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论语原文及翻译
1、注释: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2、(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高二论语原文及翻译)。
3、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4、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5、(译文)(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高二论语原文及翻译)。
6、(评析)朱熹说:“小人惮于改过,而不惮于自欺。故必文以重其过。”明明错了,又要辩护掩饰,那就错上加错。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9、(译文)(1)孔子说:“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2)孔子说:“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3)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道义,小人知晓的是利益。”(4)孔子说:“见到有贤德、有才华的人就想若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才华的人,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5)孔子说:“为人过于质朴,文采不足,则显得粗野鄙陋,文采过多超过质朴,犹如史官显得浮华。文与质合理配合,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
10、这是理想实现之后的一种虽死无憾的满足,可以这么译:如果在早上,知道自己的目标实现了,晚上即使自己因此事而死,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11、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12、(2)乱臣:据《说文》:“乱,治也。”此处所说的“乱臣”,应为“治国之臣”。
13、8•7曾子曰:“士(1)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4、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5、(译文)达巷d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16、(译文)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17、(1)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8、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19、(译文)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20、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d。观过,斯知仁矣。”
21、19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2):“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1)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23、A、政治思想。以“礼”和“仁”为核心。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
24、 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5、(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6、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27、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8、(2)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29、(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30、(评析)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既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也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31、孔子说:“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