诺林离去以后,他就养成了这种自言自语的习惯。钓竿动了,老人觉得在深水处一条马林鱼正在吃着鱼饵;他拉拉钓丝,知道鱼很大。但是鱼儿很聪明,它只是拉着小船向浩渺的海面游去,而不急拉猛扯。一天就这样过去了,老人感到很疲倦,要是小孩留在身边给他一些帮助就好了。接连的两天老人仍然和鱼儿拽扯着,他的手受了伤,后鱼儿终于死去了,老人把它捆在船边,开始返航。
24、年轻时,她听到殖民地的太太们“好想再活一次”的对话,曾不屑地认为:她们的人生就是那种需要活两遍才好意思承认活过的无聊人生。
25、大文豪海明威在看过她写的这本书后曾盛赞说,她才是应该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而根据这本书翻拍的同名电影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大奖!
26、这之后他到非洲打猎,期间他写了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声名响亮,也是让他获得大奖的作品。但是如果从阅读体验和对生命强度的感受来讲,我个人更推荐《乞力马扎罗的雪》。它写一个在非洲狩猎的人受伤以后,由于没有及时得到很好的救治,伤口发炎要坏死了,他在弥留之际的生命片断。写得特别好,既体现极简主义风格,又以特别短小的篇幅回顾这个人的一生,剧烈的爱,无限的惆怅。他写得一点不伤感,让人感觉到坚硬的心如何和柔软的世界告别。
27、有时我天马行空地想,爱海明威的人一半可能是因为他的硬汉形象,另外一半可能是爱上他的猫,然后爱屋及乌。
28、许多年以后,凯伦饱含激情地讲述她在非洲所见的一切:草原、山峦、落日、云霞、羚羊、狮子、雄鹰......她个人所经历的一切却一笔带过:难以启齿的疾病,不堪回首的婚姻,含蓄内敛的爱情……可以想象,风轻云淡的纸面下,克制着多少如潮水般汹涌的感情。
29、从吾好以远俗兮,思穷玄以极幽。虽笃志而寡闻兮,固没齿而无怨尤。
30、 他一边努力去收线,一边大声喊道:“爸爸,快来帮我,帮我!”但没有回应,他急急地朝父亲的垂钓点瞄了一眼,却没发现父亲。
31、在海明威生活的后一年,海明威已经开始靠电疗来调节自己的抑郁症了。海明威经常一个人在屋子里,被数量庞大的猫咪和一只黑狗陪伴,去怀念年轻时钓鱼、打猎、喝酒的生活。
32、 哥哥先他一年考取初中,在白鹿原南端的秦岭山沟住读;他们所在的村子1955年已经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每家只能在年底的时候分到一些钱。因此,陈忠实即将小升初时,父亲劝他不要报考。
33、(巴黎时代崭露头角的海明威,图片来自网络)
34、他内心和外表的巨大差异,可以从他的作品里面看出来。比如《老人与海》,因为他前面写了一本书叫做《过河入林》,这本书失败了,他要证明自己没有失败,就写了《老人与海》,就跟《有钱人和没钱人》失败之后他要写一部作品证明自己没失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