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118句郁达夫简介及作品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10-12 10:20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郁达夫简介ppt

1、郁达夫简介及生平事迹500字

(1)、郁达夫初学经济,后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初曾发表过一些旧体诗。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筹建组织了注重自我创造、反抗社会黑暗、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团体创造社,与郭沫若同为创造社的骨干分子。

(2)、虽然登报道歉,但郁达夫的疑心病还是越来越重,整天胡思乱想。1938年,郁达夫带家人去新加坡为《星洲日报》做抗日宣传工作,因多种原因,王映霞再一次和郁达夫分居。

(3)、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

(4)、这些苦闷情绪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和渗透:追求异性的爱情而不得,因此对轻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愤慨,同时热切地希望着祖国富强起来,这三项内容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格局。小说的基本情节是这样安排的:路遇——自戕——窥浴——野合——宿妓。

(5)、“我的所有誓言都是真心实意,至少在这一刻,我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总用这样的话来表达对一个女人的喜爱,是的,这一刻是认真的,但是下一刻、下下刻呢,指不定在某个时候就变了。

(6)、(师生齐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1935年1月18日,日军诬称驻守热察边区的宋哲元部第二十九军有碍行政,要求将察哈尔省沽源以东、长城以北地区划归热河省。随后,不断地向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相继制造了两次“察东事件”。

(8)、“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还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9)、这对郁达夫的文学创作有直接的影响,正如他所一直主张的那样,“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10)、写于1935年9月的中篇小说《出奔》是郁达夫所创作的后一篇小说,这篇作品不同于以往的写作方式, 把视角从知识分子类的"我"投向了整个社会, 不仅要反抗社会,而且要呈现一个时代, 使作品具有更深厚的内涵。

(11)、向现实靠拢的阶段周作人曾指出《过去》中的"作风变了",可以说1920年后期写的《过去》开始摆脱"自叙传"模式,但一般认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转向写实、走向工农的标志是1924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

(12)、1920年-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13)、屠狗犹拼弦下命,将军偏惜镜中头。——《过岳坟》(儒家误国,不外如是)

(14)、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

(15)、“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16)、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17)、王映霞起初是纠结的,郁达夫的气质与才情让她着迷,然而一位有妇之夫终究不是一个好选择,更何况追求她的人不计其数。不过,郁达夫的才华却让他占据上风,他不断给王映霞写信,信中往往会有几首情诗。王映霞正处于少女怀春的年龄,看到郁达夫这样的情话,不免动心,于是毅然决然的嫁给了郁达夫。

(18)、1936年郁达夫去福建任职,王映霞没有随从跟去,从此,两个人开始了分居的生活。为了躲避战乱,王映霞带母亲和孩子避难来到丽水,认识了浙江教育厅厅长许绍棣。看到王映霞的美貌,许绍棣拼命追求,声势浩大,这样的消息也传到了郁达夫的耳朵里。郁达夫立马把王映霞接到身边。从此,郁达夫心里有心结,起了疑心。

(19)、不论是《沉沦》里的他、《茑萝行》的我、还是《茫茫夜》里的于质夫、《烟影》里的文朴……这些主人公总是一副灰白色的面孔,有着高高的颧骨和深陷的眼窝,总是消瘦得可怜,不是穷困潦倒、就是自卑抑郁。《茑萝行》中主人公把自己的孩子称作“悲剧的出生”,恰恰是郁达夫自传中对自己的形容。郁达夫将自己的形象——至少是他所认为的自己的形象化作笔下的人物,写着他们的悲剧故事,也是对自己的剖析、讥嘲和怜悯。 郁达夫笔下的情感是“颓废有原,悲切有因”。曾有人评价他的创作风格“犹如林黛玉一样,有着一种“病态美”,不是正常的绯红,而是高烧、肺病过后凄惨淋漓的红晕”。

(20)、郁达夫为躲避国民d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2、郁达夫简介及作品

(1)、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2)、郁达夫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

(3)、但是留过学的郁达夫对孙荃是看不上的,在他眼里,孙荃不仅相貌普通,还和普通的乡下女子一样粗俗。

(4)、跟大哥到了日本以后,开始也是让他学西洋技术和医术,他却也跟鲁迅一样选择了“从文”的道路。作为“支那人”在日本也处处低人一等,于是通过文学呐喊“祖国啊,正因为你的无能和不够强大,才让我过的这般不好”“祖国啊,实力害了我,是你的弱小让我沉沦”...... 想通过这样来激起国民的抗争之路。

(5)、1913年9月到日本留学,次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郁达夫后来弃医从文。1921年6月,成为创造社发起人之郁达夫担任《创造》季刊创刊号的主编。

(6)、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7)、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郁达夫赶忙赶到车站去等王映霞,没有等到,便追到了杭州,因为不知道她家的地址,他只有在寒冷的街头乱转期待和她偶遇。

(8)、难掩激动,郁达夫对王映霞说:“我觉得从前在什么地方见过王小姐,好生眼熟。”

(9)、一个是热烈激情的才子,一个是才华斐然的俏佳人,无须多言了,情爱如春回大地铺满心间。

(10)、《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d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

(11)、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她便从老师的口中得知了鲁迅,郭沫若,以及郁达夫等人,没想到,他竟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12)、北方人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13)、这份感情陷入了绝望的境地,雪上加霜的是,不久,王映霞和一个杭州男人订婚了。

(14)、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15)、作者用浅白直露的写法描写的小说的人物多为知识分子,比如《沉沦》中描写的主人公是一个留学日本的 青年知识分子饱受当地学生的歧视,而又与同期留学生又格格不入,性格内向且懦弱胆怯,承受着弱国子民的伤痛,无法把握自己命运,成为时代悲剧下的"零余者"。

(16)、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17)、碧桃三月花似锦,来往春江有钓船。——《自叙诗》

(18)、但是这种不甚满意的感觉,在他和孙荃的慢慢接触中,渐渐冲淡。因为孙荃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熟读经书,也会写诗。他对她的看法有了改观。

(19)、关于他俩的一段爱恨情仇,当时也是轰动一时,影响力极强。在这里我只是简单的轻描淡写的描述一下。

(20)、一如著名剧作家夏衍说,郁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3、郁达夫简介及生平事迹100字

(1)、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与郭沫若所代表的叛逆、反抗、英雄式的“普罗米修斯型”浪漫主义者相比,郁达夫可说是消极感伤的“维特型”的代表,《沉沦》中的主人公。

(2)、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学生默读并回答:第四自然段写了北国的槐树,第五自然段描写了秋蝉,衰弱的蝉声更是北国的特产,第六自然段写了秋雨。第十自然段写北方的果树到了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三自然段还写了秋天院落。(教师板书:秋槐、秋蝉、秋雨、秋院)

(3)、梦到阑珊才惜别,秋到我辈独无情。——《梦醒枕上作》

(4)、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5)、民国的这些享誉国内外的才子,大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才华和风流并行。

(6)、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7)、当31岁的郁达夫见到19岁的王映霞时,他立刻沉沦了,眼看这位被誉为“杭州第一美人”的女子,让已经成家立业的郁达夫却体会到了爱情的感觉。包办婚姻毕竟不是郁达夫这样的才子能够真心对待的,当他喜欢上王映霞以后,便不顾家中的妻子与儿女,对王映霞展开疯狂的追求。

(8)、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这两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南国之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9)、本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作些作者情况和背景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围绕文眼“清、静、悲凉”,体会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理清文章结构,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

(10)、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

(11)、选出你有感触的一幅画,结合自己的体味进行鉴赏。

(12)、《沉沦》这篇小说在抒情艺术上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两点:

(13)、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中客观景与主观情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

(14)、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女伤春,士悲秋”的传统,这“士悲秋”说的是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种悲秋情结。翻开文学史册,有多少人行走在秋风秋雨之中。有人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他感到的是无限的壮美!此人是谁?()有人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感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此人是谁?(杜甫)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15)、郭沫若回忆说,“在友人中像达夫这样的遭遇是很罕见的”。郁达夫遭逢这样的人生境遇,使得他的作品充满悲观主义色彩。因为他敏感、多情、自卑,所以他很少直接针砭时政、批判现实,而是通过对自我的剖析、个人经历的描述,借以抒发某种思想和情绪。

(16)、《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17)、兴许恋爱中的人会智商变低亦或变成傻子,婚后,他们幸福无比。郁达夫竟一刻也离不开映霞,有了她就欣喜,天高地也阔,离了她就沮丧,痛苦欲绝。为了保住这份得来不易的爱,他竟然公开发表了《日记九种》,暴光与映霞的情事,甚至连一天接吻几次,哪一次亲吻长都写的清清楚楚。

(18)、两年后,他旋即创作了《春风沉醉的晚上》,这部作品有格外动人的力量,他将笔对准了普通工人生活和情感的困惑,反应了普通大众的心酸和抗争。可以说,他是国内早的一批现实主义作家。

(19)、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20)、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4、郁达夫简介200字

(1)、郁达夫生于光绪二十二年(农历丙申年)十一月初合公历1896年12月7日。徐志摩生于光绪二十二年(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十三日,合公历1897年1月15日。两人只差一个月零几天。过去中国不说公历,像他们这样旧历同一年出生的,就是同庚,也就是同岁了。

(2)、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下。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3)、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4)、席间,开怀畅饮的郁达夫忍不住用日语问孙百刚道:“我近来寂寞得跟在沙漠里一样,只希望出现一片绿洲。你看绿洲能出现吗?”夫妻俩一听,就知道郁达夫是看上王映霞了。

(5)、12年的婚姻,终在恶言相向中散场。当年才子配佳人的典范,终以凄凄惨惨告终。

(6)、就在他们在上海欢欢喜喜订婚时,孙荃正在北平生产她和郁达夫的小的一个孩子。

(7)、(师生齐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同学们这是一篇文辞优美、感情浓厚的抒情散文,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通过回顾秋天的诗歌,调动学生的已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美文美读

(9)、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这些,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

(10)、她24岁嫁给郁达夫,虽然相比王映霞,她才华不出众,样貌不出挑,但也是大家闺秀。

(11)、基本信息名称《故都的秋》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感情浓厚,文辞优美。作者郁达夫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故都秋的深深眷恋之情。文中的秋景融入了作家深厚的情感,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本文可以说是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学情分析高一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学过了一些散文名篇,如《紫藤罗瀑布》《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等,但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而较少主动分析和鉴赏。因此,我把本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定位在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逐步形成鉴赏散文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学会鉴赏散文。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学会鉴赏散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逐步形成鉴赏散文的能力。难点知人论世,准确把握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情。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文主要采用教师导学法、问题讨论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地主角。

(12)、终于熬到日本投降了,郁达夫很是高兴,但他还是很谨慎的,很少外出,因为当地苏门答腊仍在日军控制之下,周围也有很多日本的特务分子。在1945年8月29日那天,来了个讲印尼语的青年,说有事请郁达夫出来商谈一下。郁达夫随青年出去了几分钟,又回来对客人们说:“我出去一下就回来,你们请坐一下。”说完就出去了。但此后就没有回来。他神秘地失踪了。后来,朋友们从棉兰的联军总部获悉,郁达夫已于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武古丁宜的丹戎草岱荒野中,或是在武吉丁尼秘密隧道中被推下后面的万丈悬崖而亡。殉难时仅50岁。

(13)、自古文人多情,郁达夫一直在追寻,但是却从未拥有真正的爱情,只留下美人的泪和自己的伤痕。

(14)、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1913年9月到日本留学,次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郁达夫后来弃医从文。1921年6月,成为创造社发起人之郁达夫担任《创造》季刊创刊号的主编。

(15)、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人生享受。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本课设计紧扣“清、静、悲凉”,结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写景文字的特点。

(16)、起初,他们也曾度过一段温馨融洽的时光,彼此书信来往,诗词唱和。

(17)、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

(18)、郁达夫有两位哥哥,大哥是个政治家、二哥是个军事家,只有他在家里比较弱势,恰逢出身的年代又是看不上“文人”。所以他从小就比较忧郁。

(19)、他描写的景色乍一看是平和宁静,可又总是蒙着一层薄薄的愁云惨雾,莫不衬着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忧郁。这些人没有一刻不是苦闷的,没有一刻是不颓废的,他们脱离人群就在酒馆买醉,他们自我封闭却在妓院取乐,他们的情绪晦涩、悲愤,结局则通常为病重、自杀、或性变态、或更潦倒。

(20)、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5、郁达夫简介300字

(1)、除了大众所知的那些才能以外,郁达夫还是公认的中国近代古诗词创作者第一人,小可也曾特意寻来一看,果不其然,推为当世第绝不为过,近代及民国诸位大师或作者的诗词小可虽然读得不全,但凭心而论,无非是陈寅恪,钱钟书,王国维,但论体调风雅,风格不同,肯定是郁达夫。

(2)、(师生齐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3)、但这种捆绑式的包办婚姻,夫妻感情中爱情的含金量极小。加之一个是满腹经纶、风流倜傥的东洋留学生,一是缠小脚、扎大辫的乡下女子。一个是富甲一邑、声名显赫的大户人家的干金,一是破落乡绅之家的飘零子弟。

(4)、那句我们熟悉的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鲁迅在做客郁达夫家后,第二天写给郁达夫的高度评价。

(5)、郁达夫故居,在富阳市区郁达夫公园内、低矮围墙,一方庭院,郁达夫故居客堂,迎面就是斯人的一幅画像清瘦、儒雅,萧然独立。

(6)、“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7)、同学们在探究画面的美在哪里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赏析要求:(1)请你找出这幅画面景物的主要特征;(2)请思考这幅画面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当然,选你喜欢的一幅就可以了。(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8)、15分钟美读课文,请大家从第一段中找出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教师板书清、静、悲凉)

(9)、这天,恰逢王映霞过生日,郁达夫特地订了一桌酒席,和孙百刚夫妇一起给王映霞庆生。

(10)、“文无第武无第二”。郁达夫是否作家,自然非我辈可评。但他一定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绕过的作家,因为他创作的《沉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短篇小说集。

(11)、“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12)、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13)、除了反映下层知识分子失意、苦闷外,还有一些作品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映处于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表现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怀,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14)、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15)、他情绪多变,为了喝个痛快,什么都不管不顾,不开心就离家出走。

(16)、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17)、已经投身于抗日活动的他,为了掩护自己的身份,化名娶了何丽友。她身材健壮,相貌平平,为郁达夫生了两个孩子,但是连他的真名都不知道。

(18)、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19)、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下。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20)、但是爱起来的郁达夫哪管别人,他每天一封信一封信地写给王映霞,挚热而疯狂。

(1)、但好景不长,1941年12月8日,日机突然轰炸新加坡,1942年2月4日,日军开始进攻新加坡,郁达夫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渡海撤退到荷属小岛———达峇来吉星汶。

(2)、但是热闹是他们的,此时有一个人痛苦,他就是郁达夫的前妻孙荃。

(3)、学生美文美读,请大家推荐你们班朗读好的同学,让他读给我们听。让我们一起闭上眼晴,用心去感受作者描写的画面。学生美读课文,品读秋景的特点,小组合作,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4)、既然是特别,那就有比较,作者是把北国秋和什么进行比较的?(南国秋)

(5)、《沉沦》以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景写情,融情于景的抒情艺术。小说中通篇都是娓娓道来的抒情语调,很少使用实录的人物对话等等。

(6)、《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d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

(7)、《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8)、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9)、为了展示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我们在此基础上先后选出二十六种,作为"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第一辑、第二辑出版。此次又选出十六种,作为第三辑出版。

(10)、1928年,郁达夫和王映霞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汇聚了各方名流,明星参加,热闹轰动一时,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11)、“人生只有一次婚姻,结婚与爱情,有微妙的关系,你但须想想当你结婚年余之后,就不得不日日做家庭主妇,或抱了小孩,袒胸哺乳等情形,我想你必能决定你现在所走的路。你情愿做一个家庭的奴隶吗?你还是情愿做一个自由的女王?你的生活,尽可以独立,你的自由,绝不可以就这样轻轻地抛弃。”

(12)、郁达夫甚至将这份“奸情”登上了报纸,公诸于众。王映霞无法忍受,但终归经不住劝说和好了。

(13)、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14)、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

(15)、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16)、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d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7)、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郁达夫进入私塾读书。

(18)、必竟再美好的婚姻,也经不过岁月的磨合。大多女人往往是婚前糊涂,婚后才明智。婚后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孩子出生,还有油米酱醋柴的烦恼,及郁达夫不爱容颜修饰的习惯,王映霞渐渐的感觉到婚后的力不从心,并发现了郁达夫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隐瞒着和前妻只是分居,自己一直做小。其次就是郁达夫感觉到和王映霞年龄的差别太大,阻止并干涉王映霞的社交活动,这样更增加了王映霞内心的怨恨。

上一篇:73句郁达夫简介视频播放精选好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