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原文
1、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却找不做的理由,就是私欲。而如果每个人都秉承良知分辨是非,就都可以成圣成贤。(阳明心学原文)。
2、在《中西方哲学史》这本书中提到,“虽然王阳明说,天理就是良知,良知就是人心的本体。但是他没有解答人心的本体是什么?人心本体外的意念是什么?良知是如何形成的?良知又如何使人从动物变成人的?良知在人的艺术创造,科学创造,以及组织创造中的的地位又是如何的?良知在人类社会的革命与进步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3、另外就是左东岭的王学和中晚明士人,这算是整个明朝的思想演变史,是学术界的名著,但一般读者可能不大容易读的进去,但要了解王阳明是没法不去接触思想史的流派特色,而且和历史阶段必须有衔接,目前好的就是这本书,商务印书馆有再版,但价格贵。
4、●《象山文集序》从文字层面来看,是阳明先生在为陆象山的学说正名,但实际上,先生是借此文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
5、(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6、心得:遇到问题多思考,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多反省内求。
7、为什么阳明先生有如此惊人的洞察力呢?因为“先生立教皆经实践”,“古人言语,俱是自家经历过来,所以说得亲切。若非自家经过,如何得他许多苦心处?”
8、我们知道因为时代的特性和发展,让现在很多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都不是很了解,为了让这篇总结更有可读性,我也做了一点功课。
9、直到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完成了从朱熹理学到陆九渊心学的回归。
10、原因:当事情朝我不期待不认可的方向发展时,难免开口抱怨。
11、希望以上回应,能对您有所帮助,梦迪继续加油。
12、在别人看来可以大书特书,为之荣耀的军事成就,但在阳明先生看来,却是不要紧的小事。这是为什么呢?
13、谋食,一生只为了谋营生,种下的都是小因,终结小果,很容易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一生就这样滑过了。
14、(1)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②。”此心学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谓也;“道心精一”之谓“仁”,所谓“中”也。
15、心学的前身,事实上是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发明本心。明心见性。六经皆我心的注脚。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
16、王阳明心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7、老实说,传统文化不是咱们平台才能学,有很多地方都可以,也有很多人在研究和传播它。但在这里难得的是有一个严密的系统,在帮助我们学习践行反思,修身养性。
18、随着觉察越深,作为第三者观察者的感受越加清晰,即便有些事还不能瞬间转变行动,但会马上看到自己的意动,然后充满善意地“看着”她,以一种实体形象出现在我心里,微笑淡然任由她吐槽发泄,负面能量就消散的很快,掉在情绪里的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短了。
19、有句话被人误解许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重点在“为”,是成为自己的意思,而不是要我们自私自利。做好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
20、大家好,咱们11组的各位老师早上好,很高兴也很荣幸由我来开启新一周致良知的学习和践行,感恩与各位的相遇!
2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2、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3、因为社会风气日趋日下,“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无远近亲疏,皆昆弟赤子之亲”。
24、明武宗之从弟嗣,即后之上。号“嘉靖”。廷和为首之阁臣愿尽复旧之序与旧教。世宗帝非可任人摆布之,嘉靖之初稍忍,遂大开杀,以大狱、廷杖、黜等暴之二百位朝,至一百三十馀人收。谓持异者狠下盗,立人之断威。
25、但我们“说”不仅仅是在求认同,这只是我们思想梳理外放的一种形式。所以,越讲越明白。这里就要感谢陆婷老师以及咱们组的志愿者老师们给我这个分享机会,感恩!
26、就在这样的过程中,点点滴滴了解自己,世界也越来越清明,极少数的情况下会出现茫然,但很快就会想起自己的初心。
27、在本篇文章中,阳明先生提纲挈领地点明了圣学的本质,以及心学之源,并对“王道”与“霸道”做出了明确区分。
28、这个世界的进步就是不断有人提出异议,并且去证实它们,终才得到发展。有些事只代表个人,没有普遍意义。方法和道理并不是相互排斥,彼此不相容的,相反它们可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29、原因:自己很多时候很容易为做不到的目标或事找借口或抱怨,心性不够沉淀。
30、从诚意班开始就总是听到要完全的利他无我,可我总在想:没有我,哪来的他呢?
31、目标“针对不顺心的事,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
32、上不守朝,内外章奏,皆先具红揭上之东宫旧人投瑾,人谓“立帝。。自此始矣明帝数月、或数年不朝者。上以太监为朝廷之制,以“八虎”为首之阉d在朝廷发愈重者也,始为明有阉d治之。因上怠于政和之于信,因制了东厂、西厂。“军国大柄,尽归其手。。文武大臣不敢与之抗,大僚附炎势也,投身。“见刘瑾而跪者十之八。
33、宠辱不惊,为什么是人生的一个至高境界,是因为它本身能量就高,就在那个位置,吸引着所有对心灵品质有追求的人往前奔跑。此心不动,心生万法,应变无穷,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期待和向往的境界!践行不断!
34、“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道就是给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指明方向。这就是我们需要求道的原因。
35、①象山: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而其山形如象,故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镇青田村人。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36、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37、老实说,我不像一些老师在致良知上有异常巨大且显著的收获,这大概与我23岁时入门“身心灵”,而后进入心理学专业有关。但它的确促进了以往知识的整合。
38、坚持自我,可能被包括自己也没有分辨清楚的私欲,就比如博仁老师说所知障,学了一点就以为自己全部都知道了的暗自得意。
39、另外,要学先生的“心学”还是要先去了解先生这个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这里推荐一本,也是现在写出的一本“《千古圣雄王阳明之悟道》、《千古圣雄王阳明之行道》”后续还有《千古圣雄王阳明之弘道》,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出。出的这俩本写的也相对深奥,他里面蕴含了“儒、释、道”三家的精华在里面,我之所以认可这本书,是因为先生对“儒、释、道”三家都很精通,而作者可也站在这个角度去写出来,可见是有真才实学的。
40、乔白岩先生回答说,我赞同。等我稍年长一点之后,喜欢上了文词,一字一句都要去追根溯源,从宋唐开始,往往追寻到汉魏这些朝代。学习需要自己去深入研究。
41、这个时候咱们现在这个致良知组织有序的系统,就会推动着我们每天去刻意形成这样的习惯,这样的设定让知识落地,让我们真正能够做到致得良知,所以感谢致良知教育研究院以及所有志愿者老师们的担当和付出。
42、乔白岩名叫乔宇,号白岩山人,是阳明先生的一位故交,也是比他级别还要高的一位官员,特意来拜访阳明先生。
43、也就是说,王阳明自觉“格致”的功夫还没到家,于是昼夜端坐,一日梦到孟夫子,梦中王阳明鞠躬向夫子请教。孟子于是给王阳明讲“良知”,讲得详细亲切,讲得王阳明梦中不自觉的叫呼起来,把仆从都给惊醒了。
44、江西剿匪之后,阳明先生写信告诉弟子剿匪并不难,但是难的是如何教化人心,如何能长治久安,使得人民安居乐业。这就需要“人心正”。
45、阳明先生认为在具体情况下,要想知道怎么做,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研究行动的具体办法。但后来他的追随者们觉得直觉也就是本心,可以把所有事都告诉我们,包括知道怎么干。所以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部分。
46、这其实也恰恰是提醒自己每天都要读专业类书籍,一个之前没太在意的好处:阳明心学其实也是心理学的范畴。不知不觉,我已在做这部分工作200多天,不包括额外刻意阅读、学习。
47、功名利禄这部分原文中还讲到科举与修心的关系,就如博仁老师说它并不妨碍人工作学习、致良知,这句话我也有感触,之前听爱自然生命力赵原野老师说高考实际上真的是公平的制度了——它让寒门子弟可以有机会突破阶层。
48、后,博仁老师说一定是自己搞明白了才能够跟别人说清楚,这种这点我认同。
49、心得:抱怨的危害常常与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息息相关,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士气和凝聚力,会引起团队松散、分解、毫无战斗力,所以应该从自身做起,不抱怨杜绝负面情绪。
50、作者很客观地分析了王阳明天资聪明的各个侧面。02着重记叙了,王阳明竹子格物悟道,龙场悟道,和天泉悟道,并逐步得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四句教)。
51、李道夫是阳明先生的弟子,在《寄李道夫》这封书信中,阳明先生指引李道夫在传播圣学的过程中践行中庸之道。
52、如果我们在一开始就把努力的方向确定好了,就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把它们用在重要的事情上。这就是“以终为始,出手即巅峰”。
5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54、在这里,阳明先生提纲挈领,直接指出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找到自己的正知正见。学问方向要正,人生方向也要正。只有方向正,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否则,生活中很多打麻将的人,真是又精又专,但这样的专和精又有什么意义呢?
55、这就是为什么生活要有仪式感,孩子要有稳定的成长环境,换句话就是用它们塑造一个强大的内心,这样就不会被其他的事情牵移拉扯。
56、●“道心精一”之谓“仁”。阳明先生将“精”字落在了“仁”上,因为儒家的核心就是“仁”,要走进天下民众之中,以仁爱之心亲民、爱民,将“仁”字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57、⑮动亦定,静亦定,无内外,无将迎:出自程颢《明道先生文集·答横渠先生定性书》。
58、但大概也是认为生死本为内心的执念,只要能彻底的格物致知,体悟到“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生死的挂碍自然就不再是问题。也就是说从源头上彻底看到生死之根,如此生死的问题不解而解,因为“心外无物、物外无心”。
59、下次总结心得时,试着忘掉你的才华,忘掉您的抒情,针对您经历的这个案例,带给您的一句话收获到底是什么?这句话,说出来,可能看似不那么规整,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你自己知道那是心底的声音,你能感受到有种力量感在里面,然后把这种力量用到车间目标上,梦迪试试如何?
60、当然,王阳明学术也有其缺陷,清初学者也提出了批评,“明之天下,不亡于流寇,不亡于朋d,而亡于术”。
61、心得: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我们的人生中是尤为重要的存在,它决定你的成长、决定你的未来,更决定你存在的人生价值。不要在那些负面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62、目标“多敞开心扉,不把不高兴的事压心底”。
63、其实阳明先生初是追随朱熹理学思想的,花了7天7夜研究“格竹子之理”,也没有什么感悟,终放弃了“格物”这条路。后来被贬贵州,在那里顿悟,并对《大学》有新的认识和诠释,才完成了心学的思想体系。
64、阳明先生回答,“这岂是容易的啊!一般在高位上的人不讲究学业也很久了。从前卫武公九十岁时还向全国戒谕说:‘不要以我为老朽而丢掉我’。先生的年纪只有武公一半,功业却可以成倍,希望先生无愧于武公啊!我也岂敢忘却国士的交儆之诚呢?”
65、这些关于人心的意识结构,良知的内涵,良知的外延,以及良知的历史地位的研究都还没来得及展开。这是王阳明留给我们的一大片空白。却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契机。也就是说这上面有我们可以践行、发展、壮大甚至升级的空间。感恩阳明先生,也感谢研究院给我未来有可能成长的机会。
66、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67、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
68、明武宗三十一岁死,无子,亦无兄弟。明帝普短,非太祖太祖矣71岁,成祖棣死六十五岁,加上世宗、神宗,则惟上活了他人皆不过四十岁。
69、再读原文才真正留意到标题:年谱说明一定有二。一次功夫,没有办法凡事面面俱到,还好有每日阅读原文。先生在龙场悟道,也可以看得出他从小已经有很多的积累,量变到质变。灵光乍现的前提,首先要乾坤在内。
70、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71、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颗纯粹真诚的心,拿玉石来做比喻,就是纯,无瑕疵。心无瑕疵,即心中无贼。能看透世事者,心中自然无贼;能心无疑惑者,心中自然无贼;能心地坦然者,心中自然无贼。
72、案例:上周电商活动一开始就有跟生产计划沟通,考虑到生产机动性可能会出现问题,当时就跟审单和仓储沟通,分散到外仓,本以为这个事情就可以解决了,可2天后发现本仓还有大量订单,陈总也特地来问询此事。经几个当事人的沟通发现并没有把具体周期时间落地。一字一句之差导致了订单的积压,而外仓完全可以将这些货发完。
73、“身、心、性、意、知、物”是阳明心学比较重要的入门基础概念,而“知止定静安虑得”又是《大学》三纲修身践行的指导思想,把这些概念弄明白了就能达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