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刘半农生平及历史评价(刘半农她字风波)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7-06 02:06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1、刘半农她字风波

1917年的北大,有一群教授:梁漱溟,25岁;胡适,27岁;刘半农,27岁;刘文典,27岁;林损,27岁;陈独秀,39岁;朱希祖,39岁;校长是蔡元培,50岁。年轻的是画法研究会导师徐悲鸿,23岁。#刘半农生平简介#

2、刘半农生平及历史评价

他创造了“她”这个字,用于区分男女,可却被中国女性痛骂了整整三年,甚至不敢上街,害怕怕波及人身安全。为什么一个“她”字,会引得女性谩骂?又为何人们至今都在使用?他就是北大教授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出生在江苏江阴,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刘半农自小就聪慧过人,6岁就可作对联、咏诗。他的一生都在勤奋写作,还翻译过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在报刊上介绍安徒生、小仲马、高尔基等外国名家。除此之外,刘半农还在报纸上发表自己创作的小说。1917年,刘半农被蔡元培聘请为北大预科的国文教授。但刘半农本人的性格并不是那样文质彬彬,而是幽默风趣,甚至还喜欢参与许多“骂仗”中。早在1911年,他就想编撰一本“骂人精粹”,甚至还一本正经刊登启事,征求各地风眼骂人之语。有些人敲响了刘半农的大门,对着他一顿痛骂。刘半农认真记下了骂人的话,临走还向他们道了谢。刘半农的朋友听闻了这件事,还特意用家乡话对着他痛骂,不管真真假假,刘半农也都没有在意。为了的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更好的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刘半农在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次年转到了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在求学期间,他致力于汉字的研究。他测试了中国十二种方言的四声,撰著了《四声实验录》。他还提出了文章分段,励人们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并还主张让汉字有拼音,让大家能更好地学习汉字。在西方留学期间,他注意到英文的“他”可以用“he”和“she”来区别性别,但汉字却只有“他”来代指。如果表明女性,就用“他女”、“那女的”来指。鲁迅等其他文人会用“伊”字来表示女性。但刘半农却觉得不好,“伊”有不同含义,代指众多,频繁使用容易混淆。于是刘半农发明了“她”来代指女性,还用发明了“它”来代指动物。可此字一出,就引来了大量女性主义者的抗议,她们觉得这是对女性的一种侮辱,是不平等,对女性的歧视。因为男性可以使用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的“他”,而女性却只能退步、另造别的字来使用。于是大量女性开始展出了抗议,反对刘半农所创的“她”字,甚至还谩骂,殴打刘半农。那段时间,刘半农不敢出门,害怕自己被打。可随后,大量文人的支持,让局面开始倾向于刘半农了。郭沫若在《时事新报》的“学灯”专栏上发表了一首名为《她和他》的散文诗。鲁迅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祝福》,就一改往日用“伊”的做法,用了“她”。但还是有人固执地拒绝这一字,1935年,杂志《妇女共鸣》也公开表示,将始终拒绝使用刘半农所创的“她”字,认为这个字的构造去掉了“人”字旁,使用这个字是不把女性视作人,这是对女性人格的公然侮辱。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她”,认可“她”。这样的声音也随之销声匿迹。其实在这之前,刘半农还发表过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诗,这是刘半农写给妻子朱慧的: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在这首诗中了“她”字的使用,受到广泛的赞誉。1926年赵元任将此诗谱曲,并广为流传。那段时间,大街小巷都唱着《教我如何不想她》。自刘半农去世后,朱慧没有二嫁,而是一人将孩子抚养长大,在丈夫逝去后的日子里,朱慧总会轻轻地唱起这首丈夫曾为她写下的诗,她也在想着他。“……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3、刘半农子孙后代

一天,刘半农走在大街上,突然迎面过来几个女人堵住他的去路,张口就骂:“刘半农,女人不是人,你是女人生的吗?如果是,那么你也不是人啦!如果不是,你又从何而来?”刘半农嗫嚅道:“大家误会了,我向来尊重女性,可不敢污辱女人。”“你不要狡辩了,你把这个“她”字构造去掉了“人”字旁,换成“女”字旁,这分明是不把女性视作人,这是对我们女性人格的公然侮辱!”一个看似文雅的女人高声叫喊道。“可是,西方国家十分尊重女性,他们的文字都是在第三人称中将男女分开的呀!”刘半农振振有词。可众人不依不饶,你一句我一句,把刘半农呛得再没有还口的机会。一时,引来众多围观者,其中很多男人也对他指手画脚。他只好落荒而逃。几天后,很多女性在《妇女共鸣》上公开表示,坚决拒绝使用刘半农所创的“她”字,仍旧沿用古代留下来的“他”。这让刘半农很不理解,也十分尴尬。很长时间内,刘半农都不敢随意上街,上街也得低头走路,生怕被反对者认出。刘半农这是何苦呢?刘半农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江苏人,自幼聪慧,6岁能作对联、咏诗,是当地的小神童。他常州府中学堂毕业后,应聘回母校翰墨林小学任教。辛亥革命中,刘半农曾经一度从军,任军中文牍,后来因不满军队内部的混乱而返乡。1917年夏,刘半农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破格聘为北大教授,但是后来他老觉得自己学问不够,需要补充,就赴欧洲深造。1925年,刘半农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以外国国家名义授予的高学衔的中国人。这年8月,刘半农在回国的海轮上,写下他不朽的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诗中的“她”作为第三人称,应该是中国人使用,一时引起巨大轰动。这个字倒也不是刘半农创造的这个字,古音读作jiě,同“姐”。但在他笔下,已完全变了读音和意思。有人说,诗中的“她”是指一位女性,有人说是指祖国(英语中的“祖国”motherland一词是阴性)。主妇个人认为,应该指的是祖国。没有“她”之前,在古语中,一般用“之”表示宾语的第三人称。白话文兴起后,就用“他”作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不仅指男人,还能指女人乃至一切事物。后来,外国作品被翻译成中文,遇到女性第三人称“she”之时,由于没有字可代替,所以“she”常被翻译成“他女”、“那女的”。这是不是很尴尬、很别扭呀?比如说,“他女长着一双美丽宝石般湛蓝的眼睛,让人无不多看他女一眼……”所以,鲁迅等人写文章时,为了区别男性女性,就用“伊”字来指女性,比如说描述“豆腐西施”时,通篇都是“伊”字。不过,这读起来还是有点儿怪怪的。刘半农从欧洲归来,首先提出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他”代表男性,“它(牠)”代表其他动物。其实“它”也是从古代就有,原本指虫,后来指蛇。他的此举,立刻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很多人表示反对,尤其是女性,她们认为这是对女人的污辱,拿女人不当人。其中有篇署名“寒冰”的文章《这是刘半农的错》认为刘半农多此一举,还故意列举了很多反驳他的例子,呼声很高。于是乎,刘半农就象过街老鼠一样,只要被人认出来,就会遭人围攻。但还是有很多人支持他的,包括他的好友赵元任!刘半农的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流传开来,很受文青喜欢,于是赵元任为之谱曲,这首诗就变成了当年的霸屏金曲。现在听到这首曲子,仍旧觉得婉转优美。当然,还有他的妻子杨步伟,也是毫无保留地支持“她”字的运用。杨步伟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教书,因为学生们喜欢这首歌,她就带着学生们唱《教我如何不想她》。不久后,刘半农被任命为该校校长,女粉丝都很激动,争相一睹“才子”真面目。结果跑过去一看,刘半农真人居然是一个穿蓝布袍子、胡子拉碴的老头,并非徐志摩、胡适那种翩翩公子,于是大失所望。让粉丝们失望了,怎么办呀?刘半农很有自知之明,作了一首打油诗念给学生听:“教我如何不想他,请来共饮一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学生哄堂大笑!

4、刘半农生平小故事

刘半农发明一个“她”字被骂了好几年。作为第一个获得外国国家授予高学位的中国人,刘半农,一直倡导新文化运动,在西方留学期间,经常把一些外国的作品翻译成白话文,供国人阅读。当他翻译的时候,他发现,老外的男他和女她不是一个词儿,男他用he,女她用she。而当时国内流行的白话文中,一律用他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可以指男人,也可以指女人,甚至是世间万事万物。刘半农,开始把她这个she翻译成他女,鲁迅写文章的时候也用过伊来指代女性,还有其他人用别的词,既别扭又混乱,所以刘半农发明了她字来特别指代女性。当时新文化运动正在倡导男女平等,当刘半农这个她发明出来之后,立马就炸锅了。女性表示十分不同意,凭啥把老祖宗一直流传下来的他指代男性,而为女性专门创造一个她,严重的对女性歧视,他字男性也不能用,必须在旁边加上一个男字,才更公平。而且当时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杂志《妇女共鸣》也公开表示,永远不会使用刘半能创造的她字,因为他创造的这个字,里边去掉了单人旁,这是赤裸裸的歧视,不把女性当做人,是对女性人格的巨大侮辱。导致刘半农自从发明这个字以后,被全国的女性指责,男性怒骂,连续好几年,不敢随意上街,害怕被那些反对者认出来,被当街指鼻子怒骂甚至殴打。即使被骂,刘半农不忘初心,还主张给汉字标拼音,为文章分段落,为句子加标点符号,他创造的她字和他的这些倡议一直沿用至今。

5、刘半农是什么时期的人

1920年他发明了一个字,遭到女性痛骂,如今这个字大家都在用他满腹才华,却爱打嘴巴仗。他曾主动求骂,却因一字发明,被女性骂了三年,连鲁迅都说“那是一场大仗”。如今,这个字随处可见,无人不用。这是什么字,怎么有那么大的威力呢?说起这个字,还要从造字者的生平说起。他是当年的北大教授刘半农, 1891年5月29日出生于江苏江阴,受知识分子的父亲影响, 他6岁就能呤诗作赋。中学考入常州名校,毕业后被留校教书。19岁那年,母亲病重,孝顺的他听从家人安排,匆忙娶妻冲喜。妻子朱惠,人如其名,温柔贤惠。那个年代,许多男子娶妻纳妾,刘半农却一生只娶一人,两人不离不弃。婚后的刘半农一直坚持学习和笔耕。 1917年暑假,他被北大校长蔡元培一眼相中,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为了研究国际先进文化,1920年,刘半农只身前往欧洲留学。他先是在英国研读语言专业,后来又到巴黎大学求学,成为中国首个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在英国留学期间,他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发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英文里,男性第三人称为“he”,女性为“she”,其它是“it”,清楚明白。而当时的中国文字,就用一个“他”字,三者全代表。在外文翻译时,为了区分男女,有的学者只好像鲁迅一样,借用《诗经》的“伊”代指女性;也有的用“这个”“那个”。如此一来,一篇译文,不是满眼的“伊”就是“这个”、“那个”,看起来别扭,读起来拗口。于是好钻研的刘半农,发明了女“她”,还要用“他”、“她”、“它”三个字来区别男性、女性和物体。接着,他又用“她”字公开作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表达一个远方游子对家乡的“她”思念之情。可是,一“她”激起千层浪。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就是剪自己的辫子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她”字一出,无异于捅了马蜂窝。1920年的中国女性已开始接受新思想,追求男女平等。她们认为:“她”字的构造去掉了“人”字旁,说明发明这个字的人不把女性当人,是对女性人格的公然侮辱。就连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妇女共鸣》杂志也发表声明,舍“他”取“她”,是对女性的歧视,坚决拒绝使用女性 “她”。甚至还有人专门发表文章抨击刘半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刘半农被“网暴”了。而且一“暴”三年。三年里,他连街都不敢上,怕被人当街辱骂和攻击。“她”字虽小,威力却大。尽管被“网暴”,他也不屈服,他知道自己发明这个字与歧视无关,自己爱妻如命,怎么会侮辱女性。他作为语言工作者,只是想让中国的文字更加科学清晰。这次被骂,对刘半农来说,是又一场“口水大仗”,他是一个骨子里透着风趣幽默的文人,常以各类骂仗为乐。1911年,刚满20岁的刘半农,就因为想写一本《骂人精粹》,广告诚招骂人方言,结果门庭若市,四面八方都来送“骂”。甚至鲁迅的弟弟周作人、语言音韵学家赵元任也“趁火打劫送“骂”上门。他不仅写书的时候主动广求俗“骂”,作“学生”时还故意讨老师章太炎的雅“骂”,在北大当教授时,又写文章与好友公开双簧“骂”。不过,每一次“骂”都会带来文化的新生。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位有才又有趣的男子,却英年早逝。1934年,他在内蒙古调查方言,意外染病去世,年仅44年。如今,88年过去。刘半农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不仅是发明的“她”字沿用至今,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也是经久不衰。他提出的汉字加拼音、文章分段落、标点符号要更新等观点,更是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文学功绩却是惠及后人。#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上一篇:段祺瑞简介50字(段祺瑞故居的简介)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