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简介是谁)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7-06 01:42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1、萧何简介是谁

韩信死后,萧何因立有大功,被刘邦封为相国,赏赐500名侍卫。朝臣纷纷前来祝贺,唯独门客召平身穿丧服,一边哭丧一边进门。都说成也萧何败萧何,韩信因为萧何的月下追韩信,韩信因此入了刘邦的眼,后来更是立下赫赫战功,也因为萧何的诓骗,韩信在吕后手中丢掉了性命。萧何生年不详,年轻时任沛县主吏掾,萧何此人平时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萧何生性勤俭节约,从不奢侈浪费,性格随和,很善于识人,结交了许多好友,包括泗水亭长刘邦、屠夫樊哙、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还有吹鼓手周勃。早前他见刘邦器宇轩昂,风骨不凡,谈吐也有别于众人,是大贵之相,所以对他格外佩服,并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萧何善于识人,早年韩信多次更换阵营皆不受重视,是萧何的大力举荐让韩信有了施展的机会。韩信的死有萧何的出谋划策,也有他自身性格的问题,其实更多的还是因为刘邦的忌惮,刘邦忌惮韩信的骁勇善战,忌惮韩信在民间和军队的威信度。说白了就是一个帝王为了稳固权利而设下的圈套,没有刘邦的默许,萧何想破脑袋也弄不死韩信。况且在萧何与吕后联手坑杀了韩信之后,刘邦还给了萧何赏赐,但是刘邦的这个赏赐不一般。刘邦封萧何为相国,还赏了他500名侍卫,接到封赏那日萧何乐的喜不自胜,他在府中大摆宴席宴请一众好友,席间所有人都在恭喜萧何,但这时候变故出现了。只见一人身着白衣,一边哭泣一边进门,见此人如此做派满堂宾客皆是大惊,面对这人的扫兴萧何没有愤怒,反而立马起身相迎,并将此人安排到贵宾的位置。这个穿着丧服,一边哭丧一边进门的正是萧何的门客召平,萧何一向尊重自己的门客,他深知这些人都是有大智慧的人。萧何的门客召平是个善于揣摩人心思的人,刘邦的赏赐一下来召平就感觉到了不对劲,又见萧何沾沾自喜的在府中大摆宴席,于是他便用了这种方式来提醒萧何。萧何与召平落座之后,萧何客气的问道:“先生这是何故?本来是我大喜的日子先生这般,是我做错了什么?”见萧何如此客气,召平也不好端着,于是他仔细的为萧何分析了眼下的形势。首先刘邦此时在外打仗正是物资短缺的时候,但是刘邦却给了萧何如此丰厚的赏赐,这是真的赏赐吗?并不是的,刘邦这是在防备萧何,战事吃紧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增加萧何府上的兵力,后期好给萧何安一个私下招兵买马意图造反的罪名。其次,萧何设计杀害了韩信才得到的这些赏赐,昔日韩信与萧何之间自然是有些情谊在的,因为杀了韩信立了功便如此沾沾自喜还大摆宴席,是在是不应该。后帝王无情,就是韩信算得上是开国功臣,连这种战功显赫的开国功臣刘邦都能下得去手陷害,若是萧何还是如此潇洒风流的作风,那么下一次屠刀会不会落到萧何头上呢?召平的一番话让萧何吓出了满头大汗,于是萧何急忙向召平询问解决的办法,召平告诉萧何要先退回赏赐,再把自己全部家当资助军用,这样一来就可以先保住命。后期的想要彻底让刘邦放下杀心,就需要一直抹黑自己,让刘邦觉得自己是个没有威胁的人。好在萧何是个听劝的人,他没有贪图眼下这些东西,根据召平的指示,萧何退回了所有的赏赐还奉上了全部的家底。果然刘邦对萧何的做法很是满意,但是刘邦对萧何还是不放心,频繁派人去打听萧何的行事作风。后来听到有人回报说萧何此人行事不端,对穷苦百姓竟然也下得去手剥削,谁知刘邦得知萧何竟出这些事,非但没有责怪于他,反而还赏赐他不上田地。由此可见,召平的计谋是有效的,在萧何抹黑了自己的名声之后,刘邦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封赏了他,这也说明刘邦此时需要的已经不再是功臣,他需要的是能被自己拿捏的臣子。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帝王的心思难以猜测,不管是朝中的功臣还是开国的重臣,只要让皇帝感受到了威胁,皇帝必定会想方设法的除掉。参考资料:《萧何一生顾全兴汉大局》 知网《历代文学中萧何形象阐释与接受研究》 知网#历史开讲##分享历史五千年##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

2、萧何月下追韩信

西汉名相萧何,年轻时曾跟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晚年却因为说错了一句话,被刘邦直接下令关进大牢。萧何虽在政务上很有才干,却不懂沟通技巧,说话总是直来直往,不会拐弯抹角,偏偏刘邦又是个小心眼的人,萧何因为平时说话没有顾忌,没少惹刘邦不满。一日,萧何看到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想到长安耕种面积狭小,便盘算起惠民之策,突然,他灵光一现,想起皇家园林中有一块土地,颇为肥沃,正好可以利用起来,为百姓增添点福祉。一打定主意,萧何便立刻拟了奏折,呈给刘邦。他先是在奏折中描述了民不聊生的现状,后又提出皇家园林与其荒废着,不如开垦利用,并附上了利用之法。正当萧何满心期待,等待刘邦批准实施时,不成想,却等来了刘邦将他下大狱的消息。原来,刘邦看到奏折后的第一反应是萧何在羞辱自己,侧面影射自己治理无方,才造成百姓民不聊生。刘邦看来,萧何是为了在百姓心里留下个好名声,此事做成,萧何有功,自己将背负骂名。想到此,刘邦更认为萧何居心不良,有意动摇江山,一怒之下,下令将萧何关押。这件事被刘邦身边的一位侍卫知晓,侍卫平时敬重萧何的才华和人品,不忍心看萧何获罪,便出面替萧何解释道:丞相如有不臣之心,当年追随陛下时就可拥兵自立,何需等到现在,丞相奏折中表达不当,是忧民心切,丞相有错,但肯定没有忤逆之心。听了此话,刘邦才放下心来,消气之后,下令放萧何出来。萧何出狱,样子狼狈憔悴,小心眼的刘邦还不忘奚落萧何一番。刘邦对萧何说,丞相受罪了,你是一个贤德的丞相,我是残暴的君主,我之所以关押你,就是要让百姓知道你的贤能和我的过失。刘邦正话反说,萧何这才反应过来,自己之前奏章中的措辞,看起来就是在指责刘邦啊!自此以后,萧何吸取了教训,说话之前学会三思。中国人讲究委婉,喜欢用语言传递情绪,很多时候的表达都带有言外之意,哪怕是一代名相萧何,也因为不会沟通突遭横祸。如果你不想输在不会沟通上,不想给别人留下笨嘴拙舌的印象,那我推荐你读一读这本《中国式沟通智慧》。中国式沟通的核心是情绪,而中国式沟通智慧体现在语言上,这本书帮你整理了大量实用的沟通技巧,拆解了中国式沟通的底层逻辑,帮你培养高情商的说话能力,教你“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本书兼具实用性和可读性,书中引用了大量经典案例并结合分析,一方面,帮你全方位破解沟通中的难题,指导你解决社交中的棘手问题。例如:“被人问到隐私问题该如何回答;如何委婉拒绝才能不伤和气?怎样求助别人?沟通失败了怎么补救?怎样拉近与别人的关系等等。另一方面,这本书也教你如何听懂别人话语中的潜台词,提醒你避开沟通中常见的错误,帮你在人际交往中增进关系,达成共识,让你的沟通更高效。如果你也想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修炼沟通智慧,练就出口成章的本领,那就赶紧点击下方链接,把这本沟通智慧锦囊带回家吧~

3、萧何的后结局

弟子规打卡第42篇。王坤老师好愧对军队家人们,好交流才能一路交谈才能非凡,分享才会成长。今天我分享的内容是:弟子规打卡第四十二篇。人为谁对一命,吾与我不分明是一。别人询问你是谁?你明明白白回答自己的名字。如果只是无或者我,人家还不知道你是谁。故事由过去大臣去见国君或下级拜见,上级的时候都要自己叫自己的名字。杨国君或上级就很清楚是谁来了,只有很有欲望或者和皇帝关系亲密的人。若朝求见才可以在拜见时不称自己的名字,这在过去叫做战胜不明。西汉丞相萧何就享用这一待遇。萧何在刘邦建立霸业过程中居功至伟。虽然刘邦屡次战败,但萧何始终保全观之关中之地,使之成为刘邦可靠的后方基地。汉军攻占咸阳后,驻江都忙于争取金银财宝。萧何却忙着接收陈丞相,御师傅所藏律令图书,帮助刘帮尽快掌握全国的户口和民情,为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汉初论功行赏时刘邦让萧何两位列员工十八人为一次第一名,并让他享有待见上朝,入朝不屈和战胜不明的特权。今天虽然上级下级等级不那么严实,威严了,但是在拜见别人时还要清楚地介绍自己,这样人家起码会对你有个初步的了解,以便进一步交往打卡完毕。

4、张良简介

管仲:我国古代四大名相之一!李斯:我国古代四大名相之一!萧何:我国古代四大名相之一!诸葛亮:我国古代四大名相之一!以上四位是我国古代公认的四大知名丞相。其中管仲被誉为春秋第一相,他辅佐齐桓公登上了春秋五霸之一,并礼让天下开法家先驱。李斯则力助秦始皇横扫六国,并一统天下。萧何,作为西汉开国名相辅佐汉高祖刘邦,制定汉律传于万邦。诸葛亮协助刘备建立蜀国,一生立志于收复中原,恢复汉室。以上四大名相除了李斯晚节不保之外,其他三位都不为金钱和利益所诱惑,而且他们为人刚正不阿,忠君爱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要上头条#

5、萧何简介100字

公元前193年,丞相萧何病重,汉惠帝刘盈前往丞相府探望,拉着萧何的手,问:“丞相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萧何暗想:“皇上这是给我下套呢!”史载: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就是说,萧何与曹参不合,到萧何病危时,汉惠帝刘盈亲自探视,并问萧何,他死后谁来接替丞相之位?萧何能稳坐大汉朝的丞相,其为人处世,伴君的智慧自然高超,他一听刘盈问他这个问题,就知道这是给他下套。因为这个问题是旧事重提,早在刘邦临终时,吕后就曾详细地问过刘邦,后世丞相的安排。当时刘邦说萧何之后是曹参,曹参之后是王陵,但王陵智谋不足,由陈平来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又不能决断大事,所以还要配上周勃做太尉。(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刘邦的临终遗言,作为皇帝的刘盈不可能不知道,既然他知道,为何又来问萧何?这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刘盈虽然是皇帝,但吕后强势,屡屡干政,朝中大事,往往都要刘盈禀告吕后之后,吕后同意才可以执行。所以刘盈就是个傀儡皇帝,吕后才是幕后的主宰者,为此母子二人不和。关于丞相人选,刘盈自然想找个能有助于自己的人来担任,比如曹参;而吕后则有意让自己的宠臣审食其来做,如此吕后就可以更好地干政了。但审食其此人口碑太差,威望不够。既然刘盈想让曹参做丞相,而且这也是刘邦临终时定下的,为何他还要问萧何。其实,刘盈很害怕吕后,如果吕后不遵从刘邦的遗言,提出让审食其做丞相,刘盈担心争不过吕后,所以想借萧何之口来增加自己的力量。再者,满朝文武都知道,萧何与曹参不合,刘盈还要再确认下,萧何是否为了心中的嫌隙,而不愿让曹参做丞相。鉴于心中多重的小算盘,所以刘盈才问了萧何后世丞相人员的安排。萧何聪明,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个烫手的山芋,不能接。如果自己说让曹参继任丞相,就会得罪吕后,吕后一生气,萧何的子孙就麻烦了。其次,在朝为官,“荐才”是有风险的,如果推荐的人选很优秀,帝王很喜欢,也捞不到什么大好处;但如果推荐的人惹了麻烦,那推荐人也往往要承担连带责任。这时的萧何是将死之人,他又何必去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活,冒这个风险呢?但老板问了,员工不能不回答呀,不过萧何是个踢皮球的高手,他很顺溜地把这个问题又踢给了刘盈。萧何说:“知臣莫如主。”意思是说,了解我萧何的就是皇上了,这种问题您又何必明知故问呢?惠帝刘盈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汉惠帝刘盈说:“曹参怎么样?”萧何一听,赶紧挣扎着,撑起病体,向惠帝磕头,说:“陛下能得到曹参为相,我萧何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不得不说,萧何真是只老狐狸,既然曹参做丞相,你死无遗憾,那为何不直说。原因有三:第一,曹参做丞相是皇帝定的,他萧何只是支持皇帝的意见,并没有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便吕后发怒,那也是他们母子之间的矛盾,和萧何无关。第二,萧何、曹参本是同事,还是故交,关系很好,后来刘邦称帝封功时,为了分化功臣集团对皇权的威胁,故意打压武将,让萧何做功臣之首,还把曹参贬到齐国做齐国相,为此曹参心中不忿,和萧何生下嫌隙。这时,萧何临终之际,说出“曹参做丞相,自己死无遗憾”,曹参知道后,两人自然和解。第三,萧何也明白吕后的野心,他也清楚曹参的为人和智慧,如果曹参做丞相,不仅可以很好的继承自己定下的治国方针,还可以很好的制约吕后,他也猜到了刘盈肯定中意曹参,反对审食其,所以自己不表态,就是给了刘盈支持,也是在支持自己。果然如萧何所想,萧何死后,曹参做丞相,曹参整日喝酒玩乐,秉承“萧规曹随,休养生息”的理念治国,不仅给百姓太平,还很好地制约了吕后势力的膨胀。直到曹参死后,吕后才敢把审食其提拔为丞相。萧何、曹参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见微知著,大智若愚,懂得隐于朝堂,功高不震主的伴君之道,不仅成功保身,还保住了汉朝的江山,子孙的富贵,令人赞叹。智慧是个好东西,不仅可以保身,还可以解决人生难题。读历史智慧故事,我推荐《智囊全集》。书中不仅收集了刘邦、陈平、曹参的智慧故事,还收集了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谋机智。这些真实生动的智囊故事,汇成了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海洋,不仅对我们今天学习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疑虑,人生困境,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下方链接《智囊全集》,足足六本,不仅有白话文对照,还有词义诠释,图文并茂,简单易懂。原价168元,现在特价39元,一本平均几块钱,划算。 #双11好物节#想学习、提升自己的朋友请点下方链接下单↓↓#萧何简介#

6、萧何简介和生平事迹

人物简介,萧何,秦末泗水人,今江苏,楚汉相争时任丞相,是汉名相之一事迹多可叙者。萧何人生通达文理,谨慎多谋,他慧眼识英才,刘邦布衣时,他曾多次利用自已的权力袒护刘邦当上了亭长。陈胜,吴广起义反秦,萧何见机行事,助刘邦起兵,在萧何的助力下拿下了沛县,得降兵将三千余人,刘邦成为沛公,萧何成为县丞。秦帝国灭亡后,天下形成了楚汉相争,经过多次交量,项羽雄霸天下,设下鸿门宴想杀掉刘邦以绝后患,但没有得逞,刘邦几经周折不情愿封刘邦为汉王,在萧何的鼎力相助下刘邦招贤纳士为己所用,他养一方百姓,收巴蜀,功占三秦,终一统夺取天下,大汉江山兴旺发达,辉煌灿烂。萧何一生,识英雄于草莽之中,他持身守正,廉洁自律,忍辱负重,为国为民忧心忘我,支撑高祖定国安邦,成为一代为人颂扬的名相。笔者略知一二,仅简叙几笔与好友分享。

7、萧何简介评析

公元前193年,丞相萧何病重,汉惠帝刘盈前往丞相府探望,拉着萧何的手,问:“丞相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萧何暗想:“皇上这是给我下套呢!”萧何为啥这么想?《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临死之前,吕后曾经问他:“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刘邦说:“萧何后是曹参,曹参之后是王陵。”老领导明明有遗嘱,你现在反而问我,不是拿我逗闷子,就是给我下套子。萧何可没那么傻。思忖一下,说:“了解臣子的莫过于皇上了。”意思是,谁能接替我做丞相,你做皇上的,心里没点数吗?严格来说,汉惠帝问萧何这话,萧何回答等于没说。这就好像,领导问你某个事情该怎么办,你却说,领导你说怎么办我就怎么办。其实这也不怪萧何如此。其实早在刘邦临死前,吕后就问刘邦,以后谁能做丞相。刘邦说,萧何死后就曹参,曹参死后就王陵。惠帝又问:让曹参接你的班,怎么样?萧何立即叩头说:陛下已找到人选,我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几天后,萧何去世,朝廷派人去任命曹参为相国。曹参刚听说萧何去世时,就对他的门客说:快准备行装。我要进京去做相国了。过了不久,朝廷使者果然前来召曹参入朝。起初,曹参当平民时,和萧何相交甚好,而且,在秦朝的时候,萧何是沛县的主吏,曹参是沛县的狱掾,两人是团结密切的同事关系;可是,后来,他们二人,一个做了大汉相国,一个做了大汉将军,所负责之事不同,经历也不同,两人渐生间隙,关系疏远了不少。可是,曹参确实是有才能的。公元前194年,汉惠帝任命曹参为齐国丞相,辅佐齐王刘肥管理齐国70座城邑,在位期间采用黄老学说治理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定,由此,在人们眼里,曹参就是一个贤明的丞相。因此,在萧何临终前,向汉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一人。曹参接替做了相国后,所有的条令都不做变更,一律遵照萧何在世的规定来执行。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是曹参上任后一把火没烧。所有官员依旧就萧何留下的那班子人,制度章程也全部按照萧何的实施毫不更改。这样的话,曹参办公很轻松,什么事情都交给底下人去做,自己闲来无事就喝酒作乐。刘盈实在看不过去了,有一天,惠帝让曹参的儿子曹窋回去问问他父亲:高祖刚死,皇帝年轻,君身为相国却日夜饮酒,这怎么能治理国家呢?曹窋回家将惠帝的原话说了一遍,却遭到他的父亲暴打了一顿。曹参让他的儿子闭嘴,不要对天下的事说三道四。为此,惠帝十分生气。一天上朝时,惠帝专门为这事责备曹参。惠帝生气地说:“你为何要打曹窋呢,先前是我让他劝谏你的。”曹参没有正面回答刘盈的问题,他反问道:“陛下觉得高祖和您谁厉害?”刘盈也知自己的能力,便说:“我怎么敢和先帝比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又得到同样的答案,刘盈回答说:“你好像不如萧何。”曹参道:“陛下说的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刘盈似懂非懂,又说不过曹参,就说:“好。您休息休息吧!”这就是曹参入朝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萧规曹随”的一段历史佳话。当然,曹参的无为而治还有另一种看法:吕后掌权。面对这位实际掌权者,曹参这个相国保全自己的方式,也是清静无为。既能保全自己,也不失为治国之策,曹参的这个策略是在高明。秉承“萧规曹随,休养生息”的理念治国,不仅给百姓太平,还很好地制约了吕后势力的膨胀。直到曹参死后,吕后才敢把审食其提拔为丞相。萧何、曹参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见微知著,大智若愚,懂得隐于朝堂,功高不震主的伴君之道,不仅成功保身,还保住了汉朝的江山,子孙的富贵,令人赞叹。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