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什么读书报告
1、先培养智慧,然后发现真理,然后验证价值。这将使生活发生具体的变化,知道去哪里,就像我航海时有指南针一样,别人说这条路线不好,但我知道我为什么选择这条路。人们怕不知道。这种选择受到社会风气、他人影响甚至他人操纵的影响。结果,似乎很多人都在走,而终这并不一定是他们愿意走的路。
2、在笔记本Ⅰ中,马克思对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三个概念进行了解释,揭示国民经济学的矛盾,并详细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3、 刘晓华,深刻理解“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的内涵,教无字书,育有心人。(哲学是什么读书报告)。
4、既然“爱智慧”是一个追求的过程,是什么影响我们去追求它?
5、勇敢面对人生。任何危险只要还留有怀疑的余地,只要仍有挽救的可能,我们就不该颤栗,不该只作抵抗而不抱其他想法。
6、 二者的区别在于,究竟是“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赞美,而称女性‘像个男人’”(顾),还是“称这个女性‘像个男人’,而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赞美她”。窃以为二者的核心并不完全重合,前者的逻辑更像是“于是”,而后者为“只能”。在这里我写下这一处细微的差异,供读者参考。
7、这本书的作者傅佩荣,用三句话描述了哲学:第一句话是培养智慧,这接近西方传统。第发现真相。因为人们经常发现变化的事物,并感到困惑,你必须找出这些变化背后是否有真实的东西。例如,道教是终的真理,所以你可以知道这些变化有一个来源和一个目的地。第核实价值。价值不能离开主体,你,我和其他人。
8、(5)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批判康德的时间已经是空间化的并列排序,并非原初的质的“绵延”。
9、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可是赞扬与批评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画入微,感人肺腑,文章清丽……全是废话。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好是这本书独有的、突出的优点。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读书报告会更容易受到欣赏。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常用的做法,可是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汤不水。因此赞扬不容易,批评难,又赞扬又批评也不简单。
10、当然,值得思考的是,齐美尔是否果真有过这方面的关注。毕竟,“除了纳粹时期一些德国功能主义者例外,德语区人类学家直到1968年以后才开始与社会学交流。在那之前,德语区的主流人类学家几乎没有引用过当时任何主要社会学家的作品。”(22)
11、 读的过程中让我想到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二者从不同的视角,却用同一种方式,阐释的是同种目的——一是从美术作品、一是从社会生活——揭示社会、历史、人文的发展规律,忽然理解到,不管什么学科,学习的本质都是相同的,这些就是学习和读书的目标之一吧。
12、 司汤达说:“美就是对幸福的许诺。”
13、长期关注我朋友圈的人就会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关注什么,在思考什么,持有什么样的观点,我从不刻意掩饰什么,我觉得这样别人在跟我打交道的时候会觉得简单。
14、 迈克尔·弗里德曼.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恩斯特·卡西尔(英文)(J).自然辩证法通 讯,2016,38(03):118-1
15、(摘要)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从他的“符号形式”出发围绕人与文化进行了系统分析,而“神话”这一维度在他的文化哲学中又有着原初性的特殊地位。在他看来,神话与其说是逻辑的思维不如讲是一种情感基质,这种质的情感具有同样的实在性。卡西尔在“宗教”一章就试图以他一贯的文化批判方法论在形式上对一“生命一体化”的情感基质进行还原尝试,从而突破传统哲学用理性禁锢自我认识的局限,乃至于扩大“科学”的范围,调和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间的冲突。
16、境界不同,理解不同,哲学给我的答案永远不是答案,只是一个路径,让志同道合之人穿枝拂叶且行且思。
17、出席本次读书报告展示会的老师与嘉宾有哲学学院副院长、学业辅导室指导教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罗松涛老师,2021级哲学班班主任、中国哲学研究所讲师崔晓姣老师;2021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生、学业辅导室助管张晓薇师姐;2021级政治哲学研究生、学业辅导室助管钟声师兄。参与本次会议的还有哲学学院2019级的各位导生以及2021级哲学班的全体同学。会议主持人由学业辅导室导生姬旭东、段雨桐担任。
18、上课时间:星期二(全周)9:50-12:15
19、另外,通观全书也可以发现,“货币”对于齐美尔来说,更像一种“手段”(means),而绝非终的“目的”(ends)。这颇让人想到所谓的“登岸舍筏”,或者“得兔忘蹄”。那么,倘若这不仅仅是一本对于其所处时代及先前时代的“货币”的讨论,齐美尔的终“目的”是什么呢?
20、在古代,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庞杂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是能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各种问题,都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这时期的哲学研究对象,包含了具体科学的对象,哲学和科学浑然一体。
21、我希望这里成为发现日本不足之处的只是分子、创业者、企业家聚集在一起讨论如何改变日本未来、东京街道的地方。
22、西方古代、近代的许多哲学家都对语言作过哲学考察,但他们并不认为这种考察是一切哲学思考的必要条件或预设。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承认语言哲学并不以形而上学或认识论为基础,相反的则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任何其他哲学学科必须以语言哲学为基础,而且只有通过语言的分析和阐明才能够研究、澄清或解决任何哲学问题。英美分析哲学和欧洲的主要哲学流派如现象学、结构主义和解释学都十分注重语言的研究和阐明,只是着眼点有所不同。
23、 阿多诺说:“仿佛起鸡皮疙瘩就是美的首要形象。”
24、A:通识教育我理解的是:在主题上针对世界整体而非局部或者狭小领域的认识和把握的教育,在对象上针对所有学生而不是每个特定专业学生应该接受的教育训练,跟我们从小学到高中一样,在定位上,它的训练是满足我们未来一生丰富多样人生经历和面临挑战所要进行的训练,而不是某些阶段性尺度。我们大约看到只有很少一部分体例的同学后一辈子还跟本科专业打交道,我的观察不会超过30%。哲学的训练恰恰能够承担通识教育的这些定位,哲学针对整个知识体系的一种把握,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逻辑论证能力、语言清晰表达能力、系统性和全局性思维、反思性和本质性思维、理性的节制等都是一辈子有益的,可以适用于所有领域,处理天、地、神、人的各方关系。哲学作为通识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既是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基本传统也是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想。
25、另一些分析哲学家则致力于分析与日常语言中的哲学至关重要的词汇和语句,反对用人工语言代替日常语言。他们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毫无问题,毛病主要出在对日常语言的误解。正是由于不懂日常语言的用法或使用不当,造成了奇怪的、难以解决的哲学问题。因此,只要对日常语言进行细致分析,阐明有关词、句的意义和用法,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使哲学困惑得到“调节”。
26、当然我们并不能要求所有的经营者都有着这样的情怀,国内学习茑屋书店的商家层出不穷,他们当然比我更加熟读增田宗昭的理论。因为他们的存在,使我们当下的生活可能会变得更好,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的普通市民知道,在成功励志管理心灵鸡汤、逻辑思维、晓松奇谈之外,还有美术,还有音乐,还有文学,还有哲学,还有建筑,还有让生活更美更深刻的所有。
27、《增广贤文》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
28、其他几点蛮好玩的关于做事心得,现在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数据多到爆,但是数据本身其实并没有任何意义,它只是一个Excel表格。观察数据可以发现世界上的变化,可以了解客户的思路,可是,只有数据的话,是创造不了价值的,创造价值的,是人读取数据的感知力、经验,说到底数据并非用了做事的工具,而是用来验证和说服他人的工具。在信息化社会中,充分发挥人类拥有的想象力、直觉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战略能力。
29、元哲学(metaphilosophy),或者被称为哲学的哲学(philosophyofphilosophy),顾名思义就是以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是对哲学的性质(nature)进行自我反思性研究的哲学分支。对哲学的性质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研究哲学的目标(aims)、方法(methods)、边界(boundaries)、好坏标准(standard)、类型(style)、进步(progress)等方面。处理如下中心问题:哲学是什么?怎么做哲学?哲学有什么用处?哲学与其他学科(数学、经验科学、宗教、艺术、心理学等)的边界和区别?如何比较不同哲学之间的好坏?哲学是否有进步?在西方哲学史传统之中一直有着有关元哲学主题的讨论,如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黑格尔等。但是,“元哲学”概念一般认为早出现在1940年,维特斯根坦的元哲学研究为元哲学工作树立了一个典范,逐渐使得元哲学成为一个单独的哲学研究领域,并且促成1970年著名的《元哲学》期刊的诞生。在21世纪,元哲学在欧洲和英语世界迅速兴盛起来。本课程将自身定位为元哲学的导论,通过阅读Overgaard,S,Gilbert,P.,Burwood,S三人合著的《元哲学导论》(AnIntroductiontoMetaphilosoph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3年),以及元哲学领域的经典文章,以读书班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元哲学这个学界前沿领域,一定程度上理解西方和当前中国学界在元哲学领域的工作。
30、哲学是产生于社会生产力长足进步的古代奴隶制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认识能力的较大提高,人们开始思索世界的本质等理论问题,人类早期的哲学思想出现了。
31、增田宗昭必然是一个怀揣梦想的造梦者。如果不是有梦想,只是为了赚钱,他断然获得不了今天的成就。不管真假,他希望通过他的工作,改变东京的街道,改变日本的未来,他着眼的是当下的不足,并为之思考与实践,让使用他产品的人获得更好的幸福感。
3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于马克思的青年时期,是作者为厘清自己的研究思路而陆续撰写的,是一部未完成、不成熟的著作,因此成为了一部争议性较大的著作。但这部手稿是马克思形成其经济思想的根本的思想方法的转折阶段的重要著作,为其唯物史观的形成及应用于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也是其整体把握经济学和哲学的重要基础。《手稿》阐述了劳动史观,揭示了“实践”观点的内涵,并从生产劳动的视角界定“人的本质”,揭示人的存在方式,具有重要的原创性哲学贡献和学术价值。
33、(2)张雷声.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的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9):27-
34、摘录几句我觉得有意思的,一个字一个字敲进电脑的,不感兴趣的大可以跳过直接看后面的结论。
35、哲学让我们对常识的各个方面都遵从理智。它让我们为自己思考,更加独立。人们关于爱、金钱、孩子、旅行、工作的看法真是正确的吗?哲学家们很愿意去质疑一个想法是否合理,而非因为它受欢迎和由来已久就假定其一定正确。
36、第三位上台展示的是读书报告二等奖获得者、2020级强基哲学专业的徐楷尧同学,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徐楷尧同学首先简要介绍了一下《手稿》的整体结构以及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他结合了文本考察了人、资本、劳动、私有财产四个概念,指出后三个概念是“人化”的概念,并将人化概念与人本主义联系起来,揭示了人在自然界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本体地位。
37、幸运的是,答案已经包含在哲学(philosophy)这个词里面了。希腊语里philo意思是爱,或者投入,sophia意思是智慧。哲学家是投身于智慧的人。
38、A:这是一个好问题。需要提一下,这本教材(Overgaard,S,Gilbert,P.,Burwood,S,AnIntroductiontoMetaphilosoph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3)以及元哲学领域的经典)是2013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世界上第一本元哲学的导论性教材,这本书的中文版翻译我正在推进之中,不出意外终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翻译也将会在课程中和同学反复打磨。这个教材主要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指南性的地图。比如大家第一年到清华上学,如果不给你一张清华地图,而是直接让你去阅读中央主楼这个经典建筑,你可能会感到茫然。同样地,只在中央主楼里也无法知晓整个清华的全局。所以,这本教材的作用就类似于一张元哲学地图,告诉我们在哪个问题上面要去找哪部经典去阅读,以及读哪个相关部分,同时我们也会在一些重要的部分进行停留,进行奢侈的小班化讨论(3-5人),类似于牛津的辅导课。哲学经典的阅读当然是相当重要的,但对于大一大二的同学们来说有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即大家对整个哲学背景和问题系统的了解不足。比如如果我们读康德的经典,对于康德处理的某一个问题,在他之前是怎么讨论的?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在康德之后一直到现在讨论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还有没有必要讨论这个问题?他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顶层哲学框架之下来讨论这个问题?所以,在读经典的同时,恐怕要自己辅助性地阅读一些相关问题领域的新的分支哲学导论。这样帮助大家搭建一个知识边界和问题脉络。我们暂时做不到跟哲学大家一样阅读经典,他们对相关的古往今来的关键进展多半是烂熟于心的。
39、人们对于哲学是什么感到困惑是可以理解的。哲学从远处看有点怪异、无关紧要、乏味,而它也让人还有那么一点点兴趣,但人们很难确切指出真正的兴趣点在哪里。哲学家是什么人?他们是做什么的?为什么我们需要他们?
40、(7)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林荣远译,1-2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41、 ——桑塔亚纳
42、Q:在您提供的课程大纲中,我注意到这门课的主要阅读材料是《元哲学导论》,这是一本导论性质的教材。那么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将如何平衡对于教材的阅读和对哲学家经典著作的研读呢?
43、(12)尽管林荣远在《社会学是如何可能的》一书中对这篇《女性文化》的翻译看起来比顾明仁的翻译拗口,但我们仍能发觉其中语序差异所带来的细微不同;在林译中,“被贬斥为女性的”之“女性的”被译为“阴性的”;并且林译版本后一句的次序与顾译相反,因而表达了“人们为什么对某个妇女的成就往往称赞她是‘男性的’,而不知道更好地称赞她的诱因。”之意。
44、哲学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
45、勿与人争高低,遇事让别人一步是明智之举,因为让一步就等于为进一步留下余地,对待他人宽厚一点大有好处,善待他人实际上为自己以后受到善待奠定了基础。
46、 他说:“我们很容易认为艺术品的产生是由于兴之所至,既无规则,亦无理由,全是碰巧的,不可预料的,随意的;的确,艺术家创作的时候只凭他个人的幻想,群众赞许的时候也只凭一时的兴趣;艺术家的创造和群众的同情都是自发的,自由的,表面上和一阵风一样变化莫测。虽然如此,艺术的制作与欣赏也像风一样有许多确切的条件和固定的规律:揭露这些条件和规律应当是有益的。”
47、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让他们有所遵循。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它可集中读后感来写。花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其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至于写读后感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没有任何规范。可以写成很抒情的散文,很尖锐的评论,很精辟的分析,很周详的比较……要看书的性质,也要看你感想的性质。
48、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它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只觉得大部分是别的唾余,写读书报告的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49、 然而数学与科学精神共谋下的理性主义范式在永恒必然性的窠臼之中时刻无法摆脱自我怀疑。毕竟理性王国是属“神”的,而人保留的只是“想象”的以及超乎想象的“物自体”,客观性只能在“想象”的形式里找寻,而即便是这一点也需要一个善良的“神”的。事实上危机本身就反映了“理性的动物”的局限,只能囿于先验认识范畴的对象必然成为无生命的抽象观念,人也成了“抽象的人”,至多仅是作为先天直观的时空序列之内的“存在者”,无法是现实的历史的真实“存在”。而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人类学、神话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的发展为人文学科补充的新材料也越来越凸显出这一“范式”的“反常”。
50、第四位上台展示的是读书报告一等奖获得者、2019级哲学专业的姬旭东同学,基于《通书》,姬旭东同学介绍了周敦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易庸合流的思想渊源,接下来通过对几组概念“诚、神、几”,“诚、几、德”,“几与思”对“几”进行了释义,总结了“几”是联结天道和人道的桥梁,后以《通书》功夫论的构建结束了自己的展示。
51、季老先生是一位面容慈祥目光深邃的智者,通过这本书,他用和蔼可亲的话语,平心静气地与我们交谈着,给我们讲故事讲道理讲人生。他讲述着中华文化的渊源流长,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懂得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涵养自己。品味先生简洁通俗的人生大道,就好像独自漫步在深山中小溪旁的林间小路上,静静地走进了宁静和谐的仙境,使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
52、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如是否值得向其它读者推介);
53、云龙对作品的评价,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增广贤文》也不例外。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印记。不少内容反映了封建伦理和道德观念,甚至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宿命论的色彩;有的内容以个人为中心,反映了当时及时下人们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有的反映了在当时乃至当今社会制度下小市民阶层得过且过、畏缩苟安的心理和避祸厌世的消极人生哲学;有的在当时社会不失为对社会现象的正确反映,今天已失去了借鉴的意义;还有一些内容含义比较模糊,或者只有片面的真理性,如果不做正确的理解,就会变成错误的东西。这些都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我们要在阅读时采取批判的态度,明察扬弃,批判继承,吸取其有营养的成分,古为今用。
54、任何一种创新之事都无迹可寻(审视任何一种既定之事也需要用创新的心态),有些人做事是因为相信才看见,而大部分人做事是看见以后才相信。看不见的就不去做的人,永远没可能进步,也永远没可能在竞争中取胜。
55、第五位上台展示的是读书报告一等奖获得者、2019级哲学专业的叶一凡同学,基于《启蒙辩证法》,叶一凡同学首先介绍了成书的历史背景,其次对理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阿多诺对启蒙理性的批判——我们的启蒙理性是如何堕落为工具理性,理性又是如何成为一种毁灭性力量。
56、公众的想法,或者称为“常识”,在无数领域是明智的、合理的。它是你从朋友和邻居那儿听来的,不假思索就假定正确而接受的那些东西。每天媒体也滔滔不绝讲述它们。但常识在某些情况下也充满愚蠢、错讹和糟糕的偏见。
57、所以离开生活,哲学是空虚的,它没有内容。如果你离开哲学,生活是盲目的,你找不到方向,也不知道去哪里。
58、(18)说是远源,似乎就成了单箭头的关系,可是我也找不到更贴切的语词,姑且如此了。
59、世间利害、冷酷无情的剥削者便是时间。就实质而言,所有事物都是稍纵即逝的。
60、谨慎说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不经大脑思索,随意大放厥词,只能引来灾难。对不幸有所准备。世上所发生的每件事——无论大小,都由其需要而发生。
61、(9)MichaelFriedman,PartingoftheWays.Carnap,Cassirer,andHeidegger(OpenCourt,ChicagoandLaSalle,Illinois,2000),pp
62、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的异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具有强制性,不再出于自发自愿,劳动是满足劳动之外的需要的手段,工人在劳动中遭到肉体的摧残和精神的折磨。
63、“新不列颠岛的一个个案研究报告或许可以说明这种原始阶段的情况……关于这种处于萌芽阶段、从表面现象上的等量来进行的价值对等的方式,帕克曾在对于十八世纪西非部落的研究报告中论及……”(14)
64、我们相信奇迹,是因为奇迹就在那里,而我们所需要做的不过是一直咬牙坚持到终点,永不言败。
65、企划就好像北冰洋上漂浮的冰山,水下面的冰块是浮在水面上的好几倍。也正是依靠浮力,冰山才得以漂浮在水面之上。
66、在全书论述之尹始,齐美尔所首先讨论的主题始“价值与存在”、“主体与客体”。在这两个主题中,又存在“价值-主观(主体)”与“存在-客观(客体)”这样的对应关系。论述的过程有点像是对仗:虽然先提到的是价值与存在,然而对于这个主题的进一步论述却是在主体与客体的论述之后的。
67、齐美尔的生平很让人联想到沈曾植或伯希和这样的人物。与其他三位社会学“大师”比起来,他似乎名声不显。然而,这也使人思考,这些“社会学家”在学界的地位,究竟是后世的“追封”,“师以徒显”;还是他们当时地位的真实反映。如何还原他们在思想史中的地位?如何在思想史中去考察他们?这尚且是一项未竞的事业。
68、科学实在论根据新的物理实验结果对经验论所作的批评,也为理性论的复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经验论者不仅忽视了心灵或理性的作用,而且还否认或怀疑外物,即那些不可观察的“理论对象”的存在,并以可观察性作为实在性的标准。大多数科学实在论者反对经验论主张的这种观点,有些实在论者还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认为科学哲学中后的裁判员不是理论,而是实验,不是我们怎样思想,而是我们如何行动。在他们看来,能够产生效果的理论对象,即使本身是不可观察的,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们是实在的。经验论和理性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易位,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69、先前我已提过齐美尔实际上是在康德的延长线上。无论是他的毕业论文,求取教授资格的论文,还是在柏林大学教授的哲学课以及出版的诸多专著,都使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对社会学有兴趣的哲学家或者康德的继承者。然而,这样的语言未免让人感觉,这是一种“单线”的传承,好似彝族谱系一般,“康德为齐美尔为卢卡奇第三……”(9)但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只受到一个人的影响,或者只对一个人产生影响。将康德与齐美尔捆绑在一起叙述,便有如画界一般,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他们与同时代、异时代的其他人的关联。(10)
70、《哲学的邀请》作为西方哲学启蒙读物,它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