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1、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消极影响儒家思想文化毕竟代表的是中国农业社会、封建社会的精神文明。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儒家思想中的消极因素暴露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中国近代的落后、被动、挨打,表面看是因为西方“船坚炮利”,中国武器不行,进而是因为封建制度的腐朽造成的,实际上深层的东西,是文化上、指导思想上出了问题,这和儒家思想的消极因素不能说没有关系,甚至有人认为儒家思想是罪魁祸首。(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2、儒家思想又被称为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它是中国影响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3、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4、现实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冲突、矛盾有时难以避免,但不应诉诸武力,而应以和平方式化解。在这方面,儒家仁爱思想和“亲仁善邻”之道可为解决冲突、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共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反对霸权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建设和谐世界提供价值标准。
5、儒家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这是追求进步的人们重新关注儒家文化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沉积了几百年韵儒家文化又被人们热情地发掘出来的原因所在。
6、礼,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现代人来说,就是文明礼貌,对老人,对父母常常问候,有孝心,尊老爱幼,关爱小孩,教育小孩彬彬有礼,和亲戚朋友礼尚往来,知书达理,能化解一切矛盾。
7、孔子以一种博大的胸怀来面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对世界的爱,在他的心中礼治是有效的治国治天下之道,因此他赞成王道,教化万民,反对以暴力手段取得天下。这一点与基督教的济世哲学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均认为自己有拯救世人的责任。但中国哲学是平易的,非暴力的;而基督哲学则可以通过一些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尽管孔子的思想有些理想化,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人是认同这一思想的,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人在骨子里就是热爱和平的,中国人不可能会在强大的时候欺凌他国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汉王朝,唐王朝,明王朝,清王朝何曾欺凌过他国(蒙古帝国未受汉化,不计入此列),东亚封贡体系的建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点。
8、他的儿子子思进一步阐述:批评政府的爱国,其次是抵抗侵略
9、我国实现现代化,是走的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既需要有物质文明建设,也需要有精神文明建设。
10、总的来说,儒家思想传承了几千年,不容否认,儒家思想在很长的封建历史中,确实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但是,万物没有十全十美的,儒学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弊端,封建晚期中国不断走上衰落便是一个证明。因此,在面对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秉着“批判继承”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一昧的保留抑或一昧的抛弃,毕竟,在整个儒学思想体系中,精华还是远远多于糟粕的。(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11、儒家思想的消极因素及其影响至今也存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等级观念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外化就是“礼”,“礼”是儒家思想的一个特色。“礼”就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举止言行符合了自己的位置要求,就说明懂礼。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中国人也不乏儒雅君子,但问题就出在过分上。儒家讲君臣、父子、夫妻为“三纲”,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如果有人违反了礼,就被视为犯上作乱。鲁国的一个陪臣搞了“八佾舞于庭”,即在家庙举办了64人规模的乐舞,这本来只有天子才使用的;这个人还祭了泰山,这本也是天子的事。对此,孔子很气愤,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礼”太多,就是繁文缛节、形式主义,大的弊端就是压抑个性,妨碍真理发现和科学发明。由于讲“礼”,领导、长辈说的话,即使错话,也不能越,不能顶,不能改,因而拒绝一针见血的争辩,否则为狂妄、骄傲、“大不敬”。
12、还原一个几十年研究总结出的人物——孔子,这位圣人的真实思想。
13、传统美德.对克服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背信毁约、尔虞我诈、欠债赖账等道德败坏、经济无序现象.更显出了积极意义。
14、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15、司马迁说的“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是很有道理的名言。我们生活在今天,要了解自古以来治乱兴衰的道理,把它作为一面镜子,但是古今不一定都相同呀!因此,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对自古以来的有价值的思想(包括儒家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创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理论。
16、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往往在现实世界之外设一个不可知的“彼岸世界”,认为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一切行为,都将在“彼岸世界”得到审判,因而人生只是一场不必过分执着的旅途,人生的意义只有在上帝面前才能得到终肯定。
17、孔子反对市场主体的“垄断”行为,虽然“垄断”这个概念出自孟子
18、仁者宽容,对亲人,对朋友,对同事不斤斤计较,要有仁怀之心。
19、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不可阻挡,我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逐渐走向世界。我从儒家思想影响和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20、第道统的儒学。任何一个成系统有历史传承的学术派别,必有其传统,西方是如此,中国也是如此,中国历史上有儒、道、释三家,都有其传统。儒家以传承夏、商、周三代文化为己任,并且对其他学术有着较多的包容性,它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但既成学派,难免会有排他性。因此,对道统的过分强调就可能形成对其他学术文化的排斥,而形成对异端思想的压制。而在历史上出现的某些异端思想,恰恰是对主流思想的冲击,甚至颠覆,将为新的思想发展开辟道路。
21、从此, “儒商”成为亚洲优秀企业家的标准。
22、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它 继承了儒家“仁”的思想,维护了封建 统治秩序,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封建经 济的发展。
23、在西方,学生提问不用举手示意,随时插话,打断老师讲课,属于正常;在中国就不行,孔子讲“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要人们平时要“居处恭”,“貌思恭”、“事思敬”。如按这些“礼”来教育,即使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青少年,也全被教育成循规蹈矩、蹑手蹑脚、千人一面的谦谦君子;再加上孔子讲“君子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鲜于仁”,更限制了人们对雄辩和沟通才能的发挥。这和我们改革开放时代提出的开拓性、创造性人才要求背道而驰。
24、 第肯定人的现实价值,尊重人的生命。自从人类成为智识动物后,对人自身、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关系便进行着不断的思索与探讨,不同类型的文化对此进行了不同的回答。在近代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之前,只有中国文化对人的现实价值是持完全肯定的态度。比如,基督教、佛教都主张人们放弃现实世界的利益去追求虚无飘渺的天国世界、佛性世界,在实质上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否定(在不同时期其程度有很大区别),而在中国,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充分地肯定了人生存在现实世界的意义,认为在天、地、人三者之中,人是中心,处于重要的位置,“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既得为人,是一乐也”。中国古代的“天命论”,把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看成是上天安排的结果,是老天爷意志的体现,这种说法虽然与宗教的上帝创世论有相似之处,但与其他文化中的上帝却有着重要的区别。其表现一是儒家思想中的“天”虽然也有神的含意和成分,但它更多更主要地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即我们今天讲的自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如孔子就明确地认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就是说,上天是用诸四季的更替、万物的存在和变化等行为来表示它的存在和意志。“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为重要和根本的一点是,中国古代“天命论”的出发点和归缩并不是要人们去追求天国世界,为“天”献身和殉道(像其他文化中的宗教所宣扬的那样),而是借助“天”来证明在现实世界行为的合理性和按照天的意志即客观规律办事,达到天为人服务的目的,天生出各种各样的物品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使人有生存的条件,“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适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
25、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儒家注重的是大方向,重视的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关心的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即教导人成为正人君子。
26、 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27、即使是追求超脱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也演变成了半入世半出世,以超然之态享受尘世之乐的“禅宗”,这里,儒家所推行的人生观,无疑起了很大作用。这种尘世之乐并不同于动物式的肉欲,而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精神性的肯定,对现实情感的精神性的肯定。
28、④自强不息的进取观。 孔子说:“自强不息,大德必寿。”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开拓精神、进取精神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精神。由此引申出的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适用任何国家、任何经济体。不赘述。
29、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但也带来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一些人冷漠、自私、贪婪,人文精神匮乏,道德观念混乱;一些人只追求一己之利,完全不顾及他人,甚至造谣污蔑、损人利己,没有廉耻、不讲是非善恶,贪污腐化、精神空虚。这些社会问题,单凭技术力量是不能解决的。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尤其是仁爱思想,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正本清源、振衰除弊的功能。
30、像这样的传统文化,要一旦完全抛弃她,和她发生彻底的决裂,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更是不应该的。像这种历时数千年,虽累经剧变而未绝灭的传统文化,糟粕固然很多,精华亦复不少。在今天对待她的应有态度,就是要如何正确地引导她到现代化的道路上来。去掉她的已经僵化了的、腐烂了的部分,保存和发展其还有生命力的、还有健康的部分,使她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作出贡献。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属于这类的文化,中国的儒家思想就是属于这类的思想。
31、春秋时期,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主张“仁”的思想.但那个烽烟四起群雄争霸的年代,“仁”的思想不能为统治者逐鹿中原,成就大一统的霸业.所以有了孔子与弟子的周游列国.
32、③“化成天下”的发展观。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儒家思想的不懈追求。在人类需要共同应对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关乎人文”以关乎人类命运,“化成天下”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共同发展。意义不言自明。
33、整理《诗经》,完善世界早、迄今为止依然先进的民意搜集民意表达制度
34、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35、从此, “柔远能迩,万邦来朝”,成为中华文明区君主政绩的标准。
36、孔子提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他的人本主义思想与天人观中看出,虽然孔子一生坎坷不断,但他自始至终都不曾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从孔子的生平事迹也可以反映出这一点。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自然灾害与人祸,让中国人一次又一次陷入苦难之中。尤其是在1840年后,中国人民饱受屈辱,然而中国人民何曾放弃过?中国人民始终相信会有否极泰来之时。
37、①儒家思想倡导的"中庸"之观点,"愚忠"观点,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恭俭让",为社会的和谐、安宁、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看问题,儒家思想是"神",是正统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38、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39、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40、同时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把学在官府变成了有教无类,这使得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传播到整个民族,可以为整个民族打下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
41、简单来说,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与民族性格形成的根源,因此,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无疑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其意义可体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42、爱是一种真挚的情感,是人类社会的崇高价值,任何社会都应把爱作为基本道德、核心价值规范。爱不是抽象的情感,爱中凝结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不同社会、不同文明形态中,爱的形式与内涵是不一样的。例如,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佛教讲慈悲之爱,基督教讲博爱,等等。儒家提出“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即爱人如己才能体现仁的本质。这种仁爱思想应在现代社会大力弘扬。
43、基督教文化中,人是孤立的,一个一个的,都是上帝的子民,社会、国家只是大家一起生活时的松散契约。因而,现代西方社会,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的均衡性、不冲突性,而情感的连接作用则显得薄弱。
44、当一个朝代建立之初通过反儒打破旧有政治体制。再因为尊儒让社会稳定。农民又开始大量失去土地后渐渐失去人身自由。从农民往农奴身份转变。于是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是一个封建王朝覆灭的开始。所以中国名义上是进入封建社会。实际上一直处于奴隶社会往封建社会过度期。
45、在现今有人批评中庸,说它让人不思进取,限制了人们的手脚。儒家是入世的学说,怎么会让人不思进取呢?中庸没有人让人进取也没有让人不进取,而是告诉人无论强弱、无论进退应持的态度。所谓持两用中,过犹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后,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个外界与内心、形势与实力的平衡点。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狭室之中奔跑只会撞得头破血流。审时度势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46、中国人之所以很少有发自内心的有神论,而执着于对现实的经营,就在于儒家“一个世界”的观点。
47、从儒家看,要解决上述的种种矛盾,“人”是关键。因为人是天地的核心,只有人才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不是我们可以说,当今人类社会遇到的问题,儒学可以为其提供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善于利用儒学资源来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是不是可以说为儒学的复兴提供了机会?当然,我们必须注意到,孔子的儒家思想并不能全盘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诸多复杂问题,它只能给我们提供思考的路子和有价值的理念(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理念),启发我们用儒学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智慧,在给这些思想资源以适应现代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前途新诠释的基础上,为建设和谐的人类社会做出它可能做出的贡献。
48、经济应是有序经济。这种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除须依靠经济、法律等手段.还须有道德力量的维系。
49、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50、第身心合一(一内外)说将会为调节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提供某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身心合一是说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即不离的和谐关系。儒家认为达到身心合一要靠修身。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说:“闻道反己,修身者也。”意思是说,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就应该反求诸己,这就是修身。所以《大学》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中庸》里面也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社会靠人来治理,让什么人来治理要看他自身的道德修养,修养是以符合不符合道为标准,要做到使社会和谐就要有仁爱之心。这里,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修身)与仁联系起来,正说明儒家思想的一贯性。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说:“修身近至仁。”修身应该达到实现仁的境界。因此,儒家讲修身不是没有目标的,而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希望建设和谐社会。《礼记·礼运》中所记载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就是儒家理想和谐社会的蓝图。如果一个社会有了良好的制度,再加之以有道德修养的人来管理这个社会,社会上的人都能“以修身为本”,那么这个社会也许就可以成为一个和谐社会,世界就可以成为和谐世界了吧!
51、二是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国家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一个不统一的国家很难发展进步,即使在封建社会,统一不仅是君王的的理想,同样也是在小农社会的背景下黎民百姓的共同期待。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孔子坚决维护在君主专制之下的集权政治,坚决反对地方主义的分裂,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上的“大一统”才能经济上的发展,诸侯争霸,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要想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实行政治上的“大一统”,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做保障,儒家学说的弘扬在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把“大一统”思想演化成一种民族的心理定势,那就是国家的统一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而正是这种牢固的心理定势使我们在历史上多次战胜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统一”和“分裂”是一个长期的话题,纵观历史,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这就印证了儒家“大一统”思想虽经历不同王朝的更替,但其国家一统、民泰国安始终是一种共同的追求。我们也应该看到儒家所鼓吹的政治大一统本质上乃是专制主义的政治统也可能会产生某种消极的影响,但国家一统的观念是没有错的,至今在主权国家中仍旧是一种至高准则。大一统学说对于维护国家之统一以及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主张在当今社会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中国现时期的外交政策都可溯及到儒家思想中的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儒家文化的这种思想对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国家的暂时分裂或分离会实现统和谐与发展的国际社会一定能够实现。民族争端和历史延续问题得到解决,我们的宝岛台湾也会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52、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 应”:这为儒学披上神学的外衣,带 有迷信色彩,但也起到限制君权、要 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
53、 现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中“仁政”“民本”“人与自然和谐”“五义”等观点为基础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八荣八耻观”“科学发展观”等无不凝结着儒家思想的精华。儒家思想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发挥着重大作用。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思想的交流和融合是儒家思想重新迸发出无尽的生机活力,作为一种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主流思想有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也是儒家思想为什么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之所在。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发展使儒家思想始终保持着一种与时俱进的步伐,尽管儒家思想中有一些与现代文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或格格不入的思想存在,但结合国情和时代发展特征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任然可使儒家思想在社会中成为一面旗帜,从而引导一种优秀的主流意识,为社会提供一种道德和价值的规范或准则。
54、完善私人教育制度。教育不由政府控制,教师独立办学独立编纂教材。使得中国即使出现暴君,教材还是在儒家经典中寻找,不能夹带执政者的私货。
55、中庸现在给人的感觉是,不温不火,不够积极,认为这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一个原因。我觉得这是对中庸的误解。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对于处在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依据人性来进行修养。所以才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儒家不是压抑人性,而是承认人性、顺应人性、以人性为根本的,并要根据人性来进行修养,体现了儒学思想的社会性。
56、儒家思想中的许多优秀成分溶入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处处闪烁着儒家思想的光辉。如爱国主义,儒家思想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克己”是为了“复礼”;强调家国合国是家的放大,忠是孝的放大;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又如团结统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很浓,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西汉董仲舒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儒家的“内圣外王”强调君子修身、“齐家”的目的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分裂不得人心,统一人心所向,这已成为我们反对民族分裂的广泛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又如爱好和平,儒家讲“礼之用,和为贵”,讲“和而不同”,讲“厚德载物”,讲“忠恕”,要求人们在处理君臣、父子、夫妻、邻里、朋友等“五伦”关系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里,可贵的就是要设身处地地站到对方想一想,以增进理解,营造宽容,多达共识,形成合力。现在,在国内提出和谐社会建设,在国际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坚持友邻、睦邻、富邻政策,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儒家“和”的思想能发挥更大作用。
57、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有影响的学派。
58、周:当然也不是说单凭“自发秩序”就行了,比如三鹿奶粉、假疫苗这样的问题存在,这就是政府的责任所系了。你裁判不能让踢足球的两边打起来了啊,该干预的时候就要干预。只是这种干预,你感觉不到——好的“有为”,是你感觉不到的,就是“无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恰恰是因为“无为”才能够达到“无不为”的这种状态。比较而言,儒家的“圣人”简单地讲就是以身作则,敢为人先,他一定是要引领民众的;道家的“圣人”是顺应民众之自然,他是在民众之后的,他不在民众之先。 (11/12未完待续)
59、儒家讲求人的社会性,加强了中国人内部的关系纽带。
60、尹:《周易》的这种“循环观”应该是比较明确的,虽然不能说它没有发展的观念,但是好像它对“发展观”并没有那么支持,这可以说有点佛教的因素在里面了。然后中国人又说它是“群经之首”,又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的渊源,比如“天道观”。你刚才讲过说儒学的未来要更多的注意道家文化,能不能结合《易经》来聊一下?
61、周:《易经》我这两天正好在看,没事我就看两卦。《易经》为六经之首,古人的说法“世历三古,人更三圣”,还有什么伏羲画卦、文王演卦、周公爻辞。也不知道这些说法是不是有根据,但是《易经》这个书来源应该是极为古老的,它是怎么出现的?我也很奇怪,因为从殷代甲骨文发掘出来的体系,跟这个周易是不一样的,殷代甲骨卜辞不是现在《周易》这一套,不知道周人怎么突然一下子就有《周易》这一套占卜体系。以《周易》六十四卦的“经”来说的话,我觉得重要的就是阴阳观念,阴阳的推移然后形成事物的平衡,我觉得这个观念是《周易》当中特别突出的观念,总要找到这个事物的平衡的状态才被认为是好的状态,而且这个状态还是不断转化的。没有一卦是说一个的状态,六十四卦后一卦“未济”,讲“阴阳各得其所”,但上爻卦辞还是说很危险,即将失去平衡了。我觉得这体现了周人的一种忧患意识,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你得关注到它的变化,你得时时刻刻的小心谨慎,“始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反应了周人的一种忧患的观念。
62、特别提示: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邀请好友一起参加这场直播。
63、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的修身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求实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以及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等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64、“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65、尹:你把道家文化的这些思想来对照现实,认为它描述的那种状态是我们现实生活应该追求的一种状态——市场会有自己的自发秩序?
66、 国家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一个不统一的国家很难发展进步,即使在封建社会,统一不仅是君王的的理想,同样也是在小农社会的背景下黎民百姓的共同期待。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孔子坚决维护在君主专制之下的集权政治,坚决反对地方主义的分裂,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上的“大一统”才能经济上的发展,诸侯争霸,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要想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实行政治上的“大一统”,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做保障,儒家学说的弘扬在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把“大一统”思想演化成一种民族的心理定势,那就是国家的统一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而正是这种牢固的心理定势使我们在历史上多次战胜分裂,维护了国家的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统一”和“分裂”是一个长期的话题,纵观历史,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这就印证了儒家“大一统”思想虽经历不同王朝的更替,但其国家一统、民泰国安始终是一种共同的追求。我们也应该看到儒家所鼓吹的政治大一统本质上乃是专制主义的政治统也可能会产生某种消极的影响,但国家一统的观念是没有错的,至今在主权国家中仍旧是一种至高准则。大一统学说对于维护国家之统一以及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和为贵”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主张在当今社会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中国现时期的外交政策都可溯及到儒家思想中的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儒家文化的这种思想对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国家的暂时分裂或分离会实现统和谐与发展的国际社会一定能够实现。民族争端和历史延续问题得到解决,我们的宝岛台湾也会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67、 儒学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走出国门,儒家思想对今天的东北亚、东南亚、西欧和北美等地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不仅有着传统的“四大发明”等先进科技影响世界文明的进程,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对人类近代文明也有过积极的贡献。
68、基督教文明讲则讲个人生命的“原罪”,因而个人的行为应该以上帝的意志为准,求自我的赎罪。因而西方传统文化把感性的爱放在从属的位置,而以理性的爱为准。而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则把人的情感,作为根本的出发点,这也是我们现在的传统家庭都很重视亲情的融洽,拥有异常强烈的家乡情结的重要原因。对社会则表现为对“和谐”“其乐融融”的追求,这是发自人内心情感的基本要求。中国文明之所以持续地发展至今,而不毁于内部的战乱,与此关系很大。
69、(土生书院)传统文化进校园--兴平市黄河小学
70、汤一介:让他人的思想来指挥你的思想是可悲的
71、“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讲求的是发自于内心的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这种“仁”的个人外在表现就是“义”,以“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作为个人行为的价值准绳。而“仁”的社会性表现则是“礼”,这是外在于个人的客观的社会性道德。“智”作为儒家的求知精神,也是以“仁”为目的的实践手段。
72、亲属有沉默权、有不配合办案的权力。反对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73、当今社会文化泛滥,信息爆炸,国外各种形式的文化因素进入我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如美国大片,日本卡通,韩国影视,等等。这些东西表面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不过是一种供人娱乐休闲的方式,但实际上是在传播一种价值观念,使我们不知不觉地被同化,从而失去了民族的根。事实上这就是一种文化的侵略,可以称之为文化帝国主义。那么在文化侵略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孔子的儒家思想应当起一个怎样的作用?
74、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既然如此只有发扬这个根本才可能发挥出儒家文化的作用。我以为就文化产业而言,首先应当有意识的将儒家思想注入文化产品中,并且扩展着这种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提倡和平中庸,提倡道德理性,积极将这些思想注入文学艺术作品中,提高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扩大中国儒家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其次,应当有意识融和其他的文化的精髓,补充儒家文化,使之更容易为其它国家接受。事实上,基督教、伊斯兰教中的一些教义与中国的儒家文化还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如果将这些内容儒家化,在传播出去,未尝不是扩大中国文化影响的一种良好选择。
75、尹:那能不能这么讲,中国传统思想中,也能够推演出这种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自发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的这样一种观念?
76、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采用严刑竣法的法家思想来治理国家,甚至以“焚书坑儒”的方式来禁固人的思想、巩固自己的政权.于是儒家学派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77、设定“备忘录”或“闹钟”:明天下午14点半,提醒自己收听傅老师的语音直播。
78、说起儒家,不得不说一下起孔子,春秋时期的一代大师,少家不幸,自小发愤为学,博学多能。青年时做过小官,不得志,后办私学,开中国私学之始。弟子三千,贤七十二。51岁时,出任过鲁国的高官,鲁国大治,后三家乱政,去官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终不见用。后归鲁国,晚年修编上古时代的文化典籍,如《诗》、《书》、《礼》、《易》,专门编修鲁国的史书《春秋》,致力于教育。其思想观点,集中见这于其弟子编撰的《论语》。毋庸置疑,孔子是与儒家联系在一起的,很多人也一口咬定,儒学是孔子开创的。但是,这里就有冲突了,儒学如果真是孔子开创的,那孔子之前的那些“宽厚、仁政”之类的思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79、注重理想信念的鼓舞和凝聚作用,成为中国以德治国的一大特点和政治优势。儒家思想强调做人应有理想信念。其理想人格是智、仁、勇,认为是“天下之达德也”,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80、(土生书院)传统文化进校园-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南校区
81、南宋理学家朱熹他充分吸收北宋理学家的思想,提出“明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使得佛道的虚幻因素与儒家的现实观念融合起来,终为现实服务.这一思想的融合使得儒学的发展更进一步,他将儒学又推向了另一个新的高峰.虽然“孔孟之道”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后来尊崇儒家的朝代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但同时它的“三纲五常”等儒家思想也同样成了人们的精神枷锁禁固了人们思想的自由.
82、三是儒家的培士思想。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士者仕也,对士阶层的教育和培养关系到王权统治,更关系到黎民苍生,士阶层的品行和修养关系到政治清明和国家的稳定,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伦理德德对士的约束和培养在封建社会起到了很好效果,至今某些优秀的思想和原则对现代官吏的培养仍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因此在现代社会应得到发扬和提倡。在儒家看来作为一名“士”的基本的条件和责任就是:一“行己有耻”,二“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两条原则可借鉴性就是对官员的培养要注重自身的修养,要知道礼义廉耻,要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要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使其符合社会和百姓的需要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清正廉洁,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外,官吏的培养是为了服务国家和人民,对君的不辱使命可以转化为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下的对民的不辱使命,也就是说建设服务型政府,培养更多的人民公仆。儒家的培士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很大借鉴意义,对儒家培士思想的升华和改造可以很好的服务于现代社会。
83、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