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
1、陈士聪:《从“的神”到“精神”——论黑格尔思想的起源之谜》,《海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第75—80页。
2、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关子尹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3、它指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组成的纽带。
4、郑召利:《现代性困境与理性重建》,《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第44—50页。
5、黑格尔哲学成为后来哲学难以逾越的思想高峰,至今仍是令哲学家头痛的沉重的历史负担。在各种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的批判肯定是有成果、有价值的批判之这从根本上得益于唯物史观的发现。如前文所述,马克思用感性活动的实践取代了黑格尔的思维过程的主体性。从学理上说,至少有两点是意义重大的。一是思维过程的主体性所能达到的只是思维规定的具体性,而无法说明感性的具体性和多样性的起源,所以,黑格尔的辩证法无法理解“感性活动本身”,其具体普遍性原则不能真正实现。作为主体的思维过程只能用思维规定感性,而无法使自己具体化和创造新的感性,思维无法创造“非我”的感性,只能直观和规定既有的感性。德国古典哲学缺少真正感性的、物质性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原则,这是唯心主义无法补救的根本缺失。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抽象性、保守性亦根源于此。二是思维过程作为主体的能动性缺少感性的动力基础,思维自己运动的逻辑只能设定为精神本性、思维本性,而没有经验人类学的现实基础。精神的活动性和思想自己运动的必然性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动力基础,它遥承古希腊哲学纯粹理论的生活理想,近以生命科学为隐喻性的前提,从而精神生命的成长运动为思维过程的主体性提供了类比性的证明。黑格尔和他的所有哲学前辈一样,嫌弃和蔑视人的自然生命和物质欲求,从而也必然如费尔巴哈那样“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人的实践,不能把满足人的自然生命需要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作为思维过程的动力基础,而是抽象地在思想自己运动的圆圈中打转。
6、孙利天|解放的学说和实践的智慧——简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
7、(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42—43页。
8、 “思辨理性”的终提出: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有机统一
9、“爱”所具有的统一性以及自我否定性在耶拿时期以后被黑格尔吸收进“思辨理性”。“爱”具有设定一个外在的对象否定自身,又否定外在的对象而“统一”于自身的特性。“思辨理性”吸收继承了“爱”的这种特质。正是因为思辨理性继承了“爱”的“统一性”,所以,“思辨理性”一方面可以把“主观理性”的主体性吸收到自身之中,另一方面又把“客观理性”的普遍性吸收到自身之中。
10、(2)1972-1975:第二阶段突出的事件是1970年8月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尤其是关于学习中西哲学史和批判先验主义天才轮的指示。由此开始了批判的第一阶段。从1973年开始,陆续出版了多部西方哲学史,其中对于黑格尔的介绍占用了很大的篇幅。张世英在1972年的新作《黑格尔的哲学》(在本书中我们译出其中一章)一方面能被用作工、农、兵、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学习马列主义的参考资料,另一方面明确地加入到与先验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与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斗争中,这些思想家为黑格尔保守的一面增添光彩,并对于历史进步的遗迹采取蒙昧主义的蔑视态度。
11、“主观理性”与“普遍性”之间的矛盾:“现代性”的二律背反
12、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13、那么,“爱”何以能够统一主观理性与客观生活、个体与普遍性的世界之间的对立?狄尔泰与卢卡奇都认为法兰克福时期黑格尔已具有“爱”,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神秘主义,“爱”的统一是一种神秘主义的、无可言说的统一。克朗纳因此认为黑格尔是“大的非理性主义者,他是非理性的、超理性的、反理性的”④。然而,纵观黑格尔思想的发展,我们发现神秘主义的“爱”与生命并不是倒退而是进步。宋祖良先生认为:“爱”与反思的结合就是生命这个命题包含着黑格尔以后哲学中的统结合思想,但就“爱”的合一而论,黑格尔已经超过了康德的主、客分离思想⑤。在这里“神秘主义”的“爱”已经蕴含着成熟时期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萌芽。如果“主观理性”造成了分裂和对立,那么,神秘主义的爱则孕育着辩证的统一。“爱”已经具备了后来辩证法思想的一切特点:它企图超越片面的理性主义、片面的情绪主义和片面的经验主义以追求一切对立中的统一⑥。
14、G.W.F.Hegel.OnChristianity:EarlyTheologicalWritings(M).TranslatedbyT.M.Knox,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48:2
15、 今天在法国有必要建立列宁1921年(并且是针对托洛茨基在工会运动问题上所犯的错误)全心全意呼吁的东西:“一种由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友人所组成的社会”,并且他为这个社会规定了“鼓吹黑格尔的辩证法”这一重大的任务。
16、⑩(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卷第163页。
17、“思辨理性”吸收了“客观理性”的合理内核——和普遍性
18、按照旧唯物主义的原则,也不能理解物质的东西如何在人脑中“改造”而成为观念。人脑对物质东西的“改造”是思维能动性或意识能动性的实现过程,思维过程的主体性正是在片面夸大思维能动作用的基础上建立的。就此,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做出了经典的概括:“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⑤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就是把对象作为物质的东西看作外在的、既定的、给予性的东西,就是把人的思维和意识看作是只能消极被动地反映外在对象的接受过程,而不懂得事物、现实、感性是人的历史实践的结果,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思维能动作用创造的结果。人的意识不仅反映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创造即是人脑“改造”物质东西的过程,亦即思维能动作用的过程。在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哲学原则中,已从根本上否定了思维过程的能动作用,但却是不自觉地、独断地把哲学思维抽象的物质观念看作感性对象的基础。这正是黑格尔所批判的旧唯物主义的自相矛盾。以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无法颠倒黑格尔的辩证法。
19、“变”的结果,使原来毫无规定性、极不确定的东西,开始具有一定的特性,从而可以依它的规定性与别的东西明显地相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变”的结果,使这个东西具有一定的“质”。这样,黑格尔就从“变”这一概念引申出了“质”的概念。“质”又过渡到它相反的概念——“量”,比“质”和“量”更高一级的概念是“度”,“度”是“质”和“量”的统是有质的量。“度”是“有论”中高的概念、范畴。
20、陈嘉明:《理性与现代性——兼论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5—11页。
21、黑格尔的“爱”并没有跳出“主观性”的局限,因此,用“主观性”的思维去批判导致现代性问题的“主观理性”必然劳而无功。黑格尔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他并不满足于单纯用“爱”来批判“理性”。基于法兰克福时期“爱的统一”问题的思考,黑格尔在耶拿时期《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一文中,黑格尔认为真正的“理性”不是简单地主观与客观的对立而是对立之统不是僵化呆板的规律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发展过程。在对“主观理性”批判的基础上,黑格尔提出了“思辨理性”。理性的作用就是“扬弃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僵硬对立,将理智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僵化存在、将已然分离的东西统一起来,对变得如此坚固的对立加以扬弃是理性的兴趣”①。“思辨理性”之所以能够被黑格尔所提出,是因为其思想的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黑格尔吸收了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的合理内核,并希望将它们实现有机统一。同时,宗教神学院出身的背景使得黑格尔深受宗教的神秘主义与生命性的影响,神秘主义的“统一性”特征为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的统一提供契机。因此,“思辨理性”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22、(2)王天成.直觉与逻辑(M).长春出版社,2000.
23、两者谁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这是哲学的两大派别。
24、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固然是面向整个世界的思考,也是关于世界本质的根本观点和看法。西方哲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世界的理论和看法。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作为对世界的理论认识,作为追根究底的解释,其实质都是关于世界的概念认识,这些概念作为对世界的高抽象,即是黑格尔所说的“纯粹思想”。黑格尔在批评唯物论时说:“唯物论认为物质的本身是真实的客观的东西。但物质本身已经是一个抽象的东西,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物质这个东西,因为就存在着的物质来说,它永远是一种特定的具体的事物。然而,抽象的物质观念却被认作一切感官事物的基础,———被认作一般的感性的东西、的个体化,亦即互相外在的个体事物的基础。”③我们知道,恩格斯也曾讲到:“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④而旧唯物主义与它们同时代的唯心主义一样,作为康德和黑格尔所说的知性形而上学、独断论的形而上学,缺少反思地把自己对世界的概念认识或思想创造物直接认定为世界中的实际存在,并用以规定和规范整个世界的现实存在,而不知道这些本体只是纯粹思想。
25、因此,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②
26、如何克服主观理性带给“现代性”的弊病,同时又不至于回到无个体性的“集体主义”中,黑格尔的思辨理性为我们提供了借鉴。黑格尔的思辨理性思想与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的不同就在于,黑格尔的理性强调把主观理性的主体性与客观理性的普遍性有机统一起来。既不夸大个性的能力,也不夸大普遍性的,这应该成为我们应对现代性的基本准则。
27、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8、方式:为落实学校新冠疫情防控相关要求,本次讲座在腾讯会议上进行,会议号:864-117-058
29、贺来:《“关系理性”与真实的“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第22—44页。
30、无论是那个马克思还是那个黑格尔,都是假的,前者被简化为后者,而后者则与自身的一部分相分离,那一部分恰恰为前者开辟了道路,那一部分是《大逻辑》。
31、贺来:《“关系理性”与真实的“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第22—44页。
32、时间:2022年4月15日(周五)9:00
3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0卷第598页。
34、的确,摒除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就他对“精神”自我发展的辩证思想来说,确有“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黑格尔的体系,好比“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我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脚手架前面,而是深入到“大厦”里去,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恩格斯说:“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
35、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现看似自然和简单,实际上是两千多年西方哲学根本立场和存在论原则的转变,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的物质生产过程成为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活动。马克思所说的“感性活动本身”,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打开了意识哲学通向客观世界的通道,为思想和精神的具体化、感性化乃至物质化找到了现实的活动形式,从而也为黑格尔毕生寻求的思存同一性、思想客观性、具体普遍性找到了真正的现实基础。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哲学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完成。“生产过程”取代“思维过程”而成为主体,意味着生产过程的感性活动是理解现实世界的钥匙,事物、现实、感性是感性活动的产物,世界是感性活动不断改变和拓展的世界。思想和观念一方面只能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感性内容和感性的具体性;另一方面思维规定感性、思维实现自己的能动性,也只能在感性活动中物化自身才能成为现实的力量并确证自己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公正地说,黑格尔对上述思想并非毫无所知,他在《精神现象学》中对劳动的思辨,在《逻辑学》中对实践理念的分析,都已接近了这些思想。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原则区分是革命家和理论家的区分。黑格尔只是思辨地、理论地看待和理解劳动和实践,从而劳动只是肯定性地达到自由意识的环节,实践也只是作为扬弃客观世界的片面性而达于理念的环节,劳动和实践都从属于理念自我意识的理论目的。而对马克思来说,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理论和观念恰恰是自己时代物质生活的理论反映,理论的真理性和现实性只有在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在改变世界中才有意义。因此,只有马克思哲学作为“实践的理论”和“理论的实践”才能真正达到和坚持“感性活动本身”的哲学原则。
36、“现代性”社会中,一方面受到西方启蒙运动和主观理性的影响,人们强调要继续尊重个体的独立和自由。比如,诺齐克强调“主观理性”就是个人高的价值追求,甚至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都被降为“个体性”的从属地位。国家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个人的自由,每一个人都要被“当作不可侵犯的个人,不可以被别人以某种方式用作手段、工具、器械或资源的个人;它把我们当作拥有个人权利的人,并带有由此构成的尊严”③。另一方面,有人试图恢复古希腊以来“客观理性”所强调的超越于个性的“共同体”。比如社群主义认为以“主观理性”为基础的价值秩序只会使得人们陷入没有客观标准的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因此,他们认为必须脱离“主观理性”的束缚来建立一种以“客观理性”为基础的追求普遍性和性的道德秩序。
37、黑格尔仍然是一场无休止的冲突的焦点。因为只有对他内在分裂的深入理解才能对马克思/黑格尔关系的思考中同时防止我们走上唯心主义-浪漫主义的偏道和科学主义-学院派的偏道,并终防止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抱有单纯的憎恨。
38、主观理性确定了近代社会以来的现代性的精神,“以‘主观理性’取代‘客观理性’,这一理性形态的重大转换,标志着现代性精神的确立……个人‘主观理性’的自觉和挺立,是现代性不可否认的重大成果”⑤。“理性”作为认识之源和价值之源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原初目的是为了“祛魅”(Disenchantment),是为了让人们更精确地了解世界的本质,进而控制自然,自古希腊至近代哲学无不对“理性”抱有这种理想。现代化的过程中,主观理性也确实实现了“祛魅”的目的。但是当人的理性被无限夸大的时候,价值与道德便被置于理性的威严之下,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只要遵循理性所设定的律法即可。理性以判断真伪为逻辑标准,所考虑的是观念的抽象关系,以达到目的作为理性之思的手段。由此,理性被工具化,理性工具化实质上确定主体的地位,人成为的主体,而世界成为被人所统治和改造的客体。人的“主体性”地位一方面使得人们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另一方面客观理性被抛弃,具有普遍性原则的道德、价值秩序被主观理性所侵蚀。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自由,只要遵守理性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即可,普遍性的原则被“大写的人”所抛弃。
39、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世界和精神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即以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来描述世界,并试图揭示其内在关系,从而猜测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
40、然而,伴随着启蒙时代的到来,个人的“主体性”被高扬。人们拒绝把理性继续看作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高法则,而是要求把理性规定为人的本质属性。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这种转型要求“把理性从个人之上的共同体返回到个人自身,强调个人的‘主观理性’,而非‘客观理性’构成人与社会的价值源泉和根据”④。由此,理性从具有普遍性的客观理性转向了强调个体性的主观理性。
41、所以,我们必须指出,马克思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是在一种新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颠倒。首先,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一种批判旧唯物主义的新思想,马克思一方面继承了旧唯物主义以感性现实为基础的理论;另一方面又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方法上的落后性,强调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观能动性和辩证法。其次,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一种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新辩证法,马克思一方面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科学的体系(辩证法的体系)时借鉴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原则;另一方面又批判了黑格尔思想的“神秘外壳”。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批判地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颠倒了黑格尔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