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诗情感
1、战争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1)、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2)、从军行(七首选一)(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胜残去杀”即消除暴刑、没有死刑。《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朱熹注:“胜残,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谓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杀也。”
(4)、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 不同的时代氛围,反映在诗歌中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学精神。在明清鼎革之际,作为文化承载者的文人士大夫,大多数都表现出封建社会主流的效忠明朝的正统政治意识和汉族中心的民族意识,异族入侵唤起了文人们“保天下”的责任感与“以诗存史”的文学观。虽然诗人们的德性、才情不同,所采用的诗歌体裁也各有所好,但相同的生存环境,催发了相似的心灵感受。报国之志、黍离之悲与生死之痛,纷纷流诸笔端。炽烈的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意识,是明清世变下主流的文人心态,无论是遗民还是仕清的诗人,都在吟咏中寄寓相似的民族感情,映照了兴亡,传递着感伤的时代烙印。当然,随着时代变迁,文人的思想情绪也发生了转变。早期怀抱着反清复明的梦想与建立功勋的期待,诗歌以积极进取、慷慨悲壮为主旋律。随着清朝统治政权的巩固和抗清势力的衰落,尖锐的民族情绪、激烈的抗争精神慢慢潜藏,到了后期以感伤、失落、迷茫的历史悲凉感为主,表达方式也益发含蓄委婉。甚至对战争的反思与批判、对清朝的妥协与认同,也逐渐流露诗中。
(7)、还领禁兵为部曲。当朝受诏不辞家,夜向咸阳原上宿。
(8)、与前几首诗类似,此诗首联同样使用了云、山、孤城、玉门关等意象,便着一“暗”字,着一“遥望”,则全诗笼罩在阴郁、荒凉的气氛中,在连天的阴云遮蔽下,雪山也不再明朗,一座孤城只能遥望着玉门,可即使玉门关也是“春风不度”的偏僻之地啊!遥望中似乎有期盼,期盼的自然是胜利,但胜利似乎还遥遥无期,于是剩下的只能是必胜的信念和艰苦的奋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上面几首诗歌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边塞诗往往“情景交融”,渲染或壮阔或苍凉的氛围。
(9)、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1)、②青海--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雪山--指祁连山,在今甘肃省。
(12)、为了保卫家园可以奔赴战场,久战不归时也会思念故乡。那么,当他们得胜归来,看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时,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13)、 明清世变下的战争诗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厚重的一页
(14)、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15)、《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16)、字子羽,唐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其诗以边塞诗见长,著名诗王翰人。
(17)、《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中的典范作品。诗中的前四句,概写了唐朝开元时期东北部不断受敌骚扰以及张守珪立功受赏的情况。
(18)、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19)、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0)、后两句表达了将士们誓死保国的勇气与决心。战争固然惨烈,然而当烽烟暂息的时候,边塞也并非没有安闲与快乐。
2、战争诗的思想内容
(1)、“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诗人把征人与少妇的相互思念,运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连接在一起,在形象上给人以强烈的悲剧感受,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从“边庭飘飖那可度”到全诗结束,在对边塞生活的描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切感受。
(2)、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3)、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4)、数任小官,屡遭贬谪,后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发生,被刺史闾丘晓杀害。
(5)、本诗写作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住在英国的两个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与伊迪丝·沃顿计划出版一本文集,用来筹款帮助比利时的难民。亨利·詹姆斯向叶芝提出请求,让他也创作一首。
(6)、代表作有《凉州词二首》、《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古蛾眉怨》等,其中以《凉州词二首》负盛名。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透露出来的那种豪迈和悲凉真是有回肠荡气,洗心涤魄的感染力,令人三日犹闻其音。
(7)、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8)、这些诗通过兵马旌旗的描写来宣扬君威国力,轻易战胜敌人,而不作或很少作具体战斗叙写。战争诗不直接描写具体战斗场面,这在世界各国的战争诗中是罕见的。
(9)、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10)、赵良澍《读诗经》论《常武》云:“身归日来,心归日同,以徐戎之叛服无常,非有惠南国,省三农之盛德,何以怀之?其曰“天子之功”,功在王猷,不在王旅也。而诗顾以《常武》名篇者,岂谓对致治以文,拨乱改以武欤?亦欲其战胜于庙堂,如古圣人之神武而不杀也!”
(11)、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2)、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
(13)、如他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尤为突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15)、从“从金伐鼓下榆关”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十二句,具体描写了战斗的整个过程。这里有逶迤不断的行军阵容,有萧条凄凉的边塞景色,还有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和战士的血洒疆场的细致描摹等等。
(16)、也许叶芝是想来一个诗歌版的“谢谢,还是算了吧。”
(17)、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18)、次句“长征人未还”,“”指边塞和内地相距,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19)、 当战争成为时代主题时,文学主题也向战争倾斜。明清世变之下,整个中国陷入战火之中,每个人都受到了战争的影响,很多文学作品也被战争所浸染。由于激烈的民族冲突和复杂的斗争形势,此时的战争诗也表现出独特的文学价值。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抛弃了晚明文学张扬个性、率真浅俗的理论观念,转向注重文学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反映在战争诗中,也体现了这一文学思潮的转向。伤时忧世和抒发斗志是战争诗的主旋律,无论是何立场,无论是何诗派,诗人们都超越了才学、性情、风格的限制,一致关注国运民生,缘事而发,继承和发扬了“兴观群怨”的诗教传统。而一些杰出的诗人在诗艺上也有所突破,如吴伟业的《临江参军》《圆圆曲》等以明清战争和农民起义斗争为中心的长篇歌行,在吸取了元、白歌行写法的基础上,又突出了情节的传奇化,兼以华章丽句,把战争诗、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之际词的中兴借助战争题材,摆脱纤巧柔靡,以词存史,鼓荡起现实主义的劲风,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总之,明清世变下的战争诗复归文学古典形态,承继文学传统,融合时代精神,在艺术、体裁上都有一定的突破,在古代文学上具有重要的一席。
(20)、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3、战争类诗歌的情感
(1)、印度史诗《玛哈帕腊达》描写班度和俱卢两族争夺王位的斗争,深刻反映了民族内部自相残杀的悲剧,再现了公元前十二世纪以后数百年间古鲁族和班扎拉族之间的长期的残酷战争。当时印度北部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卷入了这声旷日持久的厮杀风暴,作者选取了其中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加以精心描绘。
(2)、我同样不能忘记的是和尼克索(尼克索(MartinAndersenNex,1869—1954),丹麦作家。)的一段谈话。这位八十岁的丹麦的作家,半年以来都在东欧各民主国家旅行,到处做保卫和平的讲演,在我们到达匈牙利后的第三天,他也到了布达佩斯,和我们住在同一间旅馆里。他向我们说,中国人民的胜利使和平阵营大大加强了,并且问到许多中国解放后的情形。
(3)、等到法西斯匪徒获得政权,更是变本加厉,他们不但不理会人民诗人,而且横加摧残,任意诬蔑。据说在匈牙利霍尔梯的统治时期,谁若是当众朗诵了彼得斐的革命诗歌,就会遭受逮捕。至于海涅在德国的纳粹时代更成为双重的罪人。第一因为他对于19世纪前半期德国的反动政治不断地攻击讽刺,第二因为他是犹太人。他的“罗雷莱女仙歌”太普遍了,他们能焚毁他的诗集,但不能把这首歌从人民的口中烧去,他们却想入非非,说它的作者是“无名氏”。致使德国解放后有许多青年竟不知德国诗人中有一个人叫作海涅!
(4)、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5)、 明清纷乱的战争搅乱了诗人们的思想与情绪,这一时期的诗文关照了复杂的文人情感与心态。
(6)、《诗经》战争诗与上面所引述的那些历史传说,尽管有诗与文之别,但在思想观念上却是一脉相承,都以我国古代所特有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为灵魂,所体现的都是崇德尚义的政治理想和“胜残去杀”的军事思想。
(7)、——北朝民歌《木兰诗》。昨天晚上看见征兵的命令,可汗要大规模地征兵作战。
(8)、诗人戏谑,用文字为年轻女性写点情爱,为老年人消闲打趣,似乎也就够了。
(9)、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10)、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11)、所谓战争诗是指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战争诗是世界各国文学史上的共同现象,很多古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战争诗。
(12)、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13)、 战争是战争文学的母体,明清世变时期频仍的战争,是当时战争文学的富矿。从李自成起义、反清复明起义、三藩之乱到清朝收复台湾,其间大大小小战争无数,都为文人们从各个角度所诗咏。乱世中的文人们以史笔直录的方式描写和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场面和被战争摧毁的社会衰败景象。
(14)、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5)、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渍,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16)、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17)、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8)、十亿赤子爱国志,化作力量图振兴。神州大业庆有日,海峡一统势必成。
(19)、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0)、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4、战争诗有什么
(1)、高适(约700一765年),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官至散骑常待,曾两度出塞,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与岑参并称“高岑”。
(2)、壮士头颅英雄血,天摇地动鬼神惊。燎原烈焰毁寇胆,胜利终属人民。
(3)、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5)、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6)、唐代的边塞诗像一部慷慨激昂的交响曲。从形式上看,有五言,有七言,有短制,有长篇;从内容上看,有的抒发慷慨之情,有的铺叙异域之景,有的歌颂将士英勇,有的谴责战争残酷;从风格上看,有的诗风淡远,有的诗风豪放,真可谓是百花齐放。
(7)、 陈维崧《八声甘州·客有言西江近事者感而赋此》则以词控诉了永历二年(1648)清兵攻陷江西南昌后掳掠妇女的罪行:
(8)、大意:我偶遇美人一位,清丽温婉。看遍世间种种好,人间还是女儿俏。
(9)、从“从金伐鼓下榆关”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十二句,具体描写了战斗的整个过程。这里有逶迤不断的行军阵容,有萧条凄凉的边塞景色,还有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和战士的血洒疆场的细致描摹等等。
(10)、这些记载所记事实虽不相同,但都贯串着一个共同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修明文教,崇尚德义为治国之本,恭行此道则不劳征伐而万民归服,天下自然臻于至治。
(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2)、 较之瞿式耜,王之仁的抗清历程则较为曲折,结局也更为惨烈。他在南明弘光朝覆亡时一度奉表投降清军,然旋即为民众抗清义举所感动,后积极拥立南明监国鲁王朱以海,进封武宁侯。隆武二年(1646)五月,清兵南下江浙,南明军队望风披靡,王之仁等苦心经营的钱塘江防线被清军攻破,鲁王流亡海上,一众南明官员纷纷投降。王之仁想继续抵抗,却遭盟军叛变,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终,他凿沉全家眷属共计93人乘坐的船只,将他们溺亡于海底,只身驾船驶入清兵驻扎的吴淞江口。被俘入南京后,还大骂降清的洪承畴,后被处死。此诗即王之仁于临终前所作,描述了生命后时刻的抗清经历,有壮志未酬的憾恨、有毁家纾难的决绝、有笑看生死的豁达、有自比霍去病的狂傲,诗中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奋勇、从容、坚贞精神,可谓掷地有声。明清之际涌现出众多像瞿式耜、王之仁这样取义成仁的义士,他们的诗文以格调取胜,数百年后仍具有感人的力量。
(13)、大意:一天不见她,如同三秋长。相见时,恨不得一天就是一年;相思时,一天作万秒万分计。
(14)、 此诗作于康熙元年(1662),此时南明后一个皇帝永历帝被俘杀害,南明政权彻底倾覆,钱谦益的学生郑成功病故台湾,海上抗清势力也难有作为。钱谦益也已年过八旬,曾经迎降并出仕清廷的经历早已成为他的人生污点,既遭到明遗民群体的奚落与唾弃,也不受清廷的重用。虽然晚年积极暗助抗清复明,试图挽回自己当年的失足,然而抗清复明的希望日渐渺茫。进退失据的人生窘境中,诗人回顾宋元之间后的决战崖山,慨叹国土的丧失,也是慨叹自己儒家气节的丧失。诗中的“龙涎”典出《星槎胜览》,以群龙游戏吐涎沫于岛屿上吸引番人采收的典故,暗喻清朝海上势力壮大,明郑抗清难有所为。“关河”“日月”暗藏着诗人对明朝的隐秘追思, “胡笳”代表的清政权彻底颠覆了汉族统治,诗人彷徨、迷茫,唯有如同孤独的嫦娥一般,无助地在凄冷的月亮上泪流神伤。创痛、无望、悲凉成为诗人晚年余生的基调,诗中情思迂回,感伤故国之情在悲愁苦涩里盘旋曲折,深化了诗人挣扎矛盾的历史心志与自我救赎。虽然历史上并不认同钱谦益的遗民身份,但此诗中无疑积蓄了深厚的遗民悲剧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遗民文人低迷的情绪。
(15)、;“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
(16)、但是,《诗经》还有很多战争诗,弥漫着忧愁伤感的情绪,表现了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的思念,对和平的向往。
(17)、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18)、今天选取刻骨铭心的12句,见证《诗经》美好的爱情!
(19)、诗的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20)、 古人多征战,连年烽烟四起,战事频仍。年复一年的战争导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民众怨声载道,单从古代幽怨的爱情诗中便可见一斑。
5、战争诗的主题
(1)、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矣己。(杜甫《石壕吏》)
(2)、 黄沙白浪起狂飈,力尽钱塘志未消。半世功名垂马革,全家骨肉付江潮。诗题四壁生如在,大笑秋空死亦骄。三百年来文字重,只今惟有霍骠姚。
(3)、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北朝民歌《木兰诗》。昨天晚上看见征兵的命令,可汗要大规模地征兵作战。
(4)、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5)、 对战乱下社会衰败景象的描写
(6)、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7)、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方叔涖止,其车三千,旂旐央央。方叔率止。约軝错衡,八鸾玱玱。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孤城是戍边将士的所在,下面自然引出对关塞偏远。
(9)、“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10)、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11)、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简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12)、可是《诗经》中战争诗根本没有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而多用笔墨去进行军威声势和气势的渲染,叙写中心和重点完全在其它方面。
(13)、大江滚滚东流去,日月昭昭耀古今。前事不忘后事鉴,共将此生追历程。
(1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5)、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一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16)、在这里,诗人既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又表现了他对李广这样的安边将帅的崇拜和渴望;并谴责将帅不体恤兵士,骄奢淫逸的恶劣行为。诗人的感情基调很凝重,在褒贬中体现了思索的痛苦。
(17)、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18)、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19)、中国《诗经》中的战争诗在世界各国的战争诗中独具特色,这些战争诗以其丰富的历史内容与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密切联系,表现为三大特征:以民族战争为题材;没有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反映崇德尚义、“胜残去杀”的战争思想。
(20)、《诗经》中的战争诗呈现出以上两个特点并不是偶然的,其创作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我国古代关于战争的特殊思想观念——崇德尚义、“胜残去杀”。
(1)、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的观点,战争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民族之间的战争、阶级之间的战争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
(2)、特别诗人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运用及其鲜明的对比,感情激烈地谴责了边塞将帅的腐朽生活。“铁衣远戍辛勤久”四句,描写了征人们因长期戍守边防不能回家而产生的苦闷绝望的心情。
(3)、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4)、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5)、 可与此诗对照的是徐孚远作于北伐前的《北伐命偏裨皆携室行因歌之》:
(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宋·辛弃疾《破阵子》。战马都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射箭的弓弦像炸雷一样响。
(7)、(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8)、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一声号角,漫天秋色为之震颤,而“塞上胭脂凝夜紫”则纯乎铺写色彩,极力铺写战争的惨烈,晚霞映照在沙场上,那胭脂般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骇人的紫色。
(9)、 如果说黄道周还只是在诗里发出遗憾的叹息,那么钱谦益则在《后秋兴之十三》其二中含泪道出了失望与悲凉:
(10)、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11)、描写战争的诗在唐朝只有边塞诗了.你看看详细资料吧: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深刻,想象力丰富,艺术性强的一部分。
(12)、如他的名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尤为突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3)、《诗经》中的一些战争诗,如我们熟悉的《秦风·无衣》《小雅·出车》等,激荡着昂扬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
(14)、孔融《圣人优劣论》:“尧作天子,九十余年,政化洽于人心,《雅》、《颂》流于众听,是以声德发闻,遂称为首。《易》所谓圣人久于其位而天下化成,百年然后胜残去杀,必后世而后仁者也。”
(15)、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16)、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17)、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18)、凉州即今甘肃省武威县。②夜光杯:西域献给周穆王的白玉杯,夜间有光。
(19)、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20)、战车彭彭旌旗动,三十六军齐上陇。陇头战胜夜亦行,
(1)、又姚际恒《诗经通论》论《采芑》云:“二章言军容之盛;三章言节制之严;四章归功于大将,而谓其北伐之声灵可以不战而来服也。”
(2)、为什么《诗经》中战争诗仅描写民族之间的战争?其原因可能是这些战争诗的原创者(多为史官)和《诗经》的编订者对于诸侯之间的内部战争怀有偏见——认为这类战争对于周天子不体面而不写和不选的结果。后来广泛流行的“春秋无义战”的说法可为佐证。
(3)、 此诗作于永历四年(1650)十一月。当时瞿式耜在崇祯朝遭温体仁排陷,罢官还乡。后在南明弘光朝、永历朝出仕,颇有作为。永历元年(1647),清军破肇庆、梧州后,桂王退避湘西。瞿自请留桂抗敌,出任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一年间击退清军的三次围攻,并乘胜收复桂北、湘南,一度使桂林成为抗清复明的中心。然而,永历四年(1650)十一月,终因兵力悬殊,桂林失守,瞿遭俘获,不屈而死。《浩气吟》正是瞿被俘后所作,临危授命的英雄气概、坚贞不屈的铮铮铁骨、失守江山的遗恨抱憾全部熔铸其中,诗情激越慷慨,令人感奋。再如王之仁《绝命诗》二首其一:
(4)、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坐贬道州司马,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