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马克吐温是哪一国的【文案34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4-04 06:05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马克吐温是哪一国的

1、是我的演讲,衷心感谢诸位认真的倾听及热情的捧场。然而,不知何故,我找不到马克·吐温先生的讲稿,因此我无法替他讲了。请诸位原谅我坐下。”(马克吐温是哪一国的)。

2、(老朋友)请点击右上角,转发分享到朋友圈。

3、作为幽默讽刺和美国英语大师,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4、综观马克·吐温的全部著作,以晚期的演讲和时论为热情洋溢和旗帜鲜明;以《过艰苦生活》和《密西西比河上》那样的回忆和随笔为生动亲切,于轻松中见真挚;以长篇小说刻画的人物为细腻感人:汤姆·索亚以儿童的目光看世界,同时也就把一个美国儿童的心理细致入微地展现给世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更被海明威和福克纳誉为美国文学中“好的一本书”,著名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甚至认为这一形象堪与奥底修斯、浮士德、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和唐璜相媲美;而以中短篇小说的短小犀利更脍炙人口。如果把他的演讲和时论比做震撼人心的宣传画,他的回忆和随笔就像是色彩清新的水彩画,他的长篇小说犹如人物浮雕的群像,而他的中短篇小说则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来寓意深刻的幽默讽刺漫画。(马克吐温是哪一国的)。

5、南北战争爆发后,密西西比河航运萧条,他去西部淘金又空手而归,便来到弗吉尼亚城,先在《事业报》后在旧金山的《晨报》当记者,撰写通讯报道和幽默小品,并开始使用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其原意为“测深两寻”,本是水手用语,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船可平安通过。谁知这一略带诙谐意味的笔名后来竟响彻美国文坛,在全世界都几乎家喻户晓。

6、与茅盾相比,鲁迅对马克·吐温及其幽默风格无疑感受更深。1931年,鲁迅在邻居搬家时无意中看到《夏娃日记》,心生欢喜,立即让好友冯雪峰转交李兰翻译。他之所以选择马克·吐温的《夏娃日记》(以及匈牙利裴多菲的《勇敢的约翰》)加以出版,初其实是因为其“插图之精美”以及作家如尼采般“愤世”——正如鲁迅在《夏娃日记》小引中所言:“他的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后来却“分明证实了他是很深的厌世思想的怀抱者”。鲁迅赞赏马氏风格的幽默,矛头其实是指向“论语派”的林语堂及其所倡导的“为幽默而幽默”。他认为“幽默”(该词中译为林氏)既非国产,中国人也并非长于幽默,而当下情势又实在“难以幽默”;于是林氏鼓吹的“闲适幽默”也就免不了走样:未能针砭时弊,相反却堕入“讲笑话”和“讨便宜”的流俗。很显然,鲁迅向来注重创作的社会效果与现实意义,反对把幽默仅仅理解为“滑稽”与“发笑”。在这一点上,他堪称是马克·吐温的“隔代知己”。

7、直到1876年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出版。这本书的出版受到了任何年龄的读者所喜爱,有很多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但是也有着很多呵护孩子的有趣情节。同年马克·吐温的另一部重要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也开始进行创作。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写了许多的作品,作品的体裁涉及到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等,他作品批判了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和人性的丑恶,所以深受人们的喜欢。

8、阁楼飞檐,水晶吊灯,玲珑雕塑。眼前这座设计独特、三层楼共19个房间、据说建筑师根据马克·吐温本人意愿,包含了蒸汽船、中世纪城堡和布谷鸟钟等设计元素的红砖建筑,哪怕用今天的眼光,都可堪称“豪宅”。这种每个睡房都带洗浴套间、洗漱间带双洗脸盆、甚至有着带喷泉的室内植物花园等等的豪华设置安排,在一百五十年前的拓荒世代里,其超拔非凡的格局地位,更是可想而知的。据导游介绍,这座别致的宅所,正是当年美国东部大纽约和新英格兰地区一个小小的文化中心。马克·吐温以性情开朗幽默和交游广阔著称。当年耀亮北美文化星空的众多作家、诗人、学者、牧师和各界名流,都曾是这里的常客。我当时竟没有想到,在这些星斗般的“常客”里,竟有着众多位我甚为熟悉——与我辈同血缘、同根源的先人。走笔至此,且让我先按下不表吧。

9、 这虽然只是一个笑话,但它一针见血,点出了美国民主的虚伪性。美国的民主实际上是被少数富人操控的。民众的投票意向是被舆论牵着鼻子走的,舆论导向在选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举就是造舆论,舆论工具是操控在大财团手里的,你想想,一般民众怎么可能操控得了舆论?西方国家的民众其实只是政客争夺权力的选举机器而已,选举的时候,选民个个都是“上帝”,候选人满嘴的甜言蜜语;选举一过,选民就被撇在一边,弃置如敝帚。



10、“IamnotanAmerican,IamtheAmerican.”——这句被故居博物馆反复呈示的马克·吐温名言,中文该如何翻译?在返程的一路上,我和妻在来回讨论。

11、《百万英磅》、《竞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12、前不久儿子给我传过来一篇马克·吐温的讽刺短文“金喇叭”,看后让我忍俊不禁,应该说,这篇“金喇叭”对美国式民主的讽刺可谓是入木三分。文章大意是:一个美国探险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汪汪国,他问汪汪国国王是否允许言论自由?国王回答说:“当然允许,我的国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我们国家的决策都是根据民意来决定的。”探险家问:“你们是怎么了解民意呢?”国王说:“这很简单,每当有问题需要解决,就把国人召集到我的大殿上,听吹喇叭声音的高低来决定国家的政策。”探险家觉得这很有意思,也很好奇,想实际感受一下。第二天,汪汪国的国民不分贫富,都被召集到大殿上,来决定一件大事。众人到齐后,富人和穷人分立在大厅两边。国王先举起右手,喊道:“赞成的,吹喇叭。”四个富人举起金喇叭,拼命地吹起来;随后国王又举起左手,喊道:“反对的吹喇叭。”穷人这一堆人里,无声无息。就这样四个金喇叭的声音决定了国家政策。

13、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1910),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LanghorneClemens),美国作家、演说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2006年,被《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6名,代表作有《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14、马克·吐温的批判锋芒几乎无所不至。在《被偷走的白象》中,读者看到的是昏聩无能又目空一切、一味沽名钓誉却不办实事,只知巧设名目聚敛钱财但始终不肯费举手之劳的警署官僚。躯体庞大、肤色素白的大象竟然遍寻不见,恐怕不符生活真实;但惟其不可能,才益发突出了官僚的嘴脸。那种慵懒成性、办事一拖再拖的作风,出现在警察身上,诚然破案无望,但如果发生在整个政府机构中,又有何效率可言呢?而如果美国政府只等于官僚机制,不是白白花费纳税人的钱财吗?他们既然高高在上,除去“主民”又如何能“民主”呢?《竞选州长》中的“我”,刚要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当一名州长候选人,立刻召来了铺天盖地的诬蔑、中伤和谩骂,我们自然会想到背后的主使人,他没有露面,却在呼风唤雨,单单是一个竞选对手,恐怕难有这样的财势和能量,那么该是什么人呢?

15、他的作品虽然没有深挖社会黑暗的罪恶渊薮,也没有探讨人生的深邃哲理,但仍需要仔细玩味,才能领悟其表面故事背后的深层寓意。如《布洛克先生写的新闻报道》《我如何主编农业报》《田纳西州的新闻业》和《一次接受采访》,表面上讽刺的是报界的编辑和记者,但新闻界为什么要招收这种无能之辈呢?报刊由谁出资、由谁主持,又是给谁看的呢?这样一追问和思考,就可以对美国标榜的新闻自由一目了然了。再如《他究竟是已死或仍活着?》和《卡匹托尔山上的维纳斯雕像》,初看似是揭发了艺术界的黑幕,暴露了那些作假和仿古的艺术家的行径;但若不是艺术流于商品,艺术家成为金钱的奴隶,又何至于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致使艺术家的穷困潦倒呢?如果一心献身艺术的人难以糊口,而被某些人吹捧起来的平庸之辈却能腰缠万贯,真正的艺术又何以存身和发展呢?再推而广之,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难道只存在于艺术界吗?如果任其泛滥,又该如何看待社会的正义和人类的尊严呢?

16、马克·吐温回敬说:“法国人没事的时候,总是想弄清他们的父亲是谁,可是很难弄清楚。”

17、结果那一夜马克·吐温睡得很好,因为服务员也记住了房间号码,提前进房做好灭蚊防蚊的工作。

18、为了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欣赏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增进理解,提高阅读兴趣,译者对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地点、历史和文化事件等进行了必要注释。例如,《一段奇特的经历》中,故事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尽管交代了时间,但文中只说“战争爆发后……”,译者在此给出的注释是:“此处指美国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AmericanCivilWar,1861-1865)。它是美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内战,参战双方为北方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邦联)。战争的起因是南方十一州因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Lincoln,1809-1865)于1861年就任美国总统而陆续退出联邦,另成立以杰斐逊·戴维斯(JeffersonDavis,1808-1889)为“总统”的政府,且驱除了驻扎在南方的联邦军队,林肯总统下令攻打叛乱诸州。后,北方取得胜利,南方重建,奴隶制在南方被废除,对日后的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盗走的大白象》的故事背景地在纽约,涉及到警衔的翻译。译者增补的注释是:“本故事以美国纽约为背景,纽约警察局(NYPD)的警衔为(从低到高):警员(Officer)、警探(Detective)、警司(Sergeant)、警督(Lieutenant)、警监(Captain)、副高级警监(DeputyInspector)、高级警监(Inspector)、副总警监(DeputyChief)、助理总警监(AssistantChief)、处总警监(BureauChief)、局总警监(ChiefOfDepartment)。但是,纽约警察局的高首长并非局总警监,而是警察专员(PoliceCommissioner),警察专员之下还有若干副警察专员(DeputyPoliceCommissioner),其中包括一名第一副警察专员(FirstDeputyPoliceCommissioner)。警察专员与副警察专员均为文职,所以不算警衔。而作为纽约警察局警衔高的局总警监,行政地位要低于警察专员和副警察专员。”

19、马克·吐温的早期创作主要以讽刺手法批判宗教教育的危害;揭露世俗社会的人们为了个人利益彼此欺诈、勾心斗角的社会风气;暴露民主、自由掩盖下的美国社会真相,批判种族歧视和伪民主的社会现实。重要作品:《傻子出国记》、《竞选州长》和《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等。

20、这座马克·吐温平生居住时间长、达17年之久的老宅,却不是作家的真正“根源地”——出生于1835年的马克·吐温(MarkTwain)本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SamuelLanghorneClemens),他的另一个著名故居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汉尼伯小镇,那是少年塞缪尔出生、成长的地方。塞缪尔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了,他只好辍学,到工厂做小工、到矿山当矿工,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也当过排字工人和地方小报的记者编辑。“马克·吐温”是他写作以后采用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深度的术语。正是在这样跌宕流离的底层生活中,年轻的塞缪尔接触到了蓄奴制下的黑奴、淘金热中的华工、红树林里的伐木工等等,他胸襟的良知温热,终于化成笔端下的尖锐批判与博大同情;幽默、讽刺与机智中充盈的炽热情感,铸造出他独特的写作风格。早在他成为这座雅致宅所的主人之前,“马克·吐温”已成为那个时代的闪光名字了。威廉·福克納曾言:馬克·吐温“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海明威则说过:“美国的现代文学都源自一本书,它的名字就是《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而代表马克·吐温高文学成就的几部著作——如《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密西西比河的旧日时光》、《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等,就是在我眼前的这座红砖小楼里完成的。

21、译者面对人名、地名和历史事件等专用名词的翻译力求做到标准、规范,前后统体现性。主要翻译策略有:一是约定俗成,沿袭已被认可的译法。二是使用工具书,主要包括:陆谷孙先生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新华通讯社译名室主编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周定国主编的《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汉译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等等。三是不包括在前面两类范围的专用名词,则通过百度等各种检索工具反复比较后准确译出。

22、从这一事例,依稀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对待马克·吐温文学遗产的不同态度。在美国,直到近些年,人们记忆中的马克·吐温更多是一名幽默作家(入选中小学教材的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而不是讽刺作家或社会批评家。斯坦福大学谢莉·费希尔·菲什金教授认为,造成这一“误读”现象的原因是“政治”——冷战时的需求使得马克·吐温较为严肃的文学成就遭受扭曲。她的结论是,马克·吐温对社会的嘲讽和批评之所以在美国受到忽视,而在中国却被大书特书,事实上乃是“出于同样的(政治)原因”。但问题是:高擎“批判现实主义”大旗的外国作家非止一为何马克·吐温受到特别“优待”?要回答上述问题,需要从他的“中国情结”谈起。

23、1871年至1895年是马克·吐温创作的第二阶段。1870年2月,三十五岁的马克·吐温与纽约富商的女儿奥利维娅·兰登(OliviaLangdon,1845-1904)结婚。马克·吐温很欣赏奥利维娅的文学天赋和文学鉴赏力,感情甚笃,伉俪情深。婚后的二十多年是马克·吐温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他对美国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进行了全面思考,以辛辣的讽刺手法批判了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道德沦丧的现实,出版了一系列在美国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的著名小说。与过去的创作相比较,他这一阶段的创作更加成熟,对社会的批判更加深刻和尖锐。重要的作品包括:《艰苦岁月》(1872)、《镀金时代》(1873)、《汤姆·索耶历险记》(1876)、《密西西比河上的昔日时光》(1876)、《海外漫游记》(1880)、《王子与贫儿》(1881)、《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1883)、《一段奇特的经历》(1881)、《被盗走的大白象》(1882)、《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1884)、《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1889)、《百万英镑》(1893)和《傻瓜威尔逊》(1894)等。

24、《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是他晚年中短篇小说杰作。赫德莱堡被其居民自诩为“诚实、清高的市镇”。有一天,一位陌生人送来一袋金币,说是送给镇上帮助过他的恩人,不曾留下恩人姓名便离开了。镇上一向被“公认诚实”的居民,尤其是十九位“廉洁”的上层社会人士争着要当“恩人”,因此上演了种种丑剧,赫德莱堡多年的美誉毁于一旦。小说构思巧妙,情节紧凑,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它一改其前期作品的幽默风格,而用辛辣讽刺抨击美国社会的腐败、道德虚伪以及金钱产生的吸引力和罪恶。《三万美元遗产》讲述的是发生在一座湖滨小镇的故事。故事以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开始。萨利和阿莱克夫妻一个踏实肯干,一个善于理财;两个女儿容貌美丽,亭亭玉立;一家人相处和睦,过着不算富裕但很温馨充实的生活。丈夫平常并无交往的远房堂叔蒂尔伯里·福斯特弥留之际将三万美元的遗产留给了他,规定“萨利必须向遗嘱执行人证明:先前从未口头或书信表达过对遗赠的关注,没有过问弥留之际的人走向永久安息地的进程,没有参加葬礼”。夫妻二人一改昔日勤俭持家的良好习惯,开始狂热地拟定生活计划——萨利考虑花费,阿莱克盘算投资。富有讽刺意味的是,萨利的远房堂叔去世了,讣告却因字盘错乱永远没有发表。无可奈何,夫妻俩只能苦等。与此同时,他们产生了种种想象,想象自己得到了遗产,于是放弃了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时间,放弃了做祷告的时间,用所有可能的时间去幻想获得三万美元后的生活。三万美元通过各种投资盈利暴富,世界的一切因为他们的想象发生了巨变。夫妻二人对女儿的婚事也因财富的增多而提高了择偶标准。股市突然巨跌令阿莱克坠落谷底,几年的梦境此时灰飞烟灭了。萨利回到了现实,并提醒阿莱克。后他们得知,堂叔不仅没有遗产,且穷困潦倒。他们顿时意识到,原来美好的想象只是南柯一梦。夫妻二人在心神不宁的慢慢长夜中苦熬了两年,于同一天离开人世。萨利临终时警告人们:“通过突如其来和不健康的方式获得的巨额财富就是一个陷阱。我们不能从中享受到任何好处,只有转瞬即逝的狂欢。然而,为了这种短暂的欢乐,我们抛弃了甜蜜淳朴而又幸福美满的生活——让人们从我们身上得到警示吧。”

25、写信人对这样一个问题颇感兴趣:听说鱼骨里含有大量的磷质,而磷则补脑,那么要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就必须吃很多很多的鱼才行,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实际。

26、但与此同时,质疑之声也时有所闻。在《小妇人》作者路易莎·梅·奥尔柯特看来,哈克贝利是典型的“问题少年”,因此她奉劝马克·吐温:“如果克列门斯先生找不出什么好东西的话,那么好就别为我们思想单纯的少年男女写作了。”1885年,麻省公共图书馆禁止《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一书在馆内流通,理由是“通篇粗俗猥亵,贫民区的人读读还可以,不适合有教养受尊敬的读者”。20世纪文学大师福克纳更是直截了当地宣称马克·吐温才艺平平,只能归于“第四流作家”。

27、 国王反问道:是吗?那你们美国是怎么表达民意的呢?

28、他问马克·吐温:“您是否吃了很多很多的鱼,吃的又是哪种鱼?”

29、“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历险记)发表于1876年

30、——我不是一个美国人,我就是美国人本身?——我就是美国人的原型?——我就是有代表性的那个美国人?——我就是具“美国性”的那个美国人?……日后问询过好几位翻译行家,上面的各层涵义都或在其中,却都离不开这样一种身份认同:在自我与国族之间划上等号——我即美国,美国即我。——“狂”乎?“自我膨胀”乎?据说原话出自马克·吐温旅欧时的日记,转述的是友人对他的评价。其实,我马上就想到了托马斯·曼在二战中遭受纳粹迫害亡命美国时,回答美国海关问询的那句话——作为一个德国作家,你离开德国的土地以后怎么办呢?托马斯·曼答曰:我血液里流的都是德国。我在哪里,德国就在哪里。难怪,同是美国文学圈著名的“狂人”海明威的这一句话,也同样被故居博物馆一再地重复强调:真正的美国文学,自马克·吐温始。

31、马克·吐温环顾了一下四周,凑到那位朋友耳边说:“可能你已经到了顶峰!”

32、席间,他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

33、喜悦的朋友忙将此事告诉马克·吐温,他得意洋洋地说:“小说也并不十分难写。”

上一篇:一年级短好句【文案31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