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高境界的一句话
1、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2、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儒家高境界的一句话)。
3、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人计较,只是做自己,活在当下之中。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就是放下了。
4、礼,主要是一种规规矩矩、恭恭敬敬的做人态度,是个人修养中必备的品德。
5、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当委婉的劝谏,自己的意见没有被父母接纳,也不应当违逆父母,不去抱怨。(儒家高境界的一句话)。
6、人生无常,难免会有时顺境,有时逆境,我们要学会转逆境为顺境。压抑的时侯,换个环境呼吸;困惑的时候,换个角度思考;走不通的时候,路旁边还有路;无需解释时,沉默是金。我们要学会放下,凡事看淡一些,不牵挂,不计较,是是非非无所谓。
7、或者这样说,儒家以“仁义礼智信”让人们在充满巧诈的社会中对抗诱惑和欲望,是教人看到人性利己真相后,引导人们获得更强大的内心,继而接受、包容,然后超越欲望,并不减积极入世的热情。由此,真正做到儒家之守“仁”的君子人格,其难得程度,一点也不比道家之无为,佛学之忘我简单。儒释道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没有对比意义北宋有名的僧人智圆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修身以儒,治心以释”。这是在说,以儒家思想修身养性,用佛学思想解决心灵的问题。这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儒家之修身养性,对应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需要解决的人与社会的问题;而佛学,解决的则是我们自己的身心问题。
8、“孔颜乐处”中“所乐”的究竟是什么?理学家程颐早年就写过一篇《颜子所好何学论》,文中说:“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儒家道德修养以追求圣人之道为高标准,从而达到“仁”的境界,当然,孔子和颜回的快乐并不是贫困本身,并不是因为贫贱本身有什么可“乐”,儒家所谓的这种快乐,乃是对于贫困生活的超越,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自足,是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9、四是天地境界。当一个人的视野放到了整个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万物根本,他就抵达了天人合一。这时他就已经不需要动脑子了,因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脑子,已经事事洞明,就像电脑连接到了互联网。这种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1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摘自《论语》
11、(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12、(大学的原理,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高境界。)
13、不要过分在乎身边的人,也不要刻意去在意他人的事。在这世上总会有人让你悲伤、让你嫉妒、让你咬牙切齿。并不是他们有多坏,而是因为你很在乎。
14、这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君子重义而轻利,小人重利而轻义。
15、人之初,比如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
16、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17、(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8、(《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19、一个人达到了纯善无恶的境界,就像一朵花一样默默绽放,只是把芳香和美丽留给世界,而没有任何索求;一个人达到了纯善无恶的境界,就像太阳一样照耀整个世界,只是把温暖和阳光留给世界,悄无声息而又无欲无求。花朵无言,阳光雨露会滋养它;太阳无声,万物生灵会景仰她、膜拜她。
20、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
21、1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2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自《中庸》
2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自《论语》
24、怎样才能拿得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25、有义的人,取大义为重权衡利弊,故有正义、大义、情义、忠义。
26、诸葛亮的高境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27、(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28、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自《论语》
29、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30、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身处困境而不谄媚于人还远远不够,只有在内心真正做到安贫乐道、达观自足才是可贵的。
31、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32、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33、怎样才能拿得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径所在。
34、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35、二时间是公平的,许多的事情,总是在经历过以后才会懂得。有多少梦想可以坚持,有多少岁月可供挥霍。一如感情,痛过了,才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在得到与失去中我们慢慢地认识自己。
36、第一重境界,是出得来,而进不去;第二重境界,是进得去,而出不来;第三重境界,才是进退自如、来去随意。放得下,是因为看透了、超脱了,所以随缘。
37、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合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
38、(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39、那么道家解决的是什么呢?我们常将“道法自然”挂在嘴边,由此发挥,某种程度上来说,道家启发人们以更抽象的视角看待世界、看待自然、看待整个宇宙。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问题,这个“自然”可以是客观自然界、可以是规律、可以是天、可以是地、可以是万物。
4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自《大学》
41、如果你一味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也只是在浪费生命,如果此时此地的生活并不快乐,也不成功,那就勇敢地尝试改变,去另辟蹊径,车到山前必有路,天无绝人之路呀。
42、(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43、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华民族的性格,与儒家、道家思想的启蒙是分不开的。
44、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摘自《论语》
45、在《论语》中,孔子也曾这样自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6、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自《论语》
47、不人就是无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人不就是懂得拒绝,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两点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48、怎么养心?那就是清心寡欲,减少自己的欲望,越少越好,甚至连养生的欲望都不要有,这才是好的养生。
49、人生有多少计较,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宽容,就有多少快乐,心若放不下,自然就成了负担,负担越多,人生就不会快乐,那么,我们又何必自寻烦恼,伤人伤己。
50、聪明而智慧,胆大有见识,学习有方法,科学创奇迹。
51、什么是“想得开”?且看这个“道”字——一个“走”字旁加一个“首”字,也就是脑袋走或者走脑袋。脑袋走就是动脑子,尽量透彻;走脑袋就是依胸中透彻而行,尽量顺应规律。合起来,就是要明道,并依道而行。这种智慧,就是想得开。
52、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理解逆境的人,性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53、有智不在年高,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
54、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这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于是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人比较、绞尽脑汁、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大多数人都困在这一阶段,虽然纠结、挣扎、痛苦,这却恰恰是顿悟的契机。因为看到了,才能出来;经历了,才能明白。
55、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貌你会很痛苦。
5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57、10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58、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59、(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