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因是什么【文案95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31 16:20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因是什么

1、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2、诸葛亮在这件事当中之所以要“挥泪”,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3、马谡本来是有才华的一个人。诸葛亮本来准备对其委以重任。

4、其既然知道高翔不是张郃的对手,那还派遣高翔去干吗?既然对马谡如此不放心,还派马谡去干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因是什么)。

5、后人有为诸葛亮辩解的,说诸葛亮是信任马谡的才干,在这场决战中,他要让马谡勇挑重担。可是,我们如果从大家的看法中,可以感觉到一丝端倪。那就是如果任用魏延去守街亭,还可以说诸葛亮把马谡当作魏延的人物。

6、所谓流放,魏略记载,马谡兵败后,负罪逃亡。然而战争的鼓声让马谡感慨万千。高山流水象征着友谊。而马谡和诸葛亮,本就是关系非同一般,私交甚好。后来马谡或自首或者被抓回来。

7、从上面的分析,诸葛亮的军事战略也是以奇谋为核心的。并没有具体、坚定地出兵方向。

8、但惜字如金的陈寿对马谡失街亭这件事,前后原因、过程及责任处罚等,还是说的比较具体。

9、如果张郃被街亭据点缠住,他的粮草又无法得到补充,就会陷入绝境。进,不能占领街亭。退,背后是艰险的关陇道,无法顺利撤退。如果西城的诸葛亮再率领蜀军主力攻击,张郃很可能会遭到惨败。我们可以想见,守住街亭并不难。而如果接下来取得了歼灭张郃的胜利,这位守街亭的将领将会得到什么样的荣誉。



10、不过,这都是演义的说法,可以做个故事随便听听,不必当真。

11、演义说得很热闹,但感觉纯粹是情感的游戏。诸葛亮没听先主刘备的话,不会识人用人,自己很伤心。

12、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开局打得十分顺利。这是因为刘备去世后,曹魏方面认为蜀汉没有名将,对蜀汉十分轻视。诸葛亮出兵祁山,号令严整,军容整齐,给了没有任何准备的敌人以极大的震撼。曹魏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叛降了诸葛亮,一时间诸葛亮声威大震。

13、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

14、其次,马谡的死虽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但不能简单地说,诸葛亮用人不明或失察,因为,人在特殊数情况下是会变得难以预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的主要原因是马谡违亮节度,不仅打乱了军事部署,而且丧失了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是必须的,马谡被斩,是必然的。

15、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16、其实,诸葛亮更多还是为以后政治上的考虑,演的是一出戏。

17、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

18、诸葛亮只得迁徙西县千余人口,退还汉中,北伐失败。

19、诸葛亮几乎是举国之兵,而曹魏方面仅仅是一部分的兵力在对抗。就司马懿这样的统帅级别的将领,都没有参与。仅仅曹真、张郃就把诸葛亮打败啦。

20、少读点这种书吧,这种内在逻辑与现代文明严重对抗的书。而且,《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严重脱离史实。三分天下是鲁肃先提出来的,比诸葛亮早很多。周瑜也比小说中的开阔、大量很多;易中天老师说得好,《三国演义》为什么流行?因其凝结了传统社会中国人的梦,圣君梦(刘备,小说把刘备鞭打督邮的史实安在张飞头上,以维护刘备宽仁的面目)、清官梦(诸葛亮为代表)、武侠梦(关羽、张飞等)。这样的梦是会破碎的,也是与现代文明运行机理相悖的。

21、其中诸葛亮“挥泪”的情节,更是为这个故事增加了精彩的一笔。

22、不管有没有军令状,打了败仗,总要承担责任,否则就没法管理部队。

23、马谡此人,是“马氏五常”之刘备的重臣“白眉良”马良的弟弟。后世多评为赵括式的人物。素有才名,得到诸葛亮赏识。

24、对于马谡的死,很多人对诸葛亮的做法都颇有微词。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马谡由于没有实战经验而失败,诸葛亮斩杀马谡是为了推卸责任。另一种说法是,马谡虽然战败,但是罪不至死,诸葛亮是自己消灭自己的人才,得不偿失。

25、西苑屠宰场,这个可以指斩马谡的刑场,也可以指天下大乱。世道人心冰冷。

26、第二哭,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辞海》对“流涕”一词的解释:流泪。诸葛亮第二哭,是被蒋琬竭力反对所辩解。对马谡务必被正法,对个人而言是不得已而为之,发自内心极不愿意。从蒋琬的角度看,历史上曾有无数败军之将,戴罪立功,知耻而后勇的先例。另外蜀汉人才难得,而马谡自幼才器出众,出谋划策,治理政务,参谋军事,无所不能。所以对诸葛亮只因街亭战败就挥泪斩马谡之举极不理解。对诸葛亮而言,马谡即便经街亭失败教训后而痛定思痛,也会将功赎罪并给蜀汉做出巨大贡献,只因与自己私交太好,又是自己原本心目中的继承人。所以此番兵败后,才非杀马谡不可。否则无法彰显自己的军令严明和大公之心,不能威慑百官,不可稳定朝局,不得安抚人心。

27、这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北伐的重视,以及面临着的压力。

28、传记还记载,20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之后,后主刘禅专门下诏,说:“街亭战役,罪责属于马谡,而您却把罪责加在自己身上,深深的贬低压抑自己。我不便违背您的心意,听从了您的要求。现在天下还不安定,您这样一直贬低自己,对光复大业不利。现在恢复您的丞相职务,希望不要推辞。“

29、在不能碾压对手的前提下,诸葛亮还大张旗鼓的扬言要从斜谷,进军郿县。这不符合兵法常识,更不符合诸葛亮的用兵之道。之所以如此,只能说明是诸葛亮兵不厌诈,故意放出的烟幕弹。

30、蜀汉大军尚未出场,派出去的两路人马都已经打了败仗,这弄得是些啥?

31、在这里,陈寿没说马谡所督率诸军是谁,但至少说明不仅仅是马谡一支人马。

32、其北伐之初,许多臣僚、将领不同意诸葛亮的军事战略,但他一意孤行。

33、如果马谡能够占据上风,击败了张郃,而且曹魏并没有大军援助街亭。诸葛亮大军趁机兵出街亭,从这个方向突破,进击并占据关中,凉州、雍州收归囊中,兵临长安城下。

34、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

35、如果马谡能够在街亭顶住张郃,战事进入胶着状态,曹魏自然会增加兵力增援街亭。

36、但仔细解读《三国志》,就会发现,老罗的演义并不是凭空想象,而且是很有道理。

37、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马谡一时大意失守街亭,使西蜀丢失了一个重要据点,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扩展资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结果:

38、马谡在街亭之败后,诸葛亮为了严明军纪,尊重法律,挥泪斩杀了马谡。这里面有着马谡战败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马谡为了逃避责任,私自逃亡。这种行为引起了蜀军上下的义愤。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挥泪斩马谡,来平息民愤,振作士气。在诸葛亮的激励下,蜀军在短时间里恢复了战斗力,再次投入到北伐中去。

39、或许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原因,《三国志》记载的比较详细。

40、对于蜀汉主力究竟要从街亭还是斜谷出兵,诸葛亮在等待一个结果,就是看曹魏如何应付他派出去的两支人马。

41、在当时,蒋琬对诸葛亮杀马谡的决定也提出了异议。蒋琬是从惜才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的。蒋琬认为马谡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应该留下他戴罪立功,继续为蜀汉效力。后人在评价这件事的时候,也和蒋琬的意见相同。他们认为诸葛亮统治下的蜀汉本来就地狭民少,人才匮乏。可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杀掉像马谡这样的有用之才,这是不明智的。

42、由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被张郃大败。

43、在第一次北伐结束后,诸葛亮对失败的责任进行了追究。诸葛亮自己自贬三等,降为右将军,赵云也被贬为镇军将军。马谡当时率领的部队中,他的部下将军张休、李盛被诸葛亮诛杀,将军黄袭等人的军权被剥夺,唯有王平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出色,得到诸葛亮的提拔。我们从诸葛亮在战后,对自己和失败责任人的处罚,可以看到诸葛亮推卸责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44、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是《三国演义》的桥段,《三国志·诸葛亮传》对斩马谡这件事有记载,但过程很简单,只说“戮谡以谢众”仅仅五个字。

45、第诸葛亮分三路出兵,赵云、邓芝一路作为疑兵是无疑的。诸葛亮没有把这一支兵力作为进军的主方向。

46、从中看出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深谋远虑,这是他高明的地方。

47、第诸葛亮没有多少兵力,十几万大军那是扯淡。

48、由于诸葛亮选择的战场在陇上,这给曹魏出了一个难题。如果曹魏派出援军,就必须千里迢迢去赴援。诸葛亮在自己选择的战场,以逸待劳,占有主场的优势,这对魏军极端不利。但是如果不派援军,曹魏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诸葛亮将陇上收入囊中。当时的陇西郡守将就对蜀军说,如果一个月内曹魏的援军不能赶到,就投降蜀汉。曹魏君臣经过商议,终曹睿决定派出援军。

49、在当时,张郃来到街亭的时候,处境十分威胁。他的面前有着蜀军阻击,而背后则是刚刚通过的险峻的关陇道。张郃千里赴援,根本就不可能携带大批的辎重和重型的攻城设备。这样,他面对据守街亭城寨的蜀军,将会是束手无策。

50、可莫名其妙的是,马谡迟迟不见诸葛亮大军的踪影。这就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诸葛亮用兵之道。

51、“挥”的基本含义为舞动,摇摆,如挥动、挥袂;引申含义为抛洒,甩出,如挥泪、挥霍。

52、结果是曹魏用大将军,也就是主帅在箕谷抵抗赵云、邓芝。

53、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大军驻守祁山,扬言要从斜谷进击郿县。派遣大将赵云、邓芝作为疑兵出箕谷,分散曹魏的注意力;命令马谡督率诸军作为前锋,与张郃战于街亭。

54、后只好不露声色的微笑,微笑后面是痛苦,是无奈,都无可说。

55、曹魏的援军是由张郃率领的中央机动兵团。这支军队是曹魏精锐的军队,是以骑兵为主,混编有步兵的部队。它的指挥官张郃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可以说,这支军队有着强大的战斗力。他们经过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穿过了没有设防的关陇道,来到了街亭面前。

56、对比于赵云,他虽然也打了败仗,但是赵云勇于承担责任,上书要求贬官,诸葛亮后除了贬赵云的官职,也没有在其他方面再处罚他。我们可以想见,如果马谡敢于承担责任,向诸葛亮认罪,诸葛亮还可以对他网开一面。可是马谡私自逃亡,就把自己推上了死路。

57、诸葛亮的整个如意算盘,都彻底泡汤。无论从哪个方向出兵,都失去取胜的机会。

58、刘备曾对诸葛亮说马谡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亮却没有听。

59、虽说是水无常形,兵无常势,但诸葛亮如此大的战役行动,放在了投机取胜上,显然不符合用兵之道。

60、在这次北伐前夕,就存在魏延兵出子午谷奇谋与诸葛亮北伐战略部署的争论。

61、因为这次败仗,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为此自贬三等,还处罚了大批人员。作为败仗的主要责任人,马谡首当其冲,被诸葛亮挥泪斩杀。

62、丞相为了稳定军心和政治需要,只好铁面无私的执行军法,用虎面来掩饰内心的真正感受。

63、魏延以为没有得到重用,很不高兴。诸葛亮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反复强调了街亭乃阳平关的要道,其重要性很大。魏延听了很高兴,才领本部人马愉快的接受了任务。

64、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作战,是不会遭到惨败的。在街亭之战尾声时,王平仅仅带领一千军马,就阻止了张郃的追击。由此可见,即便是马谡战败,如果部署那么慌乱,蜀军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损失。

65、挥泪斩马谡寓意: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组织与团队要能长久存在,其重要的维系力就是团队纪律。要建立团队的纪律首要的一点是:领导者自己要身先士卒维护纪律。

66、街亭之战是诸葛亮一生大的隐痛。在诸葛亮带兵打仗的戎马生涯中,这一仗是他大的败仗。按照诸葛亮的布置,这一仗是不应该失败的。即便是失败,也不应该失败得这么惨。而造成这一切的人就是马谡。

67、刨除空城计这个桥段,失空斩的确是一出戏,是一出好戏。

68、从整个过程联系起来分析,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能说对马谡一点情感都没有,更多的还是政治上的考虑。

69、挥泪不是为马谡,起码不主要是因为马谡,主要还在“谢众”,给大家一个交代,对皇帝陛下一个交代,为下一步继续北伐做铺垫。

70、现在马谡犯了错,诸葛亮想起刘备,感到伤心所以“挥泪”。

71、诸葛亮大军以姜维为先锋,兵出斜谷,这是给诸葛亮一个面子,替他解脱。

72、回来后,诸葛亮就把马谡斩杀,并以此向众将群臣检讨自己的错误。

73、马谡打了败仗,却不敢承担责任,临阵脱逃,这不但引起了公愤,也触碰了诸葛亮的底线。诸葛亮因此只有杀掉马谡以平民愤。为此,诸葛亮还处分了马谡的好友,对马谡逃亡知情不报的向朗。诸葛亮将向朗免官,送回成都。我们从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对马谡逃亡这件事的气愤程度。

74、《诸葛亮传》尽管是仅仅“戮谡以谢众”五个字,却大有深意,这就是诸葛亮挥泪的原因。

75、即便是张郃把马谡围困在山上,诸葛亮大军再把张郃围困,里应外合,那还真就是势如破竹。

76、无论战将还是兵力,蜀汉与曹魏都相去甚远,不在一个级别上。

77、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人心惶惶。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把个人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蜀国还能争霸天下。

78、从上面的分析,就会看出,马谡失街亭不仅仅是马谡战术的失当,还有许多问题存在。

79、这就是诸葛亮斩马谡后,“谢众”的原因,演义把这个桥段描写为“挥泪”并不为过,不管是否如此。

80、第二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马谡作为一军的统帅,打了败仗。由于他的身份地位,处罚的尺度可以适当放宽一些。比如赵云也在斜谷打了败仗,诸葛亮也没有杀他,只是贬官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马谡也可以不杀。

81、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也有让马谡通过战功破除阴影的因素。可以说,诸葛亮任用马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私情。但是,完全出乎诸葛亮意料之外的是,马谡真的是刘备所说的言过其实之徒,他指挥错误,本来十分简单容易的任务,被他搞得颠三倒造成了街亭之战的惨败。

82、其刘备临终遗言,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没有遵从;

83、诸葛亮是丞相,负有全面责任。虽然犯错的是马谡,但是用人不当的却是诸葛亮。

84、我们从马谡守街亭的前后过程来看,在大家的眼中,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是一种不太公正的举动。这是因为街亭的得失直接决定着这一次北伐的成败,马谡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是他却缺乏实战经验。因此,大家都认为街亭的守将应该从魏延、吴懿这些人中间去选。

85、从这方面来看,大家普遍认为守街亭并非难事。只要有个有一定经验的老将就能够万无一失。那么,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就不是让他勇挑重担,反而有故意让马谡占有功劳的意味。其实,现实也就是如此。

86、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在《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占有很大的篇幅,占据大半个标题。马谡伏法归咎于犯法,按法当斩。诸葛亮执法根据于军法,依法追究。所以,挥泪斩马谡,不仅刹时刻画出马谡狂妄自大、恃才自负、言过其实的丑陋性格,还瞬间成就了诸葛亮有情有义、执法严明、严于自责的光辉形象。特别是诸葛亮斩马谡时“三哭”将诸葛亮的内心思想透露得淋漓尽致。

87、如果马谡是因违背军令被杀,何必演挥泪的戏呢?诸葛亮为什么不为那些屈死的普通士兵恸哭,而为一个置军令不顾让无数人心血和生命白白耗费、牺牲的马谡挥泪呢?

88、因此,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将这个比较简单而收获巨大的任务交给他,是有着一定的私心的。这是因为马谡与诸葛亮的关系很好,诸葛亮和马谡谈论军国大事,能够谈到很晚。马谡对诸葛亮十分尊重,把他当作父辈一般。而诸葛亮器重马谡,认为他是当世之英才。所以,诸葛亮对马谡有栽培提拔之心。

89、《三国志》是这么记载的,诸葛亮戮谡以谢众,并上疏说:“我以微薄才能,占据了不应该占据的高位,没能讲清楚制度,严明法规,没能临事警惕谨慎,出现了马谡街亭违背部署的错误、箕谷戒备不周的过失,错误都在于我任人不当。我缺乏知人之明,考虑事情多有糊涂之处。我应该承担责任,降职三级,以惩罚我的罪过。

90、坚决杀掉马谡也是杀一儆百,树立他的、军威。

91、在《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行事风格有一个评价,那就是“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在这个评价中,马谡的所作所为,正好触犯了诸葛亮做事的底线。

92、第二段以马谡的视角,因为刘黄书生前说过马谡不可大用。蜀汉内部本就不稳,又是丞相派马谡守街亭,兵败之后,流言中伤丞相。

93、类似的书还有二月河的《雍正皇帝》等书,抽离其残酷、自私的封建帝王特质,刻意塑造其朝乾夕惕的勤政一面,都快把他塑造成无产阶级革命家了,也不过是作者在编织自己的圣君梦而已。

94、第一哭,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辞海》对“挥泪”一词的解释:挥洒泪水。形容泪流得多。诸葛亮第一哭,是被马谡临逝之言所感动。对马谡即将被处死,从个人感情上深表同情,流露悲痛。可是军法无情,即便马谡与诸葛亮情同父子,诸葛亮视马谡义如兄弟,在军法面前也难免一死。街亭之战,在战场上,作为主将的马谡不仅违背部署、擅做主张,还违背军法、临难脱逃,从而令蜀汉防守街亭大军兵败并令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街亭之战后,马谡在蜀汉将士心中的威信已经垮了,辜负的不止是诸葛亮对他的信任,更是将来托付以军国重任的期望。因此,即便与马谡再恩若骨肉、情同兄弟,在罪证确凿、军法严明面前,诸葛亮只能大义灭亲,严格执法。

上一篇:狂人日记鲁迅先生原文【文案75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