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阅读顺序
1、关于树、云、海浪、羊、鸟、冰川的一切,都会找来看,配合探险类的书一起服用,可获得宝贵的宁静感受,睡前看这个或者各种唯心主义的哲学作品配搭红酒,一个字:zen。
2、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小说《穷人》。1846年1月《穷人》连载于期刊《彼得堡文集》上。1849年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宣布于1849年11月16日执行死刑,但是在行刑之前的一刻被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
3、但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具有的特殊意义在于,构思的整体性随着史诗和悲剧的衰落已经荡然无存,两位大师的艺术让文学恢复了整体性的构思方式。
4、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生前频遭蹇运折磨,身后屡被世人物议的不幸的俄国作家。他孤僻内向、思想矛盾复杂,其文突兀奇特、富于神秘色彩。无论如何,他是一位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文学颇有影响的重要作家。
5、为选定的专业而读书,就务必把有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实验理论等工具类书读好研透。以利走上工作岗位后,发挥一技之长,运应于社会。
6、一次偶然的机会,默默无闻的鲁热被邀请做一首行军歌曲,经过一番创作,这首激励无数士兵为国奋战的法国未来国歌《马赛曲》便诞生了,此歌一出立即传遍全国大街小巷,激励着军人去战斗,去胜利。而此歌的作者鲁热却无为人知,并且一声穷困潦倒,他只做了一夜的天才。
7、环绕陀翁人生及其整个创作的全部问题就在于“如果上帝不存在,我们该怎么办”,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翁给出了太多上帝不存在的理由,并且否定了上帝存在的正当性,使他在同一部作品中做出的解答显得如此勉强而无力。科学及理性的发展杀死了上帝,上帝缺席的尘世喧嚣着无神论者、虚无主义者、还有妄想成为神的凡人。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预言了人类的整个二十世纪,法西斯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旧的信仰已经崩塌,架构在其上的整个道德大厦摇摇欲坠,可新的信仰尚未到来。正如加缪的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从面对上帝不存在的痛苦茫然到向神性的无条件皈依是一种没有说服力的跳跃,陀翁并未能有效的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但他在作品中充分的展示了每一种可能出现的回答,并让它们在自己的故事里搏斗、厮杀。作为“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他能在善良的人心中看见恶的影子,也能在穷凶极恶的人身上发掘出善的微光,每一个读者都毫无意外地经历着他的拷问。
8、这本书我还挺喜欢,因为它的观点是被许多历史书里模糊掉的,那就是为什么达伽马去印度?因为走错路了吗?书里的观点是,当时基督教世界快完蛋了达伽马抱着一丝希望在东方寻找黄金约翰王,结果当然是失望而归。书本的前大半部分都很好看,后四分之一烂尾。
9、婚姻不可怕,坏无非离婚,真正可怕的是结了婚以后,发现自己离不起,只能在这场想逃,却又逃不掉的婚姻里耗尽所有的精力。
10、但也有一些学者没有出席这场研讨会,比如形式主义文论重要的传人巴赫金,当时他已在酝酿自己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稿。几乎要到半个世纪后,历经无数磨难,他的论著才会被人重新发现,彻底改变了陀学研究(确切地说,是一切文学研究)的格局。
11、太准确了,使得我的整个阅读体验也是极度痛苦与狂热的,常常看的断断续续,放弃了好几度,所以这套书目前的进度只完成了75%。
12、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通常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出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
13、 拜占庭的陷落: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东罗马帝国后的堡垒: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14、值得再说一下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前二十天。托尔斯泰有一个堂姑,想方设法通过别人认识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想认识托尔斯泰。当时托尔斯泰已经隐居在亚斯纳雅波良纳,与世隔绝,所以他很想了解这个人。他和托尔斯泰有过一次失之交臂。哲学家索洛维约夫办了个系列讲座,他每期都去听。有一次斯特拉霍夫也去了,但是那次斯特拉霍夫躲躲闪闪鬼鬼祟祟的,好像有什么事儿,讲座结束后斯特拉霍夫说托尔斯泰也来了,但千叮咛万嘱咐不能让别人知道,听完讲座后就先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感到惊讶和失望,他至少失去了一个亲眼仔细观察托尔斯泰的机会:“可您为什么不悄悄地告诉我谁跟您在一起?”他责备地问斯特拉霍夫。“我至少可以看他一眼!”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直想跟托尔斯泰有所接触,至于接触之后干什么不知道,这套书里面多次提到主观上、潜意识中,他有跟托尔斯泰在文学上竞争的意识。
15、如果只是想先试试看老陀的风格是否适合自己,可以先读《白夜》。如果下了决心要被老陀震撼,可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一步到位。
16、“这种对立性并不是相距遥远,格格不入,”梅列日科夫斯基如是说。托尔斯泰的健康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疾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带有类似的创造力量的标记。
17、《地下室手记》向来被认为是陀翁创作生涯中的一个界碑,小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的自我剖析及观念论述;第二部分则讲述了一则小故事,“我”莫名其妙的加入了一个本不想参加的送行聚会,在聚会上举止失态,嫖妓后又与妓女丽莎发生了一些纠葛。在第一部分,陀翁借由叙述者之口,描述了找不到始初原因的“无所谓开始,无所谓结束”的虚无感;表达了对于无限理性的怀疑,并断言“愿望却是整个生命的表现”;他拒绝承认有适用全人类的普遍规律,一座用水晶建造的、永远毁坏不了的大厦往往会成为一座监狱。第二部分则使我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或许加缪也从这里获得过灵感吧,陀翁在此提到了“活的生活”、“爱就是全部的复活”、“我们已成为死胎,是观念把我们生了下来”等议题。《地下室手记》就像是陀翁后续作品的总序,其中诸多形象和议题均反复出现,《罪与罚》里的罗佳、《白痴》里的罗果仁、《群魔》中的斯塔夫罗金、《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米嘉都或多或少的是一个“地下室人”,而妓女丽莎作为“被伤害的被侮辱的人”,其形象再现于《罪与罚》中的索菲雅、《白痴》里的娜斯塔霞、《群魔》中的丽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格露莘卡。对于虚无主义、当时社会主义浪潮的批判、活的生活、爱就是救赎等等,都成为了后续作品的重要主题。陀翁自己也曾表露过:“在这部小说中,我将放进我的整个带血的心”。
18、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突然转变是一个谜。的一手资料,就是《作家日记》里提到农夫马列伊的故事,这是一个促使他思想转变的线索。9岁时,他在父母的农庄散步,当时传言附近的树林里有狼出没,散步时有人喊“狼来了”,他吓得不知所措,跑向在旁边地里干活的农民马列伊,是他父亲的农奴。马列伊赶紧安慰他,说没有狼,让他放心,后护送回家,眼看着他回到家里。小时候的经历,让他对俄国民众的看法起了很大的改变作用。他到苦役营里直接接触了农民囚犯,他本来就反感农民囚犯的无理性、野蛮、粗暴、愚昧,这时更是火上浇油。忽然有一天想到马列伊的故事,他才意识到这些人只是表面如此但内心善良。他们与生俱来就有着根深蒂固的东正教宗教情怀。他一下透过野蛮、无知、粗暴的表象看到了本质,这对于他后来这三十年思想的转变起了大的作用。第二卷的主要意义在这一点。
19、约瑟夫·弗兰克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之初就声明:“我所写的这本书并不是一部传记,或者说,即使它是一部传记,那也只是在某种特定的意义上——因为我不是从生活写到作品,而是绕道走了另一条路。我的目的在于阐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这一目的决定了我对细节的选择以及我的视角。”的确,弗兰克的这部著作与其说是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记,不如说是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传记,因为它没有编年史一般讲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而是无一遗漏地详细解读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作品,包括他的所有长短篇小说和《作家日记》,甚至还有他写的文章。可是,读者不得不承认,弗兰克写出了一部个人成长史、社会变迁史和文学创作史,通过关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他把这三方面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读完弗兰克的这部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我们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而且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了解了十九世纪中期俄国的历史。后,就具有重要思想意义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这也是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史。
20、《罪与罚》围绕一个凶杀案展开,陀翁在这部长篇里展示了其高超的心理刻画技巧,阅读期间我连续做了好几天噩梦。穷大学生罗佳为生计所迫残忍杀害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辽娜及其妹妹丽扎韦达,经历了一场极其痛苦的挣扎与忏悔,同时在基督徒妓女索菲雅的部分影响下,终于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小说收尾时,受索菲雅的感召,罗佳感受到了救赎与重生。罗佳曾抱有一种类似尼采“超人哲学”的信念,一个未来的伟人,为了高尚的事业,可以跨越障碍,问心无愧的杀人。罗佳曾想用这种信念说服自己,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就像是一只跳蚤,踩死一只跳蚤,他将得以完成学业,将得以对社会对人类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罗佳始终没有“跨越这个障碍”,良心的责难迫使他自首,索菲雅如同使女,作为一个被伤害被侮辱的人,她逆来顺受、宽容、善良,让罗佳亲吻大地,她地母般的爱也使罗佳感受到了复活。在整个故事收尾后,请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那些“跨越障碍”的拿破仑们,应该如何看待那些无辜的牺牲者?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伊万与阿廖沙的对话揭示了作者的态度,“如果说孩子们遭的罪被纳入苦难的总额以凑足赎买真理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我先在此声明,全部真理不值这个价”。
21、三联生活周刊:“经典与解释”书系已经出版五百余种,您认为这一翻译工程的大价值何在?
22、❍11月24日,将举办主题为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乐育讲坛
23、在这套丛书里面,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关的图书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这本书在2008年出过一次,那时候我做了两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册子,一本是请余中先老师翻译的《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另外一本是耿海英老师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前年的时候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观》也收入了丛书。
24、《白痴》中的主人公梅诗金公爵一出场便风尘仆仆,戴着风帽,披着斗篷,坐在从瑞士开往彼得堡的火车上,承载着癫痫与“白痴”双重身份的公爵阴差阳错结识了风流女子娜斯塔霞·菲利波夫娜并由此牵扯出一连串故事。梅诗金公爵带有极大的陀氏自传色彩,这不仅仅体现在两人共同患有的癫痫病,还有着陀氏在十年流放生活后所形成的思想中较为趋向光明的一面,更甚的是他们对爱与幸福的理解是相同的。梅诗金公爵对于娜斯塔霞·菲利波夫娜的爱是一种“基督式”的爱,近乎于神圣的爱,这种爱不是两性之爱,而是同情和怜悯,正如罗果仁对公爵所说的那样“正确的解释是你的怜悯比我的爱情更伟大”。出于对娜斯塔霞·菲利波夫娜的同情,公爵在她的生日晚会上宣布愿意娶她为妻,这不仅使娜斯塔霞·菲利波夫娜大受感动,更是把在座的各位惊掉了下巴。堂堂公爵,竟愿意娶出生艰苦没有社会地位的娜斯塔霞·菲利波夫娜为妻,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不可思议的。但公爵遵从了自己内心的意愿,宽恕社会的不公,宽恕阶层的不平等,凭借他圣人般的、无可挑剔的热忱与慈爱,给了娜斯塔霞·菲利波夫娜一个绝望中的希望。
25、《回响》首先是“现实的回响”,其切入的主题包括信任、责任、心理疾患等,人物的信任危机、家庭危机和精神危机,作为时代的表征而出现。而小说的另一个重要“回响”当然是文学史的回响,我们可以由大学文学教师慕达夫的身上略窥一斑。现实与文学史在小说中既存在着一种互文关系,同时又可以视为一种对位关系。慕达夫所研究的爱玛·包法利和安娜·卡列尼娜,乃是文学史上两个著名的出轨人物,如果说慕达夫的婚外情一定程度上出自冉咚咚的臆想,那么这两位女性人物的出轨则是两部经典小说里写明的事实。这里存在着双重的辩解,一是慕达夫通过对这些女性人物的研究为出轨者寻找理由,小说同时又为自身人物的行为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恰如前文所说,《回响》其实与《安娜·卡列尼娜》具有一种互文关系,但这种互文关系并非一种直接的模仿或套用模板,只是与其形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响应,即两条线索的并行推进,但在老托尔斯泰那里,列文的故事与安娜的故事并无多少交织,而《回响》则完全不同,可以视为整个故事以冉咚咚为中心,以她的工作和生活作为两翼,紧紧缠绕,环环相扣,故事是统一的。其实,在我看来,《回响》与《安娜·卡列尼娜》之间的对应关系的重点,并不是两条线索的交叉并行这种形式上的相似,而是两位女主人公之间的精神联系。表面上看,她们中一位由于自己的婚外情而终自杀,另一位则由于怀疑丈夫不忠而耿耿于怀,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内心充满对真爱的渴求。这导致前者出轨,而后者则不停地调查和追问丈夫。
26、第三方面,五卷本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充分证明了全世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个判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思想的艺术家。当我们在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候,有时候我们会偏重于他作为艺术家、小说家的一面,有时候我们会说他是一个思想家。如何来让读者理解作为思想的艺术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呢?弗兰克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整个的创作历程揭示了这一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和艺术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他的很多思想,其实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抽象观念、哲学上的东西,而直接根植于俄国社会。
27、亨德尔的复活:1741年8月21日,落魄而江郎才尽的作曲家亨德尔突然在一首诗中找到灵感,写下了不朽之作《弥赛亚》,而他自己也因此得到了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