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文案46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20 06:11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1、乾坤朗朗的昆山街头,竟然发生这样的闹剧,这不是在拍古惑仔番外篇,也不是什么网红拍抖音,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

2、淳于越说道:“孟子曾经讲过,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为仁,羞恶之心为义,恭敬之心为礼,是非之心为智。此四端是人生俱而有之的,先生怎么能说人性是恶呢?”

3、荀子从“性恶”论出发,不但证明了礼乐教化的必要,而且为“法治”提供了人性上的根据。也许,荀子对人性的认识比孟子要深刻得多,更符合人性的实际,尤其当中国人听说并相信“人猿同祖”以及“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进化论后,对儒教正统的人性论完全失去了信仰,却从荀子的“性恶”论中找到了印证。

4、你越富,我越穷,我们就越不同。不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许是足可以把穷人和富人想成两个物种的。

5、圣人都是擅长作伪的人,也就是擅长扭转天性的人,圣人和坏蛋的天性其实完全一样,也就是说,圣人也和我们一样是天生的坏蛋。只不过圣人认识到了这一点,通过后天的努力变恶为善,还能影响别人来效法自己。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也在这里,天性其实没区别,但后天教养不一样;

6、今天我们知道,所谓仁者、正义必胜之类的话,要么是一厢情愿的自欺欺人,要么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善意的谎言,不过时至今日也确实还有人信这个;所以那些单纯的人在进入社会之后总会很不适应,他们还拿学生时代那套“对与错”的逻辑来生活,社会却按着“强与弱”的逻辑在行事;

7、为什么同一学派的人,会发生观点如此鲜明对立的激烈论争呢?原因就在于,儒家人的基本事业是教书育人,是用仁义思想、礼乐规范来教化人们,认为通过他们的教化能够使人向善避恶,做一个有思想、有志向、有道德、守规矩的人。这样,他们就面临着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人性的本源是怎样。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施行教化,正因为如此,儒家才调动了全部力量,进行了这场持续时间久的大论战。

8、警方的公告出来了,媒体有报道,一些律师也纷纷发表了看法,可网友都表示路人算正当防卫,毕竟对方正在做侵害自己生命的行为。

9、荀子的礼治和法家的法治相差只这一间:礼制的维持毕竟靠风气和习惯的养成重于靠刑罚和庆赏的迫诱,而法家的行法则专靠刑罚和庆赏的迫诱而无暇顾及风气和习惯的养成。但荀子的礼和法家的法有这一点根本的相同,它们对于个人都是一种外来的箝制,他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怀疑和批评的自由。荀子的思想和法家这样接近,他的门徒中出了一个集法家理论之大成的韩非和一个佐秦始皇实行法家政策的李斯,决不是偶然的。



10、恶人明明开着车压了实线,对正常行驶的路人造成了影响,却不知歉意,还要得寸进尺,耀武扬威地从车里拿出管制刀具,对路人进行威吓伤害。

11、淳于越沉思半晌后,说道:“夫子,难道人不是因为丧失了本性才变恶的吗?”

12、作为孟子的后辈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都是利己主义者,因为物质资源的有限,人们不得不互相争夺,如果顺着人性恶的方向发展,结果一定是暴虐,所以他主张恶的人性应该受到礼制的约束,才有向善的可能。

13、恶人的戾气隔着屏幕就能感受到,颐指气使、蛮横跋扈,路人并不想惹事,一开始都是躲避退让,他身上分明就有我们的影子。

14、对啊,合群需要怎样的条件?如果庄周和佛陀也在场的话,他们会发表怎样的评论?

15、的确,“伪”在《荀子》那里就是“人为”的意思,但杨倞和《四库全书》的编辑说对了结论,却搞错了训诂过程。“伪”应该是个形声字,右边的“为”是它的声旁。这种错误很常见,经常有人把汉字用会意字的解读方法解读出深刻的涵义来,其实呢,很多字都不是会意字;

16、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儿的“伪”是人为的意思)为什么呢?他论证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所以“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17、事情的经过很明显,起因让人打抱不平,看似嚣张跋扈的恶人恃强凌弱,被欺凌的路人奋起反抗,以暴制暴,后的结果出人意料。

18、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19、那么,荀子的学说真的是认为“人性本恶”吗?

20、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荀子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针对“人性本恶”的前提,荀子提出了“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论。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恶,后天的“贤愚不肖”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但是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就是善的,而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性恶论的价值在于提出了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为其进行礼乐教化开辟了空间。因此,荀子进一步提出“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21、所以,要想把一个人变成恐怖分子或者杀人犯,很简单,只要强调让他专注看到人和人之间的不同处,就可以把他变得很残忍。就像当我们认为自己是动物,而树是植物的时候,我们砍树是不会觉得树会痛的。因为树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22、接着他下面又一段话。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他说“天地生”是人生命之本,你生命来自于天地。他说“先祖类之本也”,他说你的祖先就是你人类这个物种的来源。“君师者治之本也”,他说君王和老师就是天下得到治理的源泉,“无天地,恶生?“恶”,这个字在文言文中是何所的意思,他说如果没有天地生命何所在,“无先祖,恶出?”如果没有祖先,人类何所在,“无君师,恶治?”如果没有君王和老师,天下何所治?

23、缓了一缓后,荀子又说道:“国家想要强大,就必须倡导礼义,严肃法规,改变人恶的本性。但愿从我们今天在座的官员、先生、学士之中,能够真正走出几位圣人来,这才是天下苍生的福祉啊!”

24、反而是长大了,慢慢通过读书,通过学知识,才明白了这些跟我们长得不同的动物,甚至植物,也是跟我们拥有同样的细胞,神经,甚至情感的。当我们理解了我们和他们的共同之处后,慢慢地就不再忍心去伤害他们了。

25、第三种造神就是掌握“术”,讲究“装神弄鬼”。

26、是的,作恶的成本太低,随意、无序、任性、自私……老人在公交上抢年轻人的座、汽车在路上随意变道别车、孩子在楼顶朝楼下扔砖头、在社交网络肆意诋毁别人……这样触目惊心的例子还少吗?

27、恶人失刀之后还想继续搏斗夺刀,他奔向汽车到底是为了取出别的刀具?是拿其他杀伤性武器?还是招呼同伴夹击路人?这个都不得而知了,路人拿起刀反击起来。

28、初生婴儿的所作所为,不能认为是恶的。那是一种典型的利己主义的行为。是正当的,没有人会因此认为婴儿的本性很坏。婴儿毫不掩饰地表现着自己的意志,又使得人们认为婴儿是单纯的。

29、荀子强调“性恶”的目的是要表明他的思想:“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人性不能自善就必须依靠“师法”和“礼义”来使人为善,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对人的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荀子知名的一篇论述是《劝学》,其中说明人必须积习而为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强调“礼义”则是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秩序,通过这种环境和氛围来影响和规范人的行为,达到人心“向善”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30、荀子的思想更易为人理解,不过,在儒家中,孟子的性善论比荀子的性恶论更有市场,而儒家又是诸子百家中有市场的,性善论当然在三千年直至当下的中国大行其道。

31、在我看来,恐怖活动虽然越来越多,现代武器伤害越来越大,但是从概率上看,离我们还是很远的。就像我的以色列朋友说,虽然特拉维夫离Gaza的战乱区很近,随时可能有导弹炸过来,但是被导弹炸死的概率还是比出车祸死亡的概率小很多。

32、《性恶篇》中,荀子通过采用问答式行文的方式,并以人的物质欲求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首先对其主张的人之性恶的理论进行了论证,对孟子所主张的性善之论予以批判,进而引出通过实施何种手段或方式才能使人性本恶的属性得以改良。他指出,为了使人性之恶的本性得以改良,要注重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培养。

33、照孟子的说法,仁、义、礼、智源于“四端”,人的本性天生是好的。孟子拿不出更有力的论证。

34、荀子的先祖荀林父,是晋国的大贵族,到荀子这一代,已经是三家分晋后的赵国破落贵族,实际上类似于平民。

35、一言不合,怒目圆睁、问候八辈祖宗,车辆压线、惊吓无辜路人。作妖就算了,这分明就是夜叉上身,他能无缘无故地就这样吗?不是的,平日里就习惯了。

36、贵族的道家,居于管理者地位,管理中发现普通民众的不好管理,认为人们本质上是“恶”的。

37、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38、这样,每个人都在明确的边界内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追求利益大化,整个社会的利益也就实现了大化。

39、张荫麟《中国史纲》:孟荀是儒家中两位齐名的大师。他们同是孔子的崇拜者;同以周制的拥护者自命;同鼓吹省刑罚,薄税敛和息战争的“王政”。但这些同点并不能掩蔽他们间若干根本的差异。孟子的性格是豪放、粗阔的;荀子却是谨饬、细密的。这种差别从他们的文章也可以看得出,在他们的学说上更为显著。

40、也就是说因为人性本恶(好利、好逸、好色),所以世间的罪恶(争斗、残杀、淫乱)都由此而来,要想天下安定,先要人心安宁,要想管住人性的恶,就需要礼来约束来教化。

41、荀子则正正相反。他认定人性是恶的,若让人们顺着自然的趋向做去,结果只有争夺,暴乱;自然的人好比野兽,要靠礼制的链索把他捆住,才不致噬人;要靠日积月累地养成守礼的习惯,才会消除兽性。

42、这就是说,单纯追求利益的话,反而得不到利益,追求仁义才能获得大的利益。利益只是“不便”,多也只是“小便”,仁义才是“大便”;这番话是讲纲领,讲结论,接下来该怎么解释才是要紧的。

43、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强调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从出身,到职业,到信仰,甚至到穿着,行为。所以邻居可以打邻居,孩子可以批斗父母,学生可以折磨老师,只要有不同,都可以成为敌人。

44、淳于越想了想,又问道:“夫子,如果按照您所讲的,那天下人永远都要陷入相互争斗,相互残杀的局面了吗!”

45、谁都无法置身那种环境下,会做出什么出人意料的举动。路人拿过对方的刀,在愤怒、紧张的情绪下,不会反击一次就停下来,他不知道恶人会不会继续伤害自己,所以刀一直握在手里。

上一篇:赞美教书育人的名言【文案39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