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郑燮的作者资料【文案10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2-26 09:56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一、郑燮传

1、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

2、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

3、范仲淹的义庄,稳定了个体小农经济,扶助了宗族内的鳏寡孤独和贫穷者,使其避免沦为无产游民,的确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善举。同时,义庄的设立,也有利于社会安定、减少犯罪,因而受到了朝廷的褒奖和政府的支持。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鉴于一些不守规矩的族人导致义庄难于维持的状况,上书皇帝,请求朝廷降旨,要地方官府对违反《规矩》的族人,“许令官司受理”。皇帝照准。这样一来,各地官员、士绅纷纷效法,竟然成为一种时尚。尽管设置义田、义庄也是封建家族加强宗法统治秩序的手段,但周恤贫困,使得许多穷苦农民免遭饥寒之罪,实在值得在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发展史上大书一笔!

4、出自清代郑燮的《满江红·思家》

5、读懂《红楼梦》才知道,什么是中国真正的贵族精神

6、他到五十二岁时才有儿子,起名小宝。他对小宝十分喜欢。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注意教育方法。

7、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靠卖字卖画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好。

8、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郑板桥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

9、郑燮,号叫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



10、1746年(乾隆十一年),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他在潍县八年,竟有五年发生旱蝗水灾,生民涂炭,哀鸿遍野。“(郑燮)官潍县时,岁欠,人相食,燮大兴官築,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籍邑中大户,令开厂煮粥,轮司之,有积粟者责其平粜,活着无算。……”(《清史列传•郑燮传》)在灾难面前,郑板桥以工代赈,兴修城池道路,招收远近饥民赴工就食,并责令邑中大户轮流开厂煮粥,供饥民充饥。他责令囤积粮食的大户要按平常价格卖给饥民,就获的人。他自己也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

11、传统里,词以婉约为正宗。板桥的词豪放与婉约兼容,豪放中蕴含婉约,婉约中可见豪放。婉约柔曼典雅、情景交融,豪迈才识放浪、真趣横逸。板桥在《词钞.自序》里说:“少年游冶学秦柳,中年感慨学辛苏,老年淡忘学刘蒋,皆与时推移而不自知者。”性由时进、随性铺陈,情随时移、情至词生。刚柔随之兼容,形神久之俱备。河北师范大学王灵芝在《论郑板桥的多重人格和诗词创作》里说:“板桥诗词潜在着一种真挚与怪诞、谦恭与狂怪截然相反而又浑然一统的精神力量。”

12、学习语文课本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主途径。我们要把课文学习好,那样才会以点带面,用课本课文的"点"去带动生活语文的"面"。课文是根,泛读是叶。

13、这时候,板桥的书法、绘画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现在,门庭如市,书画金贵,自此,他摆脱了经济上的困境。

14、李清照妇孺皆知,可她还有一不雅绰号,却少有人知

15、启功题裱边:板桥画竹多得之于残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故生动一如天然图画,然较眼前三竹,又多寄意瘦而劲秀,而拔欹侧,而准绳折转,而减清刚之气,其高雅操亦如板桥之为人。此图取象清劲,笔墨精妙,短长疏密,变化合宜,且屡见著录,题诗亦载于板桥集中允为乾隆任官时之佳作也。坚净翁启功敬识。

16、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

17、爱看只为重花品,富贵能留本色难。(洪存恕《看白牡丹》)

18、一次,萧炬在一位朋友家作客,朋友展示了自己创作的一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画。笔墨俱佳,装裱也好,只是因为画家没到过成都,不知杜甫草堂在平原上,把它画在了山脚下,背后是层层大山。他指出这一瑕疵,并代拟题画诗补救。诗云:“情钟少陵屋,还爱蜀山雄。两般难割舍,同写画图中。”为画家的构图,找了一个借口。画家连声说好,如释重负。

19、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靠卖字卖画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好。

20、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二、郑燮的作者资料

1、春山何似秋山好,红叶青山锁白云。(文征明《题画》)

2、“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士人追求的人生理想,郑板桥也不例外,在青壮年时期,他同样热衷于此,并为之奋斗不已,但他的科举之路却走的异常艰难。

3、我曾说,咏物诗与咏画诗同质,所以是很好的资源。比如历代咏花鸟的诗词,都是可能性的题画诗,不妨多读。例如菊花诗,除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谁比黄巢写得更好呢。

4、一位刚毅耿介的老者挂冠而去,身后却留下百姓无尽地牵挂;一位慈爱善良的长者,携妻儿老小,一路风尘;一位仙风道骨的先生,边走边看,边看边饮,边饮边歌、边歌边画、边画边吟……

5、“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行书曹操诗》轴(如同,现藏扬州博物馆)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此件写曹操《观沧海》诗,幅面很大,平均每宇有10平方厘米以上,字体隶意颇浓,兼有篆和楷;形体扁长相间,宅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拙朴扩悍,恰与曹诗雄伟阔大的风格相似。郑板桥曾在《赠潘桐冈》诗中称道自己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6、这首题画诗表达了南宋遗民归隐山林不与异族统治者合作的骨气。“北风”喻元蒙铁蹄甚明。郑思肖,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元军南侵时,曾向南宋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国土沦陷。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7、试举其情词代表作《贺新郎.赠王一姐》为例:“竹马相过日,还记汝云鬟覆颈,胭脂点额。阿母扶携翁负背,幻作儿郎妆饰,小则小寸心怜惜。放学归来犹未晚,向红楼存问春消息,问我索,画眉笔。廿年湖海长为客,都付与风吹梦杳,雨荒云隔。今日重逢深院里,一种温存犹昔,添多少周旋形迹!回首当年娇小态,但片言微忤容颜赤,只此意,难得。”婉约未糜绮丽,铺陈隐见胸襟,情芬芳而意缠绵,品率直而性豁达。

8、款识:南山献寿高千尺,劲节清风觉更高。积行人家天所佑,兰荪蕙种自能饶。乾隆丙子,写祝刘母卞太君八十荣庆,暨青藜年学兄教可。板桥郑燮。

9、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10、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

11、板桥小时一直受到父亲的教育和舅家的影响,他读书刻苦,且善于独立思考,读书广泛,他喜欢读历史、诗词、散文等。“少年游冶学秦柳,十年感慨学辛苏。”他不喜欢死读书,读死书,喜欢走出家门,面向大自然。二十岁时,板桥回到家乡,拜陆种园为师。陆种园品行高洁,文才横溢,书法很有个人风格,尤擅长填词。板桥就跟他学习填词。与此同时,他还结交了许多诗朋画友。由于板桥天分较高,学习勤奋刻苦,再加之名师尽心指点,书法、作诗、填词诸方面都有了名声,很快,他就成为兴化县有名的秀才了。

12、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面。

13、大家都知道郑板桥不仅是个办事公正的清官,而且是个着名的大画家。他的诗、书、画堪称“三绝”,他画的竹子和兰花,名扬四海,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迹。

14、款识: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踈踈,何必重重叠叠。乾隆辛未九秋,板桥居士郑燮。

15、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题水墨葡萄图》)

16、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

17、从此之后,板桥先生便立誓“从今不复画芳兰,但写萧萧竹韵寒”了。

18、“写取一杆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钓竿。”:公元1753年(乾隆十八年),六十一岁的郑板桥,以“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的原因辞官罢归。

19、他的画虽然是随意挥洒,却能妙趣横生。

20、“百姓谁不爱好官?”板桥对人民的赤子之情,百姓牢牢记在心上。“潍人戴德,为立祠。”(《郑燮传》)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家家画像以祀,奉祀他,祝福他。



三、郑燮的介绍

1、尚有跋语云:“大儿以为巧物,语余:‘远游时携至长安,作模样,供诸小儿之需。’不知此物天下无处不有也。”顺便说,齐白石题画诗接近口语,他早年请教名诗人王闿运,王说他的诗是“薛蟠体”,后来长进了,但接近口语这个优点却一直保留着。题画诗的语言,不能晦涩,一定要看画的人心令神会才好。

2、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3、要想学好初中语文,一定要注意课内积累:

4、扬州的画家李鳝曾作诗迎接板桥:“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来到扬州,板桥的住所成为文人、画家聚会的地方。名家都常来聚首,艺术交流经常开展,“扬州八怪”逐渐形成,板桥也成了和集大成者。

5、板桥骑着毛驴,带着书童,回到了扬州,开始了晚年卖画生涯。

6、郑板桥善画竹,这首诗曾题在多幅竹石图上,文字略有更改。“破岩”一作“破崖”、“乱岩”;“坚劲”一作“坚净”;“东西南北风”一作“颠狂四面风”,当然以“东西南北风”为好。竹子到处都可以栽,“咬定青山不放松”是说画上的竹坚持立根山岩,不畏环境恶劣。郑燮一生仕途坎坷,四十多岁进士及第,只做过短暂的知县小官。有印章曰“七品官耳”。《清史稿·郑燮传》记载,板桥任潍县(今属山东省潍坊市)县令时,逢山东大饥,人相食,毅然开仓赈灾,活民。因此而触怒上司,被罢免。百姓遮道相送,并建生祠以祀。竹石图正是其人格的真实写照,这首题画诗表达了作者遭遇打击而不改初衷的志向,写得个性张扬。

7、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郑燮《兰竹图卷》为纸本墨笔,纵7厘米、横41厘米,共分为四段。此作集诗、书、画于一幅,凝“气”“意”“趣”于一体,具有典型的文人画特征。

8、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著有《板桥全集》,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书法,自称为“六分半书”,他以兰草画法入笔,极其潇洒自然,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穷极变化。这幅“两歇杨林东渡头”行书,体现了郑板桥书法艺术独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顿之间尤为明媚动人。郑板桥别县一格的新书体,开创了书法历史的先河。

9、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

10、从来万事嫌高洁,莫怪梅花着地垂。(王冕《倒枝梅图》)

11、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

12、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

13、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

14、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燮《题画竹》)

15、题识: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而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老人郑燮。

16、郑燮继承了宋元以来的文人画传统,以写意花鸟为主要形式,以兰、竹、石为主要内容,把诗文题款作为绘画布局的组成部分,以诗配画,画上题诗,诗从画中取意,画又为诗作解,将诗、书、画、气、意、趣熔于一炉,实现了诗格、书风、画品的结合,成为“扬州八怪”中具有独特风貌的代表性人物。

17、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

18、——关注唐诗宋词天天读传统文化美刊——

19、从诗、书、画三方面综合来看,“扬州八怪”中的郑燮成就较高。《清史列传·郑燮传》中对他有“善诗,工书画,人以‘郑虔三绝’称之”的评价。学者马宗霍评价郑燮道:“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20、莫道英雄今没有,谁人看在眼睛中。(唐寅《题红拂图》)

【axxzhouaxxyyflongdd】四、郑燮资料简介

1、提示:点击↑左上角"西北书画艺术网"关注免费订阅!右上角分享收藏

2、他40多岁中进士之前,在扬州以卖画为生;60岁左右挂冠归来,两袖清风,仍以卖画为生!

3、三岁时,生母汪氏去世,父亲继娶郝氏,郝氏对板桥也很疼爱,可惜在板桥十四岁时,郝氏也去世了。板桥由乳母费氏抚养,费氏是他祖母的侍婢,感主人之恩,不顾自己的丈夫与孩子,而到郑家来共度患难。费氏视板桥为己出,每日清晨,背着瘦弱的板桥,到市上作小买卖,她自己饿着肚子,可总是先买个烧饼给小板桥充饥。后来,她的儿子当了八品官,请她回去享福,但她仍留在郑家。

4、“乞休归,囊橐萧然,卖书画以自给。……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郑燮传》)板桥辞官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靠卖字卖画为生。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

5、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6、课内积累是指如何学习课文并从中获得语文知识。语文课本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库,它上面的课文多是选自古今中外名家作品,很经典也很新颖,有一定的高度。

7、是同一个人清代画家、书法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汉族,江苏兴化人别名:郑燮出生地:江苏兴化出生日期:1622逝世日期:17022主要成就:“扬州八怪”之一

8、再举近人安徽洪存恕咏白牡丹的诗:

9、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

10、闽地疏梅蜀野栽,繁花堆锦闹春来。

11、宋代以前,诗是不上画的。今存晋唐古画上的题跋,是收藏者加的,并非画面构成元素,不能算数。清钱杜《松壶画忆》说:“画之款识,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之中。大约不工书者,多落纸背。”这种署款的目的是标明著作权,与制作(如兵器、石刻、陶瓷等)工匠的署款,情况差不多。与今日油画家的署款,情况也很类似。

12、郑板桥对于女儿也关心。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女儿在诗画方面也达到了相当水平。眼看女儿就到出嫁年龄了,还未找到合适的对象。他主动为女儿选择了对象,并且一反婚事大操大办的传统,自己亲自将女儿送到男方家里,让男方家人做了几个小菜,以示庆贺。当他要返回时,才告诉女儿说:“这就是你的家,你就安心在这里过吧!”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儿婚事的祝贺,特意作画一幅做为嫁妆送给女儿,在这幅画上,他题写了一首小诗说:“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惭吴隐奁妆薄,赠尔春风几笔兰。”郑板桥注意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

13、绝艳惟凭素压丹,开从春后百花残。

14、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以教家立范、“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宗旨的家训教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国人的伦理道德,对拓展儒家思想社会教化领域,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5、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16、风尘三侠,是明清画家喜爱的人物题材。唐伯虎的诗措语之通俗,之接近口语,甚至超过齐白石。“莫道英雄今没有,谁人看在眼睛中”,像明代吴门四大才子的话么。但语有所本,也就是我常说的“贴着书本走”。杜光庭《虬髯客传》:“隋炀帝之幸江都也,命司空杨素守西京。素骄贵……每公卿入言,宾客上谒,未尝不踞床而见,令美人捧出,侍婢罗列,……当公之骋辩也,一妓有殊色,执红拂,立于前,独目公。”所谓书卷气,就是指的这个。

17、古代的思想家们无不强调仁与爱的统一。仁爱的根本要求是爱人、助人、利人。这一传统在家训文化中可以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释和发挥。

18、“落拓扬州一敝裘,绿杨萧寺几淹留。”那时,板桥在扬州,住的是寺庙。衣服破了,是同为落魄的歌妓帮他缝补,患难之中,足见真情,他的一首《悼亡妓》,纪念了对那位帮助过自己的歌妓怀念之情:“楼闲别语太凄清,乍忆长生七夕盟。绝代可怜人早死,十年未见我成名。”

19、另一次,他照此办理,解决了另一个画家的难题。那是一幅梅菊图。中国的花鸟画本来可以不计较画中物体的时序空间,王维就有雪里芭蕉在前。不过有人当场坚持认为梅菊不能一起开花,弄得画家懊恼,欲毁其画。萧炬仍建议题诗补救,代拟诗曰:“我敬寒梅骨,也怜秋菊香。恐随时令去,合入卷中藏。”使问题得到化解。

20、由于这段经历,范仲淹深知穷人生活的艰辛,于是他创立了为宗族共同体谋福利、抚养族人的“义庄”。义庄的得名与义田联系在一起。义田是由宗族中的一户或者同族人共同拿出若干田地,将收取的地租用来赡养同宗族的贫穷家庭。后来进一步发展,又在义田内建筑房舍,逐渐扩大成为庄园,称作义庄。范仲淹先后在苏州和吴、常两县置田亩立义庄,用义田的收入来救济贫穷的族人。为了教育自家子弟勿独享富贵而置族人贫苦于不顾,他还专门写了《给诸子书》的家训予以训诲。

【axxzhouaxxyyflongdd】五、郑燮是什么之一

1、1:行大事者不拘小节。2:心宽天地宽。豁达,才会快乐。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懂得包容,才会赢得朋友。

2、二是旨趣迥异,别辟蹊径。

3、据说,郑板桥早年学书相当刻苦,写众家字体均能神似,但终觉不足。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这无意间说出的一语双关的话,使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独领风骚。于是,他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摇波驻节”,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

4、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5、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

6、(图)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1月22日),"燮"读音xieˋ,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

7、题识:石虽不言,爱此新竹。竹不能言,爱此山麓。老夫满袖春风,为尔打成一局。板桥郑燮,乾隆壬午秋七月。

8、题识:扬州鲜芛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板桥郑燮画并题。

9、”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

10、清代书画家郑板桥自幼家贫,为官以后生活条件才得改良,但他并未将所得俸银留作自家使用,而是要堂弟分给亲友、乡邻。《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的家信,至今读来仍令人嘘唏不已,赞叹其高风亮节。信中谈及族人吃糠咽菜的贫困生活时写道:“每一念及,真含泪欲落也。汝持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他并且开列了这些族人及亲友、同学的具体名单,要求堂弟将俸银全部分完:“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大数既得;其余邻里乡党,相周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据《清史列传·郑燮传》记载,他这种乐善好施的行为直到晚年都没有改变:“晚年归老躬耕,时往来郡城,诗酒唱和。尝置一囊,储银及果食,遇故人子及乡人之贫者,随所取赠之。”

11、有时他还夜间查巡,这时候,他仅叫一个衙役提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

12、三是吊古摅怀,尤擅胜场。

13、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

14、三十多年前,那时的板桥只是个秀才,他曾设馆教学,勉强维持生计。1723年(雍正元年),郑板桥的父亲去世,他已有了三个孩子,生活更加困苦。为了生活,板桥弃馆,来到扬州卖画。那时的板桥,穷秀才一个,无名无望,卖画十年,门可罗雀。

15、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在写诗写字之余就画兰花和竹子。他的画虽然是随意挥洒,却能妙趣横生。

16、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题菊花》)

17、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

18、出自:《清史列传·郑燮传》。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今江苏扬州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卒于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享年七十三岁,他历经康雍乾三朝盛世,是清代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扬州八怪”之一。

19、中国正在消亡的25个老行当,个个让人怀念,你经历过几个?

20、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

上一篇:王安石在相位阅读答案【文案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