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是【文案77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03 14:12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是

1、毛主义的目的在于与这种轮换和这种规避决裂。但是,我们看到了什么?新哲学家们跑来将黑格尔主义变成幽灵,变成国家的理性怪物。这种做法,由于他们对辩证法所怀有的憎恨,拉进了他们和阿尔都塞的距离,不同之处在于,阿尔都塞想要通过这一阴影的效果为马克思带来更大的光辉,而其他人的目的则在于将再次被画上等号的马克思和黑格尔归入思想大家的范围,这些思想大家被视作一切罪恶之源。

2、本人今天要说的内容,是黑格尔哲学的这一命题的来源,并非古希腊,恰恰是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该心概念一一天理。天理就是至高无上的的理念。很明显的就是,理念=天理。那么,程朱理学的天理概念,又來源于何处?可以明白而毫不怀疑地说,天理这个生万物而而无处不在的理念,早的出处就是老子哲学中的大道。老子讲,大道生一二三及万物。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对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含义?猜测争议多了。但各派对宇宙本原这一哲学问题的思考,都又是迴避不了的。程朱理学大家们对老子道的理解,是从理学角度解释是很自然的事,顺理成章的。黑格尔读过老子的5000言,又读了程朱的著作,从他的唯心主义立场出发,很自然地接受了天理这一概念,并用天理解释了老子宇宙生成公式中的道概念。于是,老子哲学,经由程朱理学,到了欧洲后就演变成了黑格尔哲学了。似曾相识燕归來,小園香径独徘徊。

3、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把意识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说成是劳动的结果,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的伟大思想,认为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他对主奴关系的辩证论述上。黑格尔根据霍布斯的唯心史观,认为在原始社会里,人与人互相残杀,在残杀中,勇敢不怕死,能维护自己尊严的人成了主人;甘心伺候人,养活主人的人成了奴隶。黑格尔认为,前者的本质是“自为存在”,后者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因此,主人发号施令,坐享其成;奴隶劳动,对物“加工改造”,创造财富供主人享受。然而奴隶创造财富,劳动也就造就了自己,因此奴隶开始具有自我意识,懂得活着不光是为了主人,也是为了自己。而主人是完全依赖奴隶生活,因此奴隶不但创造财富,支配财富,也进而支配主人。后关系颠倒了过来,主人成了奴隶,奴隶成了主人。黑格尔的结论是:“正是在劳动里(虽说在劳动里似乎仅仅体现异己者的意向),奴隶通过自己再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才意识到他自己固有的意向”,“他并且开始意识到他本身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黑格尔的论述说明,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内在的矛盾运动都要变成自己的对立面。因此马克思说:“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他的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的伟大地方,……在于他认识到劳动的本质,把对象化的人——现实的、所以是真实的人——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4、其实,必须一切从零开始,并终认清:从哲学角度来讲,马克思既不是黑格尔的他者也不是他的同一。马克思是黑格尔的分化者。他同时确定了后者不可逆转的效力(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他的全盘谬误(唯心主义系统)。

5、黑格尔在法国的意义,首先并尤其在于用悲怆唯心主义来反对科学唯心主义。从这一意义上,他的侵入对时代所作出隐秘的见证,并且在深层的主观理想中用遭受唾弃的作家和第三国际的职业革命家这一双重形象(以解放全世界为事业的暴力而又机密的人)来替代法兰西研究院院士的那种有点像二级地方政府长官般的佩戴着勋章的善良形象。(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是)。

6、黑格尔早发现了“现代性”实质是理性的“主体性”问题,主体性(Subjectivity)乃是现代性的原则,并且运用“自由”(Liberty)的意识与“理性”(Reason)的反思来解释这种“主体性”,主体性从根本上属于以理性为主导的“意识哲学”。因此,一般认为,“现代性”问题实质上是“理性”带来的问题。

7、黑格尔哲学在法国的生命力,不仅在历史上是很新的现象,而且经过了一番特殊历程,直到今天,这一历程都只能令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模糊不清,同时也对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再次得到展现造成困难。

8、(3)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 

9、(1)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10、这段话长期以来人们无法解读。按照流行的理解,辩证法所讲的“三大规律”(量变质变、对立统否定之否定)既是客观世界本身的规律,也是人们把握客观世界的一套方法论,但无论如何,与“人的自我产生”和“劳动”似乎都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再者,“否定性的辩证法”是什么意思?它与“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又是什么关系?马克思从黑格尔辩证法中所吸收的“合理内核”是否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否定性的辩证法”?

11、贺来:《“关系理性”与真实的“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第22—44页。

12、一时之间孤立无助的知识分子被迫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来认同,并从这一再次认同出发重新定义他们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第一个任务导致了对于知识和知识性的崇尚,亦即结构主义运动。第二个任务,经过一场猛烈的颠覆,将马克思不是视作一个以他人和劳动为对象的形而上学家,而是变成一个研究社会结构的学者。在两个任务中,他们都大张声势低与黑格尔一刀两断。

13、⑤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96页。

14、https://item.jd.com/255732814html

15、(4)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1)(M).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16、(10)贺来.“关系理性”与真实的“共同体”(J).中国社会科学,2015(06). 

17、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爱”作为一种宗教情感,本质上具有“主观性”的属性。“爱”在和解“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生活之间的对立时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主观情感“爱”仍然在强调个体的自由,因此,“爱”并没有脱离“主观理性”强调主体性的魔咒。

18、在我们来看,科耶夫(Kojève)在三十年代开设的学术讨论会标志着对黑格尔的参照开始以某种非纯学院的方式参与到时代的意识形态忧虑中,从这一刻开始,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黑格尔形象,这一形象经过三十多年才开始摆脱——并且这远远没有完成。

19、同时,我们发现导致现代性难题的“主观理性”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弊病,“主观理性”对于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哲学自产生以来,就试图通过对理性的自觉反思,为人的思维、存在和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哲学对理性的理解与人们的生存方式是内在相关的,无论是‘客观理性’还是‘主观理性’,实质上都是以思想的方式凝聚和映射着人的历史生存状态。”④现代性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此。

20、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软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西方资产阶级的特点。

21、来源:转自乾元国学,图文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告知

22、正因为人的整个历史无非是向精神的复归,所以从这一复归的初级感性阶段中,黑格尔很自然地就引出了他作为艺术哲学的起点的关于美的本质定义:

23、首先一个问题是,马克思在黑格尔辩证法中继承了什么?

24、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25、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关子尹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26、⑨(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9—40页。

27、柯华庆:论中国法学界的守正创新-中华马克思主义的提出

28、读完《小逻辑》,我们这个时代不再是黑格尔的时代,但人好像还是黑格尔时代的人。

29、黑格尔哲学本身并不曾构成1949年以来在中国哲学阵线上引发过的反响的论争之但他却常常是某种特定研究和重审的对象。除了多次指出列宁对于《逻辑学》的阅读,还在《矛盾论》中明确提到过黑格尔:“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部分。”1957年1月27日《在省市自治区d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批判斯大林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全盘否定,并强调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便更好地战胜它的必要性,强调读“康德和黑格尔的书,孔子和蒋介石的书”的必要性。

30、另一方面,上帝本身则用不着艺术这种感性形式来表现自己,它只是用艺术作为使感性的人趋向于它的一种诱导手段,它自身则只有用抽象的哲学概念才能切实地把握和显示自己。

31、但是从每个环节来看,他恰好又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的创造性,人的行动以神的名义获得了自身的价值,并得到了空前深入的研究,他发现了自由创造的规律,即历史的规律。

32、(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的原理,是唯物论,是d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33、但这样一来,就带出来一个崭新形态的宇宙观,马克思把它称之为“共产主义”。马克思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12)以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种宏大的宇宙观中达到了统一:“我们在这里看到,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13)显然,马克思所说的“彻底的”自然主义,不同于以往的机械论的自然主义,那些自然主义是“不彻底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把人这种自然存在者排除在考虑之外,因而把人的感性和精神生活排除在自然之外。而只有马克思的这种包含人本主义在内的自然主义才是彻底的,也才能“理解世界历史的活动”。而这样理解的世界历史也就当然包括自然史,它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自然向人生成”(WerdenderNaturzumMensch)的历程:“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14)这就与黑格尔的历史目的论或自然目的论接上头了。其实,马克思的一些提法,如自然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以及人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5)等等,都是来自黑格尔(慧田哲学公号下回复数字该题讲座)。自然界,哪怕是无机的自然界,由此也就带上了某种目的论的色彩。当然,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以人为目的,并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自然物本身潜在的一种可能性,即它只有在从自身发展出具有智慧的人来时,它才算发挥了自身的全部本质和高本质,才算是“完成了的”自然界。

34、黑格尔是继康德、费希特、谢林之后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又一位大师,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精神现象学》是他的第一部独立见解的著作。在此以前,他虽然曾和谢林合编过《哲学评论杂志》,发表过一些哲学论文,但总的观点,仍未脱出谢林哲学思想的窠臼,而《精神现象学》则是他的哲学研究生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独立的哲学观点,从而在德国哲学史上揭开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时期。  

35、郑召利:《现代性困境与理性重建》,《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第44—50页。

36、而与此相比,谢林的那种异化方式以及后来的那些非理性主义思潮反而显得像是对异化的一种抗议了。

37、宋祖良:《青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38、1978年,巴迪欧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张世英1972年一文的翻译,导论和评注》(LeNoyaurationneldeladialectiquehégélienne.Traductions,introductionsetcommentariesautourd’untextedeZhangShiying,Pékin,1872)的两个导论中,对张世英先生的黑格尔研究做了中肯的评价。他认为,与法国片面强调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不同,中国的黑格尔研究很重视《逻辑学》。巴迪欧把张世英教授的《黑格尔哲学》(1956年)、《黑格尔逻辑学》(1959年)、《黑格尔的哲学》(1972年)翻译为法文。(蓝江先生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巴迪欧懂中文,这里所谓的“翻译”很有可能是从英文翻译成法文。但实际上,当时法国毛主义者中学习中文蔚然成风,巴迪欧是否懂得中文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

39、(8)赵林.黑格尔宗教哲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 

40、《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41、在今天,提出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似乎已经没有任何学术意义了。因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马克思本人公开承认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马克思拯救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对这些说法,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作了汗牛充栋的研究和探讨,基本上没有什么异议。一切都是有据可查,有案可稽。大体说来,人们公认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主要就是在辩证法方面,即把黑格尔头足倒立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颠倒过来,使之立足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这种说法当然没有错。本文重提这一问题,不是要否定这一结论,而是要将它的真实意义阐明出来,去掉一些表面化的理解,这些理解往往并不是马克思本人的意思,而是后人强加于他的。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内涵进行一番重新考察,这一考察势必涉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①。笔者在拙著《思辨的张力》中,已经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深层结构和隐秘含义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揭示,此处不再赘述。本文所要强调指出的是,以往人们研究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和改造方面比较多,而相对忽略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方面,即使谈到这个方面,也只限于一些外在的公式,而未能深入到实质的理解。

42、(2)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

43、黑格尔的“爱”并没有跳出“主观性”的局限,因此,用“主观性”的思维去批判导致现代性问题的“主观理性”必然劳而无功。黑格尔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他并不满足于单纯用“爱”来批判“理性”。基于法兰克福时期“爱的统一”问题的思考,黑格尔在耶拿时期《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一文中,黑格尔认为真正的“理性”不是简单地主观与客观的对立而是对立之统不是僵化呆板的规律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发展过程。在对“主观理性”批判的基础上,黑格尔提出了“思辨理性”。理性的作用就是“扬弃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的僵硬对立,将理智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僵化存在、将已然分离的东西统一起来,对变得如此坚固的对立加以扬弃是理性的兴趣”①。“思辨理性”之所以能够被黑格尔所提出,是因为其思想的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黑格尔吸收了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的合理内核,并希望将它们实现有机统一。同时,宗教神学院出身的背景使得黑格尔深受宗教的神秘主义与生命性的影响,神秘主义的“统一性”特征为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的统一提供契机。因此,“思辨理性”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44、(1)G.W.F.Hegel.OnChristianity:EarlyTheologicalWritings(M).TranslatedbyT.M.Knox,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 

45、(5)宋祖良.青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M).湖南教育出版社,19 

46、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0页。

47、传统理性: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原则的客观理性

48、首先,“理念”(Idee)作为艺术美的内容,它还不是抽象一般的理念(如哲学中的理念),而是所谓的“理想”  (Ideal)。理想和理念不同的地方在于,它要以感性的自然作为自己外在的具体表现形式,体现为一个个别的形象。

49、黑格尔是从1805年开始撰写《精神现象学》的,完成于1806年,出版于1807年3月,是年37岁,这在当时来说,算是晚成的了。黑格尔写作《精神现象学》时正值耶拿大战,法军攻占耶拿,黑格尔被迫弃家出走,他把余稿藏进衣袋,躲在一个朋友家里,借着法军兵营的火光整理了余稿。当时黑格尔生活困难,全靠歌德接济。黑格尔就是在这样艰难环境下完成《精神现象学》的。正因此我们今天读《精神现象学》,可以发现,前面大半部分内容充实,分析详尽,较易理解;后面一小部分,特别是后一章“知识”,象是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分析较少,显是匆忙之作,读来也就晦涩费解。

50、“主观理性”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去认识世界而另一方面是作为人们实践行为的指导方式,为人们提供道德的指导法则。黑格尔的思辨理性既然把“主观理性”的合理内核吸收到自身之内,同样也具有“主体性”的意义。黑格尔把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的理性称之为主体“存在着的理性”,它“在精神中是一现实并且是精神世界时,精神就达到了它的真理性:它即是精神,它即是现实的、伦理的本质。这种理性则成为其法哲学和历史哲学的诞生地或泉源”⑤。这种“存在着的理性”,当处于主体之内就是在保护个体的自由和独立的人格,当处于直接的真理性状态时,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伦理生活。由此,黑格尔在吸收“主体理性”思想的同时,又克服了“主体理性”所导致的个人与整体的对立。 

51、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页。

52、通常人们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评价很低,因为从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它并不能带给科学家什么灵感和教益。的确,当一个人满脑子只有科学主义甚至还原主义的想法,企图到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中去寻找自然界如何从“机械论”、“物理论”里面产生出“有机论”和生命的隐秘机制时,他注定会大失所望。黑格尔并不想告诉人们,自然界是如何从无机物中发展出有机物和人的思想来的,这方面的秘密直到今天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他感兴趣的只是,有自身确定目的的“精神”是如何从盲目自在的无机世界中的“潜在”状态而逐步显现和“实现”在自为的有机世界和人的世界中的。所以黑格尔对自然界有双重的眼光:一方面,他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比起来,单独来看是僵死的、机械的、无生气的,本身没有历史、没有发展,“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但另一方面,从更深的层次上看,在这种外表僵死的现象底下,其实隐含着看不见的冲动,那是上帝本身在暗中支配和发动自然界向精神的目的进展。因为在他看来,“上帝永远不会僵死,而是僵硬冰冷的石头会呼喊起来,使自己超升为精神”⑧。黑格尔用上帝的合目的性的眼光来看待自然界,的确有先入为主和独断之嫌,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个好处,就是避免了脱离精神来看物质世界,而能够从一个自然和人的统一整体的视角来把握人与自然、物质和精神的相互依赖关系。在这方面,马克思和黑格尔有一脉相承之处。

53、(9)库诺·费舍尔.青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M).张世英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 

54、(2)1972-1975:第二阶段突出的事件是1970年8月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尤其是关于学习中西哲学史和批判先验主义天才轮的指示。由此开始了批判的第一阶段。从1973年开始,陆续出版了多部西方哲学史,其中对于黑格尔的介绍占用了很大的篇幅。张世英在1972年的新作《黑格尔的哲学》(在本书中我们译出其中一章)一方面能被用作工、农、兵、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学习马列主义的参考资料,另一方面明确地加入到与先验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与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斗争中,这些思想家为黑格尔保守的一面增添光彩,并对于历史进步的遗迹采取蒙昧主义的蔑视态度。

55、因此,学界对现代性弊病的批判往往集中于批判导致现代性弊病的“理性”。这种做法源于尼采,他强调生命与意志的重要作用,反对理性主义至上的原则。尼采认为要解决现代性问题首先就要打破理性的束缚,他试图以非理性的“酒神精神”和“权力意志”来改变理性作为一切规范和原则而带来的弊病。然而,尼采只是局限于对“传统理性”提出批评,而没有提出如何能够重建理性的问题。其实不仅仅尼采,大多数批判现代性问题的学者都只是停留在批判的阶段,而没有提出重建理性。陈嘉明教授认为:“这些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一般而言,都是纯粹否定性的,也就是说,它们只是停留于批判的立场上,而没有提出建设性的方案。”①然而,理性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并非全是消极意义而没有积极作用——理性的“祛魅”和对主体的尊重是现代人进步的重要特征。

56、这一肃清工作在那个年代(1963-66年)曾有过积极的效应,它远远地得到以当时的教条形式与现代修正主义作斗争中国人的支持。阿尔都塞令马克思主义重新获得某种严厉和斩钉截铁的态度,使它从主观主义的传统中脱离出来,并将它作为实证知识重新扶上台。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和黑格尔,由于其片面的形象,成为众矢之的,并由此受到提防:无论是阿尔都塞还是萨特都对《大逻辑》中的唯物主义黑格尔熟视无睹。以至于马克思,由于被调整到结构主义概念中,他在科学上有多受益,就在阶级历史性上有多大的损失。五十年代的黑格尔化马克思是一个思辨形象,但具有潜在的革命性。六十年代的反黑格尔的马克思是一个学者,但注定只能被用于学术讨论会。或者,用哲学的话来集中体现这一非此即彼:黑格尔式的马克思属于唯心辩证法,反黑格尔的马克思属于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57、两者谁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这是哲学的两大派别。

58、原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P4-8页

59、生前10点警告,直击今天中国大痛处

60、哈贝马斯认为:“各派哲学对现代性的检讨、批判,归根到底并未超越近代意识哲学的思维框架,他们仅仅从意识哲学的工具理性层面把握理性,将工具理性之外的一切统统归为理性的他者。”②现象学家、存在主义、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都是从“理性的他者”(Theothersideofreason)的角度批判理性,并没有超越近代意识哲学的框架,更为重要的是各派只是对“主观理性”提出批评,而没有提及如何重建“理性”。因此,哈贝马斯提出“交往理性”(Communicativerationality)试图重建“理性”的辉煌。哈贝马斯希望用交往理性来批判工具理性,即他所说的被作为现代性原则的主体中心理性。“工具行为可能会和社会互动联系在一起,而策略行为本身就是社会行为。相反,如果参与者的行为计划不是通过各自的斤斤计较,而是通过相互沟通获得协调,那么我们就说这是一种交往行为。”③交往理性是一种参与者在主体间的互动与协商,参与者希望在一种交往模式中达成一致的共识以便人的生活得以和谐进行。哈贝马斯希望通过主体间的协商一致赋予“主观理性”以普遍性的价值。然而,交往理性是一种主体间的“协商一致”,许许多多的个体间达成的“主体间的一致”仍然是主观的一致。交往理性终所要实现的仍然是主体的自由、自律与自主,这种对个性自主和价值旨趣独立的坚持只是对“主观理性”的另外一种言说方式。 

61、G.W.F.Hegel.OnChristianity:EarlyTheologicalWritings(M).TranslatedbyT.M.Knox,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48:2

62、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63、我们d在长期实践探索中,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从而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彰显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64、然而马克思也指出了,黑格尔是“站在近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只看到劳动的肯定的方面,而没有看到劳动的否定的方面,即没有把否定性的辩证法用到资本主义社会身上去。他和亚当•斯密(1723-1790年)一样,都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论家。

65、叔本华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明确表示反对,他决绝地对黑格尔关于历史的目的论观点进行了痛斥。这位一贯的长青论者,将“论历史”一文收进他主要著作第二版当中,似乎甚至一位长青论者都可能有所改变。这样一来,他帮忙埋葬了已被停放在殡仪馆的黑格尔历史循环论。

66、 今天在法国有必要建立列宁1921年(并且是针对托洛茨基在工会运动问题上所犯的错误)全心全意呼吁的东西:“一种由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友人所组成的社会”,并且他为这个社会规定了“鼓吹黑格尔的辩证法”这一重大的任务。

67、(6)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M).关子尹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 

68、一旦历史前景发生了深刻改变,反对意见也开始出现。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系列效应步入尾声,当苏俄革命的拥护者遭到严酷的打击,当法国共产d显而易见地投入到了布尔乔亚及沙文主义修正中(在这一点上,阿尔及利亚战争的经历具有决定性),当中国无产阶级的严酷力量不断发展,当每个人都被迫就国家解放战争明确立场时,知识分子们不得另找地盘并为自己组织不同的思想。革命的“同路人”死于饥荒。伴随着他一起失效的是各种意识哲学所带来的,这些哲学曾经的任务是在一场富有魅力的革命的注视之下保存投身事业和保全自我的双重关系。

69、黑格尔的哲学简单说来,就是“逻辑学”,以及这种逻辑学在一切方面的应用。

70、这就是黑格尔所提出的文艺现实主义原则,即“自然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有机的综合。

71、虽然叔本华以获得任何能被他用于贬低这位精神哲学家的信息为乐——他甚至还嘲笑过J.T.赫尔梅斯(J.T.Hermes)那本极其畅销的感伤小说《苏菲从梅美尔到萨克森的旅行》(SophiesReiseVomMemelnachSachsen)是黑格尔喜欢小说之一的事实——但他对黑格尔的敌意不仅仅是出于他对黑格尔在德国哲学界崇高地位的妒忌。尽管叔本华将自己哲学与学术道路的失败都归罪于黑格尔的做法有失公允,但他的憎恨却是因为他觉得黑格尔是一个将寻求个人利益的提升置于真理的推进之上的伪哲学家而进一步地加深。这同叔本华所持的真理是哲学目的的信念直接抵触。

72、在《辩证理性批判》中(但这已经是在青年卢卡奇之后,在科尔施(Korsch)之后),萨特以同样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尊奉为我们文化的不可逾越的地平线,并再次强行使它适应于一个与自身毫不相干的起始概念:我思的透明性。从真正意义上来说,这是在共产d知识分子(他们满足于一种于勒•盖德(JulesGuesde)式的科学主义)的封闭圈子之外,在法国市场上能找到的马克思,同时也是的黑格尔。

73、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页。

74、“思辨理性”吸收了“主观理性”的合理内核——主体性 

75、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原则相对立,现代性问题由此产生,不关涉目的和价值意义的主观理性被当作“现代性”问题的根源饱受批评。

76、近代理性:作为一种强调“个体性”的主观理性 

上一篇:好听的网名男生古风【文案31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