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务虚笔记主要讲了什么【文案10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10 04:35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务虚笔记主要讲了什么

1、雪穗初中时被母亲送去做妓女,桐原亮司的父亲则是嫖客,桐原亮司亲眼目睹了父亲与自己心仪的女生发生的肮脏交易,他杀了自己的父亲。东野圭吾把男女主角多年来的杀戮设计得十分巧妙,为那二人的犯罪寻找十分合理的解释——童年的悲惨命运,可这就可以是杀人的正当理由了吗?

2、读《务虚笔记》,心中有着一层层说不清的感受,难以表达。也许要在以后的生命中继续体味“虚无”的涵义和“务虚”的意义。

3、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4、随着双腿日渐地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史铁生怅然若失。未名氏哲人说:危卧病榻,难有无神论者。整日整夜,卧榻病床,史铁生消减了读书的兴致。门外来来回回、走走停停的脚步声扰乱了史铁生的思绪。史铁生在心里荒荒凉凉祈祷着:上帝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给我留下。南窗之下,桃红柳绿,虽令人心神向往。但史铁生再也不敢去羡慕那些在花丛树行间漫步的健康人。

5、诗人反驳道:不得不放弃吗?我看不出有什么事能迫使她这样。

6、刘伦认为与公众和社会建立联结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它不仅本身是知识分子责任的一部分,更是“一种生存方式”。“你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去学东西,然后回馈给现有的环境,并且去生存。”

7、谬误的本质是无效的推理,我们拿去逻辑之剑斩断它。

8、自旦至暮,春秋往复,耗在这园子里。他去过了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他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务虚笔记主要讲了什么)。

9、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10、知识分子的职责应该包括两种,一种是追求真理,另一种是去传播真理。

11、上传第一个与社科知识相关的视频时,多罗西就在评论中看到一种说法:学习哲学的人往往是因为没有顾虑、追求精神享乐才学了这么一个不切实际的学科。像她这样的人是处在特权的地位的,她在教授一种普通大众没有条件学习的东西。

12、《务虚笔记》是201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

13、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14、选择,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上。小事上,今天喝豆浆不喝牛奶,大事上,明天嫁张三不嫁李四。有选择,才有形形色色不重样的人生。

15、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1980年,他创作出的小说《我们的角落》被田壮壮改编成了电视剧,在当时的影视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6、阿城曾谈过他的如下经历:“一九八四年我和几个朋友退职到社会上搞私人公司,当时允许个体户了,我也要透口气。其中一个朋友,回家被五〇年代就离休的父亲骂,说老子当年脑瓜掖在裤腰带上为你们打下个新中国,你还要什么?你还要自由得有边没边?我这个朋友还嘴,说您当年不满意国民d,您可以跑江西跑陕北,我现在能往哪儿跑?我不就是做个小买卖吗?自由什么了?我听了真觉得掷地有声。我从七八岁就处于进退不得,其中的尴尬,想起来也真是有意思。长大一些之后,就一直捉摸为什么退不了,为什么无处退,念自己幼小无知,当然捉摸不清。其实很简单,就是没有了一个可以自为的世俗空间。”

17、二大爷使劲吸了后一口烟,然后把烟头一下子按灭,烟雾散去的时候,二大爷的声音飘了出来:萨特人呢?我想抽他。

18、在初中二年级,史铁生赶上“文革”,没有读过什么书。大多世界名著等等是在他双腿残疾之后读的。史铁生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不是读书,就是思考。史铁生母亲对儿子的腿也终于绝望。为了尽力忘掉这份不幸,史铁生母亲到处给他借书,顶着雨或雪推他去看电影。生怕史铁生自尽,忍着疼痛和担心,她放儿子单独出去。有很多回,史铁生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她就来找他,但她又不敢惊动他。

19、苏格拉底的意义就在于让人们意识到“熟知并非真知”,这才是走向认知的第一步。

20、初读这部书,我困惑于无法找到同其他小说作品一样清晰的线索和跌宕起伏的情节,那仿佛是一位老人的讲述。就像是第一章中作者在老柏树下,他凝望某处,周围是被树叶切割的路灯昏黄的灯光。我甚至觉得自己就是那两个孩子中的一个,在听他讲生命的印象。他从一个人忽然讲到另一个人,又跳跃到他自己。他们究竟是谁我常常分不清楚,他们的名字仅仅是一个字母代号,他们时而是一个人时而又有分别,他们好像只出现在一个时期也可能好像了整个人生。这种穿插交错让人眼花缭乱,却不得不说产生了让人叹服和几乎窒息的巨大美感。

21、《我二十一岁那年》是2010年8月1日由21世纪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是史铁生。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二十岁那年的厄运突降,陷入忧郁的同时也开始了深刻的人生思索。

22、每个人对于世界对于自我的理解都是一种建模。不同模型下看见的世界和意识到的自我可能完全不同。这种modelingskill是所有知识和技能中难以教授的,只可手模心传,它甚至都不是单纯的知识或单纯的技能,却又是所有知识技能的高度的综合,甚至渗透着思考者主体的性情。模型中难的部分不是逻辑计算而是拨云见雾的想象力。世界图景和心智图景的形成需要想象力。

23、移民务虚到也变成了无——根本就没有移民这回事儿。

24、《秋天的怀念》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全文语言平淡、文字朴实,没有经过精心的编织与雕琢,但却句句含情,字字如金。

25、符合论,主观符合客观,信念符合事实。如亚氏言,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凡以实为实,以假为假者,这就是真的。融贯论,真理是与信念体系(范式)中的信念相融惯(不矛盾)的信念。亚氏物理学→牛顿经典物理学→艾氏相对论、量子论→未来的某个信念体系实用论,真理就是能产生实际效用的理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宇宙大爆炸、生物演化论如何检验)。收缩轮,“真”并非重要的概念。我们说某物为真,只是表示强调、修饰,表明态度,“这是值得相信的。”

26、例如人身攻击、对动机和目的攻击、诉诸伪、诉诸公众、稻草人谬误(曲解结论)。

27、大学生交流平台“围炉”在2020年7月和青年活动组织“706同学社”合办了线上圆桌“在变迁之中生活”,讨论教育方式变迁、公共生活变迁,以及公共生活的意义。参与对谈的人,除了周濂、周保松等学者,还有一些在读学生、艺术家等。

28、一个没有美感的人很难说有心灵的自由,没有心灵的自由很难说有千钧独担的道德意志。趣味正了,品格不会低到哪里。

29、史铁生心里说:“开玩笑,你们说的轻松,病又没得在你们身上。”尤其是在双腿刚刚瘫痪的时候,生命对于史铁生几乎已经失去了任何吸引力。他想:“要是不能再站起来跑,就算是能磨磨蹭蹭地走,我也不想再活了。”

30、那位余额5元的小青年,如果在举国欢度春节之时他流窜在外回不了家过年只能看着路上一群一群康乐的人群眼红,如果他想尽一切办法还是讨不到薪,如果他找不到新工作,如果他因为穷遭到别人无情的鄙视,如果他饿了好几天……那么他离抢劫还有多远呢?如果他真的抢劫了,他值得被原谅吗?法律理应制裁犯罪,法律也只能审判伤害行为与结果,但这已是一系列因果关系末端的恶果,而发生在犯罪行为之前的原因,又由什么去审判呢?

31、我向来对理性能力的边界保有警惕。在跨越事实判断(factualjudgement)和价值判断(valuejudgement)之间的鸿沟时,单单理性能力是不够的。

32、相比之下,社科研究的精确度有时并不令人满意,“比如一些政策,可能一个跑口的记者比学者更有机会和欲望去钻研原件,对比分析”。

33、所有叙事都是一种意义建构。历史学是需要极高想象力的。想象力其实是难的,这是一种关联能力、模式识别能力、构建新意义空间的创造力。史识是穿透时间迷雾的洞察,是串联事件内在脉络的逻辑,是在过去与未来的关联中确立今时意义的想象力。

34、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扩展资料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

35、每一回她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终,却总是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后母亲终于也绝望了。于是,每次史铁生要动身出门,母亲便无言地帮他上轮椅,看着他摇车拐出小路。

36、2016行将过去,又是荡气回肠的一年。我们目睹了南海仲裁对中国的不利影响,我们也目睹了瓜达尔港的正式通航;在此过程中我们中的许多人才真正开始了解祖国在南中国海的立场和历史性权利。我们不忿于美国在南海耀武扬威,我们也自豪地见证量子卫星和载人飞船升空;对于一些人“投入空间开发不如把资金投入社会建设”的诘问,我只能说因为此等嚣小思想错过了陆地海洋和天空的中国人,再也输不起太空了。我们见证了英国脱离欧盟的历史性时刻,也关注了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颠覆性瞬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终于开始渐渐明白,遥隔重洋的两个国度的风吹草动可以影响的不止什么玄不可测的世界政治格局,更是我们手里的工作、月末的工资甚至明天的希望。我们的心灵因杭州峰会的壮丽辉煌与流入市场的毒大米之强烈对比而饱受震撼,也为贾敬龙这个如刀刺神经一般让人不知所措的名字而扼腕;我们开始明白法治与安全是一条漫长坎坷的道路,虽然如是却不容放弃。

37、  我时常觉得,一个人能有成熟的,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化的思想,必然来源于他独特的经历以及敏感的性格。一个长在蜜罐里,从小幸福无忧长大的孩子,你怎么能要求他体悟生死,从平常的伤悲中看出点别的东西来?而敏感的性格,也是一个文学家常备,天生的敏感能让他轻易察觉自身情绪的变化,察觉周遭环境的变化,并用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情感流转在他们笔下。

38、读这部书大的感觉就是被一条无形的绳索牵引着往前走,站在一个世界的外围向内看,但即使置于这个世界之上也无法看清楚它的全貌,无法将书中的全部描绘拼结成这个世界的样子。好像有人在向你讲述着眼前的故事,听到的一切语言不是来自于这一个个角色而是来自于在你耳边讲述的人,这也正是在一开始看来故事让人无法捉摸,而读下去才会发觉这几乎是作者的自传。眼前的映像常常自然的消失,你以为只是在短暂的消失之后就会浮现出来,故事将会继续延续下去,可是往往并无一个完整的结局。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破碎的印象,而断裂处竟不是棱角分明,清晰可辨。

39、1979年,由于下肢麻痹、肾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不得不造漏排尿。紧接着,由于肌肉萎缩,血液循环受阻,再加上每天长时间地坐压,褥疮发作,前景是败血症。

40、看着他走出银行大厅的一瞬间,我的发散思维忍不住发作,他年纪很小,一身外地打工仔的衣着,套头卫衣加牛仔裤球鞋。他可能只是无数年终讨薪无果的打工仔中的一个。他可能没钱买火车票回家过年了。

41、二大爷抽出一支烟,叼在嘴上,点着,深吸一口,烟头的火变成了深红,然后一柱圆锥形的烟雾从嘴里源源不断地涌出来。

42、常人只要得一套法则安心地过日子就行了。关心真理的只是少数,这是一种高贵性。自由首先就在于一种创造的焦虑。大部分人嚷嚷着要自由,其实是要安全。大家拒斥自由和随自由而来的创造的焦虑的。所有艺术(或称自由生命)的创造者必然面对一种焦虑,这其实是自由的背负。

43、失去惊异的生命已经死亡,神的恩典只在灵光一现的感动中。

44、他在2020年下半年退出了社团,没有像他设想的那样,能帮助社团扩充为能容纳更多样人群的“社群”。

45、很不幸,务实的回答就像雨天车窗上的雨刮器,虽然埋头苦干,解决了一波又一波接踵而来的麻烦,简单有效,然而却并不能解决如何让雨停下来的问题。当死亡临近的时候,当吃饱了撑的时候,当干货干得掉渣也不关心的时候,那些原本以为解决了的问题便一定会如约而至,那时才发现问题还在那里,只是被有意或无意地选择性遗忘了。

46、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47、涂尔干是在一个基础的层面上谈论人性中对“意义”的追求—无论这个意义来自过去的神灵、自然还是今天的商品、偶像。

48、曾毓坤说已故的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DavidGraeber)给了他重要的启发。格雷伯因对官僚主义、政治和资本主义的尖锐描写而闻名,曾出版相关着作《狗屁工作》(BullshitJob),生前曾在耶鲁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高校任教。他积极参与社会运动,是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关键人物。

49、社团在高中阶段给了刘伦一个安稳的、有身份认同的讨论空间。在刚决定学哲学时,周围几乎没有同伴,家人也担忧这种冷门学科会让他在未来不好找工作。社团让他接触到了初感兴趣的学术领域,并且尝试搭建起自己的知识网络,让他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实际的角度,参与社团的经历也对他的留学申请有帮助。

50、对于准备选社科专业留学的高中生而言,他们需要在中学阶段就对选定的学科有一定认知和积累。这也驱使了一些学生讨论组织、活动的形成,例如从2018年由上海平和学校高中生创办的“中学生哲学大会”,到2021年上半年已经举办4届,参会的中学生需要提交论文并现场讨论。

51、冷静深邃的秋色里一抹火般热烈的红焰,这也是我向往的生命。

52、小孩子不讲道理是因为还未形成严密的逻辑思考能力。大人不讲道理通常是宣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地位相同的朋友不小心踩了你一脚,一般会和你道歉;老板踩了你一脚可能会怪你,“你怎么把脚放在了这?”;女朋友踩了你一脚,可能只是在展示自己能够“不讲道理”的特权。因此,即便会讲道理,大多数人类也不愿意讲。我们是会讲道理的物种,我们要珍惜这项能力。

53、量子论也适用于现实生活,虽然在认知上难以接受,但在理性上无法被驳倒,所以有了薛定谔猫,也可以有薛定谔狗……因此,有薛定谔选择不足为奇。

54、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哲学史,意思是哲学发展的历史构成了哲学本身,当今和过去的哲学状态,可以清楚地从哲学史中找到来龙去脉和合理解释。假设这个理论可以推演到其他的话,移民也许就是移民史,从移民历史的脉络也许可以看清移民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55、1974年,史铁生为了生计,在北新桥街道工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在这里上班既没有公费医疗,也没有任何劳保,所干的活儿是在仿古家具上画山水和花鸟,有时还画彩蛋。。

56、美剧《绝望的主妇》里精彩的一集,一个妇女因为发现丈夫出轨,拿着枪去丈夫开的超市,丈夫躲进办公室不敢出来,她便挟持了当时在超市购物的所有人质,当发现其中一名人质是一位剧中女主角勒奈特的丈夫的一夜情对象,她马上开枪射杀了这位人质,并对勒奈特说,这就是你想要的吧?勒奈特惊呆了:“你怎么可以说这是我想要的?!你到底有什么毛病?!”她说:“你特么没看出来我的痛苦吗,我丈夫搞外遇!”勒奈特怒斥:“谁在意?谁在意你的痛苦?大家都有痛苦,这里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苦楚,但是我们都在努力解决,我们咽下苦果,继续生活。我们绝不会拿着枪到处去枪杀陌生人!”

57、二大爷的第一类问题是关乎日常的实在问题,是务实的。第二类问题是需要凭空思考的,虚的问题,是务虚的。

58、言过其实了吗?相信此刻还有许多人把刚刚抬起的头又放回到年终的文山会海或者是公务员与研究生考试的复习资料里去,来不及稍稍多一些自己的思考。

59、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60、世界2主观的心理世界,即从世界1中的感觉材料而来,神经系统对神经信息处理后,反馈的结果,如颜色、味道、触感、心理活动等。

61、史铁生的病根是在18岁时落下的。那时他到陕西延川县插队,一次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之后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21岁时,史铁生因为腿疾而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62、生命如此宝贵,不应浪费在不重要的事上,所以无视那些无价值的,珍视那些有价值的,这是人生需要学习的第一课,智慧首先就在于区分这一点。

63、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

64、那个节点,新冠疫情正不断陷入紧急情况和不确定性。读书会建立的两天前,国内因为疫情被延长的春节假期刚刚结束;13天前,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宣布“封城”;2天后,李文亮医生去世。

65、在意义建基的深处恰是对虚无深切的感知。相比于永恒的威严的宇宙,个体的生命是如此短暂和渺小,即便整个人类的历史也只是光焰一闪的瞬间。然而,就是在这带着必败的悲剧意识的抗争中显示出一个生命应有的尊严。

66、我心下一惊,犬儒主义?“彻底看穿、看透,因为彻底,所以不相信、不接受,不抱任何改变的希望,也不做任何改变的努力,成为一种虚无主义和的相对主义,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人们因为看穿一切价值标准的「虚伪」和「权力操纵」而否定一切可能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和价值追求,他们在无权的时候无不可忍受,有权的时候则又无所不为。”如果法律工作者全部都抱着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所不满的一切都不会得到改变,多少次,我们吐槽完之后的结束语都是:没办法,现状就是如此。我们明哲保身,麻木不仁,我们悲观失望,不再讲话。

67、史铁生许多小说有强烈的自传要素,如中篇小说《宿命》就是作者的精神自传;他有强烈的宗教情怀,甚至精深的宗教哲学。在作品中思索人的救赎需要和关怀,追寻上帝,反映世人以意识形态名义推翻亲情灭绝爱心,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和信仰,为了利益而放弃信仰,例如《文革记愧》一篇,记述公安发现了一篇在朋友间传抄的地下小说,“我”在公安尚未上门时,就决定背叛朋友。

68、没有文明史的眼光,很难知道今天时代的偏枯,看见的只是技术理性的统治,还以为是人类的进步。

69、每当感觉百无聊赖或者空落时,我就重新回到凝神的劳作中,沉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不问意义,意义自生。沉醉于一件事情的时候时间是无意识地融入劳作的。永恒不是很久很久的时间,而是无-时间timeless。

70、1998年,下肢瘫痪的史铁生,由慢性肾损伤演变为尿毒症。从那时起,史铁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透析的病人需要做手术,把肾部的动脉和静脉引到表层。透析时需要在三个点轮流针刺。

71、但他为了看书和尝试写作,每天只干半天,一月下来只能领到15元,这活儿他一干就是7年。可是第二年史铁生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这次医生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由于体力的原因,他不得不辞去了街道工厂的临时工作,呆在家中一门心思地写作。

72、虚的问题自古便有,但在中国务实的文化传统里,回答虚的问题,好的办法是将其往务实方面靠,这种把一切繁复抽象的问题都能轻松简化为吃喝拉撒的方法接地气,人见人爱。子贡问孔子死亡是什么?孔子不语,转而说,未知生焉知死?于是子贡乐呵地学起了实用的生活之道。孩子问父母人为什么要学习,父母说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孩子茫然,追问什么是人生价值,父母语塞,转而说,就是可以想吃啥就吃啥,于是孩子乐呵地去学习了。那么,在现代,为什么要移民?别搞虚头八脑的东西,弄点有用的,也就是时下所说的干货。务实地回答,现代移民,为新鲜空气、为教育、为福利……在信息发达的现在,务实的回答更是信手拈来,国内国外生活360度全方位大比拼,吃穿住行、生老病死一应俱全。

73、例如你离婚了吗?外星人拉屎吗?提前预设了可能错的前提。非黑即白,不是坏人就是好人,不是好就是坏,许多事情是连续的,没有明显的分界线(秃子or麦堆),因此,要做到灰度认知,黑白决策。语意模糊谬误:

74、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不再去试图理解罪恶者的动机。即使放眼望去,我们已深陷犬儒的泥潭。什么才能攻破这片泥潭,就是那些暗涌的秘密的小河,在寂静中总有人勇敢地发声,我所崇拜的始终不曾改变。我们都在等待,它们汇成汹涌的浪流,摧毁旧的腐朽的一切。

75、也许就像有人所说:命运、生命、爱情、性、意义,是作者通过各个人、各个角度,想要揭示的主题,这些人生根本核心的问题,常常混为一体、琢磨难定,这些也是史铁生先生一生都在极力思索的问题。他们似乎只能猜测、体验、靠近,却永难触碰、永无真解。

76、因噎废食谬误,性交易合法化易导致丈夫易背叛妻子,所以不应该使性交易合法化。吃饭可能会噎死,所以不应该吃饭。一个结论可能导致负面结果,不代表这个结论是错的,我们要全面考虑其结果(正负面)。

77、“这需要不断地去看、去问、去参与,而不是你做了田野,把那个东西仅仅转化成讲台上讲的东西,或者书桌前写的论文,而论文要几年之后才能发表,讲台下的听众就那么几个。”

78、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怨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

79、史铁生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又患上尿毒症,需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80、史铁生发表的小说作品有:《老屋小记》、《我的丁一之旅》、《山顶上的传说》、《插队的故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午餐半小时》、《夏天的玫瑰》、《奶奶的星星》、《务虚笔记》、《毒药》等。

81、1980年代,史铁生是“知青情结”的第一个代言人,作品大受欢迎和推崇,是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以真诚著称,也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199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是中国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宗教哲理小说,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此书反应零落,似乎读者不多。

82、史铁生简介史铁生(1951—),北京人。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命若琴弦》就是一个抗争荒诞以获取生存意义的寓言故事。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另外,余华的短篇小说《我的故事》与陈军的中篇小说《禹风》、苏童的短篇小说《棚车》(各三万元)获二等银奖。《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得《作家报》1996年十佳小说奖。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

83、多罗西在评论中回应,“我意识到一段在下台后只收到掌声的演讲,在走出了那个所谓哲学系或学术界的小圈子以后,是怎样广受质疑和不屑……我发这个视频的目的,就是想打破这种隔离。”

84、散文有:《记忆与印象》、《病隙碎笔》、《我与地坛》。

85、1969年史铁生去延安插队,但是却因为双腿瘫痪在1972年返回北京,之后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就每况愈下,病情也更加严重,先是肾病,接着发展到尿毒症并且只能依靠住院透析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86、当我提出这个疑问时,一位朋友跟我说,为杀人犯罪者寻找合理的社会问题和制度解释,包括对死刑制度的争辩,过去的挪威枪杀案,比利时爆炸案,药家鑫杀人案等等,许多法律人士的表现都是一个缩影,这是法律界犬儒主义盛行的体现。

87、每一次她都是伫立在门前默然无语地看着儿子走远。有一次,他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然站在原地,还是那样一动不动地站着,仿佛在看儿子的轮椅摇到哪里了,对儿子的回来竟然一时没有反应。

88、本文刊载于《第一财经》杂志2021年5月刊

89、我一点都不烦二大爷。小时候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首先感兴趣的不是答案,而是都有什么问题,有了这些问题才会引发思考,继而再想寻求答案。

90、在孔子那里,选择是一个动态过程,从约束的自由到的自由。孔子讲礼、讲仁,这些都是手段和方法,是约束了的选择。孔子通过实践这些约束了的选择,修身、治学、自省,终要求得的是志,是内心完全的自由释放,是获得自由选择的状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选择不是直接拿来用的工具,它是一种理想,是一段寻找的历程,是毕生用来追求的目标。

91、笑说,自从读政治学开始,感觉每一年都过得荡气回肠。以前上专业课的时候,经常有人问我:“你们学政治学的和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是不是都差不多啊?”彼时我曾认真地对发问者解释关注天国之学问与关注尘世之学问的不同,也曾为娘亲专业未选用国内某知名学者编纂的无逻辑课本而改用海伍德的经典教材而颇感自得。然年事渐长、读书渐多,也渐渐明了政治学恐怕远非天国之学问,而是真真切切地用一种政治价值在影响着一个时代的一切实践,在保存或取消着许多群体的身份甚至身家性命、在明示或默示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沧桑命运。下面两例,以愚之见,正恰是决策者致命的自负由社会买单的事实。

92、长达9年,1000多次的针刺,使得史铁生的动脉和静脉点隆起成蚯蚓状。体内渗毒的血液从隆起的动脉出来,经过透析器过滤掉毒素,再由隆起的静脉回到体内。一个星期3次,在每次4个半小时的透析过程中,把全身的血液过滤几十遍——这就是史铁生日常的生活。

93、挣脱日常语言的束缚,恢复语言原初的诗意和丰富,敞亮一个隐秘的存在的空间,有时需要等待和聆听,需要一个机缘。

94、中国移民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近代和现代。

95、接受和感知,更多强调的是外部,对于有主观意识的人类而言,怎能就此为止。人类知道了火,进而用它取暖做饭,知道了万有引力,进而用它创造卫星。那么,知道了人生是变化的本性,当然也要用它做点什么,那就是对变化进行选择。选择是人对变化的主观介入。人不能阻止变化发生,但可以选择怎样的变化发生。

96、在疫情期间受到广泛关注之后,刘伦希望能尽量退出这种注视,在我们联系采访时,他初多次拒绝。“好好学习更重要”,他说。

97、  周国平先生对《务虚笔记》有更为详尽的解读,其中谈到“人生好似轮回”以及“偶然性决定着命运的分岔点”等,更具深入性和哲理性。我尚未完全读完,便已有以上感慨,实在想迫不及待看完,好看看我的解读与周国平先生的解读有何不同,周国平先生的解读好在何处。但是看《务虚笔记》,通常是“一段三回首”,史铁生先生的文字总是能激发我的思考,于是看一段便几次品味、回想,如此便耽误了进度。

98、韩国电影《密阳》,儿子被杀害之后,申爱痛苦至极,无生之欲望的她被邻居拉去信仰宗教,信仰告诉她要原谅杀人犯,才能好好活下去。申爱鼓足勇气去监狱见杀人犯,他却说上帝已经原谅他了。申爱顿时崩溃,她更加无法宽恕,她不停地追问,我都没有原谅他,上帝凭什么原谅他?

99、当时,大夫告诉史铁生,他的病如果是肿瘤,可能还有的救,否则,这辈子就得准备在轮椅上过了。于是,史铁生整天用目光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写两个字,一个是肿瘤的“瘤”,另一个字就是“死”。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