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王冕传的意思【文案10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2-26 10:42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一、王冕传

1、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2、王冕好学如痴,读书不倦。常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渐深。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当时会稽一个读书人韩性,韩收他为学生,教他读书、画画。王冕青年时期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但考进士屡试不中,于是他满怀愤郁,烧毁了文章,流浪江湖,永绝士途。

3、王冕的梅作花枝繁茂、生意盎然、刚劲有力,对后世影响极大。主要成就是用胭脂作“没骨梅”,开创了写意花鸟新画风,并了花乳石刻印。

4、尤其擅长画梅,一生咏梅、画梅,号称“梅花屋主”。

5、王冕跟徐显是很好的朋友,王冕在路过吴中时见到了徐显。他跟徐显说,黄河将会倒流,天下也将大乱,所以他将躲入山中不问世事。由此可知,徐显跟王冕是不错的朋友,这种亲闻亲见的记载应该更为真实。

6、析言之,攸关王冕的生死,既存史料的分歧与矛盾,在在使得发掘历史真相难以取得定论。相形之下,反倒是《儒林外史》里的“王冕”,由于作者精心刻画,呈现了风格完整的理想形象,充分体现了艺术的真实性(authenticity)。盖吴敬梓所形塑的“王冕”,至能体现王冕的真精神(ethos)。王氏在晚年(乙未年,即1355年)所作《照水古梅轴》的右上方,自题《梅先生传》,即兴书写虚拟的“梅先生”,他人一望即知系王冕的自况之辞。《梅先生传》的文末,王冕借“太史公”的口吻总结道:

7、王冕书,传世多为行楷,用笔颇有涩劲,以真书略放,参以行书法,体在钟繇与欧阳询之间,巧拙互变,浪漫天成。其章法于字距、行距皆不着意布置,散布而任其自然,相互穿插揖让,如繁花万簇,与其墨梅意趣同出一种审美追求。故而自成一种书境。

8、上世纪八十年代,大白老师读小学时的语文课本,课文基本上是不标注出处的,而现在的语文课文基本上都规范地标注了出处,文章有删改的也作了说明,确实是一大进步。

9、对于王冕南归的原因,在朱彝尊所撰的《王冕传》中另有说法:



10、诸暨王冕,值大兵攻城,舁至军前,直言而死。此又忠义者之果于自决,非为上者之不优容也。(来集之《倘湖樵书》)

11、(1)父命牧牛陇上()

12、鄙视功名,酷爱漫游。

13、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

14、前元博士柯九思,爱将脂粉染梅枝。

15、此为传写王冕北游的经历。宋濂删去了编修叶君。

16、王冕之所以成为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他勤奋,刻苦,孝敬父母,爱学习,志向远大。

17、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18、徐显在这里把朱元璋的部队称为寇,这些强盗冲入王冕家时,王冕报出了自己的大名,没想到这些强盗竟然听说过王冕的大名,于是带着王冕去见大帅。写到这里,徐显仍然未点出大帅的姓名,只记录了王冕是如何劝这位大帅要行仁义之师,在徐显的记载中,转天王冕就得了病,几天之后就去世了,于是这些人把王冕葬在了山阴兰亭的旁边,墓碑上仅刻“王先生墓”这几个字。按照古人的习惯,若死者曾做过官员必然会刻上他的头衔,而此墓碑却并无官衔,说明王冕并未被朱元璋封官。

19、勤奋努力,苦心练习终于成才处处留心,发现生活中的美坚持不懈,哪怕处境艰苦也要坚持谦虚谨慎,成名之后不骄不躁

20、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二、王冕传的意思

1、《墨梅图》局部一故宫博物院藏

2、可是,这种劝导、教育,只是学生们爱学习的一个条件。学生们要爱学习,首先得有兴趣,然后还得有条件上学,老师还要教得好,考试别那么死板,等等。一个人爱上学习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辍学、厌学的学生还是能经常见到,原因也各种各样。

3、后世对王冕的熟悉,大多是本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该书第一回的回目是《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由回目可知第一回乃是《儒林外史》全书总的宗旨所在,而这第一回中所谈的故事,全部是跟王冕有关。

4、清代的金农在《冬心先生画梅题记》中也有这样一段说法:“扬补之甥汤叔雅,宋开禧间与弟叔用皆工墨梅,各出新意,谓之倒晕花枝。时有茅进士汝元亦擅名当世。叔雅画梅,曾见于吾乡梁少师芗林家,不愧逃禅叟(扬补之)。而叔用及汝元之疏枝瘦萼未尝睹者。”可知扬无咎所画梅花确实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以至于他的外甥等都开始学画墨梅。然而,扬无咎的墨梅虽然很有名气,皇帝却并不欣赏,比如宋徽宗就不喜欢扬无咎墨梅中所表现出的“逸气”,因为这种画法与当时的宫廷画梅方式相去甚远,所以宋徽宗嘲笑扬无咎所画墨梅为“村梅”。看来在宋徽宗眼中,杨无咎的梅花没有一丝的高雅,看上去像个村姑。

5、专家考证,多认为王冕一生不曾为官。流传于后世有关于他的故事多,下面只选讲几个反映他的学问与人格方面的故事。

6、其与高启(亢凡书作|明代高启《咏梅九首》欣赏)、刘基((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第一谋臣)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7、(1)同“垄”,田(2)践踏(3)拿

8、提示:点击上方"育德书斋"关注我们

9、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浙江金华人。元末即有文名,被朱元璋征为顾问。明朝开国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负责草拟诏令)。朱元璋即位后,逐步杀戮功臣,宋濂及早告老还乡。为了不使朱元璋产生猜忌,宋濂每年都要到京进见,表示忠心。但终于被贬谪而死。

10、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燥。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山,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11、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12、宋濂的《王冕传》说“冕屡应进士举不中”,但在《儒林外史》里却绝口不提王冕曾屡试不中之事,刻意将其塑造成无意仕进,“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门读书”的高士。按,文学创作本不须“秉笔直书”,与史实小大出入可也。

13、“慎处”即“君子必慎其所处”。意思是君子要注意自己所处的环境,与人交往要谨慎:要结交品德高尚的朋友,不要同不三不四得人来往。

14、你可能首先想到牧牛学画的故事。

15、(现藏浙江省图书馆的王冕像)

16、王佩兰在跋中这样叙述:“丙辰春,居武林,始获写本于鲍氏知不足斋,传抄既久,舛伪兹甚,因商正于朱青湖、戴鑑溪、张企晋诸子,付之剞氏。刻既竣,郭君春林自建州归,以所藏明陈章侯家旧抄本,重加校勘,愈益完善。”也就是说,嘉庆四年再刻《竹斋诗集》时,300多年前刊刻的骆氏本早已不存,所以参考了两套骆氏本的“写本”(手抄本):一是杭州鲍廷博知不足斋的藏抄本,一是枫桥郭毓珍藏的原属陈洪绶家旧藏的手抄本。既然是手抄本,虽然传抄过程中难免出错,但张辰的《王先生小传》必然存在,故不存在底稿缺失的问题。

17、(宋传(18))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18、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题目好像叫《王冕放牛》,说的是元朝末年一个叫王冕的小孩,家境贫苦,上不起学,七八岁就得帮家里放牛。他羡慕学堂里上学的孩子,就经常不管自家的牛,偷着去学堂窗户边蹭课,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他去偷听课,自家的牛没人管,就到处乱跑,踩坏了别人家的庄稼,父亲就责打他。他不为所动,坚持去偷听课。后来他还到寺庙里整夜借着长明灯读书,一点儿也不害怕。学得那么苦,收获也多,他就成了一个很有作为的人。

19、吴敬梓则在两橛之间,借文学创作,将王冕刻画成始终如一的高逸之士,了其艺术形象,并超拔于历史枝节的纠缠。在《儒林外史》里,王冕终选择躲避明朝征召,吴敬梓如此交代:

20、字迷朋友亦应如此,热爱作前提,信念作核心,思练作途径,坚持作法宝。唯有好学不倦,勤思不弃,勤练不烦,方能金石为开,有所建树。



三、王冕传节选

1、〔清〕吴敬梓著《儒林外史》,增补齐省堂全图本

2、……燕京贵人争求画,乃以一幅张壁间,题诗其上,语含讽刺,人欲执之。冕觉,乃亟归。谓友曰:“黄河北流,天下且大乱矣。”携妻孥隐会稽之九里山,号煮石山农,命其居曰“竹斋”,题其舟曰“浮萍轩”,自放鉴湖之曲。太祖既取婺州,遣胡大海攻绍兴,屯兵九里山。居人奔窜,冕不为动。兵执之,与俱见大海。大海延问策,冕曰:“越人秉义,不可以犯;若为义,谁敢不服?若为非义,谁则非敌?”太祖闻其名,授以谘议参军,而冕死矣。

3、宋濂《王冕传》的影响了国史,千百年来已成定论。但从王冕传记的撰写时间先后来考察,作为宋濂蓝本的张辰《王先生小传》显然要早于宋濂的《王冕传》。那么,张辰是不是第一个写王冕传的人呢?现在排除了宋濂,只剩下元代的徐显了。

4、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5、此为传写王冕的科考经历。张辰说“屡试有司,不合”,宋濂说“屡应进士举”,两者是有区别的。王冕立志考取进士,但考进士之前要参加县试、府试、乡试、会试,张辰说的“屡试有司”,自然包括会试在内的各种考试,所以跟宋濂说的“屡试进士举”是两个概念。王冕究竟参加几次会试,我们不能偏信宋濂,或许清代朱彝尊所谓的王冕“尝一试进士举,不第”是真的,因为此说与张辰的说法并不矛盾。

6、补之叔雅师此老,各占花枝互有得。

7、文言名篇《王冕传》,作者是大明王朝开国功臣——宋濂。

8、而《王冕传》的作者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更是政治家,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9、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10、到了深夜就拿出来读,然后摸着书说:“只要我不死,拿着这本书遇上明主,像伊尹,吕尚那样的事业就可以达成了。”当风和日丽时,他就拿着纸写诗,写上千首都不停,都是很有气势的,让读的人无不激动得毛发耸立。客人来了也不需要宾主之礼,聊一整天也不累。

11、有食物送来就吃,不用推迟。他很擅长画梅花,不逊于杨补之。求他画的人很多,他以画卷的长短决定需要多少米来换。有人讥笑他,他说:“我借此以养活自己,你以为我喜欢帮别人画画吗?”没过多久,汝颍地方发生起义,和王冕说的一样。

12、王冕为什么坚决不出仕呢?如果按照以上宋濂的说法,则是他能够看透世事,认定天下必将大乱,所以绝不踏入仕途。可是,元代徐显在《稗史集传》中所写的《王冕传》却有着另外的说法:

13、由此说来,张辰的《王先生小传》是迄今发现的、的传文。

14、(1)诸暨:今浙江诸暨市。

15、韩性对王冕悉心教导,让这位弟子成为了通儒,以至于韩性去世后,他的门人都把王冕视为老师的继承人。父亲去世后,王冕把母亲接入城中赡养,当母亲思念家乡时,王冕就穿着古人的衣冠驾着牛车送母亲回到家乡。然而不知什么原因,王冕却不愿意出外做官,宋濂写道:“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之为府史,冕骂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武,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

16、然而,宋濂的《王冕传》中却说过这样一段话:“未几,汝颖兵起,一如冕言。皇帝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谘议参军。一夕,以病死。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17、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18、好多古书上说,王冕不仅精于画画,还精通儒学与兵法等。他也曾参加过进士考试,落榜后,他就烧掉为考试所写的文章,从此,再不参加考试。他崇拜伊尹、吕尚、屈原与诸葛亮等人。一次,送母亲回故乡,他就照着《楚辞图》上所画屈原的衣冠,自制了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宽大的衣裳,然后穿戴在身上。他让母亲坐在牛车上,自己挂着木剑,挥着鞭子,赶着车,唱着山歌,从村上走过。村里的一群孩子跟着他边走边笑,母亲笑了,王冕也笑了。

19、简介:瑜伽课堂,文言文,生活小妙招。欢迎订阅哟~

20、该书采宋濂之说,故将王冕入列《儒林》,但不得不承认和其他史册的分类多有分歧。

【axxzhouaxxyyflongdd】四、王冕传宋濂

1、使者离开不到几百步,他倚在楼上长啸,令使者很惭愧。王冕多次考进士,但都落第了。他叹道:“这是小孩子都觉得羞愧的,我怎么可以沉溺于其中呢?”遂放弃了。他雇了艘船下东吴,过大江,进入淮,楚等地,游遍名山大川。

2、著作郎李孝光想把王冕推荐做府衙小吏,王冕骂道:“我有田可以耕,有书可以读,难道还愿意整天抱着文卷站在官府里,让人奴役吗?”他常住在小楼上,有客人来了,门童来报,他要客人爬上去,客人才可以上去。有使者经过越城,在马上要求见他,他拒绝了。

3、自题为梅花屋,尝仿《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入寂辄挑灯朗讽,既而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

4、简介:经典国学,知识热点。欢迎订阅哦~

5、此为传写童年王冕的好学。宋濂根据张传进行二次创作,设计了忘牛、牛踏农田、父怒揍、母劝说的情节,形象感人。但很遗憾,宋濂说王冕“听诸生诵书”不妥,因为“诸生”是秀才,七八岁的儿童怎么可能听得懂秀才读的四书五经?况且秀才读书的地方在县学宫,而不是在乡下。

6、宋濂尤擅散文,他推崇台阁文学(明朝太平盛世年间、追求雍容典雅、歌功颂德的应酬类体裁),文风淳厚飘逸,为后来台阁体作家的创作提供了范本。

7、此为传写王冕仿《周礼》著书之事。宋濂有删节,且设计了“秘不使人观”的细节,使得王冕的这卷书更加神秘。其实这不是王冕的本意,王冕的本意是如果自己活着能碰到英明有为的皇帝,那么他将用这本书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自己不幸去世了,也希望将这本书流传给后人,让后人实现自己未遂的理想。就此考察,说明后文提到的王冕“受知”于朱元璋是真实发生过的。

8、皇帝取婺州将攻越物色的冕置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死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9、自幼家庭贫寒,替人放牛为生,但酷爱画画,自学成才。

10、扬无咎乃是南宋的画家,在梅花技法方面颇具独创性。宋范成大在《范村梅菊谱》中说:“近世始画墨梅,江西扬补之者尤有名,其徒仿之者实繁,盖吴仲圭、王元章皆拥其法。”补之乃是扬无咎的字,范成大明确说,扬无咎以画墨梅名于世,有很多人学习他的画法,其中也包括吴镇和王冕。然而范成大是宋人,王冕为元人,他们两人之间相差一百年,范成大是如何得知一百余年后的王冕学习了扬无咎的画梅方法?这显然在时间上难以吻合,由此而推论起来,《范村梅菊谱》中记载王冕画梅之事,乃是后世增添的内容。

11、《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12、哪怕是讥笑之语,既然是出处自皇帝,那就是金口玉言,扬无咎索性以此来作为招牌,将自己所画梅花称为“奉敕村梅”。然而墨梅也不是扬无咎所创,因为第一次以墨画梅者乃是北宋的释仲仁。吴太素在《松斋梅谱》中称:“以墨写梅,自宋华光仲仁起。”《图绘宝鉴》中也记载仲仁“以墨晕作梅,如花影然,别成一家。”而赵孟頫也明确地说:“世之论墨梅者,皆以华光为称首。”

13、亢凡|林散之论书绝句三首

14、画梅用墨不用色,华光从来有笔力。

15、在张辰的《王先生小传》发现之前,宋濂《王冕传》的性毋庸置疑。而当张辰的《王先生小传》面世以后,宋濂的自当让位给张辰了。宋濂虽与王冕是同时代的人,且在诸暨白门义塾就读过一段时间,但宋濂并未见过王冕。史学界认为,宋濂记录王冕事迹时存在着材料的“二手性”,且宋濂喜欢用文学化的表达方式,这就难免有篡改历史的嫌疑。而现在通过比较两人写王冕的传记,一个真相很快就露出了水面:宋濂的《王冕传》是根据张辰的《王先生小传》改编而来的。也就是说,宋濂撰写《王冕传》是以张辰的《王先生小传》为蓝本的。

16、下面哪句话和文章中的意思不符?()A.王冕勤奋好学。

17、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他就把母亲接到越城区奉养。后来因为母亲想念故乡而回故乡,他买了头白牛,拖着母亲的车,自己则穿戴着旧衣服帽子跟在车后。乡间的孩童争相观看讪笑,王冕也笑。

18、安阳一个叫韩性的人听说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韩性过世,(韩性的)门人对待王冕就像对待韩性。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回到故乡,王冕买白牛来驾母亲的车,自己穿着古代的官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路旁笑,王冕也笑了。

19、痴迷读书,得遇名师。

20、王冕这个穷人家的小子,凭借自学和先生教学,一步步成长为一位诗文画奇才。他秉持着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儒家处事原则,好学上进,饱读诗书,待价而沽,希望有一天也登堂入室,位极人臣。他的隐居其实是为了出仕。他的狂放好像也是为了宣扬自己的名声,扩大自己的声望。他是一个很会营销自己的人才。当然,他也有自己的真才实学。他内心好像并没有太多的对怀才不遇的愤懑。他只是耐心等待明君三顾茅庐。他内心住着一位《三国演义》版本宣扬的“诸葛亮”。

【axxzhouaxxyyflongdd】五、王冕传文言文拼音

1、从古至今,被口口相传的狂人,大多数都是有大才的人,所谓“狂而有才”。否则,狂而无才,只能被人讥笑几下而忘记。

2、王冕于是离开家,到寺庙旁居住,晚上就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就着长明灯读书,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数是土造的,狰狞可怖,王冕虽然是小孩子,但他坦然似的什么都不知道,一点也不怕。

3、本文选自《书城》杂志2016年9月号

4、但在艺术再现上,王冕则别有一番意味。盖以历史人物作为文学创作的题材,虽仍存有大幅发挥想象的余地,但比起全然虚构的人物,多少受到时空与史实若干的制约,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莫若《三国演义》之于《三国志》。换言之,文学创作固然依违于历史的缝隙之间,却非完全受其范囿。视《儒林外史》为“稗官”文类的“闲斋老人”,便认为“稗官为史之支流,善读稗官者可进于史”,他举《三国演义》为佐证,说道:

5、王冕在家乡,可是个“偶像破坏者”。他曾有“爨下缺薪,则斧神像爨之”的惊世骇俗之举(陆容《菽园杂记》),又曾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宋濂《王冕传》)。而值得玩味的是,史传与小说各自如何交待王冕后的结局。细绎留存至今的文本,“王冕之死”极具争议,难下定论,大略言之,古今史籍不外归诸两大原因,也都各拥文献证据:其一突然暴毙,其二遇难而死。另有若明末散文家张岱溢出历史的神仙说(张岱纂《越中三不朽图赞》),则不予论列。

6、王冕《幽谷先春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7、这段记载里的王冕,年轻时仪表堂堂,对《春秋》三传研究得很透彻,也曾参加过科举考试,然而他考运不佳,铩羽而归之后,就烧掉了自己的文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并掉转头开始研究古代兵法。看来他认定只有通过研究兵法,才能在乱世中建功立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徐显在《王冕传》中写道:“至正戊子南归,过吴中,谓予言:‘黄河将北流,天下且大乱,吾亦南栖以遂志。子其勉之!’于是择会稽山九里,买山一顷许,筑草堂,读书其中。服古衣冠,或乘小扁舟曰‘浮萍轩’,自放于鉴湖之曲。好事者多载酒从之。”

8、现在,图书馆藏抄本里依然保留着张辰的《王先生小传》,我们通过比较宋濂与张辰两篇传记,推究王佩兰、王柱公、郭毓等人删除张传的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张辰的名望和地位不如宋濂;二是两篇传记放在一起有重复累赘之嫌。这个删除,在刊刻者看来或许是合理的,但它对王冕形象的损害却是巨大的,给后世王冕研究也带来了诸多似是而非的历史谜团。

9、此为传写王冕的孝顺。王冕父亲去世后,独自赡养母亲,张辰说是“间往郡城就养”,宋濂说是“即迎母入越城就养”,虽有区别,但区别不大。张辰的文字意在写王冕的孝顺,而宋濂的文字意在写王冕的狂放。

10、此为传写王冕孤傲的气节,即不屈服于豪贵。张辰的文字夹叙夹议,而宋濂则形象说事,惜乎连带删去了王冕的朋友圈里三个关键的人物,即宋璋、泰不花、申屠駉。

11、宋濂年轻时求学就听说过王冕的奇人奇事,说某天下大雪时有个狂人,赤脚登上潜岳峰,朝四面高呼:“天地间都是白玉合成,使人心宁清澈,好像马上就成仙一样。”狂人进城,戴着筛子一样大的帽子,穿着长长的拖地袍子,双袖飞舞,满街都是看热闹的哄笑声。狂人必有狂放的行为举止,不容易驾驭,正因为只有这样,才证明狂人有他的奇才。

12、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10)若不知。

13、此为传写青年王冕从师经历。张辰说得很客观,说王冕是后一个向韩性求学的人,韩性与王冕一见倾心,所以王冕成了韩性的得意弟子和关门弟子。而宋濂夸大其辞,搞出一个“韩性闻而异之”,好像王冕是韩性的“特招生”似的。王冕师事韩性,实际是追随韩性的学问(包括理学),而不是为了攻读举子业。显然,宋濂在传写这一节时,文笔太过简略。

14、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

15、此为传写王冕隐居九里。张辰说王冕隐居在“郡东九里山”,宋濂改成王冕隐于“九里山”,删节“郡东”,给后世造成了不小的争议,至今仍在争论绍兴九里还是诸暨九里,看到这里,就什么都明白了。王冕当年在郡东九里山可能买下了一片山地。古代五十亩为一顷,王冕种了五十亩豆,一百亩粟,还有一千株梅花,五百株桃树杏树,单这些土地加起来就足有几百亩,俨然现在的规模农庄了。而宋濂却将“顷”写成“顷亩”,后被各种传记传抄,竟变成了“种豆三亩,粟倍之”。此外,王冕在九里“结屋一处”,一定不止三间,因为除了住人,还要堆放农具、粮食等,而宋濂却将它写成“茅庐三间”。“梅花屋”的匾额是挂在庄园的小门上的,而宋濂却将它归属于三间茅庐上。细究上述两文的异同,差距极大。

16、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17、(6)安阳韩性:字明善,绍兴(今属浙江)人,其先居安阳(今属河南)。元代学者。曾被举为教官,不赴。卒后谥庄节先生。著有《礼记说》等书。

18、《三国》(演义)不尽合正史,而就中魏晋代禅,依样葫芦,天道循环,可为篡弒者鉴,其他蜀与吴所以废兴存亡之故,亦具可发人深省。(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

19、隐居期间,王冕也做好了出世准备。他曾经仿《周礼》写了一卷书,没事儿就拿出来读,想在将来有幸遇到明君,可以做伊尹、吕尚那样的大臣。果然,没多久,天下大乱。朱元璋打到王冕的老家城下,听说王冕是位高人,就请他做幕僚。王冕高兴地去了,结果仅呆了一晚,就病死了。可惜了。为他作传的宋濂说王冕相貌魁伟,长着好看的长胡子,诗文不俗,为人磊落,胸有大志,还没有实现就死了,令人惋惜。

20、元末诗坛具有写实倾向的代表作家当推王冕。他出身农家,一生未仕,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元末的社会现实有真是深入的了解。在当时,他以题画诗闻名,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是那些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元末社会的种种现状,如连年的水旱灾害、朝廷的急征暴敛、人民的辗转呻吟、官吏豪富的骄奢淫逸等,都在他的诗中都进行了真切的描写和尖锐的揭露。例如:“民人籍正戍,悉为弓矢徒。纵有好儿孙,无异犬与猪。”,“淮南格斗血满川,淮北千里无人烟。”等种种惨状,在王冕的创作中得以恢复,这是很值得重视的。与他同时代的诗人也或多或少地有这种倾向,如以追求艺术风格之独特性而著称的杨维桢,也曾创作了《盐商行》、《海乡竹枝词》等写实佳作。

上一篇:似花还似非花全诗【文案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