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1、摆脱没意义的饭局,乐得清静。远离看不起你的亲戚和虚情假意的朋友。
2、土豆和西红柿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但是他们走到了一起。因为土豆变成了薯条西红柿变成了番茄酱。感情亦是如此,没有天生就合适的两个人,需要的是彼此包容理解与改变。两个人在一起,一个厉害一个挨欺负的,懂得欣赏对方,懂得珍惜才能看到长久。
3、那就比她们更好呀,为什么总是去嫉妒不知道自己努力,为什么要让讨厌的人超过自己?你又不是哪里比她们弱,所以从此刻开始,不要再说什么明天后天开始,也不要再说吃完这一顿大餐再开始,只有此刻开始才来得及。
4、查理 · 芒格在《穷查理宝典》当中提到一个常见的思维误区(大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5、如果有人真爱你,那他无论忍受多少,都不会愿意跟你分开。那种嘴上说爱,其实离你越来越远的,不过是谎言。那种满嘴真爱,其实一点亏都不肯吃的,无非是路过。真爱,就是奔结果去的。没结果的,只能叫曾爱过。无论你爱过谁,结果只有一个。陪你到后的,才是真爱。
6、达利奥在自己《原则》一书中把一个人理想的做事流程分为了五步
7、回到开头的话题,为什么我们知道了那么多大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呢?
8、一个人的认知优势体现在他的真知跟熟知的比例:如果你头脑中净是一些熟知,基本上没有真知,或者说只能回答第一个问题,大量的知识只能经受住第一问,你的认知就没有优势。拥有“真知”的人是能够让自己的熟知经受住下一问,并且在下一问的过程中,用快的方法找到解决方案。接下来新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又能快速地去寻找新的答案。
9、其次:“过好这一生”有没有标准,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是过好了这一生。纵观古今中外,所有逝者,大都认为自己“过好了这一生”,哪一个走得不是毫无遗憾,心安理得。没有一个因对自己的一生不满,而返回重度。想想古人李白千古名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对任何一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生者,来到人间都是有用之材,凡无用的,也绝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强行来到人间,可以说“没有”。什么圣贤?什么酒鬼?在李白眼中,也不过“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罢了。
10、而我们自己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我每天这么努力,却仍然没能成功?
11、引导语:“我很好”不是指你终于熬到有了钱,有了朋友,有了人照顾的日子。而是你终于可以习惯没有钱,没有朋友,没有人照顾的日子。“我很好”是告诉他们,你越来越能接受现实。
12、从毕业到后来创业,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还好我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头,所以无论再怎么灰头土脸,我还是要去撞那些南墙。
13、再举个例子:九九乘法表,这个是知识还是常识呢?
14、后还有一个知行合一的问题,知不易,行更难,知行合一更是难上加难。
15、一个人不管有多好,首先他是你的,才有意义。爱情到后,不是比谁更出色,而是看谁后能留在你身边。所以,好的那一个,不是来自星星的你,而是来自身边的你。所谓一辈子,就是死心塌地的陪着你。
16、孩童喜乐少无忧,梦浴晨光,逐蝶观花尚秋月。未来皆可期,无限美好。而立知艰,身为父母亦有身父母。纵横捭阖奔命于四方,起落之间不曾有半点懈怠。
17、 情绪的发展还需要心智化另一方面的促进,这就是思维的发展,也可以说成思考的功能。
18、有些人懂得道理多,但似乎只是应用在与人聊天时的侃侃而谈。并没有真的将这些道理用于生活中。
19、虽说人类拥有理性,但为我们做事情提供动力的并不是理性,而是情绪,情感,激情,憧憬等层面的要素。
20、但我想说的却是,在践行道理的初期,“有了锤子全当钉子”其实是个不错的策略,一旦确定你想贯彻某个道理之后,完全可以用这个道理去思考生活中所有的场景,去套用所有你面临的决策和问题,能够用上你就用上,这能帮你更好地养成用这个道理思考的思维习惯,不能用上也能让你在这一轮反思总结的过程中明确这个道理的适用边界,前后不亏,值得一试。
21、当一个产业趋势出现的时候,就会出现大量玩家瞬间涌入的情况。他们之所以迅速进入到这个新兴行业,是基于他们的认知的。而他们的基本认知是两个:这里蕴含着巨大的机会;这跟以前的玩法不一样。但当你继续问第二层次的问题,他们往往就说不上来了,再往第三层次、第四层次、第五层次……你根本连问都没办法问。
22、你哭的惨的那天,一定长大了不少吧。总在失眠与嗜睡两极游荡,性格任性又狂妄,没人爱也不爱自己。要做就做坏的能在街上肆意大笑的浑人,也不愿做深夜里躲在被窝嚎啕大哭的小可怜。
23、当我们懂得一个道理的时候,却没有根据道理的指示去引领我们的行为,说明了三个问题:道理不是好道理;你没有懂;懂了但是你没有做。
24、在大众的认知里,似乎懂了就一定等于能做到。其实二者之间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
25、一个人所行走的范畴就是他的世界,北岛曾经这么说过。
26、不要乱猜女生的心思,毕竟哄的好是送分题哄不好是送命题。感谢素未谋面的朋友,隔着屏幕带给我的温柔。你自己都过不好这一生,却老喜欢给人讲道理。
27、包括我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肯定有读者在读的时候,心里会想:你说的这个道理,我知道,都是常见鸡汤罢了,我不用你教我,你也没资格。
28、所以学会主动去“笃信”一个道理然后用顺着这份笃信去影响自己的行为的确重要的。
29、问题来了,如何能够帮助我们突破这些限制呢?
30、心态也是决定你是否能成功的重要因素,并不是你努力就会成功,并不是你读书就一定会有所成就,但你别无他法,如果想要从逆境中走出来,你只能用尽全力去做,这或许是一种无奈,但是在奔往成功路途上的所遇所感其实才是人生美好的岁月。
31、其实,读书并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现实的利益和好处,读书这个行为仅仅意味着:我们没有完全认同这个世界和现实,我们还有精神生活,还有梦想,还有追求,还在奋斗;我们还不满足,还在寻找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另一种生活方式。
32、这段话给到我们的启发是:当我们碰到一个常识的时候,可以把它跟相近的观点或者相反的观点拿出来对比一下,找出来其中的同与不同,找出来各自的适用前提。
33、本子虽然想通但稍作对比就会发现仅仅用格言呈现的“无他,唯手熟尔”已经沦为了虽被传颂但却很很少被用来指导生活的“金句”,而“一万小时定律”因为披上了定律的外衣再加上一整本书关于适用条件、适用对象、使用建议的扩充,无数人便把他当成了指导人生发展的金科玉律。
34、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里说道:“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
35、吴伯凡老师说:我们可以把任何一个认知理解为一个物种,这个物种要面对的环境是一个或者一堆问题,你是否能打怪通关进入下一级,就等同于你的熟知是否能不断救赎,在通关以后逐渐接近真知。
36、此时,大脑便会开启奖赏机制,你都懂得这个道理了,收获不小了,奖励你休息一下吧。
37、(2)必须看得长远一些,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从基本的,微小的改变和练习计划起。
38、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莫过于此,虽然我们知道其中任何一个选择都不会对人生产生立竿见影的巨大影响,但无数个更好汇集在一起也许就能通向那个你理想中更好的人生,所以你得相信时间终将给你满意的答案。
39、或许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只有痛过才会长记性。那都是还小的时候,还年轻。等到你能听进去别人的话,去主动请教别人,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的时候,那就是真正的成长了,成为成熟的自己。
40、打造“认知优势”的的途径就是持续地经受提问,让那些认知体系里的“熟知”升级成“真知”。
41、这点在拆书帮帮主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书中,总结出了“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八大问题,帮助我们更好的落地应用。
42、相爱之后,谁都无法不会再遇到更心动的人,更有钱、更好看、更温柔,更符合期待、更懂你,你是缴械投降,还是坚贞不屈?所以,爱情绝不仅是冲动与激情,而是一份承诺。爱上你,所以对你有承诺,因为这份承诺,再心动也会把心中的荡漾,控制得波澜不兴。
43、确实,科比创造了历史,20年的职业生涯,33643分的成绩,5个总冠军,但除了这些,科比的身上有太多值得人们品味的东西了。
44、我近真的有一个大的顿悟,那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大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以前,我总是认为原因是大家缺乏行动。比如,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人与人之间大的差距就是知行合一的差距。
45、在拒绝这件事上,越简单越好,明明是别人需求自己帮忙,解释半天变成自己亏欠了别人的感觉,帮得上,想帮就帮,帮不上,就拒绝。人际交往,简单明了有时恰当,懂得拒绝,活得不纠结!
46、对普通人来说,即便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天才的程度。
47、只要一想起身边的很多人在以后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不再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玩耍,就想对身边的人好一点再好一点。
48、遇过的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就是你的人生格局
49、人们说自由到底是什么?难道是背离规则,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吗?一定不是的。
50、终成功的这些人,其实就是认知升级的速度和程度优,得以幸存下来,因为它们以非致命的代价——有时候甚至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快速实现了“认知升级”。
51、早起练球已经成为了科比的习惯,当然,这个习惯我们不需要掌握,但习惯的内在原则是我们需要熟练掌握并实践运用的。
52、通过“听过-听懂-理解-笃信”的流程完成基本的心理建设
53、高考是一次公平的考试,短时间能提升高分的方法原本就不应该存在。因为如果存在,那对于不知道这个方法都学生而言,高考就变得不再公平了不是吗。
54、真正有用的道理绝不是可以批量学习的鸡汤,而是涉及到价值观改变的重大冲击。
55、累了,你就歇会。缓缓了,有精神了,鼓起勇气,为了理想坚持……往前冲,当达到了某个高度后,你的激情又回来了。
56、 如果想过好这一生,光靠道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内心开始浮现“道理我都懂,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样的话时,就意味着我们要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尝试去探索、理解生命了。当我们能去思考除了道理以外的东西时,我们可以更多的去关注我们的内心,这才是我们的福祉。我们想要获得内心的成长,更多的则是需要在探索内心的过程中,有破茧成蝶的勇气和欲望,能忍受情绪的煎熬和攻击,再不断自我成长修复,从而寻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57、习惯是人生的总和,也是人生成败的关键,我们需要让习惯转化成为高效能,好在人生这个角斗场上赢得终局。
58、 每个人从小就被爸爸妈妈教导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每个人也都希望有个美好的人生,但当我们停下来看自己或周围时,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触:人生百态,世事无常,人生不如意的事竟然占了十之八九。如果再悲观一些,我们可能会感觉生活变成了“生下来,活下去”。
59、人生由选择构成,每一个选择背后都对应着行为,你所有行为的总和塑造甚至决定了你的生活,无论是好还是坏。想想我们平时究竟怎样定义一个人的呢?靠性格和行为对吧?那我们又是怎样评价一个人的性格的呢?还是看他过往做的事情对吧。
60、这其实也像我常对高三的孩子说的:“如果你选定了一个学习方法,就请长期坚持使用他知道他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常常不是方法不好或者没用,而是你没有坚持使用这个方法到他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
61、如果一个懂的道理,不是为了修正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的不当寻找借口,那么懂的道理越多,越容易偏离方向。
62、这一套流程很重要,因为他给了我们做事情完成闭环的可能,有了闭环我们就有了反思和优化的可能,每完成一次流程都可以在复盘中加深对“道理”本身的理解,然后根据实际的反馈进一步调优如何在具体场景中进行应用。
63、而如今,各种鸡汤层出不穷,励志的,理性的,情感的,正能量的,每一条都是那么的在理。但是,当我们看多了之后,已经变得麻木了。可能早以前,我们还会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或者说天才是99%的努力加上1%的天赋。但是到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把鸡汤挂在嘴上了。更多的就是在朋友圈,看到别人发的,然后看一眼,觉得很有道理。回想下自己的人生,的确是没有按照鸡汤上的这么做。但是下一秒,我们就刷过了这条说说,看别的更有意思的消息了。
64、我十有八九的欲言又止在日后想来都庆幸,而绝大多数的敞开心扉在事后都追悔。自己的情绪还是得需要自己去消化,成长始终是一个人的事。
65、事前不停的提问,事后不断的复盘是打磨概念,提升认知好的方式。
66、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
67、这个新闻发生在上海,丁婆婆已经是82岁的高龄了,在这个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刻,丁婆婆的儿子大卫却如同“巨婴”一般。
68、自以为是自己的想象体验。自以为是自己主观体验,自以为是自己感性体验。都不客观,不理性,不真实。
69、做好这件事有多重要呢?据统计,一个人每天将会面临总计两百次以上的选择,而这里说的每次的确就是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每一次。
70、上策:消除无知,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尝试,不断的试错,拓展视野,提高认知,等待真正懂得的一刻。
71、大家更喜欢讲故事的人,尤其是听过之后,还会感悟出一番道理。
72、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进步,提升自己的格局,改变自己的命运。
73、同时因为人生不能重来,关于选择的影响其实存在一个悖论:
74、“卧槽!这类事情居然可以这么思考!这种想法真的就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啊!不行!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傻逼了!我一定要尽快把这个道理在后面生活里用起来!刻不容缓!”
75、以前我总感觉,大道理知道了,只要我们按照道理行动就能够成功,就能够过好这一生,比如:我们都知道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写作的红利凸显,只要我们在各大自媒体平台上坚持写作,坚持上几年之后,起码也能混成个小V,满足我们做个副业,过个小日子总是能行吧?比如:我坚持了8年,确实达到了这种效果,完全可以让我实现自由职业。
76、为什么要听话,为什么不能就自己去撞了南墙再懂?
77、现实中,像王阳明那样,知行合一的人寥寥无几。
78、这也是为什么,努力并不总是有意义,只有找对了赛道,再去努力,才会得到正向反馈,激发继续努力下去。
79、不仅如此,考虑到这种教育持续的时间之长,几乎每个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把那些极其简单但是极其正确的道理翻来覆去地听了无数遍。
80、新闻中的大卫就是典型的依赖型人格,当然,这并不是个案,我们身边总是不乏这样不顾及他人感受,只考虑自我的人。
81、很多人大道理都懂,之所以过不好这一生,真的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行动吗?再往深了问一句:那他们明明知道这件事好,道理也懂,那为什么就不行动呢?难道是因为懒吗?
82、让我们回到这些人初始的时间地点,那时候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举全国智力去发展经济,那时候的竞争是比较小的,只要你愿意努力,都能获得不错的收获。当时的中国人学习成绩好的都出国留学了,回来发现房子都买不起,就会形成巨大都落差。
83、甚至感觉带来了一些负面情绪,总觉得别人太成功了,而自己无论怎样都还是这个死样子。
84、就是告诉我们,就算实现了人生目标,仍然是不可能消灭焦虑的,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总会有不同的焦虑事项,学习会焦虑考试、工作会焦虑业绩、升职了还会因为没时间而焦虑家庭关系。
85、达成这个目标我们靠的不是复盘和比较,因为压根做不到,而是逻辑和价值观。
86、很多人就是因为觉得再怎么努力都赶不上别人的天生而放弃,没有人让你和他们比,一开始就和别人去比,就是人生大的失败。
87、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不管你想不想修,你都在修。孔子有句话说:孰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哉?意思是:人要到外面去,一定要经过大门,出了大门走哪条路,是由你说了算的。
88、精辟的道理往往精炼且带有一些哲学意味,如果仅仅停留在“听过”那常常就会受困于“默认没用”或者“好像有用但不知道怎么用”的处境。可前面的例子已经让我们看到一个道理延伸开有了适用对象,有了适用场景,一切就会变得清晰可见且具有操作性。
89、我是王振宇,一名生活黑客,我相信“但凡有规律,凡事皆可hack”,学习如此,人生也如此,自我改变是我需要探索的话题。
90、既然是更大几率,那就有部分人实实在在正面对着“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困境,恰逢近来我真实地感觉到因为自己懂得的一些道理正一点点把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所以我想聊聊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以及更重要的,怎么样才能在听过了很多道理之后把人生过好。
91、当然,依赖性人格和父母并不是毫无关系,可要知道,或许我们无法改变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但我们能选择自己人生的道路。
92、就像你今天喜欢喝啤酒,明天爱吃冰淇凌,穿过一次的衣服就厌倦,恋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其实也只有你知道,三岁的布绒玩具到现在还抱着睡觉,心里的那个人也从来没变过。
93、“懂”不仅仅止于“理解”,还需要情感上的接受
94、事前不停的提问,事后不断的复盘是打磨概念,提升认知好的方式。
95、对一个知识的掌握程度,粗看差别不大,但细看差别大,黑格尔干脆把那些我们通常以为我们知道,但其实不知道的知识叫“熟知”,真正知道的知识叫“真知”。
96、侃侃而谈、满腹经纶,看似什么都懂,实际上什么都不懂,都在抄别人的经验总结;看似懂的东西很多,但如果与你的职场发展无关,没有一样东西与单位需求搭边,会的再多,也不能给单位带来经济效益,那有何用?
97、大道理人人都懂,但为什么听过那么多道理,我们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
98、“我懂这个道理但我选择不用”和“我压根不懂这个道理想用也用不了”之间的差距是明显的,其中思考角度、广度和深度的差异早已铸就了令人咂舌的人生差异。
99、首先我们从概念上说文解字了解一下什么是常识。
100、解释一下为什么说“听过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三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