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王阳明为何在中国不受人推崇【文案78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02 14:49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王阳明为何在中国不受人推崇

1、王阳明问:“这要看黄金在什么地方。它在你手上,肯定是善的,可如果它在你胃里呢?”(王阳明为何在中国不受人推崇)。

2、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和“人人皆可成为圣贤”,而不必以程朱理学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以“觉民行道”代替“得君行道”,这是开启民智,统治者一定会加以禁止!

3、这让我想起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男主角兰彻的格言:“成全自己,人生自会成全你。”可谓异曲同工。

4、王阳明学说的重点是“心外无理”,“心即是理”,他认为程朱学派所主张的心、理二分是错的,宣称:“吾心即物理,初无假于外也。”朱子理学主张“理”是一种外在的,王阳明弥补其不足,主张将外在“理”移向内心,外在的变为内心的信仰。他也反对朱熹先格物后穷理的步骤,认为先知而后行,就会终身不行,也就终身不知,所以他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凡是不行的,“不足谓之知”,他的思想境界在当时可以说是一大突破。

5、朱熹之所以被看做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就在于他给出的解释已经达到了“我注六经”的巅峰。

6、这些对良知的赞美之词大有“良知在手,天下我有”的意味,良知真的无所不能吗?

7、同样在儒家思想上,无论是早期的孔孟、汉代的经学、宋代的理学,都要求一个人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儒学一开始是针对士大夫精英群体的,所以理论层次比较高。

8、徐爱说:“例子很多,比如大家明知对父母应该孝顺,对兄长应该尊敬,但往往不能孝、不能敬,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码事。”

9、只有当你真正做出了与之斗争的行为的时候,才算真正知道了“勇”;否则就只能算听说。听说与知道的差别就在于行为。



10、王阳明笑了:“粪便可以让庄稼生长,在老农心中,它就是善的。

11、孟子宣扬的仁政,同孔子提倡的“仁”一脉相承,他首先倡导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很超前的先进政治理念,当然也不会被后来的封建帝王所接受。但这种先进的为政思想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阅遍世事的人都明白,许多事情,一眼是看不到头的。一时春风得意,或一时折戟沉沙,都不会永远算数。只有不急不躁,气定神闲的人,才会是有长性,“熬”得住的人。熬是出发与成功的中间点,就好比茶需要慢慢泡才有味,酒要慢慢酿才香醇,生米要慢慢煮才会变熟。“熬”的过程,也是一种修行的过程。修内心的宁静,修处世的淡定。有磨练,才体现出成功的弥足珍贵。熬的不是岁月,熬的是心态。

13、王阳明马上解释说:“天生万物和花园里有花又有草一样。哪里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可如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

14、这便使得人们要理解陆九渊的思想,除了对儒学经书的把握之外,又必须具备相当高的禅学素养,由此更是增加了陆九渊心学的入门难度。

15、明朝弘治九年(1496年)的一天,京师城楼下的会试放榜墙被围的水泄不通。几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昂首阔步从人群走出,谈论着去哪里摆庆功酒。然而,落榜的大多数,却正倚着墙角掩面痛哭,捶胸顿足。唯有一人看到自己落榜却面无表情,旁人以为他悲伤过度。他却笑道:“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这个人名字叫,王阳明,中国后一个圣人。在他看来,人生本就是修行,科举只是修行的一步,即使这步落空了,他还有下一步要继续。

16、王阳明心学强调的是良知,他提出了无善无恶为一体,意思是世界其实是不分善恶的,但是因为人类文化,所以有了善恶,王阳明将这一认识拔到新的高度。

17、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国哲学把人定义为世界的参与者,并要求人把哲学理论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上。而西方哲学则将人定义为世界的旁观者,只是客观地描述世界的规律。中国哲学更像是人的生活方式,而西方哲学更像是一门科学。

18、王阳明说过这样的话:“在心体上不能遗留一个念头,有如眼中不能吹进一丁点灰尘。一丁点能有多少呢?它能使人满眼天昏地暗了。这个念头不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头也不能有一点。例如,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就不能睁开。”

19、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概念。俗话说,结婚,先要谈情说爱。一对夫妻,相互不爱了,充满怨恨,自然会分离。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莫不如此。究其原因,仁爱是建立一个共同体的基础。儒家讲仁爱,分两种,一是普世性的仁爱,对任何一个人持有相同的爱意,平等对待,曰公爱;一是对私人领域内的仁爱,有情分的厚薄,等差对待,曰分爱。国家,对于任何一个人持平等的仁爱,曰一视同仁,曰普同一等。因此,政府公务员之德为仁,仁、义、中、正、公,不能沦为分爱,只爱熟人。

20、 王阳明认为: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一个人要懂得,无论你在这个喧闹的世界有多少同类,也无论你走到世界的任何角落,你的内心只有你自己能够感受到。所以你要为自己负责,无论是善念还是恶念,都不欺骗自己,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做回自己,这也是诚的功夫。古人很多诚身的功夫,都是慎独的本意,都是在为自己负责

21、王阳明低调务实,不会讲出“融合儒释道三家之长创出心学”之类的话,与儒释道针锋相对。

22、人,一旦启动了庄子所谓的“机心”,会进入竞争状态,追求效率大化。实现效率大化,一是靠理性,或者说知识、科技;二是靠团体组织;三是靠内心动力。现代新儒学开山祖师梁漱溟认识到了中国文化在现代化面前的不足之处,因此将乡村建设运动的主旨定为八个字:“团体组织,科学技术”。其实,王船山在阐述“圣人传统”时早已言之。科学技术,是先圣的事情。团体组织,是中圣的事情。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团体组织、科学技术是基础,文化精神是灵魂,此即三圣之事。目前王阳明心学对于企业管理的贡献,仅限于内心动力,而对团体组织、科学技术的而言,必须依靠王船山了。或者说,在拥有团体组织、科学技术优势之后,可以畅谈王阳明心学。

23、这里所讲的一切情况都是私,唯有你自己清楚。这就是良知,良知就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你必须认真省察克治,心中万不可有丝毫偏离而枉人是非,这就是致良知了。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24、这是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掌握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利器——阳明心学。

25、王阳明也再次干起了“我注六经”的勾当,通过给《大学》重新做注解的方式来阐述对于圣人,也即是对于人本身的认知。

26、在受众群体上,王阳明推崇众生平等,甚至提出“百姓日用即为理”的革命言论,而且王阳明一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甭管是否如此,至少迎合了大众。

27、南宋大儒陆九渊把这种类型的解释统称为“我注六经”。六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六部先秦经典的统称,可谓是儒家的圣经。由于《乐经》已经失传,所以一般称为五经。所谓“我注六经”,就是通过给经典进行注释的方式来回答什么是圣人的问题。

28、虽然夹在朱熹和王阳明两位巨人间的陆九渊不怎么出名,但他的思想还是有督导之处。

29、建国之初肚子问题重要,开始重农抑商——肚子饱了,开始种植经济作物或家禽,同时进行小商品的交换,从而形成交易中介市场——随着经济作物发达,各行各业开始兴起——各种青楼业、腐败问题开始广泛出现——权臣出现、皇权陷落——内部反叛或地方政权强起。

30、怎么办?设计优良制度,成均。譬如说,王船山作为中华法系的重要法学家,提出了虚君共和、依宪治国、宽下严上的主张,这些思想是前所未有的创新。所以,谭嗣同说:“惟船山先生纯是兴民权之微旨。”现代新儒学开山祖师熊十力说:“儒者尚法治,独推王船山。案其言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子有无之外,以虚静统天下。远西虚君共和之治。此先发之矣。”王船山还有许多“成均”的主张,不一一不赘述。

31、以今日的眼光看来,是明朝各个方面都出了问题,让一种“思想”完全对此负责,有失偏颇。理性不足,生产力低下,一切都不平等,自然产生自私自利的分配方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又难以制衡权力、金钱,整个社会处于一个不均衡状态,当然会出大问题。

32、朱熹在第一个问题上,与陆九渊看法相同,世界都是实实在在的,也认为天理与人欲密不可分,但在第三个问题上,朱熹与陆九渊又有了差别。

33、该官员吃了一小惊:“难道在工作中也可以修行?”

34、编辑:阳明读书整理                   

35、很有正义感,对当时朝庭不作为,敢于上书朝庭整改,而导致流放贵洲龙场山区并差点丢了性命。这一行为就是因为有父亲在朝庭做官才有这个胆量,在当今社会是没有什么必要,可以看做出风头而以,但是他的指导思想是很对的。

36、席书一愣:“知行本是两件事,怎么能合一?”

37、孟子一样受牵连,孔孟并称,孔子都被打倒了,你孟子还想独善其身?

38、由陈晓雷执导,朱一龙、周海媚、陆剑民等知名影星联袂出演的电视剧《王阳明》,是截至目前一部讲述大圣人王阳明的影视剧作。

39、王阳明看着一位弟子说:“你胸中有个圣人。”

40、朱熹创建理学、陆九渊奠基心学,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王阳明却戳了戳自己胸口说:“都是一样的心。”

41、 学生恍然大悟,就说:原来慎独的独并不是指独处,而是指的独知啊。王阳明就说: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自身至此,人何往而不是独知。你开心的时候可以跟别人分享,你痛苦的时候也有人来帮你分担,可是没有人能够真正感受到你内心的感觉。

42、那么,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43、但陆九渊认为,既然理可以被我的心认识到,那么我为何不去探究内心,而要研究客观事物呢?

44、王阳明的“闪光点”,比较知名的有三点。一是在南赣巡抚任上的“剿匪”功劳,还当地百姓安宁。二是组织赣南地方武装,北下南昌平叛和活捉“宁王”。三是“心学”大成,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45、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谢志山据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据浰头,皆称王,与大庾陈曰能、乐昌高快马、郴州龚福全等攻剽府县。而福建大帽山贼詹师富等又起。前巡抚文森托疾避去。志山合乐昌贼掠大庾,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吴比战死。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隶战栗不敢隐,因贳其罪,令詗贼,贼动静无勿知。于是檄福建、广东会兵,先讨大帽山贼。

46、首先,四书五经并没有系统化地回答什么是圣人的问题。孔子自己也“述而不作”。我只告诉你们圣人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圣人到底是什么,还得靠你们自己分析。

47、再比如,在家里看书的时候,旁边有噪音。你的注意力部分地集中在噪音上时,就会觉得烦躁,认为噪音影响了阅读。而当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书上时,会在某一瞬间忘却对于声音的感知,噪音依然存在,但你却不受影响。

48、王阳明所提倡的“心学”在某种程度上与道家所说的“顺其自然”相仿,但相对于老庄的无为之态,王阳明推崇的是“无为之下的有为”,即以退为进大道至简的本真心态。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49、他们二位都说了,人性都是好的,但很可能被会被外界的物欲所蒙蔽,进而偏离了正道。

50、人时刻受到各种物质欲望的刺激,屈从于欲望就会遮蔽良知,丧失了成为圣人的机会。保持良知实际上就是要保持这种无私无虑、非想非非想的状态。

51、王阳明的弟子陆澄有个困惑,当然也是我们的困惑。他问:“静坐用功,觉得此心异常强大,甚至想着如果我们遇到某某事,必能轻松解决。可一遇事就蒙了,真是烦躁。”

52、只要一有时间,他就盘腿而坐,冥想悟学,还教当地蛮夷学习汉文,教化他们。

53、第二。王学主要的思想就是“知行合一”,虽然人人都知道,在一些方面这句话是对的,但是作为这句话的,也就是榜样,是很少的。不像基督教,你只要信上帝,信基督,就可以了,剩下的你自己想去。他们的榜样是上帝啊~!这没办法比。

54、当听闻陆九渊去世的消息之时,朱熹竟然率领门人前往寺中设灵位哭之,情真意切。

55、后世无数王阳明的崇拜者,为什么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辉煌事业?

56、总之,圣人说过什么不要紧,关键看我怎么解释;我是怎么说的,圣人就是怎么做的。每一次对圣人的解释都是对圣人的一次再创作。圣人是什么不重要,怎么解释圣人才重要。所有信仰本质上都是个解释的问题。

57、徐爱和席书一样,也不能理解“知行合一”,于是向王阳明请教。王阳明说:“空谈理论,你理解起来很麻烦,你举个例子吧。”

58、傅山《圣人为恶篇》讲到一个问题:不平等的东西,有各种理论依据,并且贴上了“善”的标签;平等的东西,既找不到理论依据,也被视为“恶”。怎么办?靠创造发明,靠圣人为“恶”。浙江宋恕是王船山的粉丝,“著书专为世界苦人立言”,可谓站立在公道上为“苦人”创造意义、理论依据。

59、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不能因为别人的诋毁和陷害而随别人的意愿去处理。

60、考试的前一年,为印证朱熹学说每一物必有其表里之原则,17岁的阳明花费了很多时间观察他家种的竹子,结果因为沉思过久而病倒。一直到9年后有一晩,他忽然领悟圣人之道必须以认识本性为基本,而不必随时求之于事物中。由于他有自己亲身的体验及领悟,从此他胆敢向当时儒家思想具的朱熹挑战:以“知行合一”为其学问的宗旨。假如他对本身的纯正动机、思考方式有所怀疑或顾虑,他能如此指导来向他求教的门人吗?

61、王阳明学说的总结,有他晚年所述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上看,中国思想的主流和学统从宋朝乃至明朝,全在程朱学派的手中,王阳明的学说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转折意义,它克服了朱子理学的不足之处,把理学推到了新的高峰。

62、从哲学来说,先要认识世界,再依据所知内化于心,之后依据心作出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先认识事物,产生事实判断,即“以理造心”、“心具理”,再作出价值判断,即“以心造理”。价值判断内化于心,即良知。良知是存量,应当不断扩充知识,继续储存。良知发用,呈现出来,是作出价值判断,即“以心造理”。

63、朱熹主张认识外在的“天理”,但是如果内心动力不足,则要安装王阳明的“良知”,才能持久行动。如果仅只安装“良知”,没有新知识,在面对新事物的情况下,“良知”虽有作出价值判断的追求,但是不能作出有实效的价值判断,完全无效。譬如,一个不懂开飞机的人去开飞机,虽有“良知”,但是“良知”无法产生效果。

64、更多精彩文章搜索并关注 fmxt211 (长按可复制)查看"历史消息"

65、故而,他的思想有着很浓厚的阶级性,他也压根儿没想过自己的思想能得到草根儿的认可,受众群体自然就少。

66、另一部分原因,就与心学本身有关了。知行合大家都听过,但实际上这话孔子讲过,还是在《论语》第一句话就讲过,叫“学而时习之”。至少在方法论层面,两者一个意思,而绝大多数人其实理解到这个层面也就够了。不过,先生离现在毕竟近一些,说的话也更好理解,而他总结的“事上磨”更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说话让人听得懂,这又为他获得了不少粉丝。

67、知识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带有抽象性,也具有偏差性,随时被推翻(证伪),而在实践中,已有知识在新条件下可能有效,也可能失效。有两位企业家似乎有点不自信,说他们理解的王阳明,未必“正确”。我说,不要太在意“错误”“正确”,而在历史上,“错误”的东西有效,屡见不鲜。在实践的过程之中,也不要太在意对书本“理解”的“错误”“正确”,只要行之有效,不必管“错误”“正确”。

68、1908年,蒋介石留学日本,目睹阳明心学在日本的盛行后,在日记中这样记载道:“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渡轮上,凡是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在阅读王阳明《传习录》,许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精义。”

69、人生如粥,熬出至味人生如熬粥,有一首诗这样说:“人生好比粥一锅,煎熬滚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张罗。”

70、有一天六年级的兰彻在做高一的数学题,被老师发现了。一问才知道,这个并不是真的兰彻,而是兰彻家已故花匠的儿子。小主人不爱学习,而假兰彻从小酷爱机器工程,经常偷穿小主人的校服去上学。被发现后,小主人的父亲决定将错就错,但是假兰彻后拿到的所有文凭必须给儿子。就这样兰彻可以继续学习,并考入了好的工程大学。

71、在东南亚,有一种捕猴子的陷阱。猎人把椰子挖空,放上猴子爱吃的食物,在上面开一个小洞,绑在树上。猴子闻香而来,爬上树,从洞口伸进去抓食物。结果抓食物的手攥成一团比洞口大,便拿不出来了。当猎人赶到,猴子不愿舍弃诱惑,只能被捕获。没有任何人抓住猴子不放,它只是被自己的执念所俘虏。做人也一样,心中的欲念使我们放不下,内心的执着使我们受束缚。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修行,是福,还是祸,只源于四个字:放下执念。

72、假设你在生活中被一个朋友冒犯了,朱熹会鼓励想想为什么,去大自然中观察,再不济你也要去四书五经里找一下孔子孟子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陆九渊则鼓励你,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如果你觉得这个朋友不值得交往了,那就散伙。

73、阳明心学之所以在大陆默默无闻,无非是以下几个原因:

74、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业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人觐,迁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书杨一情改之验封。屡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

75、提问:阳明学说吸收了很多佛教禅宗的思想,禅宗其实还是要通过出世试获得解脱。一方面,阳明心学中心跟理的关系来从禅宗思想得到借鉴,另一方面,儒家是入世,是要完成今世的功业,那它的关怀来自于哪里?

76、拿我们孝敬父母来说,陆九渊认为孝敬父母是天理,也是人的内心需求,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那是违背天理的,也是没有良心的;王阳明却认为仅仅是人的需求,不然天下逆子那么多,也没见地球从此停转。

77、王阳明把他的心学体系归纳为四句话,被后人称为“王门四句教”:

上一篇:狼团队有气势的口号【文案38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