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辩证法在哪本书
1、了解了理念之后,再来沉潜黑格尔关于“逻辑学”、“自然哲学”及“精神哲学”里边的研究对象,所牵涉的“自在自为”、“异在和外在化”、“由异在返回到它自身”与理念或精神之间的三方面的纠缠关系。
2、首先要提到的是唯美主义的代表性人物——王尔德,王尔德众多关于艺术的讨论见之于其代表作品《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当中。对于唯美主义的学者来说,他们对于艺术的态度是“为艺术而艺术”,简单来说,唯美主义强调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独立的审美属性,从而成就艺术的“本体价值”。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抛开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总之,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强调“艺术本身”、“艺术独立”,强调感官上的愉悦而非道德上的暗示或说教。
3、从这部著作的整体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对于我国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恩格斯在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说:“关于我们和黑格尔的关系,我们曾在一些地方做了说明,但是无论哪个地方都不是全面系统的。至于费尔巴哈,虽然他在好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却没有回顾过他。”在这里体现了马克思对待德国古典哲学的态度,并不是一味的否定,而是在学习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深化。同时,他们也批判了费尔巴哈用全盘否定的态度将黑格尔体系抛在一旁,没有辩证地看待其“合理内核”,故而导致费尔巴哈的体系在唯物主义观点上并不彻底。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要正确对待这种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容,重视传统文化中能为当代所用的价值观,用继承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使之能在新时代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生命力并为当今的主流思想注入活力,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不断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4、放在这样的一个哲学框架里面来加以描述之后,我们会发现黑格尔的“理性说”跟康德的“先验理性说”之间乃有明显的区别之存在。康德的“先验理性说”,是以人生本体为其第一设定,为其起点的。而黑格尔的“理性说”、“理念说”辄以精神为其本体,以宇宙本体的第一设定为起点。这是它们的迥然不同处。还有一很大的不同,乃是康德这里讲的“先验理性”,其广义凌然是有自在自为的自由意志的意思的。即他所讲的那种自由意志,有自在自为性的设定在里面,又因为它是自在自为的这种设定,所以康德的自由意志所导向的善良的层面,把它叫做善良意志,某种意义上也被作为的道德律来看待。何以唤其“道德律”?乃因为道德律,或者这样的善良意志,它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
5、效验主义的实践儒学三要素之与黑格尔说的比照
6、(2)黑格尔的精神性格的自我的否定辩证法,把所谓的观念、理念、思维、思想等等,都看作是客观与主观、实体与主体的统合,而在实践儒学里边,其讲的自我之本体,在做否定辩证法的展开的过程当中,固然既是实体性格的自我,也是主体性格的自我,但实体性格的自我是讲它的实在性,主体性格的自我,则是讲它的本体性,就是它的本而后体、体而后本的“生生之谓易”的那种自为自在性。至于说客观与主观的统合之论题,实际上,实践儒学里边讲的宇宙本体的自我,某种意义上,它是物心理的构造载体的一种客体或者实体性的存在,但同时,在物心理的意义上,它们又是主体或者主动性的存在,至少其间所涉及的“心”,当落实到人伦日用的层面时,乃必体现出它应有的主观性。当然,若是将主观性的界定进一步打开,不是局限在人生本体的层面,而是推进至宇宙本体的层面去讲,则主观性的意义接近于主体性。在此意义上,宇宙之大我的本体,乃是由宇宙之大物、宇宙之大心及宇宙之大理所浑然地构造而成。
7、而在黑格尔的哲学构造上来说,其《哲学全书》乃是严格地遵循正命题、反命题、合命题的逻辑演绎,去建立起整个的体系框架。故,所谓的本体即是现象、现象即是本体,着落在正、反、合的逻辑演绎的构架中,即呈现:正命题、反命题及合命题,盖莫非既是本体又是现象地体现出来。譬如在《小逻辑》或者是《法哲学原理》里边,“Wasvernünftigist,dasistwirklich;undwaswirklichist,dasistvernünftig”(现实即是合理,合理即是现实)这一句,为读者耳熟能详。黑格尔所讲的“现实”,乃是精神本体的实践性,而此精神本体的实践性之每个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环节或现象,又无不是真理之全体的实现之推进的某个环节或现象,故谓之“合理”。所以,这样的探讨,既是本体的实现,也是现象的实现,是即本体即现象的存在。
8、第三部分论述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9、恩格斯自己对《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给予了肯定,认为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所做的目前详尽的阐述。“我在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我所知是目前为详尽的阐述。”而且,后来列宁也强调了它的意义。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地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并且多次说明,一切离开这个基础的倾向都是极端错误的。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明确详尽地阐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和《共产d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著作,有力地回击了资产阶级对马克思的诽谤,扫除了资产阶级思想对工人阶级及其政d的影响,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模糊认识,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魅力所在。
10、对于文本而言,作者固然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但对于文本的接受者——读者而言,就可能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解读。
11、古代朴素辩证法。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与古代社会的生产水平相适应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
12、对于哲学无法给予一初步的概括的观念,因为只有这门科学的全体才是理念的表述。所以对于科学内各部门的划分,也只有从理念出发,才能够把握。故科学各部门的初步划分,正如初对于理念的认识一样,只能是某种预想的东西。但理念完全是自己与自己同一的思维,并且理念同时又是借自己与自己对立以实现自己,而且在这个对方里只是在自己本身内的活动。因此(哲学)这门科学可以分为三部分:逻辑学,研究自在自为的理念;自然哲学,研究异在或外在化的理念;精神哲学,研究由异在返回到它自身的理念。
13、辩证唯物论原理大致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等几个方面。后来,辩证唯物论原理又增加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原理”总计八大方面。
14、故在黑格尔这里,其认为哲学本身作为观念、理念,抑或理性的产物,所涉及到的,还是与人的一种主观世界的密切结合,乃是人的主观世界,如何来对待自然,如何来对待人类自身,以及如何来对待每个个体的智慧,所关乎的认知的问题。而在黑格尔这里面的理性也好,理念也罢,某种意义上,都是属于认知、思维意义的范畴,乃又莫不是精神的某种阶段的展开和实现,“理性”、“理念”,或者是“思维”等,皆以是名。
15、第四部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形成及其在哲学上引起革命性变革的基本内容。
16、应该说, “否定辩证法”,在黑格尔的哲学框架里面,事实上是以所谓的精神为其本体,为其起点,为其主线的,乃不同于后来的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否定辩证法”。在马克思那里讲的辩证法,更多的是接近于“主体唯物论”意义上的“否定辩证法”。把它叫做“主体唯物论”的,是日本的一个学者,叫梅本克己。他是根底于早期马克思的一些论著提出来的,同时又受到所谓海德格尔的人文主体论的影响。当然,另外的,他也受到像西田几多郎为代表的“京都学派”,所谓“无的哲学”的波及。
17、以理念为根底的哲学之同一性与对立性的分别呈现
18、而且还指出黑格尔瓣证法中有价值和正确的方面,指出唯物地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途径。该书是列宁阐述唯物辩证法和辩证逻辑一系列重要原理的著作
19、以精神为根底的“理念”之具体界定,以及其间的思维、范畴、观念、思想等之客观与主观的双重属性之概念呈现
20、另外,“正如初对于理念的认识一样,只能是某种预想的东西。但理念完全是自己与自己同一的思维,并且理念同时又是借自己与自己对立以实现自己,而且在这个对方里只是在自己本身内的活动”,则旨在说明理念的同一性与对立性:
21、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22、他的辩证法是反基础主义的(笛卡尔等人的唯理派是基础主义的,即他们主张用普遍原理为知识奠基),即他认为并不能象笛卡尔等人的唯理派所说的那样,能够一次性的找到普遍公理,然后以其作为理论的基础。这表现在他的“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发展思想。
23、不得不说,这种“否定之否定”、“金字塔式”的行文脉络,能够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深入到作者的思考过程当中去,理清对于某一问题层层分析的过程,这样的写作方式是极具有说服意味的,而这种意味正是体现在逐层分析的过程之中。这终与文本的接受者——读者形成对话,增加了本书的思辨性与趣味性。
24、黑格尔哲学解体的两次分化:第一次是黑格尔哲学分化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第二次是在青年黑格尔派中产生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紧接着恩格斯论述费尔巴哈的贡献,但在同时也指出了费尔巴哈的错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同时,抛弃辩证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扬弃”。
2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26、其次,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伦理学进行了批判。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是宗教中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中的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宗教哲学中还有男女不同,性别之分,而在伦理学中,连后一点差别都消失了。费尔巴哈的伦理学和道德观是从抽象的人出发,那他的结论也必将是抽象的和肤浅的,必然陷入历史唯心论。恩格斯还阐明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道德具有具体历史性,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德规范,一切道德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反应,会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道德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总具有阶级性,恩格斯说,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
27、但关键就在于说,为什么叫做“理性”呢?我们曾经对于“理性”这个概念有过分辨,即它一般而言,是跟感性去加以对应来讲的。感性,主要是指感受性,而理性,主要指的是思维性与逻辑性。
28、(1)孙晓晗.读丹纳《艺术哲学》启示(J).大众文艺,2018(24):(2)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黑格尔(德).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29、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大意义。恩格斯指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意味着西方传统哲学的解体和新哲学的诞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旧哲学的终结和新哲学的重建,实现了哲学领域的伟大革命。
30、第恩格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大意义。恩格斯指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意味着西方传统哲学的解体和新哲学的诞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旧哲学的终结和新哲学的重建,实现了哲学领域的伟大革命。
31、所谓的“理念”,绝非一般所讲的思维世界当中的观念性的存在。它在黑格尔这里,其实是精神,抑或观念的另一种表达。亦即是说,此“理念”二字看起来是颇主观化的概念,它纵然跟观念,跟内在于人的思维活动等等,蛮接近,但这样的概念,请注意,在黑格尔的哲学里面,并不鲜见。犹思维、范畴、观念、思想等,都是主观化的概念,同时又莫不是客观化的概念。换言之,它可以与内在于人生本体的诸多概念相贴近,同时亦可以放在宇宙本体的展开过程当中来讲。
32、(1)与理念或精神的纠缠:“自在自为”之与“逻辑学”的牵涉
33、实践儒学三要素的自我性格与黑格尔说的自我性格之具体比照:以自我的否定辩证法之辨析为着重,从主体唯物论到实践唯物论,兼以阿多尔诺、梅本克己等人诸说为衡定的依据
34、任何优秀的文艺作品都不能丢掉内容而只谈形式。上文对丹纳的《艺术哲学》的行文脉络以及结构做了浅析。但是,任何文本的真正意义都充斥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因此,笔者想从以下三个维度,即种族、环境和时代来讨论丹纳在《艺术哲学》当中的观点。
35、故费尔巴哈主义,对青年马克思重要的影响在于,一谓之“唯物主义”,一谓之“人文主体论”。而黑格尔主义的学说,对于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所谓的辩证法思想里。这种辩证法,也可以把它叫做是“唯物辩证法”,但是青年马克思讲的乃是一种平面化的唯物思想,而不是立体化的。立体化的唯物思想,辄是以宇宙世界统一于物质,像恩格斯在他的《反杜林论》里面所做的表达,是以宇宙本体为起点的,物质本体论的唯物辩证法。
36、谈到哲学的开端,似乎哲学与别的科学一样,也须从一个主观的假定开始。每一科学均须各自假定它所研究的对象,如空间、数等等,而哲学似乎也须先假定思维的存在,作为思维的对象。不过哲学是由于思维的自由活动,而建立其自身于这样的观点上,即哲学是独立自为的,因而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自己提供自己的对象。而且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发挥的过程里,转变成为终点,亦即成为后的结论。当哲学达到这个终点时,也就是哲学重新达到其起点而回归到它自身之时。这样一来,哲学就俨然是一个自己返回到自己的圆圈,因而哲学便没有与别的科学同样意义的起点。所以哲学上的起点,只是就研究哲学的主体的方便而言,才可以这样说,至于哲学本身却无所谓起点。换句话说,科学的概念,我们据以开始的概念,即因其为这一科学的出发点,所以它包含作为对象的思维与一个(似乎外在的)哲学思考的主体间的分离,必须由科学本身加以把握。简言之,达到概念的概念,自己返回自己,自己满足自己,就是哲学这一科学的目的、工作和目标。
37、这次修订是在保持原来的基本理论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的,着重于总结和吸收近10年来社会实践、科学和理论研究的新的积极成果,尽可能回答和澄清一些有影响或被搞乱了的理论问题,尽可能纠正和弥补本书原来的某些不足,并增大它的理论容量,增强它的整体逻辑性,同时也适当注意了在教学和应用中的联系实际问题。
38、并且这样的“性”,乃是相较于“相对性”来讲。所谓的相对性,某种意义上,它有一个比照的对象,它不是一个的存在,乃是在某种参照系当中来体现它自身。就像有高,于是有低,低是相对高来讲,有上,于是有下,下是相对上来讲,以及胖是相对于瘦,美是相对于丑,好是相对于坏等等。这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基义第五十三”的“凡物必有合”的思想里,亦有类似的描述。
39、恩格斯在第三部分集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主要表现在其宗教观和伦理观上。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现实,揭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0、与希腊辩证法相比,中国古代辩证法的一个明显的不同在于其反生存论倾向,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辩证法中,极少看到对个体生命冲动和内在能动性的积极表达,到处可见的却是对个体生命的化解和放弃。
41、历史原因:为了实现好友马克思的夙愿。马克思早年的一个愿望便是阐述德国古典哲学和自己哲学的关系,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阐述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任务便落在恩格斯身上。
42、姜丕之编著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解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作者按照《摘要》和黑格尔《逻辑学》的篇章顺序,把列宁的摘记和评语分为若干小标题加以介绍和解说,后特编写一份黑格尔《逻辑学》梗概作为该书的附录。
4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
44、有了这样的探讨之后,我们知道,黑格尔的“理性论”,尤其是他的精神辩证法,或者矛盾辩证法,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之重要性,乃是毋庸置疑的。包括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所谓的“异化劳动说”,某种意义上,就是辩证法的矛盾的体现。至于说黑格尔的矛盾辩证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边的影响的话,主要是在它的第四条:“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本身中分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就是说,如何来理解费尔巴哈本身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时候,马克思运用了矛盾辩证法的观点去看待与认识费尔巴哈的某些宗教观,来作为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之重要影响的体现。
45、就实践儒学的三要素的自我性格,我们在前面已经反复地讲到了它的纵贯面的三阶段的自我说,以及它的横贯面的三构造的自我说。且在上一章,又进一步去对于这样的宇宙本体的第一设定问题,放在根本性存有的层面上,从六个方面、象状或形态去加以描述,故有所谓的“六象一有”。所以事实上,当去讲实践儒学三要素的自我性格的时候,我们是不能脱离开这样的一些基础和根底去讲它的。那么有了关于宇宙自我本体的第一设定的根基,我们来看,实践儒学三要素的自我性格之与黑格尔学说的自我性格,怎么去对应比较。
46、请读者注意,这里边用了“好像”“有了实质性的区别似的”。这样的表达,事实上是对“有了实质性的区别”的说法的某种否定。也就是说,别看看起来各个特殊部门,或各门科学,好像根本是不同类别的东西,但其实都是理念的实现和展开。而我们知道在黑格尔这里,他所讲的理念其实乃就是一种精神。而上述的话语里边不但是用了理念的说法,也用了“在自然界中所认识的”“在精神中所认识的”的诸表达,诸如此类的名词框架,譬如理念、自然界、精神,抑或哲学各部门,都无非是精神的实现而已。而所谓的“外在化”,所谓的“自为存在”等等的说法,亦无非是此精神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循环的某种实现。
47、(3)与理念或精神的纠缠:“由异在返回到它自身”的否定之否定格局之与“精神哲学”的牵涉
48、哲学之特殊部门的区分与作为精神之实现的理念的自身规定
49、恩格斯在此处第一次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问题的争论进行了评述,揭露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同时批判施达克的错误。
50、黑格尔的美学观念则呈现出“辩证法”的思想。《美学》是黑格尔的文艺观的集大成之作,他提出了个重要的说法——“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在丹纳的《艺术哲学》当中也可以读出其中的相似之处,在第一编当中,丹纳认为艺术作品的终目的是表现该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也就是创作者的“观念”,从而使得艺术品区别于实际事物,而在艺术品形成的过程当中是由许多零散的“组件”通过创作者感性的、有计划的“融合”和“调整”再组成一个整体,特别是在诗歌、雕塑、绘画中,那些总体是与实物相符的。在这个意义上讲,丹纳的文艺观对黑格尔的美学观念有一定的继承和沿用。
51、这样的自我,一方面体现的是“自为自在”的所谓“自我性”,另方面要表达的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实体性,乃是实体与主体的统合、主观与客观的统合,所呈现出来的。此自我,既可以是实体意义的自我否定性展示,又可以是主体意义的自我否定性展示,同时,它既是客观意义的自我否定性,亦可以是主观意义的自我否定性,乃是多个方面的统合而得。
52、综合而来的话,梅本克己讲的“主体唯物论”,跟马克思本身的“主体唯物论”,乃有某些本质上的差异。因为在梅本克己那里,事实上是有把早期马克思学说作过多的主观化,或者说过多的主体化的改造之嫌疑存在。亦即是说,某种意义上,是把马克思的早期学说做过多的康德化、费希特化了。但事实上,青年马克思思想,更多的是着落于黑格尔主义和费尔巴哈主义的影响里面,而不是康德,抑或费希特。
53、Dottori,R.,DieReflexiondesWirklichen.ZwischenHegelsabsoluterDialektikundderPhilosophiederEndlichkeitvonHeideggerundGadamer,Tübingen200
54、费尔巴哈认为,从人的感性出发,主张追求幸福的欲望与生俱来;追求幸福的权利是平等的。恩格斯认为,追求幸福不单纯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从根本上说,追求幸福不能离开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无阶级的泛爱论。“爱随时随地都是一个创造的神,可以帮助克服实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而且这是在一个分裂为利益直接对立的阶级的社会里。这样一来,他的哲学中的后一点革命性也消失了,留下的只是一个老调子:彼此相爱吧!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地互相拥抱吧!”
55、在恩格斯去世后1896年发表了其中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98年发表了其中另一篇论文《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直到1925年才在前苏联出版的德文和俄文译本对照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中全文发表。
56、故无论是思维、范畴、观念、思想,包括理念在内,都既可以唤做主观思维、主观范畴、主观观念、主观思想、主观理念,但同时的话,亦可以唤做客观思维、客观范畴、客观观念、客观思想、客观理念,等等。乃因为所有的这些概念本身,既是实体,又是主体,既是客观性的存在,又是主观性的存在。因之,无论如何,诸如此类的表述,究其实质,乃就是精神,着落在不同的领域,抑或不同的面向,所做的不同的称谓,一体而异名之故。
57、总之,这本书科学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确立了对待哲学派别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及其重大意义。学习这部著作,有助于提高马哲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特别是识别和抵制各种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攻击。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提供了根本依据,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性的思想对于分析和认识今天的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58、事实上,在黑格尔这里,就整个宇宙的发生发展做精神的自我否定辩证法的展开来看待,无论如何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此意义和价值的其中之乃在于解决了康德所谓的现象界与本体界的二分格局,而在黑格尔哲学,辄本体即是现象,现象即是本体,乃无有分别。即,精神既是本体的,同时又是现象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显现的存在。故,现象界之结合本体界,在黑格尔,正是一而二而一的关系。
59、认为社会发展的背后动力使人们集体性的组织生活的方式的变化。所有组织社会的基本成分(上层建筑)(社会阶层,政治组织,意识形态)等都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外化体现。
60、实践智慧与偶然性:吕迪格-布伯纳的实践哲学
61、恩格斯在序言部分交代了写作《费尔巴哈论》的三个原因:
6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3)《关于普鲁士农民的历史》
63、辩证法的循环之具体的描述和展开,大抵如是。而从黑格尔对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的三个框架的描述来看,他把其都看成是理念或精神辩证法的展开之产物和阶段之实现。
64、黑格尔的精神说之面对哲学本身的诸表现:视哲学为“独立自为”、给哲学设定前提、以辩证循环阐述哲学
65、注释:(22) 《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是为1922年《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第3期写的。 据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列宁是在科尔津基诺村休养时考虑写这篇文章的。他那时读了很多反宗教的书籍,其中有阿·德雷夫斯的《基督神话》和厄·辛克莱的《宗教的利润》(1925年出版的俄译本名为《宗教和发财》)等等。克鲁普斯卡娅写道:“在散步的时候我们谈论德雷夫斯,谈论辛克莱,谈论我们这里反宗教宣传搞得太肤浅,有许多庸俗化的做法,反宗教宣传没有同自然科学深刻地结合在一起,很少揭示宗教的社会根源,不能满足在革命年代迅速成长的工人们的要求。”(见1933年《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第1期第148—149页) 文章于1922年3月12日写成,但是列宁并没有停止对文章的继续加工。在把文章送杂志编辑部以前,列宁又在其中增加了关于用现代科学批判宗教的代表人物阿·德雷夫斯和罗·尤·维佩尔的内容,删去了提及辛克莱《宗教的利润》一书的地方,笼统地指出在反宗教宣传中利用此类著作的重要性。 《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是苏联为开展战斗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宣传而创办的哲学和社会经济杂志,1922年1月—1944年6月在莫斯科出版。该刊为月刊,1933—1935年为双月刊。——(23) 指下述约·狄慈根的话:“我们从内心深处蔑视有学位的奴仆们口中的关于‘教育和科学’的华美言辞,关于‘理想的福利’的高谈阔论,他们今天用生造的唯心主义愚弄人民,就象当年多神教的僧侣们用当时得到的关于自然界的初始知识来欺蒙人民一样。”(见约·狄慈根《社会民主d的宗教》1906年柏林版第34—35页)——(24) 自由射手是15—19世纪法国的非正规的特种步兵部队,在普法战争中曾从事游击活动。这里是在借喻意义上使用的。——(25) 此处原为:“近我浏览了厄普顿·辛克莱的小册子《宗教的利润》。毫无疑问,作者对待问题的态度和阐述问题的方法是有缺点的。但是本书是有价值的,它写得生动,提供许多具体事实和对比……” 据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列宁阅读的《宗教的利润》一书是书的作者寄给她的,随书附有一封信,值中提到他利用自己的小说所进行的斗争。她说:“每天晚上列宁借助英文字典阅读。他对此书反宗教宣传方面不大满意,但喜欢书中对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批评。”(见1933年《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第1期第148页)——(26) 俄国技术协会是以在俄国发展技术和工业为宗旨的科学团体,1866年在彼得堡成立。该协会共有15个部,在全国各地设有数十个分会。协会活动包括出版刊物、举办学校、资助实验、举行普及科技知识的讲座及展览会等。1917年十月革命后,协会改组了自己的活动,于1923年通过了新的章程和《关于工业基本需要》的纲领。参加协会的有敌视苏维埃政权的资产阶级技术知识分子和前企业主。1929年协会被查封。 《经济学家》杂志(《Экономист》)是俄国技术协会第十一部即工业经济部主办的杂志,1921年12月—1922年6月在彼得格勒出版(第1期封面上印的是1922年)。列宁称《经济学家》杂志为“白卫分子的公开的中心”。 该杂志第1期是它的编辑Д.А卢托欣寄来、由尼·彼·哥尔布诺夫转交给列宁的。——
66、那么,“理性”这个概念,在黑格尔这里,是在哪一些层面,哪一些范畴去运用的呢?诸多译本是把“理性”翻译成“理念”,这样一来,譬如《哲学全书》所讲的哲学跟哲学及哲学各部门所发生关联,乃涉及的颇多谓之“理念”的地方,亦常常译作“理性”。此意味着,哲学本身毕竟是观念的产物,是人的思维及人的观念的某种系统化、逻辑化的呈现。不然的话,乃不会有一个主观假想的第一设定的问题。
6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71)《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68、总的看来,理念本身的这个概念,亦无非是精神的一种转换的称呼而已。
69、丹纳与王尔德:科学实证主义与唯美主义的差异
70、上文当中针对丹纳的《艺术哲学》具体呈现出来的行文结构以及思想观念进行了浅析,但是对于艺术批评这个宏观的领域来说,丹纳,或者丹纳的《艺术哲学》仅仅是一个“点”,因此笔者想从同类学者的文艺观念做简单的横向对比来讨论丹纳个人的成就或者说他所带来的艺术批评的文化价值。
71、马克思的辩证法,以唯物的形态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黑格尔提出的自由国家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辩证法发展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72、希腊塑像艺术的形式不仅,还能够充分地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这是因为希腊人认为肉体自有肉体的尊严和庄重。对于塑像艺术的产生还要追溯到八世纪时期的斯巴达,在斯巴达的带领下希腊人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观念——“在他们眼中,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者敏感的心灵,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运动的裸体(3)”因此,相对于希腊的塑像,尤其是斯巴达那个时代中的作品,显示出抽象与纯粹的形体,是端庄和平的塑像在殿堂上放出静穆的光辉。
73、展示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内在联系和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