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梭罗是个什么样的人【文案94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18 16:00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梭罗是个什么样的人

1、我的近邻远在一英里开外,举目四望,不见一片房舍,只有距我半英里地的黑暗的山峰。四周的丛林围起一块属于我的天地。远方临近水塘的一条铁路线依稀可辨,只是绝大部分时间,这条铁路像是建在莽原之上,少有车过。这儿更像是在亚洲或非洲,而不是在新英格兰,我独享太阳、月亮和星星,还有我那小小的天地。

2、自然的荒野与人身上的野性有一种紧密的联系。梭罗说没有哪首诗能表达他对狂野的向往之情,目前好的诗歌也未免显得温驯了。而我们的祖先都是有野性的人。罗慕路斯和雷穆斯被一只狼哺养的故事并非只是无谓的传说。所以,他大声呼吁——他很少这样呼吁——“请赐予我野性吧!”有人宣称“趋于善则美!”,而他说,“趋于野性则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野性的、自由的。野性更意味着强大的生命力,狂野的往往是富生机的。人进入文明社会就变得过于驯良和顺从了。梭罗认为我们内心深处也许还存有一个野性的自己,我们却太早挣脱了她的怀抱,步入了社会。有些社会则更过于早熟,人都变成了小大人。野性不会压制人,而会使人的精神大振。他期望人不要忘记自己的野性,不要将野性与野蛮等同视之,一起抛弃。他或许并不期望人们全都恢复野性,但至少为了显示人类的多样性,好能让一些人保留较多的野性。在他看来,在事物低微的用途上,人与人并无差别,但如果是高级的用途,就能显现出个体的优越性来。而他并不像进步知识分子那样,认为野性就是处在低微的一端,它也许还是未来的文明保存之道呢。人在驯化动物,也在驯化自己。梭罗期望人甚至家畜们能重新恢复一些野生的习惯和活力,这样至少能给自己一些尊严。

3、听完这段话之后,许由说,您治理天下都好多年了,而且治理的这么好,现在要我来代替您,这是您的想法,可是我来代替您,我图个什么中?图名吗?名都是外来的宾客,实才是内在的主人,你要是要让我扮演有名无实的虚假宾客吗?这林木虽然多,可是桃雀只巢一枝,河水虽然多,偃鼠只饮满腹。所以,天下这东西给了我也没有用,所以大王,请您回去休息吧。炊事员罢工了,神职人员也不至于下厨房啊。

4、而梭罗是幸运的,他出生的地方就是他精神的故乡。不过,从他的祖先是从法国古恩西岛迁来而言,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寻找,一种失而复得。谁知道呢,也许他更其遥远得多的祖先(梭罗决不会以自己是美洲士著的后裔为耻的)曾冒死漂洋过海,而现在梭罗又重新找到了他的故乡。

5、对于卢梭来说,自然仅仅是一个梦,或者说仅仅是一个阿卡迪亚,即使在他安宁的时候,他的灵魂依然是激荡不安的。而对于梭罗来说,自然是确切存在的,而且是如此贴切的和他融为一体的。我不敢说卢梭要是处在梭罗的环境下是否会感到幸福,但他们是不相同的人。卢梭要求的太多了,他要求的是被世人所爱,他本人也太爱这世人了。即使当他垂暮之时,他依然能写下这样的词句:

6、这期间,有两个好消息不得不提,一是在自家铅笔厂打工时,梭罗用自己的智慧发明了一种特别的笔芯,靠这个专利,他的家人换了康科德镇的一所大房子。(梭罗是个什么样的人)。

7、等到我们迷失了,我们才会开始了解自己。——梭罗#梭罗语录#

8、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约翰写信给艾伦,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意,艾伦简单直接地拒绝了梭罗的哥哥。之后,梭罗用自己的方式去争取艾伦对他的喜欢,终于有一天他写信给艾伦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情,而艾伦用冷漠的话回绝了梭罗。在不久之后,艾伦嫁给了当地的一个牧师。随后,约翰也因为划破手指感染破伤风而去世。从此哥哥约翰和艾伦变成了梭罗一生的痛。

9、梭罗认为∶美的趣味好在露天培养,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说梭罗是"大自然的挚爱者"也许还不够,他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踏在地上的脚印常常是深的,那意示着一个负重者。他不把花从枝子上摘下来,但把汗洒进土里。



10、不管是山水田园诗人还是山水画作家,他们大都处于一种对当时政治和社会以及人心的绝望之中,不能自拔,于是寄情田园和山水,弄出清新古朴的作品。而越是清新古朴,越是超凡脱俗,就越能反衬他们绝望的无边无际,也就越能映照出现实政治的黑暗与残酷。

11、在这本书里,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并且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读着读着,我在想,梭罗在过这样的生活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整个世界都变得宽阔、明亮了?就连微小的灰尘也变的可爱了呢?

12、就我自己的阅读体会看,难读的一个原因是引经据典多,东西方哲学典籍被梭罗随时拉进他的文字中,不够博学的读者难以跟上节奏。就像我们轻松地在湖边散步,途中突遇关卡,要猜对谜语方可继续旅程。这多少有些令人不快,智力的挑战不总是让人愉悦的。

13、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当中,我们很难停下追逐的脚步,尤其是看到同龄人人家买房了、买车了,穿着名牌儿,戴着名表,很多年轻人更是难免激起心中的渴望。

14、但不限于此,梭罗从不做隐士,他是一个热心的观察家,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诸多批评散落于各处。

15、越薄的书,越是难读,言简意赅不适合形容任何一本书。这本薄书,读来未必顺畅,尤其是第一次面对它的读者。

16、就是做什么都三分热度,过了,就没有兴趣。一直在换工作,工作一直都没有稳定,到现在还是底层员工,每天混工资,随时都能走人。这样自然就越来越看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事业不好,赚不到钱,就会有这种心理。

17、后世的人总觉得梭罗是个隐士,在屋外种点儿土豆、菜豆,饿了就在湖里抓两条鱼吃,还吃过土拨鼠,他不买衣服,更没有别的什么消费。

18、许有曰,许有就说了,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说您治理天下,天下都已经治理的这么好了。而我犹代子,而我再去接替您。吾将为名乎?我岂不就是为了图名声而来了吗?名者,实之宾也,宾是宾客的宾说,这名声是什么呀?无非是依附于实体的客体。吾将为宾乎?我难道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

19、梭罗此后终身没有从事一份固定的职业,行走自然,观察、记录成为他主要的工作,随身携带的物品包括一本日记簿、一支铅笔、一个显微镜、一把大折刀、一团麻线,和一本可以采集植物标本的旧乐谱。有时也戴着草帽,但鞋子必须结实,裤子以深色为主,方便随时爬树查看松鼠或云雀的窝,也让他更容易翻过矮橡树。

20、其他作品有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抗命》、《公民不服从论》(1849)、《没有规则的生活》(1863),游记《马萨诸塞自然史》、《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缅因森林》等。《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

21、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露意莎·梅·奥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柴,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22、《瓦尔登湖》记录的,是一场为期两年的个人生活实验。避开人群进入森林,过一种与鸟兽为伍和自然同行的生活。这是梭罗想要的日常吗?他走进了森林。两年后他走出林子,说“我离开森林,就跟我进入森林,有同样的理由。”这时候的梭罗,确认了生存的底线和生活的边界,彻底走进认识自然的专心致志的未来。

23、在说到梭罗的婚姻问题不能避免的是梭罗的感情经历,在1839年,也就是梭罗毕业的第二年,他喜欢上了一个叫艾伦的美丽姑娘,但是同时他的哥哥约翰也喜欢上了艾伦。对于梭罗兄弟俩来说,这意味着要去竞争,梭罗的个性比较保守一些,而约翰却更加喜欢去疯狂地向艾伦表达自己的爱意。同时艾伦喜欢被两个人喜欢的感觉,她开始跟梭罗兄弟游山玩水并且无视两个人对自己同样炽烈的感情。

24、我们总是过于匆忙,似乎总是要赶到那里去,甚至连休假,游玩的时候也是急急忙忙地跑完地图上标上的所有风景点,到一处"咔嚓、咔嚓",再到一处"咔嚓、咔嚓",然后带回可以炫示于人的照片。我们很少停下来,停下来听听那风,看看那云,认一认草木,注视一个虫子的爬动。  

25、“否则,你会读不下去。”一句大实话。因为这是一本智慧的书,灵气逼人,需要全神贯注,就像梭罗的一生,专注于自己所追求的生活。阅读的书籍、交往的朋友、手头的工作、外出的旅行,以及各种生活细节都围绕一个主题:追求自然之光,发现生活之美。

26、2017年9月23日(本周六),曾翻译过《瓦尔登湖》的著名翻译家王家湘老师将作客听道沙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教授,为《瓦尔登湖》王家湘译本的作序,是什么让人们在经济萧条、环境污染、自然破坏、消费主义横行之后,重新发现了《瓦尔登湖》的价值与魅力。

27、梭罗一生中只出版过两本书,并非愉快的经历。1849年5月,在他走出瓦尔登湖两年后,自费出版了《在康科德河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即《河上一周》),在书的后一页上,刊登了即将出版《瓦尔登湖》的消息。

28、他们两人都是热爱自然的人,但两人热爱的方式却并不相同。卢梭爱的是某种精神意义上的自然,对自然风光,他有一种精神上的狂喜,而且含有很强的自我解放意味和浪漫化的词句:

29、另一个好消息和我们读者有关。第一本书的失败没有打击梭罗的热情,他继续对《瓦尔登湖》精耕细作,反复修改,润色,增减,改了七八遍,直至1854年8月9日正式出版。此时距离他走出林中木屋已经七年。

30、大道至简,一个人生活好的状态,也许就是物质极简精神至盈。一个人精神层次越高,才会越懂得生命的真谛,所追求的也才会越少。生命的本质就是这样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31、在精神世界里存在着大陆和海洋,每一个人只是其中的一个地峡或小湾,尚未被他自己探察过,但是,在政府的大船上,在五百个水手和仆役的协助之下,穿过寒冷、风暴和食人生番之地,航行数千英里,也比独自探察自己内心的海洋,内心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更为容易。

32、应该说,梭罗给自己的生活做了一次彻底的减法。之后,他就发现,不被物欲所困,将物质欲望降到低,幸福感反而更强。

33、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康科德镇,在当地一所中学教书。他讲授的科学和自然史、古典名著等科目,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徐迟的译者序里引用了一段资料:“梭罗老师讲课时,学生们都静静地听着,教室安静得连掉下一根针也能听见。”

34、文学让人浪漫、让人迟疑。但是正是这些浪漫带来的温柔,迟疑带来的徘徊思考,让人们去去经历现实生活时,总能遇到当头棒喝的时刻。

35、书里有太多的动植物知识,从名字到形色,都是浩瀚的未知,令在这大海中漂浮的读者难以识别方向。据说这本书里出现了两千多种植物,我没有数过,我连杏花梨花桃花都分不清,没有信心数完遥远的马萨诸塞州的陌生朋友。

36、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康科德镇,在当地一所中学教书。他讲授的科学和自然史,古典名著等科目,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徐迟的译者序里引用了一段资料,“梭罗老师讲课时,学生们都静静地听着,教室安静得连掉下一根针也能听见。”

37、读完梭罗的语录,可以说,我们一个人也只有到了真正迷失了自己,才会开始慢慢了解自己。跟我们上面分析的一面,大多数人都还是活在迷茫中,却没有走出来,不敢去面对,不敢去分析自己,只要静下心来,好好分析一下,就发现自己为何活得那么失败,那么不自信,那么不优秀的原因。

38、自然的意义,在于生命;而生命的希望,源于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里,不曾出现这样的字句,梭罗从不定义大自然的含义,他只是把自己放进大自然里感受草木春秋鸟鸣兽奔的生命,那是全书的血脉。

39、"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巳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在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安静。"  

40、生活活的是什么?活的应该是心态。日子过的是什么?过的应该是心性。生活中真正的美好并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情感关系、经验以及有意义的工作。我们的空间其实需要的很小,而我们的生活完全却可以很大。当我们拥有的更少,也许我们得到的会更多。

41、人们总是乐于谴责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不更应该受到谴责?特别是当它侵害到心灵也许是为了接纳更崇高更神圣的东西而必须保有安宁和静谧的时候。在梭罗于瓦尔登湖度过的第一个夏天,他没有读书,他种豆子,有时甚至连这也不做。他不愿把美好的时间牺牲在任何工作中,无论是脑的工作或手的工作。他爱给他的生命留下更多的余地。他有时坐在阳光下的门前,坐在树木中间,从日出坐到正午,甚至黄昏,在宁静中凝思,他认为这样做不是从他的生命减去了时间,而是比通常的时间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

42、《瓦尔登湖》记录的,是一场为期两年的个人生活实验。避开人群进入森林,过一种与鸟兽为伍、和自然同行的生活。这是梭罗想要的日常吗?两年后他走出林子,说“我离开森林,就跟我进入森林,有同样的理由”。这时候的梭罗,确认了生存的底线和生活的边界,彻底走进认识自然的专心致志的未来。

43、他聊中产阶级家庭:“谁家都会为钱发愁,可这个事儿吧,好像又是一桩要竭力掩盖的秘密。”

44、我们有时大概真得这样,就像战时英国为节约能源而在火车站设置的宣传牌∶"你有必要做这一次旅行吗?"我们要这样询问一下我们自己∶"你有必要做这样一件事吗?"以节省我们的生命和精力。

45、梭罗认为∶美的趣味好在露天培养,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说梭罗是"大自然的挚爱者"也许还不够,他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踏在地上的脚印常常是深的,那意示着一个负重者。他不把花从枝子上摘下来,但把汗洒进土里。

46、也很巧,和一个朋友聊天,她告诉我,身边的人对她不结婚的想法表示不可思议,她说我安于独处,不需要他人陪伴,多一个人在身边反而是累赘。

47、躲在梭罗的森林里观风赏雪听他讲蚂蚁大战和猎犬逐野猪的故事,并不只是找一处避开疫情巨浪的港湾,而是目睹永恒而鲜明的生命表达。

48、也许是因为与自然的关系太过亲近,梭罗与人的关系就总是有些隔膜,甚至和他的好朋友也是如此。当他的朋友衣冠齐楚地要和他出游的时候,他只好皱起眉头。他时常觉得人注定是要独自生活的,尤其是像他这样的人。他和许多人之间注定有一条鸿沟,或者一起走到某个分岔就要分道扬镳。他觉得好像有条规矩:“人无法对自然和人类兼有深情……走近一方势必会疏远另一方。”而他和自然界的关系却永远不变。自然界也不会发生法国大革命,不会有过度之举。他说:“我热爱大自然,还因为其中绝少人间色彩,而且也能够借以避世隐遁。大自然不受人类习俗和制度的左右,奉行别样的公道和正义。身处自然,我欣乐满怀,如果大地尽为人类所占,我就会一无希望,也无处容身。有一个自己独享的世界,那便是大自然,人类的机构休想在这里评判裁量。伟大的上帝却气定神闲。他出手创造总会让人激动不已,享受不尽。”但他又说,倾心自然也有一种意味深长:“热爱自然者尤其热爱人类。”

49、1845年,梭罗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他在瓦尔登湖畔像一个原始人那样简单地生活,想试试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够简单到什么程度。

50、“植物一跃而起,花朵怒放,和风吹拂……”春天来了。梭罗说,阳光如此温暖,坏人也会回头。

51、想为一本寂寞的书打破一点寂寞,此愿巳久,这本书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52、爱默生在《梭罗小传》里介绍:“他不肯为了任何狭隘的手艺或者职业放弃他在学问和行动上的抱负,他寻求一种更广阔的行业,生活的艺术……他从不虚度光阴或自我放纵,需要金钱时,他更喜欢通过一些适合他的手艺活来赚取,如修小船、搭篱笆、种植、嫁接、勘测,或其他短工,而不愿长期受雇于他人。由于他吃苦耐劳,需求甚少,又精通木工,擅长算术,所以他有能力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谋生。”(见王家新译《瓦尔登湖》)

53、他当然不会像李固《遗黄琼书》中指斥的那样以处士之名"纯盗虚声",他大概也不会像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那样壮怀激烈地谴责不再隐居的人。他注重的是生活得自由,而不是执着于某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  

54、梭罗结婚了吗这个问题显而易见,并且在梭罗以后的生活中,依旧保持着独身主义。他开始对自然主义进行思索,也开始在美国各地体验大自然带给自己的美好,超验主义也是在他隐居生活中得到一步步实践的。

55、演讲不成功,听众们碍于乡情,费了不少劲儿才忍住离开或昏睡的冲动,但也不愿委屈自己,所以在演讲结束后他们让梭罗有机会讲讲林中生活。

56、这种购买付出的不是金钱,而是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它付出的是一颗挚爱的心,还有体力,它得到的自然也更珍贵。这种占有是不为物役的占有,也是一种不妨碍他人占有的占有。  

57、多年来,他的工作内容大多与读书有关,他还出版过多本随笔、小说。丰富的阅读、写作经验,使他的文学体验更加独特,对人生和世界的洞悉也更深刻。

58、欢迎跟随苗炜,走进 “文学的30次夜游”,走进梭罗、王尔德、里尔克、陀思妥耶夫斯基、詹姆斯·乔伊斯等文学家们的经典佳作与冷门遗珠,在文学中我们聊聊美学经验、趣味、道德选择、自由,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字眼……

59、梭罗并不希望别人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因为他希望自己也不总是过去所是的人。他不执意要做一名隐士,他想隐居时,他就来了,他觉得够了时,他就去了。  他当然不会像李固《遗黄琼书》中指斥的那样以处士之名"纯盗虚声",他大概也不会像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那样壮怀激烈地谴责不再隐居的人。他注重的是生活得自由,而不是执着于某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  他明确地说他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他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简单地因袭和模仿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生活方式。他是一个天生的倡异议者,对每一个建议本能的反应是说"不"。而现在有什么人愿意做人中的黄蜂呢?人们更喜欢在互相恭维的泥淖中打滚。  他的善意和同情并不表现为顺从别人,他的坚定和明智也不要求别人的顺从。他要自己自主,也要每一个人都自主。可是一个人仍然可以这种意义上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即成为一个与任何其他人(当然也包括梭罗)不同的人,成为一个可以说这一句话的人——  我是我自己。

60、《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如何成为更高阶层的人?

61、害怕去面对房子、车子、结婚,年龄越大,越是喜欢逃避现实。更不想回家过年,每次回家过年,走亲戚,总是心情不好,总是被家里人安排相亲,相亲次数多了,也都成了一种敷衍。

62、第一章的经济篇,即“economy”,徐迟翻译成“经济”,潘庆舲译成“省俭有方”,李继宏翻译成“生计”,和林中生活的细节无关,却是整本书的提纲挈领,回答了读者关注的问题,以及梭罗对于世界、自然和生活的看法,是他经年的思想凝聚。这章读起来很有对象感,仿佛梭罗在台上正给我们做演讲。

63、1845年7月4日,梭罗走进森林,开始瓦尔登湖畔两年的小木屋生活。

64、爱默生在《梭罗小传》里介绍:“他不肯为了任何狭隘的手艺或者职业放弃他在学问和行动上的抱负,他寻求一种更广阔的行业,生活的艺术。……他从不虚度光阴或自我放纵,需要金钱时,他更喜欢通过一些适合他的手艺活来赚取,如修小船、搭篱笆、种植、嫁接、勘测,或其他短工,而不愿长期受雇于他人。由于他吃苦耐劳,需求甚少,又精通木工,擅长算术,所以他有能力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谋生。”(见王家新译《瓦尔登湖》)

65、然而,我们还是可以说,这树又不是孤独的,寂寞的、与世隔绝的。它与世界的联系和作用是通过它隐秘而深刻的根须、通过大地进行的。通过大地,它不仅和它的同类--其它的树木联系着,也和青草、鲜花、阳光、雨露和整个大自然联系着。联系干吗非要互相蹭在一起?"人的价值并不在他的皮肤上,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碰皮肤。"不要模仿,而是表现你自己的独特性吧,你才配得上你的称号--人,你才可能和其他人发生一种真正的联系,才可能和真正伟大的大全和发生一种联系。

66、躲在梭罗的森林里观风赏雪听他讲蚂蚁大战和猎犬逐野猪的故事,并不只是找一处避开疫情巨浪的港湾,而是目睹永恒而鲜明的生命的表达。

67、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插不上话。可是,谁又规定了我们必须按照作者设计的路径走下去呢?不必探究“为什么”。

68、不相信每一天都有着一个尚未被他玷污的更早、更神圣的破晓时刻的人,是对生活已经绝望的人,踏上的是一条越来越往下、越来越黑暗的路。

69、越过第一章的门槛后,后面的风景绵延不绝,太多美好的场面令人反复流连。可爱的、耐心的、细致的、好奇的、博学的……梭罗妙笔生花;文采斐然的背后,是饱含深情的梭罗。

70、他谈孩子,谈家庭生活,谈消费主义,谈“不能宣之于口”的欲望,也谈五官对自然的感受能力、人生中“咸鱼般”的静置状态、人的恶意以及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71、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LanghorneClemens),美国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72、那时的梭罗,不知道自己的第一本书会遭遇惨败,寄出书稿后,他全部精力投入到《瓦尔登湖》的写作中。很快,市场给了冷脸。

73、毫无疑问,相互接触的减少决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重要交流。假如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住一个人——就像我现在这样,那将更好。人的价值不在其表面,我们需要的是深刻的了解,而非频繁却浅薄的接触。

74、物质,在满足吃饱穿暖后,拥有的越少,越能更多的享受生活,享受自由。也许你并不孤独,在书中有很多这样的灵魂和你一路——像梭罗、高更、梵高、李叔同、维特根斯坦......我深深相信,力量的来源——来自心灵的富足。

75、真的,他生活得像一棵树--我们可以从树的全部意义上去理解这句话∶它的伞样的形状,它不断迸发的枝条、它的蓬勃向上、它的扎进土壤深处的根须和承受阳光雨露的绿叶,尤其是它的独立支持和独立性,对于梭罗,我们可以像惠特曼一样说∶在路易安那我看见一棵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它孤独地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那里没有一个同类,它独自生长着,发出许多苍绿黝碧的快乐的叶子。  

76、从一八四五年七月四日到一八四七年九月六日,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77、“我生来就是为了作他人绝无仅有的知心朋友的。然而知我之心的人还没有到来。现在我已经到了我的心扉已开始关闭,不再向新的友谊打开的年龄了。我梦寐已求的甜蜜的感情,永别了。现在已为时太晚,不可能再过幸福的生活了。”

78、这样,很多人也对自己有点了解,知道自己的一些缺陷和弱点,却又不愿意尝试着去改变。甚至很多人一直就是活在无限纠结和矛盾中,想要这样,又想要那样,后又选择这样活着。

79、俗话说,家有黄金万两,不过一日三餐,家有良田千顷,不过夜眠七尺。每个人其实都在不停的忙,好像忙着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然而事实证明,追求的东西越多,往往会活的越累。如果放弃现在拥有的一切,回归到本质的生活,生活会不会变得不一样呢?

80、那时的梭罗,不知道自己的第一本书会遭遇惨败,寄出书稿后,他全部精力投入到瓦尔登湖的写作中。很快,市场给了冷脸。

81、见了面,尧帝就对许由说,好太阳出来,圆月亮也出来。我还在这日日夜夜的燃烛照明,假如您要是烛火,那难道不觉得这太丢脸了吗?要是赶上年景好,及时雨下了,我还在那儿以饮池水灌庄稼,假如您是水池,难道不觉得白白浪费吗?许攸先生,您在民间,现在是影响远播,致使天下安定,我坐在帝位之上,装扮神主似的枉自享受拜祭,我其实内心感到万分的惭愧。现在,我是至至诚诚,请允许我把天下交还给您治理。

82、演讲,在梭罗随后几年的生活中频频出现,为此准备的演讲稿也成为《瓦尔登湖》内容的雏形。

83、《民国帮会秘史》(加字萌版)|杜月笙的四堂“人脉”课。

84、这次美妙的河上航行被梭罗写进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河上一周》。写作的时间,正是梭罗住进瓦尔登湖小屋的那两年。那时约翰已因病去世,大病一场的梭罗在纽约小住后回到康科德,重新整理生活,并开始在爱默生购得的那一小块林中土地上搭建小木屋。

85、当一个人开始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时候,也就不会去抱怨别人,更不会怨天与人,这其实就是一种认识自己,也是一种成长。当一个人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后,就能慢慢去面对现实生活,不会再选择逃避,会一点一点去改变。

86、梭罗并不完全否定那些便利人类的发明与工业的贡献,他认为它们也还是可以接受的。但问题在于,如果恰当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和生活方式,这些本来可以成为对我们的文明的祝福的材料,却成了一种拖累。而且,是不是还有精神的活动和修养也需要考虑?当文明改良了房屋的时候,它却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同时在精神上改良和提升居住在房屋中的人。他们本应该上升到更高级的生命中去,但他们没有,而是继续追求更多更好的——还是物质。所以,人们欢呼进步的时候,在夸赞各种现代化进步设施的时候,不要对它们发生幻想,因为并不总是有正面的进步,尤其进步并不仅仅是物质的进步。梭罗赞颂文明中的精神成分,尤其是古典的精神文明。他认为,东方的那些宫殿和陵墓的废墟,可能还没有一卷古代经书更可赞叹;一个国家锤击下来的石头大都用在它的坟墓上了——它活埋了它自己。物欲过分强大的问题在于,人不仅为他内心的兽性而工作,还为他身外的牲畜而劳动。只知物欲会让人变得和动物没多少差别。而正是因为摆脱物欲和减少人际交往,梭罗才觉得自己独立而自由。

87、梭罗还有另外的一面,这一面也许在《瓦尔登湖》中并没有明白的展示,但不了解这一面就不能完整地把握梭罗的性格。这一面即不是避世而是入世的一面,不是作为隐士而是作为斗士的一面,虽然不是约翰·布朗那样进行暴力反抗的斗士,而是作为主张非暴力反抗的斗士,但他的看法似乎比前者更清醒、更深刻,看到了问题的更深症结所在。  

88、在邮局中,在客栈里,在黑夜的篝火旁,我们到处相逢。我们挤在一起,互相妨碍,彼此设障,长此以往,怎能做到相敬如宾?

89、与其在平凡的无效社交中耗费时间和金钱,不如多一些独处的时间去丰富自己的内涵。很喜欢奥格曼迪诺在《世界上伟大的推销员》那本书里的那段话,说我们许多人一生都背负着两个包袱,一个包袱装的是昨天的烦恼,一个包袱装的是明天的忧虑。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把这两个包袱扔进大海里,扔进垃圾堆里。没有人要求我们必须要背负着这两个包袱。

90、亲戚们也对她每月只赚2000多元表示不可思议,可是她自有她的主张和追求,她告诉我,我想我有住的地方不用付房租和水电煤,不买新衣新鞋新包,不化妆不外出吃饭,日常开销不过是交通费加一些吃的,和一些必需品,我每月甚至能存上2000元。

91、时间:2017年9月23日(周六)19:00-21:00

92、但是这一次,我们请到了《三联生活周刊》前副主编苗炜 带你深度剖析这部作品,带你走进梭罗、王尔德、里尔克、陀思妥耶夫斯基、詹姆斯·乔伊斯等文学家们的经典佳作与冷门遗珠,在文学中我们聊聊美学经验、趣味、道德选择、自由,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字眼……

93、我真想问问他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也是宇宙中的一叶小舟吗?我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呢?我们的地球不是在银河系之中吗?将人与人分开并使其孤独的空间又是什么?我觉得使两颗心更加亲近的不是双腿。试问,我们喜欢逗留何处?当然不是邮局,不是酒吧,不是学校,更非副食商店;纵使这些场所使人摩肩接踵。我们不愿住在人多之处,而喜欢与自然为伍,与我们生命的不竭源泉接近。

上一篇:离别祝福语短句【文案92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