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以郑和下西洋为例,看看明朝是怎么和外国做生意的。郑和带回来的宝物,有宝石、象牙、苏木、胡椒。在当时的苏门答腊等地,胡椒是每百市斤1两白银。但是明朝出手阔绰,买进的时候是用20两白银,其他一些东西甚至高于当地10几倍20几倍的价格买进。实际上这是一种炫耀,而当时明朝把这种赔本的交易,美其名曰“厚往薄来”。不仅郑和下西洋实行“厚往薄来”,外国使节来朝进贡,也要加倍给予赏赐。永乐9年,郑和船队初次访问满剌加国之后,以国王为首总数达540人的庞大使团来华。明朝赏赐他们的品物,包括黄金百两,宝钞40万贯,以及成百上千匹名贵丝织品。各个地方的使者,贪图明朝的这种赏赐和经济利益,他们来的人越来越多。比如规定一年来一次,他一年来了三次;规定一年来10个人,他一下子来100个人,300个人,500个人。有些人通过朝贡政策来骗取朝廷的东西,好吃好喝,后还拿一堆东西回去。高价购买的珠宝,除了满足皇室需求之外毫无益处。香料更是积压日久,几乎等同于废物。朝廷不得不用这些香料折算成工资发放给官员,本来是应该发钱发米的,现在发你苏木胡椒。每一斤苏木合宝钞是50贯,胡椒合100贯。京官70%的俸禄发给你苏木和胡椒,30%发给你禄米。官员没办法,还得把这个东西去卖掉,才能换成生活所需要的薪水。明朝为什么这样做?朱棣的心思很简单,他只算政治账,就是要告诉来明朝朝贡的国家,中国换皇帝了,改年号了,你们再来朝见我的时候,一定要朝见永乐皇帝,而不是建文皇帝。这个故事出自于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下西洋》。同样在15世纪,世纪初郑和出海,世纪末哥伦布出海,但两者是龟兔赛跑。西班牙女王是自己出资和哥伦布合作,每一笔生意中哥伦布都有10%的分成,郑和是赔本做生意,要的是万国朝贡场景。看上去,中国好像是错过了一个发展拐点,但在郑和的年代,明朝对沿海的百姓实际是禁海的,就是不准和外国人做生意的。而郑和300艘船的货物交换,也只是炫耀而已。这实在不是历史的错过,而是历史的过错。1021 #郑和##郑和下西洋简介#
2、郑和下西洋简介手抄报游艇不是洋玩意,他是经济发展必然会形成的一种产品。我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游艇是洋玩意,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都是海上霸主的存在,只是长年闭关锁国,抑制住了船舶生产和出海远洋的技术发展。郑和下西洋第一次远洋时间是1405年,比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远洋探险还早87年。了解游艇,了解出海,了解远洋文化,都是没错的,也符合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游艇是现代产物,古老的游艇品牌丽娃游艇诞生于1842年,而中国游艇产业发展比较晚,时间并不长,但是近十年发展都很向好,我们入股了很多国际知名游艇品牌,还是以大股东身份入股的,我觉得未来十年,中国游艇的消费还会有很强的发展动力。#游艇# #三亚游艇出海# #三亚游艇#
3、郑和下西洋简介100字郑和下西洋发现并带回榴莲。第一个吃榴莲的中国人是15世纪的马欢。 他是明永乐帝下令“郑和下西洋”的郑和的随从。榴莲在马欢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国家地域志《瀛涯胜览》中有这样的描述:”榴莲这种8-9寸的水果,味道很重。它有尖锐的刺,成熟时会裂成5-6片,里面有14-15片白色的果肉,香香甜可口。种子味道像栗子,可以炒着吃。闻起来很臭,但又甜又好吃。” 描述传达了遇到神秘水果的惊喜。 我敢肯定,船队首领郑和也吃过它。明清时期禁止私人海上贸易,普通人也就吃不到榴莲了。海禁据说起源于保卫王朝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却阻碍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有些学者认为,直到 16 世纪左右与西方并驾齐驱的中国,此后走向衰落的原因就是这个海禁,禁止贸易影响了国力的发展。如今,促进贸易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已过去一年半。 共有15个国家,即10个东南亚国家、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该协定的成员。 自由贸易虽然有副作用,但好处也多,就像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甜榴莲。
4、郑和下西洋简介文字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今天再看还是令人感慨!不仅比欧洲早100年,舰队规模、技术及航程等,也遥遥领先同时代。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感觉?反正对我来说,即使以今天的眼光去看,还是感觉太震撼、太不可思议了!首先,从时间上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分布在1405年到1433年之间,持续了将近30年;相比之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航行是在1492年到1502年;达·伽马探索非洲西海岸是在1497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则是在1519年至1522年;郑和这七次航行,时间上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达·伽马早了92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其次,从舰队规模来看;郑和舰队每次出航,船舶数量几乎都在200艘以上,其中大型宝船60艘左右,据记载,这种船只长度可以达到44丈,宽18丈,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排水量高达1500吨,随船人员更是达到2.7万余人;这样的舰队规模,即使放到今天,也是相当庞大的!不说其他,今天各国的海军,又有几个能达到上述规模呢?再看看欧洲开辟新航路的几次航行:哥伦布的船队一共有3艘船,每艘船大排水量约300吨,船员一共88人;达·伽马出航时,也只有4艘帆船,随船水手只有100多名;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出航时,船队只有5艘帆船,船员265名;真的没法比啊!再次,从航行目的地来看;郑和舰队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途到达的国家和地区数量高达30多个,今天的东南亚、南亚、西亚甚至非洲东海岸的莫桑比克等区域,都曾留下过郑和船队的身影;这是个什么概念?如果我们今天从上海出发,到菲律宾马尼拉距离约2200公里到泰国南部距离约为3600公里;到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约4000公里;到爪哇岛的雅加达距离约5000公里;到南亚的斯里兰卡距离约7000公里到红海距离约12000公里;到非洲东海岸的莫桑比克则超过15000公里;原来早在600年前,我们的先辈就曾率领庞大的舰队以及超过2.5万人,远航至距离我们1.5万公里远的地方;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依旧感觉“荡气回肠”,堪称是航海史上的奇迹!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其他国家认为郑和舰队到达的地方更远:比如李约瑟认为,郑和舰队在1420年已经越过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澳大利亚人菲茨拉德认为,郑和船队有可能到达了澳大利亚西北的达尔文港;马来西亚人祖菲加则认为,郑和舰队1422年曾到达了南极;而加文·孟席斯在《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中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且先于西方发现了美洲和大洋洲;等等;虽然我觉得吧,这有些“离谱”,可信度不高,但由此也能看出,郑和下西洋给其他国家带来的震撼。当然,在震撼之余,我个人还是感觉有些遗憾的;一方面呢,在郑和下西洋之后不到百年,西方开发现了新航路和新大陆,由此一个新的时代到来,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看看图3,哪怕是今天的海上航线,东南亚与印度洋部分,也与当年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合的啊!而我们,却与之“擦肩而过”。另一方面,我也比较好奇,当郑和绕过中南半岛,到达今天的缅甸以及南亚地区之后,应该会发现吧,他从海上航行到达的地方,其实就在我们的西南“隔壁”;那么,他脑海里有没有浮现过“抄近路”的想法呢?#头条创作挑战赛#
5、郑和下西洋插曲郑和下西洋是??那艘船吗?
6、郑和是太监吗郑和下西洋背后的秘密(二)。上期我们解密了明朝朱棣派出郑和下西洋背后的真实目的,今天我们就郑和参与下西洋的心机作出分析。我们知道郑和也叫马和,很多人从名字上会误以为郑和是普通的汉族,而真实的情况则并不是这样。郑和并非汉人历史记载他是色目人,而当时的色目人也就是如今的回族。我们知道回族信仰穆斯林,所以郑和也是信仰穆斯林的。而在穆斯林的信仰之中,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到麦加去朝圣。而下西洋在当时虽然条件艰苦,而且风险大但是对于郑和来说,正好能够去寻找心中的圣地麦加,所以也就是说他在下西洋的同时,也是在追求他心中的信仰其目的并不单纯。那么他到底有没有找到他自己心中的圣地麦加呢?这个不得而知。因为历史记载在他第七次下西洋时,就再也没回来并不是说他去世了,而是他不愿意回来。因为明成祖朱棣死了新的皇帝登基了,新的皇帝不再愿意支持郑和下西洋,但是郑和依然想要去寻找他心中的圣地麦加。所以他再三思虑过后决定不再跟随舰队回来。
7、郑和下西洋简介动画1406年郑和下西洋,1492年哥伦布地理大发现,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1588年西班牙舰队建成。大明是出道即巅峰,一路下坡路;欧洲是开启海权时代就开始一路狂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