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王阳明心学原文【文案53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03 14:42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王阳明心学原文

1、第34集:一个世界首富还需要心灵食粮吗? 

2、(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3、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4、王阳明说:“这‘未发之中’,也不是一般人都有的,体用一源,本体和作用是一个源头,有什么样的本体,就有什么样的作用反应。在情绪未发之前,能居于不偏不倚之中,发出来,就能发而中节,恰到好处,无过不及。如果看到一个人遇事没有‘发而中节’之和,就知道他没有‘未发之中’。”(王阳明心学原文)。

5、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的有识,大业可成。

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7、译文:君子生活在这世间,做的是他们可以做的那些合法正直的事情,不做那些不可做的违法乱纪、邪门歪道的事情。

8、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

9、译文:细节决定成败,不在生活中的时时处处保持警醒,谨慎小心处理每一件小事,早晚会因那些处理不周的小细节而贬损了自身原有的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良好声望,自毁了优良品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不得不慎。



10、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1、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2、1500年弘治十三年庚申,二十九岁。在京师,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上书《陈言边务疏》。

13、夫志于为利,虽欲其政之善,不可得也。志于行道,虽欲其政之不善,亦不可得也。

14、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15、(练为战,在路上)大学习、大研讨、大培训、大实践

16、《传习录》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17、让你不需要有任何古文基础,就能系统透彻地读懂“阳明心学”!

18、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19、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指的心,这句话是说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的心就知道这事是善还是恶。这无法推理证明,但可以举例子说明。比如,我们知道无缘无故打人就是恶,再比如,为了救人而击倒歹徒就是善。同样是打人,一恶一善,我们的心是明了的。

20、译文:君子生活在这世间,做的是他们可以做的那些合法正直的事情,不做那些不可做的违法乱纪、邪门歪道的事情。

21、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22、自唐宋开始的儒家大家,无一不对这个命题给出自己的解释。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朱子的理学观点认为理在物上。另一种是以陆九渊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理在心中。

23、王教授继而说,明清的科举考试,全部是以朱熹的理论体系作为研究学问和科举考试的依据,而王阳明的心学终于没有大行天下,并延宕至今。因而中国人的生命情感始终没有提升。

24、原文: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25、第43集:忍辱的境界:提升你的情商&逆商 

26、成化十七年(1481),十岁的王守仁离开了浙江,和全家一起搬到了北京,因为他家的坟头冒了青烟,父亲王华考中了这一年的状元。

27、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

28、译文:天地之间自有其生存法则,即为道。按照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可成万事、立生命;违背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必会自取灭亡。

29、第50集:什么样的人格,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30、1503年弘治十六年癸亥,三十二岁。来杭州西湖疗养,劝归虎跑寺已闭关三年的得道高僧回乡孝母。

31、(论文明,促融合)习主席经典演讲回顾之UNESCO25分钟,精辟论述中国佛陀教育,全面解读中国的和平发展观!

32、王阳明说:“‘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就是致良知。”你的良知知道自己不希望上级怎么对待你,致良知就是不要这么对待你下面的人。

33、《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34、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35、出处:《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明代·王守仁

36、1490年弘治三年庚戌,十九岁,余姚。受一斋先生所授“格物致知”之学,遍读朱熹著作,思宋儒“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格竹七日,无果,患咳嗽病。是年,竹轩翁在京仙逝,王华扶竹轩翁灵柩归余姚,丁忧三年。龙山公嘱咐弟王冕等人为守仁讲经析义,先生学业大有长进。

37、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38、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39、徐爱(公元1488——1518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陽明的妹夫,也是陽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陽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

40、1493年弘治六年癸丑,二十二岁。京师春闱,会试不第,首辅李东阳戏曰:待汝做来科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先生拈笔而就。有忌者曰:此子若取第,目中无我辈矣。归余姚,结诗社于龙泉山寺,对弈联诗。

41、就像“人之初,性本善”中所说的那样,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纯善无恶,这是一个人的天性。

42、译文:人事物将来的好坏成败都有其外示毫末征兆。如同看到一片叶子的飘落,就可以推知秋天的来临;看到低洼地里的水冻结成冰,就明白数九寒天到了。

43、知行合一之学,吾侪但口说耳,何尝知行合一邪?

44、儒学经典思想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内圣外王的核心组成部分。

45、(观后感)观看印度电影《嗝嗝老师》有感(下)——我不是阿三!

46、1508年正德三年戊辰,三十七岁。春,至贵州修文县龙场,途中收多名弟子,包括冀元亨(1482-1521)。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龙场作《瘗旅文》和《象祠记》收录于《古文观止》。

47、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十六岁,京师。先生感慨时事,屡次欲上书皇帝,被父龙山公止之。

48、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49、《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50、“此花与汝同归于寂”是出自明朝圣人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它的完整版本是“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你没有看到这个花朵的时候,这朵花对你来说就不存在。但是当你来看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对你来说就存在了,它的美丽和鲜艳色彩也有了它的意义,这朵花就不是你的心外之物,而是存在于你的心中。

51、为什么这本书这么难读懂?因为信息量太大了!

52、人和人是不同的,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恐怕在别人想象之外。所以不能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不要急于马上改变他,要花时间等待他。

上一篇:楚辞取名虎宝宝【文案34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