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123句见贤思齐是什么意思解释词语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10-08 09:17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见贤思齐是什么意思解释

1、见贤思齐是什么意思解释简短

(1)、(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仅个人应这样做,也适用国家集体。从历史看,以我为本,开放包容,博采众长,消化吸收世界上一切有益的优秀成果,成就了灿烂光辉的大唐盛世。看如今,中国梦要实现,中华文明要弘扬,我们国家依然需要这种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大胸怀大气魄。

(3)、我们的一切进步,一切成就都成了我执,成了固我。

(4)、对,这就是学习的本质,学习的精神,也是人才有的。

(5)、这些飙车族如果怙恶不悛,继续胡闹,必将受到法律的惩处。

(6)、当我们遇到那些品德差、能力弱、文华少、缺点多的人,就不要讥讽他、嘲笑他。从他们不足的地方时刻反省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可以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改掉之。

(7)、红杰女士: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多积德,方可配位。读书学习的意义就是借假修真。

(8)、这句话既是孔子修身指南针,也充分体现了孔子修身重要思想。一是开放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修身的内容和对象很开放,没有条条框框,只要你贤,不管你是谁,出身如何,哪个国家,哪个阵营派别,都可以学,博采众长,通达。

(9)、o正義曰:鄭注云:“省,察也。察己得無然也。”案:省察常訓。《荀子脩身篇》:“見善,脩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即此章之義。

(10)、孔子深知子贡不可多得,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可见孔子对子贡多么器重,但观行知人毕竟是术,不是道,孔子想要把高深的道传给他。但根据对子贡的了解,又担心他“专务为此,则心驰于外”、“自治之疏,特自反以教之”,专注于此术而无心或者无暇修道,因此就要时不时敲打敲打他。如何敲打呢?孔子说:子贡你很贤能吗?对于讥评别人,我就没有那闲工夫。蕅益大师批注,“‘不暇’二字,顶门针也。若能思齐内省,则虽妍媸立辨,不名为方人矣。”在顶门上一针见血,直击子贡习气,让人警醒。因为孔子深知,讥评他人时,一指指别人、三指指自己,不是儒家精神,“反求诸己”才是圣贤功夫。

(11)、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追求进步

(12)、贤:贤能,贤达,德才兼备的人;齐:看齐。看到有德才的人,就想着向他学习看齐。

(13)、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14)、明白了“为什么”,便是“怎么做”。郭文斌先生认为,再远大的目标,再宏大的主题,再美好的理想,还得从落细落小落实开始:那就是善事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然后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终扩展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如普天之下人人为之,则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必将实现。

(15)、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6)、个人见解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注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17)、孔子门人三千,贤者72人,真正承继这种深度学习精神的恐怕只有颜回一人!知此略能体会孔子哀颜回之亡之心痛!

(18)、以我的生命所在,以我的全部身心廓然开放、全然放下、当时当下、此境此人地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登此入仁之门,走上成圣之阶。追随夫子,追随论语汇,努力学习!

(19)、就算她不会悔罪,而且怙恶不悛,去命她来,因主的扇执正在主的手中。

(20)、书不挫气:书不挫气,书法由聚气而成,始有起劲之力,每书一幅,必求一气呵成。若挫气则馁,势必败笔迭出,而失精彩。

2、见贤思齐是什么意思解释词语

(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有朋友问,“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说的好听,为什么现实不管用,现在的人都不向贤靠齐,都向钱靠齐,向权靠齐,笑贫不笑娼,孔子这一套是不是过时了?

(3)、司马光任学官时,有个“梁上君子”以为他身居高官,肯定有不少金银财宝,便在一个夜晚悄悄潜入其家中,但翻遍角角落落也没翻出值钱的东西,只好扛走一个竹编衣箱。虽然竹编衣箱不值几个钱,但里面却装着司马光和妻子平日换洗的衣服和被子。这下让司马光见客没有衣穿,睡觉不能御寒,不觉十分郁闷。妻子安慰他说:“只要身体没事,丢了东西以后还会有的。”

(4)、(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贤在哪?可以是真实遇见的人,也可是书本电影中的人。外延可以广泛,现代的古代的,中国的外国的,都可以。我们现在学习《论语》和孔子,就是在见贤思齐。这个贤,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单位、国家、民族,也可以是万物。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贤无处不在,只要你有心。(不贤在哪,可以类推)

(6)、译文: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7)、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追求进步

(8)、(大意)看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到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9)、见贤思齐的具体做法,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择其不善而改之”。这两段结合起来读,既互相证明,又互相补充。

(10)、从有利于自身进步角度看,“贤”既可以指道德修养高,也可指才干技术好。“贤”与“不贤”是相对的,道德修为、琴棋书画、治国理政、种田打铁,只要比我做的好,不管哪个方面,都应该是“我眼中的贤”,都可成为学习的对象。

(11)、成语例句: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见贤思齐,回嗔作喜。

(12)、(示例):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回嗔作喜。

(13)、米小囤,洛南八里人,副县级干部,书法家。原商洛市书协副主席,陕西省书协会员。省老年大学洛南分校副校长。

(14)、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5)、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16)、在法律上人人平等,不意味着人的德能同质,是平面化的。唯如此,才有进步可言,提升可言。否则,师也就不必存在了。

(17)、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9)、是的,也有注解指这个“不如己”是指道德不如己。我个人觉得和“里仁为美”有异曲同工之处。

(20)、同样也应反思为何只有颜回(如果真的只有颜回“达标”了),比例也太低了吧。

3、见贤思齐的下一句是什么?

(1)、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否讲诚信?老师教授的学业是否复习实践?)

(2)、释文:笔随时代,法自我立;意境渊远,气象宏逸。

(3)、我这是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计,将敌人诱骗出来后,再用主力直捣巢穴。

(4)、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5)、《左传》记载,鲁定公十五年正月,鲁国附庸国邾国国君邾隐公到鲁国朝贡,鲁定公作为东道国国君用正式礼节接见邾隐公。孔子和时年二十六岁的子贡受鲁定公之邀,一同参加此次外交活动。仪式上,按照礼制本应该昂首挺胸、双眼平视的鲁定公却低头下视,原本应该态度谦卑的邾隐公却高傲无礼。目睹这种场景,子贡摇头叹息到:“礼制,是生死存亡的根本,折旋揖让,进退俯仰,从这里来择取;朝会祭祀,丧葬征战,也从这里观看。如今在正月里朝见,而都不合于礼制,他们心中已经没有礼制了。朝聘不合于礼制,怎能长久呢?高仰,这是骄恣;卑俯,这是废惰。骄恣近于动乱,废惰近于疾病。依据礼制来看,两位国君快要死亡或出奔了。”其后不久,《左传》记载:夏五月,鲁定公去世,邾国国君也出奔他国,邾隐公和鲁定公的命运都被见微知著的子贡言中。孔子说:“子贡说中了不幸的事,这是他多嘴了。”

(6)、这段选自《诗经•卫风•淇澳》的诗是卫人对九十五岁高龄的卫武公持守美德的赞美。“如切如磋”是指他研究学问的功夫;“如琢如磨”是指他存养省察,磨练德行的功夫。他敬心常存,态度谨慎,庄严而又刚毅;他尽善尽美,显赫而又坦荡,所以民众敬仰爱戴他,始终难以忘怀。

(7)、不料,米帅这次跟《越狱》中一样,调虎离山,从另一边的电梯口出现了。

(8)、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9)、所以有近者悦,远者来的文明超越性,使得华夏民族得以惠及四海而形成诸夏。

(10)、谢谢各位老师导读,我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向各位师友请教,请各位师友不吝赐教

(11)、“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往往也可以有很多解释,但本质是一样的。“友以辅仁”,君子交朋友看重的是道德,是希望和朋友共同提升。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一是让君子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看到别人道德上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二是让君子注意不要胡乱交友,被“损友”拉低自己的道德水准。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财富等等,都是细枝末节。

(12)、“‘坏人’往往比好人更善于学习和内省”,這話正確。聞言某省的文物造假團隊,大多只有初中水平,但他們所參照的書都是的,都是英文原版。專業水平,本科之上。“自學”能力很強。

(13)、谦便是人性的自觉状态。争是动物性的本能状态。@宋立林 (强)(强)(强)

(14)、(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5)、   然而,仅仅靠“见贤思齐”就能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了吗?显然是不够的,事实上,孔老夫子在后面还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更为重要,也更难做到,然而,时至今日,已经被很多人都给忘记了。

(16)、贤:有才德的人;齐;看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17)、其次,这段话还有没有表达出的意蕴。首先是君子关注自己的修养,而不是去议论别人。

(18)、成语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那太好了!鸭妈妈就安心地牵着鸡毛的小手回家去了。其实她哪知道是中了鸡毛鸭的调虎离山计了呢。

(20)、有人就不赞称《天演论》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4、见贤思齐怎么读音是什么

(1)、当年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伯群只有三十多岁。而从他后来几十年的成果来看,不论是书法、绘画,还是诗作,都大放异彩,可见伯群同志是理解践行了石鲁大师题词的真谛。伯群去世后,商洛著名学者张中山在《商洛日报》“翰墨流芳忆伯群”一文中赞:“他是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商洛书法艺术家。他在省内外书坛的影响,结交国内外书法大家之广,至今在商洛无人出其右。他堪称商洛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为商洛人争光不少;他对洛南县及商洛地区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始终持仁厚谦恭的中华传统文化人的品格,亦堪为世人垂范,何伯群先生是值得人们永远缅怀的贤者。” 

(2)、这也从另一角度提醒我们,国家和个人都是贤与不贤的统一体。不贤的人身上也有贤的地方,也有值得我们思齐的地方,不能简单的一棍子打死。贤的人身上也有不贤的地方,值得我们自省,不能简单的一好就百好。比如有些干部犯错误,有些也非一无是处,只是在某件事上出了问题,这就不宜简单的全部否定。有些人还是很能干的,在经济或学术等方面有独道之处,有些可以肯定的还是要肯定,分清主流支流就好。同样,我们有时不敢怀疑批评圣贤,也是不对的。该批评的也可批评,实事求是,把握好度和方式方法就好,特别注意不要哗众取宠恶意攻击就好。

(3)、瑞红女士:夫子历来教导弟子修己为本,修己以敬,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另外,相对于个人名声的“患与不患”,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自己能力的能与不能。孝悌的力量恢宏广大,《孝经》告诉我们,“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4)、印不为手:执掌印有监印之责,而掌印之权,故曰“印不为手。”

(5)、因为正式题目的不会根据它的使用变来变去,所以这些字段应当成为题目的一部分。

(6)、明智明觉之后,才会往上攀登,同时防止往下堕落。

(7)、译文: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8)、不患自己不能,殚精竭虑追求职位、虚名的做法,有时候不仅仅是害人害己,甚至会置千军万马、百姓家国于危险之中。譬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赵括,虽自幼熟读兵法,但缺乏实际领兵作战的经验,德、才均不配位,浪得虚名,导致在长平之战中赵军被秦军坑杀四十万,赵国大败赵括身死。自此战国七雄中实力仅存的赵国迅速衰落,再无与秦国抗衡之力。

(9)、从第一段交友内容来看,有害的三种都是在道德方面有缺陷的。所以,“不如己”我觉得可以理解为道德方面的不如己。

(10)、孔子一生有许多优于他人对特质,一身有许多照亮世间的闪光点,留下了许多名言警句。

(11)、我们的心灵境界升高了,凝视神圣榜样的热情点燃了,我们就要设法见贤思齐了。

(12)、(示例):老舍《张自忠·剧中重要人物说明》:“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13)、B:杨伯峻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4)、对,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这是儒家的分内事。

(15)、珈彤女士:机会来了,当然需要争取。我们要学会自我情绪的调整,以更客观的视角,看待那些不符合我们价值判断的事和人。成长之路不会停止,提升自己是终身的事情。

(16)、这句话指明了两条修身路:“思齐”之路和“自省”之路。一正一反,辩证统内容方法明确,既向正面的贤者榜样学习看齐,也注意反面教材的警示作用,不重蹈他人覆辙。老子《道德经》讲“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人是不善人的学习榜样,不善人是善人反面借鉴的教材),孔子和老子,可谓圣人所见略同。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强调“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深得孔子此话精髓,也是实践的典范。

(17)、(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自省就是返躬自身,内求内省。自省的关键是改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孟子》“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颜回“不贰过”,这都是自省改过的好榜样。

(19)、为什么出现这种不良现象?主要是人性的弱点,人有惰性趋利性,容易急功近利。无利不起早,有利抢着干。人人皆知圣贤好,但圣贤难学难做,非要下一番大功夫不可,能不能后修成、什么时候修成也是未知数。与此相反,钱权容易得,好处马上享受,其诱惑力自然更大。尤为重要的是,修身养性是自我要求,主要靠自我要求和约束,没有法律制度强迫,自觉自修,自然比较困难。

(20)、看到别人的好处就学习,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就自己改掉。这样时刻都可以提高自己

5、见贤思齐啥意思?

(1)、有朋友问,“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往往“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

(2)、「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3)、假如每个人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见贤思齐,那么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得到长远的发展。

(4)、(疏)「子曰」至「省也」。(表情)正義曰:此章勉人為高行也。見彼賢則思與之齊等,見彼不賢則內自省察得無如彼人乎。

(5)、@陈大荣 多看一点先贤的注解,然后用自己的经验去体会,你也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6)、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7)、心中有偶像,能启发见贤思齐的能量;眼前有目标,能激发勇往直前的力量。

(8)、这件事吧,意思意思就够了,不用操那么大的心。

(9)、红色在交通信号灯中的意思是“停止”,在西方人的眼中,红色有时还意味着“危险”。

(10)、释文:夫贤者,行芳志洁,无搏取名利求人赏识之心;正如秋菊,散发冷香,本不存乞人采摘之意。

(11)、这也是好的问题,为什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从现实角度看,主要原因是利益冲突,这是根本所在。这种利益可能是政治的,也可能是经济的;可能物质的,也可能精神或心理的;可能钱权,也可能名声。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这些老话,都有这方面告诫的意思。你厉害啦,就可能威胁别人,有人就会想对付你。

(12)、思齐看齐的关键是不断向“贤”学习,不断实践。要思行合不能光动嘴皮子。思齐看齐有一个积累过程,有些不能马上见效,有些可能很难达到,比如圣贤高度。古语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很有道理,见贤思齐,立志要高远,贤是我们思齐看齐的方向目标,是学习的榜样。榜样力量是很大的,雷锋精神影响至今。

(13)、释义: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14)、(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追求进步

(15)、中国古代政制,既有帝王专制的一面,也有志士仁人为民请命,求长治久安,而推动制度建设的一面。其强调内廷外府分别,重君相分权,执行与监察分权,税负约定(永不加赋),很多地方比现在的列宁体制高明。儒门后学又越来越重视以舆论自由制衡皇权,应该说其制度意识也是越来越强。应该说,以制度保障道德,而不仅仅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才是造就人才辈出的社会,行道于天下的根本。道,不仅是道德和个人坚守,更是自由、制度和联合。

(16)、这句实是孔子留下来的:成仁之基,达圣之门!

(17)、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18)、一个人如果怙恶不悛,继续为非作歹,终将自取灭亡。

(1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0)、“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入太庙,每事问”,还亲自拜访老子,称呼老子“神龙见首不见尾”。孔子身体力行,谦逊大气,遗憾的是,不少后来者曲解孔子,大搞门户派别之见,固步自封,把孔子思想越弄越窄,骂孔子迂腐不堪,让孔子背了黑锅。

(1)、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文人是否相轻,同行是否冤家,没有必然性。嫉贤妒能各行各业都存在,因人而异,不能简单的以职业行业划分。只不过因三国曹丕《典论·论文》讲“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从此令人耳熟能详。同时文人容易为大家熟悉,又能写文章,文人相轻的故事也就容易被记录。看到这种不良现象的危害性,但不要夸大。其实文人互助,同行相帮在现实中也很多。

(2)、见贤思齐的反义词:见利忘义只图一己私利,而置道义于不顾某与吕布同乡知其有勇无谋,见利忘义,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

(3)、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身的基础性和终身性。欲成大事,须先立“人”,修身是起点,是前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行而不远。

(4)、这问题好,直指现实不良现象。但我们要有数,不能一刀切,也不是人人如此。

(5)、當今“学习或內省”的確很困难。如今是見不賢思齊,見賢拍磚。

(6)、“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也很清楚明白。但是如何评价这段话,并不是很简单。

(7)、贤人也好,圣人也罢,都是其言行在往君子和仁者上靠的人。所谓圣贤,圣者一般指君王、“教主”一类级别的君子或仁者,贤者一般指士大夫、国家栋梁、有能力一类的君子或仁者。

(8)、由于这个巧妙的调虎离山计,削弱了敌人大本营的兵力,使他顺利达成了这次进击的任务。

(9)、(示例):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老舍《张自忠·剧中重要人物说明》

(10)、《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11)、为了不让他碍事,大伙决定用调虎离山计把他支开,好让计画顺利进行。

(12)、上面“无德之人”当然“不足以待”;那“大德者”会如何“受命于天”呢?《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你看哪!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多么庄重啊!多么威严啊!真实光明磊落,胸襟真很爽朗啊!这位神采威仪的君子让人难忘,真是没有什么好说的啦。

(13)、这些歹徒坏事作尽,完全没有悔意,可以说是怙恶不悛,岂容宽恕?

(14)、记得梅玲凯的总裁介绍自己的经验,就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就要自己注意改正

(15)、如何修身养性,方法路径很多,因人而异,《论语》中关键和重要的话不少,从通俗易懂和含金量的综合角度看,我以为第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它作为我解读《论语》的开篇。文章写到第16篇,第二句就是今天分享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6)、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键是苦练内功。有时因面子、政治等因素,不方便公开思齐和反省。不公开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自知之明,在行动上努力实践。比如毛主席高调宣布“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但对“反动派”先进武器等“贤”的地方,还是积极思齐和自省的。

(18)、第孔子修身指南针是否过时?见贤思齐”与“文人相轻”?

(19)、(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20)、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  o正義曰:鄭注曰:“齊,等也。”與包同。

(3)、(释义):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