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王阳明全集白话文【文案56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03 15:01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王阳明全集白话文

1、《大学问》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2年12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守仁(王阳明),这本书是王守仁(王阳明)的纲领性哲学著作,被其弟子们视为儒家圣人之学的入门教科书。

2、原文:凡人忿懥(zhì),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王阳明全集白话文)。

3、崇一在来信中写道:“先生说‘人的德性良知不倚仗见闻,若说多闻而选择其中的善依从,多见而认识,那是只在见闻的细枝末节上寻求,这就成为次要的问题了。’我以为,良知虽不倚仗见闻而存在,然而,学者的知,未曾不是由于见闻引发的。局限于见闻固然错误,但见闻也是良知的作用。如今,您说见闻是次要的,大概专门是就只以见闻为学问的人而言的,如果已能致良知而在见闻上寻求,这仿佛也是知行合一的工夫。不知这种理解是否正确?”

4、有读者说,这套书是“今年对我影响大的书”。

5、顺乎天理,应乎民情。适应历史潮流,合乎人群需要,则事竟成。不管对于国家,对于小集体,对于家庭。这都是一个准则。古今革命维新,兴邦建国等事都可以参考。

6、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邻窃斧”。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

7、明末清初书画家归庄说:“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艺即道耶?余学道未成,而素有能书之名,既耻为一艺之士,其敢不勉!”

8、纵观古今能人异士无数,能做到“三不朽”的人寥寥无几,即使像孔子、诸葛亮、张居正这样的人物都无法三者并具。

9、这段话的出处是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阳明全集》。



10、阳明心学是一种治心之学,教我们做人要知行合注重实践,从自我的身心修养做起。

11、开始看这洋洋洒洒的八本巨著的时候,心里倒是忐忑,作为上班族不知何时能够看完,担心翻了几面就索然无味,反反复复,停停走走间,听+看,翻完了这本书所呈现的明朝光怪陆离的风景。

12、“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来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是祖国的明天,也是世界的未来。我们更要学习历史、总结历史、借鉴历史、感悟历史。

13、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颗纯粹真诚的心,拿玉石来做比喻,就是纯,无瑕疵。心无瑕疵,即心中无贼。能看透世事者,心中自然无贼;能心无疑惑者,心中自然无贼;能心地坦然者,心中自然无贼。

14、那么在佛教中来说,致知可以说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修行解脱的第一步,见性就是悟道了,但是自身的习气并没有完全消除,所以还需要在生活之中去练习。

15、于谦,不是那个说相声的于谦,而是打了北京保卫战,拯救明朝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那个于谦。上部书土木堡之变皇帝朱祁镇被抓以后,瓦剌首领也先各种要挟明朝,想狠狠敲诈一笔,奈何明朝就是不买账,皇帝你扣着吧,这边再立一个就是了,于是出现了两个皇帝同时在位的搞笑情况。

16、一个人的志向是很重要的,幼年立志,并朝着目标前行,大半人是可以实现目标的,即使达不到目标,在路上也值得欣慰。阳明12岁时,便立志当圣贤,而他也真的做到了。为什么阳明的书法和诗集并不突出,因为他本人并不屑于此,他认为,平日纠结于章句之儒,临事遇变,往往束手无策。就算学问如韩愈、柳宗元、不过为诗人,如果能有志于心性之学,可成德业。足见志向的重要性。有志向的同时,又不能有狂妄之心态,知道自己了不起的同时,更要知道自己没什么了不起,这说来是一种应变能力,也就是能屈能伸的能力。应变能力,同时又俱在人情之中。

17、我们曾过说过,不要相信命运,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其实不是否认命的存在,还是说,不同出身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有所作为,也就是说,人是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努力改变运程。但改变的运,而不是命。所以,运又和时间空间相关联,而称为时运。一个人暂时的不走运,可能是时机没到。时机来了,就会兴旺发达,称为走时运。所以,命运是人生中的一种客观存在。而不是宿命论。宿命论是为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麻痹人们思想的观念。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安于现状,不为生命中所遇到的不公平不合理去斗争去反抗。

18、价格也是超级划算,全套8册+1本赠品,原价598元,赶上限时特惠价:全套只要269元!节省300元~

19、王阳明认为,要寻找“理”,不要从心外之物去找,不要到天上去寻,“理”不是竹子里的道理,也不是朱熹所说的“天理”,而是人心中的道德意识,心中的良知。

20、可是,王阳明的优点在于,他对朱熹的思想不是盲目接受的,而是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的,其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于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解、探索和实证检验。王阳明画像

21、即便藉藉无闻,即便没有丰功伟绩,但这一生一定是无憾的,是圆满的,是美好的。

22、闲暇时间不妨多思己过,多察自身,不要总在他人背后谈论是非,这既是在浪费时间,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负责。

23、王阳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4、去年以来,我也开始练习书法,一方面是因为在日常应酬中有些尴尬,因为不会写字,例如朋友的书法展览,去了居然不能签名,因为不会;另一方面,觉得书法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需要学习一点、了解一点。

25、读懂王阳明,就懂了什么是知行合一。读懂阳明心学,生活中许多烦难之事都能迎刃而解。

26、根据王阳明对“知”与“行”关系的阐述,可以分析出他关于“知”“行”关系的三个层次的含义:

27、明嘉靖三年(1524),王阳明与弟子共度中秋,王阳明写下了著名的《月夜二首》,其中“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两句为全诗之点睛,也充分展示了王阳明“圣狂合一”的胸襟和志向。

28、他反问一句“读书有什么用”,把老爸气得够呛。

29、王阳明经过他的长期讲学和理论研讨,他把“致良知”学说概括为很有名的“四句诀”:

30、一介白衣,高风亮节,清白坦荡,也可以是层次高的人;富家子弟,纨绔不堪,肆意妄为,那就是层次低的人。

31、此后,王阳明将朱熹的理论整个推翻,指出:“天理即是人欲”,完全把朱熹理学思想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彻底扭转。这又和佛教的“烦恼即菩提”的道理不谋而合。

32、故事中的俩夫妻原本可以开开心心地赶集,就因为路上在背后的议论纷纷,导致终身心疲惫。人的“是非”永远也议论不完,但是世人却总被“是非”所累,没有任何的意义。

33、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坦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坦以从兄便是悌,致此良知之真诚恻坦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坦。”(《传习录》)

34、人云亦云不是一种好习惯,而是一种自卑的,毫无信心的做法。别人有自己的方式,你为什么没有?你凭什么没有?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就像天上的繁星,地上的沙砾一样,数不胜数,却没有一模一样的。你可以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人生,没有人能克隆,克隆也是徒劳。

35、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

36、孙中山直言自己“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是因为受到了阳明心学的影响,去闹市看书以修心;陶行知更是由于敬奉阳明心学,将自己的原名文俊直接更名为“行知”。

37、“立志”“慎独”“养心”“克己”“精一”......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只觉得频频被他的金句敲打,

38、立言上——王阳明和程朱理学分庭抗礼,成为儒学又一宗。

39、而让我佩服他的是,他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造反。什么是什么都没有呢,宁王造反买通当地所有官员,没买通的也被宁王干掉了,朝廷根本没人知道宁王开始造反了,而王守仁是死里逃生跑出来的,造反已经开始了,等着朝廷知道这事情派兵前来,宁王都造完反南京登基称帝了。

40、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41、有了关于“心即理”的根本观点,有了关于“理”是德道良知的观念,王阳明豁然开朗了。也就是在“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开始形成了他的富有创新意义的哲学观点。他的这个根本观点,是沿着陆九渊“心学”的路数走而悟出来的“心学”心成果。这是跟朱熹的“理学”不一样的“心学”新的理论成果。使陆九渊的“心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宋明理学发展的新阶段。王阳明讲学图

42、而王阳明从六岁开始就阅读朱熹的著作,可以说,他是阅读朱熹的书成长起来的,他的思想也是受朱熹的影响而逐渐形成他的思想观点的。

43、回想那些看书的听书的时间,心情是起伏的,仿佛瞬间飞回几百年前,心脉都和那个时代紧紧相贴,纠结、悱恻、释然、肃敬……历史本身的丰富性和厚重感给了讲故事的人以发挥的空间,同时本着严谨的史学态度也觉得身上担重千钧,字里行间,首先是对作者严谨考据学术精神的敬佩,在此表达作为普通读者的敬意,毕竟胡说之书太多,在各种平台充斥的戏说架空之类的文字间,想寻得一点点踏实的文字是何等不易。

44、书中朱元璋的精明,于谦的正直清廉,张居正的刚正不阿,王守仁的无懈可击,孙承宗的神机妙算,都使我感慨万千,而真正令我仰慕的还是徐宏祖(徐霞客)。精于权谋的野心家、政治家,在朝野中明争暗斗,为了地位,、权力去陷害他人,而却忘记了自由,忘记了生活。他们眼中的成功就是排斥他人,跻身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他们被历史制度牵着鼻子走,虽然为历史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但他们的人生并不成功,并不幸福。我只羡慕徐宏祖!

45、一直到30岁之后,确切地说是在31岁的时候,他才感到佛系、道系都不靠谱。

46、中国阳明心学论坛主讲陈垂培先生的《读懂王阳明》图书一本(单卖都要24元),先到先得~

47、古今中外,古帖太多,各种颜体、柳体等等,甚至,学书法的人还自成一派,有了传承有了师门,自称哪一种体哪派,继承弘扬优秀的文化固然是好处,但是,以临摹来看,无论哪一门派,要想超越创始人,大概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换个角度,即便你超越了,别人也不认为你超越,因为创始人的字形字意才是标准。

48、合上书本,我还沉浸在书中《明朝那些事儿》的内容中,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49、直至今天,500年后的我们读来,仍然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50、吾惟幼而失学无行,无师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尔辈当鉴吾既往,及时勉力,毋又自贻他日之悔,如吾今日也。习俗移入,如油渍面,虽贤者不免;况尔曹初学小子,能无溺乎?然惟痛惩深创,乃为善变。昔人云:“脱去凡近,以游高明”,此言良足以警,小子识之!吾尝有立志说,与尔十叔,尔辈可以抄录一通,置之几问,时一省览亦足以发;方虽传于庸医,药可疗夫真病,尔曹勿谓尔伯父只寻常人尔,其言未必足法;又勿谓其言虽似有理,亦只是一场迂阔之谈,非吾辈急务;苟如是,吾未如之何矣。

51、但让我敬佩的,却是杨继盛。他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却遭诬陷下狱,不惑之年就屈辱故去。但是,他真的就这样死去了吗?没有,他的精神活了下来,名震天下,永垂青史,因为他的坚忍、顽强、正直。他也坚信:严嵩之患终有一日能予以肃清。

52、不过,很快就又兴趣转淡。他的文友们颇感惋惜,他笑着说,即便学如韩愈、柳宗元,不过为文人,辞如李白、杜甫,不过为诗人,都不是第一等德业。

53、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54、《王文成公全书》是清同治光绪间(1862-1908)浙江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明代王守仁。该书共三十八卷,收录了《宋子晚年定论序》、《修道说》、《大学古本序》等作品。

55、孤身一人,聚集兵力,宁王有八万兵力,王守仁8千兵力都没有,怎么赢。就是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王守仁凭借着他的智慧召集民兵,安排战术,平叛了宁王。

上一篇:程颢程颐读音【文案33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