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聪明一生,却死得蹊跷。他留下遗言,不许后世子孙学帝王之术,可2个儿子却都死于非命,而且一个比一个让人惋惜。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而且是无可取代的那种。当年,50多岁刘伯温,初见朱元璋,就提出了两线作战、“先陈后张”的战略,帮助朱元璋解决了陈友谅。后来,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刘伯温也出谋划策,贡献了多的计谋。可以说,刘伯温算得上明朝的肱骨之臣。然而,他却死得蹊跷。——公园1375年,60多岁的刘伯温得了风寒,一直没有好。朱元璋派御医去给他看病,结果,这病越看越重,尤其是,吃了御医开的药,刘伯温开始腹痛难忍,仿佛肚子里有石头挤着一样。聪明的刘伯温当然知道这件事不对。他拖着病体去求见了朱元璋,但朱元璋明里暗里,都是让他好好养病。这个意思很明显。回家后,刘伯温就开始拒绝吃药了,并且也回了老家,开始交代后世。他知道,朱元璋希望他永远闭嘴,而他无法抗争,只能为后人谋求一条生路。于是,他留下了几条遗言,第一条遗言,是要求子孙后人把《天文书》交给朱元璋;第二条遗言是,以后刘家子孙不准再学帝王之术。(《明史》: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初六,刘伯温病死在家中,享年65岁。刘家一直以才智、天文著称,而这些秘密都藏在了《天文书》之中,刘伯温将这本书交给朱元璋,基本上等于把底牌和盘托出。而他不允许子孙后人涉猎朝政,也是为了让他们有一条活路。——从朱元璋后来杀尽半朝文武来看,刘伯温的决策很聪明。只可惜,他算来算去,也无法改变儿子们的命运。刘伯温一共有2个儿子,长子刘琏和次子刘璟。刘伯温去世时,刘琏28岁,刘璟26岁,他们都有才华,也还没涉足明朝官场。如果他们能听从父亲的遗言,远离朝堂,或许也能有一个不错的命运。然而,他们都没有听话。1277年,刘琏考取功名,被任命为考功监丞、监察御史。第二年,朱元璋又让他当了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朱元璋很看重刘琏,本意是让他去地方上历练几年,然后就回来担任要职。然而,刘琏还没来得及施展抱负,就遭到了胡惟庸d人的胁迫。刘琏自然不可能和害死父亲的凶手站在一起,但他反抗的结果是,死亡。1379年,当了3年官的刘琏,被胡惟庸d人逼迫,跳井而亡,年仅32岁。——他的弟弟刘璟的遭遇,就更让人惋惜了。刘璟自小喜欢兵法,是个军事谋略家。1381年,朱元璋让刘璟参与了征讨温处叶丁香、吴达三的战役。他的表现好,得到了赏识,也经常被朱元璋召见。9年后,刘璟把世袭的爵位让给了哥哥的儿子,而朱元璋则任命刘璟为閤门使,还给了他“除奸敌佞”的铁简。此后,就是鼎鼎有名的蓝玉案了。朱元璋杀了半朝文武,就是为了给孙子朱允炆扫平路线,而刚直的刘璟没有被牵连,反而进了一步。显然,朱元璋的意思很明显,把刘璟留给孙儿朱允炆去重用。只可惜,朱允炆没有看上刘璟。朱棣发动靖难时,刘璟向朱允炆献上了16条计谋,可朱允炆看都没看,直接让刘璟跟着李景隆出征。李景隆这个人,心比天高,能力也不行,但因为帮着朱允炆削藩,得了另眼相待。无论刘璟怎么出谋划策,李景隆都要乱来,后打了败仗。刘璟生气,写下《闻见录》想要引起朱允炆的重视,可后者还是置之不理,后,刘璟气得辞官回家。而讽刺的是,后,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进城,亲自摧毁了朱允炆的统治。——朱棣是个爱才之人,他当上皇帝后,就连忙邀请刘璟入朝。但刘璟却坚持不事二主,甚至还直接说朱棣:“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取自《明史》)朱棣气坏了,直接把他丢到了监狱,但他没有想杀了刘璟,只是想要让他反思一下。但刘璟却直接在监狱里,用自己的发辫自尽了。【灵枫历史阁】可叹刘伯温的2个儿子,一身才华,却终究没能发挥出来。他们的运气实在不好,没有遇到良主,又眼里容不得沙子。其实朱棣虽然篡位,但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皇帝。或许,刘伯温恰恰是明白儿子的性格,才会留下不许子孙后人学习帝王之术的遗言吧。只可惜,长辈的拼命嘱咐,也无法改变命运的齿轮。或许每个人的人生,有些路就是要自己走,有些坎坷就是要自己经历。但就算跌得粉身碎骨,也是自己的选择。我想,无论刘伯温的哪个儿子,或许都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吧。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关注我@灵枫历史阁,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2、刘伯温简介视频下载明朝初期,刘伯温为何要誓死阻止朱元璋灭日本?原因其实很简单刘伯温出生于浙江,从小就展露出“神童”的资质,他不仅仅只读儒家书籍,诸子百家、天文地理他都精通,常言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把刘伯温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可见世人对于刘伯温的赞同。刘伯温开始崭露头角的是当朱元璋的谋士。当时,朱元璋在征伐天下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缺少一个谋士,经过别人的推荐,带着满满诚意朱元璋邀请刘伯温出山,想让刘伯温和自己一起士共谋大业。事实证明朱元璋的这个决定是一个明智之举,靠着刘伯温出色的谋略,朱元璋所向披靡,终成功建立明朝。明朝建立后刘伯温没有因为官职就向朱元璋卑躬屈膝,依然坚持自我,但凡朱元璋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的,他还是会勇于指出来。比如朱元璋在提出想要迁都凤阳的时候刘伯温就站出来强烈反对,因为凤阳地理位置很差,远远不能作为都城,后来的结果证明了刘伯温所说的都是正确的。而刘伯温做的正确的一件事情就是劝阻朱元璋攻打日本。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周边国家都断了对元朝的纳贡,日本也是,当时日本分裂为“南北朝”,在这个时候,一些在抢夺统治地位失败的日本人来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走私或者抢掠百姓,他们被称为“倭寇”,明朝初期这种“倭寇”形势更加严峻。明朝建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朱元璋颁布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同时他也看到了南方沿海地区的倭寇盛行,正巧一统天下后朱元璋对于周边的小国产生了让他们臣服想法,比如日本、高丽、安南、占城等,紧接着朱元璋派出使者前去日本让他们臣服明朝顺便解决倭寇问题。这些使者来到这些国家向他们宣布元朝已经灭亡,现在的中国是明朝当家作主,朝贡的对象可以换一换了。高丽、安南、占城等都尊听朱元璋的意见向明朝鞠躬纳贡,可是日本的情况却不一样。当时的日本南朝和北朝并存,王朝分裂持续了将近60年,大觉寺统统治着南方,持明院统统治着北方。朱元璋的使者前去的是南朝,使者告诉南朝统治者朱元璋想要让他们约束下日本在中国沿海地区的行为,还有就是对明朝要进行按时纳贡,可在面对强大的明朝,南朝统治者不屑一顾,直接斩杀了来使,只留下一个回去通风报信的。得知这个消息朱元璋后勃然大怒,立马决定要出兵灭掉日本这个国家以证明明朝的实力。但是手下的大臣刘伯温站出来极力反对,认为此时选择攻打日本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关于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他告诉朱元璋,首先很早之前忽必烈就曾攻打过日本,当时的日本对于元朝一点都不尊敬,虽然元朝在大陆,但是日本毕竟与它相隔大海,那时候的船只很难渡海作战,所以日本根本不怕忽必烈,对于忽必烈想让日本进行朝贡的态度也是置之不理。见到日本竟然敢这么大胆,忽必烈派出十万大军两次远征日本。跨海作战需要解决的东西很多。元军虽然是马背上的强军,但在海面上战力大大减弱,何况他们很多都不熟水性,配合也难以协调,关键的是他们的运气不好,遇到了大风暴,还没有抵达日本就遭受了大量的减员,后两次征战都失败了。此外日本正是动乱的时候,现在就算明军过去将他们击败也没有一个共同的声音臣服,可能没过多久就又会起兵造反,得不偿失。如果要派兵攻打日本,还需要特别强大的海军支持以克服水土不服等问题。刘伯温认为对日本作战百害而无一利,大概率会像忽必烈一样失败,后只能白白浪费力量。此时明朝刚刚建立,应该做的是休养生息,如果在此战中明朝受到重创,国内的局势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知道此时的明朝北有余孽蒙古铁骑,南有陈祖义为首的海盗,实在不宜向远在大海另一边的日本作战。听到刘伯温引经据典的这一番劝说后朱元璋也回过神来取消了征伐日本的行动。虽然没有对日本立刻发起进攻,但是朱元璋对于海军的训练却没有停止,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朱元璋都在加强明朝海军实力,扩张兵力和船只。一方面是想在未来对日本发起进攻报复回去,另一方面是陈祖义等海盗在南方盛行,极大地骚扰了沿海地区的发展。朱棣登基后明朝的海军实力已经变得极为强大,他命郑和带领舰队下西洋展露国威,日本当然是必不可少要去的地方,此时的日本才清楚地明白明朝的强大。为了证明自己臣服的决心,日本方面还亲自抓了一批骚扰明朝沿海地区的贼寇斩杀,并宣布向明朝按时纳贡,朱元璋当年在日本丢失的面子终于被朱棣找回来了,于是朱棣便赐予了日本许多礼物。朱棣之所以能够如此轻松地征服日本,很大的原因就是朱元璋时期的隐忍发展,其中也有刘伯温誓死阻止朱元璋出兵日本的因素。如果刘伯温没有阻止的话,明朝进攻日本还不一定能够有好结果,终明朝的发展可能也会大不相同。
3、刘伯温简介怎么死的刘伯温临终前告诉儿子:9代后刘家会出一位奇才,百年后预言成真“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从这句古语我们可以看出刘伯温的才能不在诸葛亮之下,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但可惜他所效忠的君主朱元璋可以共苦,但不能同甘。即使他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终也没能落得个善终,在临死前他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后刘家必然没落,但9代之后刘家将会出现一位奇才。元朝末年,浙田诞生了一位奇才,他就是刘伯温。他自小就展现出了与同龄人不同的才能,6岁熟读四书五经,8岁七步成文,12岁就考中了秀才,当地人人称他为神童。14岁的时候他就把儒学大作倒背如流了,教他的先生曾多次公开说,刘伯温长大之后必然会有一番大作为。刘伯温长大之后也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由于才华出众,他在当地的威望很高,但在封建社会要想取得一番成就,除了造反就是科考了。熟读圣贤书的刘伯温自然是看不起造反的,于是他选择参加科举考试。在23岁的时候,刘伯温就考中了进士,可元朝政府内部奢靡腐败,尤其是看不起汉人,所以虽然考上了进士,但是刘伯温一直都被闲置在家。在他26岁那年,才被朝廷正式任用,政府给了他个一正八品县丞的官职,简单来说这个官职就是县令的秘书。虽然官不大,但刘伯温还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毫无怨言,他在位期间,县衙内部的官员腐败状况有了极大的好转,冤案错案也得到了平反,当地的很多豪强地主也被惩治了。被压迫多年难得迎来这种干实事的好官,百姓们对他极为爱戴,但在封建社会,豪强地主的利益和普通百姓的利益是自然相对的,他维护了百姓的利益,自然就会触动这些豪强地主的利益。很快,他遭到了这些人的诬陷,虽然上级信任他并没有真的处罚他,但还是有不少官员排挤他,一怒之下他辞官返乡。当时朱元璋揭竿而起,手下急缺人才。他听说了刘伯温的大名,认为他正是自己寻找的可用之人,于是便去拜访刘伯温,希望能够请他出山。虽然在朝廷里遭到了排挤,但熟读圣贤书的刘伯温,对造反这件事还是心存芥蒂,不过在朱元璋的多次请求下,他还是选择出山。刘伯温一心一意辅佐朱元璋,为大明的建立扫除了很多障碍,终他们终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可坐在至尊宝殿上的朱元璋早就不是那个为请他出山多次拜访的好兄弟了。在政权稳定后,朱元璋让刘伯温担任御史中丞,这个官位主要是来监督百官的,自然而然就处于众臣的对立面。刘伯温也深知朱元璋的用意,对此他表示理解,毕竟身为帝王一定要把权力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朱元璋在意的就是君权,但当时的将士们已然在战场上厮杀惯了,什么规矩伦理,他们可不说这些,但刚刚建国要想把兵权夺回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当时的朝堂上经常会出现武将压制文臣的局面,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刘伯温便会扛下所有的压力,以一己之力对战群雄来维持整个朝堂的平衡。渐渐的刘伯温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朱元璋的引导下,开国大臣们互相猜忌怀疑,冲突不断,后在胡惟庸等人的诬陷下刘伯温又一次对官场失望,辞官回乡。多年的辛劳让刘伯温身患重病,他深知自己时日不多,临终前,他占卜了一卦,对儿子说出了那番话。他的儿子并未当真,以为只是父亲的气话。在刘伯温死后,他的儿子也被胡惟庸等人杀害,刘家子孙要么被下了大牢,要么被发配到了边疆,直到嘉靖年间,他的第9代孙刘瑜才重新进入朝堂。这个刘瑜和刘伯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嘉靖皇帝刚刚继位,文武双全的刘瑜刚进入朝廷就得到了重用,为嘉靖皇帝坐稳朝堂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随后他奉命彻查有关先祖刘伯温被诬陷一案,终查明真相,得以为刘家平反,刘伯温的爵位也被嘉靖皇帝恢复,刘瑜得以承袭爵位,刘家又恢复了往日的辉煌。伴君如伴虎,帝王之心难以猜测,纵观胡伯温的一生,为元朝他鞠躬尽瘁,终落得个遭人猜忌,为大明他死而后已,无数次的出谋划策,无数次的沙场厮杀,但终落得个家破人亡。
4、刘伯温简介和电视剧刘伯温作为谋士为朱元璋打下江山立过不少汗马功劳,1375年,刘伯温病逝,朱元璋知道后为了破坏他墓地的风水竟下令掘坟开棺,结果墓中不见刘伯温的尸首,只有六个大字:开棺见尸者斩!刘伯温是预言家,同时也是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自小就对《周易》上的八卦图着迷,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他还精通天文,卦象、风水等学问。一次刘伯温逛集市,来到一个书摊前,随手拿起一本有关周易的书就拜读了起来。书店老板等了一会,见他没有要买的意思,很生气,拦住他说:“你如果喜欢这书,我可以给你便宜些。”刘伯温却笑了笑说:“不用了,书我已经记在了脑中。”说完,他就要出门。老板却再次拦住他,说“我来考考你书中的内容,你要是真的全部记住了,这本书我就送给你。如果你回答不上来,你就得把书买走。”刘伯温让老板把书翻到第一页,让他看着,就开始滔滔不绝的背起来。才背了不到四页,老板脸上的笑容就僵住了,后他等不及的喊停了刘伯温,大声喊道:“哎呀,真是天才啊。”后来,刘伯温一心读书,23岁那年考取进士,进入官场,元末的官场一派乌烟瘴气,这让一心想认真干事的年轻刘伯温心灰意冷,觉得难以实现抱负,于是辞了官,寄情山水。不久后,元朝衰败,还在摩拳擦掌的朱元璋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意外发现刘伯温这个奇才,三请刘伯温,要将他收入自己的智囊团。1360年,刘伯温来到南京,他给朱元璋献上了《时务十八策》,里面详细记录了他对于统一江山的每一步规划,朱元璋如获至宝,激动万分。依据当时的形势,首先要消除的对手是陈友谅,但陈友谅可不是好啃的骨头,他实力比朱元璋雄厚,尤其擅长水军。刘伯温用计谋给陈友谅假消息,诱骗陈友谅将舰队撤退到龙湾,和朱元璋埋伏在这里的军队开战。朱元璋的部队穷追猛打,龙湾之战胜了,还收缴了城池和船只。在刘伯温的协助下,没多久,朱元璋趁势对陈友谅发起总攻,并取得鄱阳湖之战大胜。这个消息不胫而走,鼓舞了士兵和人心。刘伯温又为朱元璋制定战略,先后消灭了张士诚、扫清蒙元军队。至此,大明帝国的政权更加巩固了。刘伯温识时务,不但不邀功,而是想要低调的功成身退,回到青田县老家过晚年。在老家他过着归隐的低调日子。当时,知县穿上草衣乔装打扮了一番,才在茅舍屋里见到刘伯温一面。当知县告诉他自己的真实身份后,刘伯温大吃一惊,赶紧行礼,谦卑的称自己为草民,拜谢后就赶忙走开了。从此,知县再也没见到过他。原本以为自己过着这么隐蔽的生活,就可以卸甲归田,安度晚年,没想到天涯海角都躲不过朱元璋的网罗。在青田县附近有个土匪窝,刘伯温抱着为民除害的心态,曾在给朱元璋的信中提出要建立巡检司,以保障一方百姓平安。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朱元璋奏准,巡检司建立了,没想到当时有个胡惟庸的官员,却怀恨在心,他觉得刘伯温抢了他的风头,于是拿这件事来做文章。他指使同僚上了一道指控刘伯温建的信,信中写道刘伯温看中那块地方,是想给自己百年后当风水宝地用。当地百姓不愿意,所以建议建立巡检司,可以方便驱赶百姓。朱元璋看完信脸色发白,看到信中说的有模有样,联想到刘伯温能掐会算,是个神人。朱元越想越害怕。他赶紧提醒冷静下来,他想到刘伯温和胡惟庸一向不合,意识到这是一场阴谋,但是他还是打算将计就计,借机下圣旨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胡惟庸还不满足,他问:“就只是扣除俸禄这么简单吗?”朱元璋说:“他是个聪明人,知道该怎么做,你看着吧。”这件事成了刘伯温余生中后的波澜,他猜到了是胡惟庸陷害,也想到了朱元璋剥夺他的俸禄就代表对他还不放心。他拖着老迈的身体,只身一人从老家又来到南京,为的是向朱元璋表明忠心:他要在南京终老,留在朱元璋身边。朱元璋和他寒暄过后,就又把他晾在了一边,直到离世。刘伯温死后,他儿子也证实,父亲没有葬在设立巡检司的那块地,而是葬在了别处。胡惟庸不依不饶,继续造谣说刘伯温的棺木中有龙气,必须开棺才能制止。朱元璋听后,命令人打开后棺木,居然没有看到尸首,空空的棺椁里,只有那刺眼的“开棺见尸者斩”这六个字,吓的朱元璋赶紧往后退。刘伯温聪慧过人,朝夕相处了这么多年,他太了解朱元璋了,死亡,并不是能让朱元璋真正放心的答案,也不是博弈的终点。他猜到了自己死后,朱元璋会寻墓而来,于是他早和家人交代好了这一切。若是开棺就是明知故犯,毕竟,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论智慧和功劳,刘伯温确实让人称赞,可是论地位和待遇,着实让心唏嘘。在辅佐朱元璋15年,从明朝第一谋士到坐冷板凳,一直备受冷落和不公。为别人燃烧自己的一生,却没能得到善终,是生不逢时,还是人心复杂,各有各的看法,幽幽历史长河,真实令人无限感慨。
5、刘伯温简介的由来朱元璋想杀刘伯温的前夜,马皇后送去水果给刘伯温。刘伯温次日高呼:“皇上,我有一字不会写”,侥幸保得一命。马皇后作为朱元璋的贤内助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来,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就一直都有想法要除掉刘伯温,因为还在朱元璋还没有称帝的时候,他就一直在辅佐朱元璋,而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觉得,既然可以辅佐自己,那就意味着同样也可以辅佐别人来除掉自己。而朱元璋也为了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便在称帝之后一直在找机会除掉他。马皇后知道了朱元璋想要除掉刘伯温这件事情之后,就一直神情恍惚,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了,那么其他的朝堂上的大臣一定会对朱元璋失望的,所以一直在想办法阻止这件事情发生,但是有碍于身份不能直接出面。所以马皇后就不顾那时男女之间的不方便之处,直接让宫女准备了水果,送到了刘伯温的住宅处。刘伯温见此人是马皇后的人,赶紧恭恭敬敬地就出来迎接。而马皇后这边也没有交代下来要对刘伯温说的话,只是差人转告,看到水果后自然懂。等马皇后的人离开住宅之后,刘伯温便打开了马皇后差人送来的水果,发现是竟是“枣”和“梨”,这就让刘伯温更加地捉摸不透马皇后的意思了。一晚上,刘伯温都拿着这两个水果,嘴里一直念叨着“枣梨”“枣梨”突然灵光一闪这不就是“早离”的谐音吗!但是一想到自己的身份,自己可是辅佐朱元璋的人,怎么会让我早离呢?难不成?是朱元璋想要杀害自己?一想到这里,刘伯温被吓出了一身冷汗,要不是马皇后提醒了自己,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于是赶紧叫人拿纸笔过来,连夜写出了一封辞官信。第二天一大早,刘伯温不但没有走,反而跟往常一样进宫上了早朝,但是这一次刘伯温看着高高在上的朱元璋格外眼生,感觉朱元璋浑身都散发出阴冷的气息。等早朝结束后,刘伯温并没有立马离开宫殿,而是到了偏殿等朱元璋传话喊自己进去。朱元璋没有想到刘伯温会找上自己,还觉得这是个除掉刘伯温的好时机,于是,他从高位上下来,手里拿着上好的酒来到了刘伯温的面前,表示让他尝尝这个上好的酒。但是刘伯温哪里敢喝,这要是喝下可能就是死在这里了,于是立马双手作揖,对着朱元璋弯下了自己的身子,颤抖地说着:“陛下,臣对您那是忠心耿耿,没有谋反的意思啊!”但是朱元璋却是冷哼一声,把手里的酒轻轻地放了下来,一边走一边摇头,来到刘伯温的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跟了咱很久了吧?”刘伯温被朱元璋拍得顺势就跪了下去,立马掏出昨晚连夜写出来的辞呈信,并且高呼道:“皇上,我有一字不会写!”朱元璋被刘伯温这么一声高呼,有些饶有兴趣,以为是什么奏折,便让人递过来看看。他仔细瞧了瞧,发现这哪里是什么奏折,分明就是一封辞呈信,朱元璋随意地翻阅了几下,便说道:“爱卿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刘伯温顺势表示觉得自己的年岁已高,已经没有办法再帮皇上想出治理国家的政策了,索性就辞官回家,种种菜,养养老,如今家里的孩子需要去外面闯荡,自己也不好阻挡孩子的前程,妻子也已经年迈,想要多陪一陪她们,所以就有这一封信。朱元璋没有想到刘伯温会做出这一决定,还以为刘伯温会有更大更野的想法,可现在他却只想一心归山。但是这样也好,这样自己的敌人也就少了一个。听完刘伯温所说的话语之后,朱元璋立马答应了下来,还差人送来了一壶新的酒。倒满上之后朱元璋先喝了一口,再给刘伯温递了过去,并表示以后见面的次数就少了,希望刘伯温归山之后,身体也越来越好,跟着自己闯荡江湖这么多年,是该好好休息一下了。刘伯温收到朱元璋的口谕后,从宫里出来立马往家里赶去,让人不要问缘由,麻溜地收拾行李找个偏远的乡下待着,永远都不要管朝政!而朱元璋这边也跟杀手说了,留刘伯温一条贱命,不用追杀他了,只需要他真的去了偏远乡下居住了就行。参考文献:刘伯温生平事迹作者:多多
6、刘伯温简介及书法突围时失去右眼?当代“刘伯温”仅用一只眼睛指挥千军万马在开国十大元帅中,有这么一位将军,被称为当代“刘伯温”。元帅是我军中有名的军神,他用兵总是出神入化。元帅打仗四平八稳,而且什么苦都能吃得下。只要有他在,军中的战士们就会觉得心安,哪怕再难打的仗都会有惊无险并且化险为夷。别看元帅戴着眼镜看起来温文儒雅是个文弱书生的样子,他虽温文儒雅,但却不是文弱书生。元帅的戎马一生负伤无数次,但是其中,严重,痛苦,深的一次,也是他因此失去眼睛的一次。故事还要从1915年开始说起。1915年12月底,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孙中山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不被窃取,号召全体人民起来斗争。1916年3月,为了拥护云南护国军入川,奉命在丰都与北洋军阀部队激战。丰都座城,地理位置重要,地处长江上游,是北洋军入川的必经之路,但是易守难攻。率领部队来到了丰都城外的马口垭,为了安全起见,先是派出了侦察兵去探一探丰都的虚实。没想到当时的侦察兵回来以后竟然谎报军情。丰都城明明防守严密有两个团的兵,并且武器精良,但却谎称说丰都城守城的只有两个营,装备不好,而且士兵极其懒散。信以为真,不知道真实情况。决定当夜攻打,好在,一向谨慎的决定还是让一部分士兵先乔装到城内进行接应。3月 30日半夜,丰都城寂静的可怕,只剩下虫鸣声。率队摸到城门下,吓得守城的士兵不敢出声。就这样,没有耗费一兵一卒,轻轻松松的把敌军拿下,城门打开,护国军冲入城内,顺利攻下丰都。这一切的一切好像太顺利了,明明天时地利人和都在线的北洋军被吓的四处逃窜。可是没过多久,北洋军官从枪声的密集程度,断定出护国军的人数肯定不多。北洋军队卷土重来,见状,大喊一声“弟兄们!一起上!”就带头应敌。不幸的是,敌军疯狂扫射,元帅身中两枪,一枪打在头上,一枪斜穿太阳穴到右边眼眶,鲜血直流。幸运的是,在中弹后想继续指挥战斗,但是由于伤情严重终因为体力不支而晕倒,恰巧晕倒的地方是一家商店。商店有一个爱国的青年学徒,他通过军装判断昏倒在门口的元帅是护国军后,连忙把他藏到屋里。好在学徒是一个善良的人。学徒用干净的布把他的伤口简单包扎后,就在门外收拾留下的血迹。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感到有一种大火烧到窒息的感觉。他艰难的睁开眼,发现周围燃起大火。使出全身的力气向外爬去,可是刚爬出门外就再次昏倒。可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幸运的被一位爱国学生救下,送出城外。由于又身负重伤成了通缉犯,护国军又因为死伤惨重被解散。怕被群众举报又为了能够医治伤口,不得不化名刘大川,进入一家德国人的诊所。谎称自己被土匪误伤了眼睛,德国医生赶紧为他诊治,打开纱布他吃惊的问道:“你是做什么工作的”?说自己是邮递员,外出送信的时候遇到了土匪,不幸中弹。德国医生说他是军人。并说:只有军人在伤口溃烂成这样才能这么冷静。笑而不语,德国医生也没有接着问,只是为他安排手术。换好衣服以后躺在病床上对医生说:“不要给我用麻药了,眼睛距离大脑太近了,我的脑子还需要打仗。”德国医生听到这样说“不做麻醉能行吗?万一发生意外怎么办?”医生问道。却说:“医生请不要担心,无论出现什么意外都不需要你负责,请不要怀疑一个中国军人的承诺”在无麻醉的情况下,医生割去腐肉,挖出破碎的眼球,缝好血管整整三个小时。锋利的手术刀在元帅的眼睛上划了74刀。每一刀元帅都在数着。手术整个过程中,元帅没有发出一声呻吟,只是出了一身汗,崭新的床单也被他抓烂了。德国医生问道:“疼吗?怎么喊出来?”他说,做手术的时候其实挺疼的,但是一想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我这点疼又算得了什么呢?经过德国医生半个多月的悉心调节和精心照顾,彻底恢复过来并且在右眼装上了一颗假眼珠。德国医生惊诧和感叹道:“了不起啊,了不起。您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国军人。你是中国军人的代表和骄傲。有你这样的革命者是中国之幸。”
7、刘伯温简介和生肖《诗话名人名家》刘伯温!(69)王坚(2652)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王坚吟诗赞曰:一统江山担大任,明朝创立制方针。辛酸炼就铿锵笔,憔悴焚成霹雳琴。奇略助王施德政,绝谋开国获民心。神机妙算君前待,执扇书生月下吟。#刘伯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