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陶行知简介
1、教育家陶行知的事迹
(1)、1930年4月初,陶行知因支持晓庄师范师生参加声援罢工工人,反对日舰停泊南京的示威游行,触怒当局,随即学校被查封,多名学生被捕,十多人遇害。陶行知遭通缉,被迫逃到上海租界。但他很快发现,那里到处有便衣特务,根本无法外出活动。于是在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协助下,赴日考察。至年底,中国当局迫于国内外舆论压力,撤销对陶行知的通缉令,他才于翌年初回到上海,开始了与上海交集的故事。其中主要的,则是集中在舆论和教育方面。
(2)、1939年,第二次淞沪抗战失利以后,陶行知先生带领师生撤往内地,在重庆合川草街子凤凰山古圣寺创办了育才学校并担任首任校长,即行知中学前身。
(3)、毕业后借债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先在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专业,获政治硕士学位。后感到市政为当官之学,毅然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改学教育,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4)、陶行知赴美留学后,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他是杜威的三个中国弟子之并且陶行知同杜威关系为密切。他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对杜威的思想加以发展和扬弃,变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为“生活即教育”;变杜威的“学校即社会”为“社会即学校”。1928年,杜威从苏联考察回国后,曾这样称赞道:“陶行知是我的学生,但比我高过千倍”。陶行知逝世后,美国教育界举行陶行知追悼会,杜威任名誉主席,并在追悼会上发表演讲。
(5)、科学类课程有《化学与环境》《湿地生态学》《旅游地理》等;
(6)、背负“背叛”的十字架,做文化交流的“驿马”
(7)、“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8)、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9)、艺术类课程有《纸版画》《戏剧》《表演艺术》等;
(10)、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11)、同志称赞他为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2)、从“二八”到“一三”,陶行知创办的“山海工学团”先后在红庙、沈家楼、萧场、赵泾巷、朱郭家桥和孙宅等村庄办了6个分校。同时还帮助农民建立了棉花工学团、养鱼工学团,以及幼儿园和农忙托儿所。另外又在当时的上海市卫生局帮助下,每个分校都办起了医务室,免费为农民看病、打防疫针,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后因淞沪抗战爆发,形势有变,“山海工学团”才停办。而在办“山海工学团”之前的1931年夏,史量才曾资助陶行知,在上海西摩路(今陕西北路)创办“自然学园”,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的实验并研究科学普及和创作。由从法国、美国留学归来的丁柱中和高士其,以及原晓庄学生方与严、戴伯韬、董纯才等,组成一个“自然科学团”,作为核心成员。1932年6月,陶行知又率领“自然学园”一班人,在上海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小沙渡路(今西康路)永裕村创设了一所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继续推广科学教育,直至1935年因经费无法维持方才停办。
(13)、20世纪末,行知中学将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实践相结合,了“真人教育”的育人模式,为上海市课程改革提供了不少典型范例,实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新发展。之后,行知中学探索了课堂教学的“四动策略”、“新行知高效课堂”等教学形态,在上海市探索高效课堂模式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14)、当年著名报人史量才及其主办的《申报》在上海乃至全国影响深广,史量才主张政治民主和新闻自由,并希望得到进步人士的帮助办好报纸。他与陶行知早在1919年迎接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华时即已相识。1931年,史量才开始实行革新《申报》的计划,便聘陶行知、黄炎培、戈公振为顾问,三人遂成为该报智囊决策人物。
(15)、还有更多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参观学习活动感悟和思考。
(16)、“第一教育”选取其中部分学校,近日推出“时光机”栏目,向前细数其文化传承,向后展望历史名校面向新时期的开拓创新。
(17)、以基督的爱作为办学教育的心理基础。陶行知甚至引入了十字架的象征意义来呼吁国人、教育工作者应当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所担当,“为国家要学效耶稣被钉十字架的牺牲”。
(18)、如今我们看到国内城市与农村、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教育条件的差距,念及陶行知所倡导的面向广大农村民众的平民教育思想,“师范毕业生到中国未有教育到达的地方兴办学校”的呼吁,仍使人深思。他以耶稣之爱为教学基础,与教育同仁互相合作、将国民教育与基督教教育结合成互动式的关系,亲自投身于全民教育,这些都能给今日的国民教育带来许多启发。每一个在历史中间留下印记的伟大人物,往往都有一套支撑其生命与行事动力的内在价值体系。陶行知先生在那个动荡艰苦的年代,用他一生的教育志业很好地诠释了他真实热忱、注重践行的基督教信仰。
(19)、在信息化时代,行知中学进行了常态化录播、微课间、智能学习空间、云书院等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改革深度融合的尝试,为上海市“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探索出一条道路。在学生“美”育中,学校2015年创办了上海行知工业版画研究院,创出一条学生艺术教育的新途径。
(20)、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钱,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
2、教育家陶行知经典语录
(1)、“工学团”不仅是一个教育组织,还是生产组织、团结民众的组织,所以深得民众支持乃至赞助。陶行知于是决定让“工学团”驻扎孟家木桥,设立总团部,10月1日正式开学,这处地方即位于今天的上海宝山大场。
(2)、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1933年,他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
(3)、通识模块:在高一开始时进行学生宣讲和招募,学生入选后即进行为期2个月的通识教育,结束时进行测评,通过后方可进行专项模块的选择。
(4)、“创”是“创新应用”:是将建构的知识概念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新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技术应用”“劳动意识”等核心素养。
(5)、在闫老师的带领下,师生们逐层参观了行知中学“生活教育”实践基地12个独具特色的中心和创新实验室,包括智能机器人科创中心、无人机创客中心、版画创作中心、大数据数学建模中心、河口海岸学创新实验室、“数制工坊”创客中心、基因工程创新实验室,以及地理天象馆、行知·云书院、人工智能信息化实验室等。
(6)、生涯类课程有《生活教育下的生涯》《“小先生”生涯课程》等。
(7)、“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8)、1931年春,陶行知先生来到上海,此后便一直在上海从事各种教育、社会、文化活动,酝酿新的教育改革。
(9)、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5年,在中国共产d“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0)、这样的家宴、这样推心置腹交谈的宴会,绝无仅有|中野孝次
(11)、当年曾参与该报重要事务的马荫良,在《陶行知与〈申报〉》一文中写道,“在1931年至1934年间(特别是1932年),《申报》的时评大都由陶先生出点子、命题、列纲,或由陶先生修改写成的。可以说《申报》的政治态度与陶先生的政治态度是一致的,从某种程度上讲,《申报》支持进步势力和救亡运动,是由陶先生掌舵的。”尤其是一二八抗战时,陶行知参与撰写了支援十九路军的社论,成为当时由史量才出任会长的“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的行动纲领。
(12)、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13)、“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4)、两年就完成了三年的学业。17岁时借资赴杭州考入广济医学堂,后因不满该校对不信教学生的歧视,愤而退学。19岁时,他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并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
(15)、教学做合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16)、陶行知出现在大场,总能和农民打成一片,他和农民拉家常,谈国事。据当事者回忆,“大家都觉得陶先生讲的话,就是我们农民心里要讲而又讲不清的话。经他一指点,便豁然开朗了。所以,陶先生每到村里来,农民不管是男是女,或老或少,都热情地围拢去,无拘无束地跟陶先生有说有笑,亲如一家人。”之后,要求报名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导致学校房子不够用,于是又向当地农民借了一些。陶行知这时将学校定名“山海工学团”。取名“山海”,一是因为学校地处宝山县及上海市之间;二是“一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二八”打到上海,并且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已不保,取名“山海”,意在实施国难教育,唤醒民众,收复失地,还我河山。
(17)、逃婚、和齐白石办画展、骂希特勒,她是谁|沈扬
(18)、陶行知投入一生精力进行教育实践,以求“共和国基础之稳固”。在金陵求学期间,学校老师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学校重社会实践的福音关怀,使陶行知立志要到国外留学深造。起初他攻读的是政治学,但1915年他参加了青年会主办的在日内瓦湖畔的夏令营,在主讲讲员穆勒和艾迪“以教育改变生命、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影响下,陶行知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正式从事教育学研究学习。
(19)、陶行知还创造性地发展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教育思想,并根据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提出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分别是①生活即教育②社会即学校③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整个社会所有人都可以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普通大众的基本权利;“教学做”是一件事,以“做”为中心,立足于现实生活,陶行知强调“行是知之始”和“在劳力上劳心”。
(20)、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不应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所以教师应该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做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3、教育家陶行知简介20字
(1)、陶行知,安徽省歙县人,一位家喻户晓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2)、今年是上海率先整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年份。追寻历史,才能不忘初心、行稳致远。
(3)、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近代中国危机多难,“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先生正是其中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
(4)、“行”“知”“真”“创”四个课程体系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三年,学校复旦交大综评录取人数100多人,2020年边楚月同学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
(5)、陶行知,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更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民教育家。其宝贵的教育思想,不仅推动了当时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于当今这个时代而言,依旧有着十分宝贵的思想借鉴价值。
(6)、所以当“伍豪事件”传得沸沸扬扬之时,《申报》广告处刊登的启事,间接说明伍豪有一个否认并揭穿当局造谣的声明,只因担保关系不确定不能刊出。由此巧妙地起到辟谣的作用。马荫良说,这样的运作,都与陶行知有关。
(7)、上海市行知中学,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亲自创办并担任首任校长。
(8)、“思”是“建构反思”:是在交流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建构过程和建构结果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提高“勤于反思”“乐学善学”“信息意识”等核心素养。学校学生大多采用写学习日志的方式培养反思能力,通过对自己学习的各个环节不断进行自我审视、评价、反馈与整改,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9)、1917年,陶行知婉拒了导师杜威留美任教的邀请,舍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和出人头地的个人前程回到祖国。当时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10)、学习活动第一站,师生来到武威路76号的陶行知纪念馆,在纪念馆雍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学习。大家认真聆听讲解,仔细观看展览,从一张张照片和一件件展品中追寻陶先生一生为教育呕心沥血的艰辛历程,感悟他“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和崇高精神。
(11)、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 1933年,他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5年,在中国共产d“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2)、1944年夏日的一天,陶行知为宣传以行乞化缘办学校的武训,曾约见孙瑜,送给他一本《武训先生画传》,希望有机会的话,把武训事迹拍成电影。陶行知说,乞丐的形象虽然不美,但那颗比金子还宝贵的心灵,应该在全社会熠熠闪光。于今看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武训的办学实践,确实有某种契合之处。
(13)、在文献阅读与研究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美国著名教育学者杜威有着许多的相通之处。比如他们同样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尊重儿童的自身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强调积累儿童在生活中的经验而非一味的教授与灌输。
(14)、此前陶行知也曾设想过让晓庄复校,因此路不通,他才转而筹办乡村“工学团”。他拟定的初步计划,就包括试行“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新教育主张。至于学校硬件,则以不兴建新校舍为原则,尽量利用庙宇、公共场所或租用民房办学。尽可能少花钱,多办事,勤俭办学。为此,他派人分两组外出寻觅办学地址,一组沿沪宁线至苏州,另一组沿沪杭线抵松江,无奈当时这两组成员都没有找到理想的地址。直至有一天在沪太(仓)汽车路孟家木桥站,看到东南方不远处有一座古老的红庙,大家这才喜出望外,随即便以红庙为坐标,对其周边村庄进行调查访问。
(15)、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16)、陶行知的求学、工作经历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这一点可以从他的两次改名看出。陶行知原名陶文潜,1911年在南京金陵大学念书时,改名陶知行,原因是出于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倾心。他第二次改名是在1934年,此时陶行知已学贯中西,赴美深造、再经回国后多年教育工作实践,此时,他认为“先行后知”的思想更适合他,于是成就了我们现今国人所熟知的“陶行知”。
(17)、陶行知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其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世人有目共睹。不过,本文要谈的是支撑陶行知一生践行其教育思想的基督教信仰,以及他所提倡的平民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18)、“我看到了上海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育人理念,当毕业后当我们回到自己家乡,面对差异较大的教育环境,也要思考我能为学校发展做些什么,该从哪些方面做出改变,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有信心迎接未来各种不确定的挑战。”化学专业的张倩同学参观后如是说。
(19)、针对学前教育的“三大弊病”:外国病(幼稚园一切照搬外国的东西,从物质到精神都是外国货)、花钱病(幼稚园一切仰仗于外国,花钱太多在贫困的中国难以普及)、富贵病(幼稚园收费高,只有富家子弟才上得起),陶行知提出幼儿教育应面向大众;1926年,陶行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他说,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建设中国化(适合中国国情),省钱化(少花钱多办事),平民化(教育为儿童所共享)的幼稚园。
(20)、“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循着陶行知这句话,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他青少年时期求学过程中所遇到过的好老师。第一任“老师”:父亲陶位朝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的基石。父母的榜样力量和和谐交融的亲子关系可以塑造一个人积极向上的人格。陶父为人诚实宽厚,性情温和,有一定的古文功底。 陶行知幼年在陶父严格教导下,家学功底深厚,对古文经典的理解颇有独到之处。
4、知名教育家陶行知
(1)、通过深入挖掘陶行知先生“真人教育”“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的理论内涵,近年来,行知中学逐渐形成了“行知合明理创造”的办学理念,以及“行”“知”“真”“创”四个课程维度,着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人生之理。
(2)、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3)、人文类课程有《诗经选读》《学哲学用哲学》《走遍英国》等;
(4)、对于“集群”实验室的模块化实施和学分制管理,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例如,“工程类”课程群,主要分为通识模块、专项基础模块和专项研究模块。
(5)、返校后,孟宪承书院还组织了一场参观学习分享会,促进同学们“行”与“知”结合,加深对教育的理解。2019级生物专业苏云利和2020级物理专业陈敏两位同学走上讲台,用图文并茂的PPT,介绍了各自参加这次学习活动的见闻和思考,30多名师范生参加了分享会。
(6)、1909年陶行知投靠苏州的表兄,生活穷困,后来他记述说,我18岁流落苏州的时候,在街头与恩师唐进贤邂逅。陶行知的人生命运由此出现了重大转机。经唐进贤的帮助推荐,陶行知于1909年秋考入南京汇文书院预科。第二年春,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成立金陵大学。陶行知秋季即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本科就读,四年后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后到美国留学。 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
(7)、1935年,在中国共产d“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8)、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9)、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也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10)、为了更好地发挥闫老师对师范生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孟宪承书院聘请闫老师为“三全育人”校外导师,副院长苏振兴为闫老师颁发聘书,并表示感谢。
(11)、崇一学堂中西合璧的教育使陶行知开阔了视野,既可整理过往从父亲、以及父母家乡几位老师先后断断续续所学到的传统经学和国文知识,又得到唐进贤教导,接触西方知识,眼界大开,学业大有长进,为他进一步接受一种全新的文化,做好了前期铺垫准备。
(12)、江山代有才人出,以陶行知为代表的一代老教育家的精神和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师范生学习和效仿,师道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有不忘教育初心使命,坚定教育理想信念,永葆教师之朝气,才能践行“行知合明理创造”,做一名光荣的新时代人民教师。
(13)、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
(14)、行知中学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有效的学科教学策略,重点围绕课堂教学形态中的师生关系结构、教学内容结构和教学过程结构,构建了“问究思创”的“新行知”高效课堂教学形态。
(15)、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16)、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真人教育”理念,在行知中学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17)、行知中学每年举行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主题活动,为学生“课程群”实施成果展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科技成果评选、朗读比赛、征文比赛、版画创作比赛、无人机操控比赛、智能机器人比赛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也为“课程群”展示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学生通过展示,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增加学习“课程群”的获得感。
(18)、1931年,陶行知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1933年,陶行知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
(19)、科技创新类课程有《化学拓展实验》《智能机器人STEM课程》《生物科技课题研究》等;
(20)、“秉持陶行知老校长‘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行知中学探索建立了完善的现代化育人体系”,闫老师介绍道。他带领大家重点参观了与华师大合作建立的河口海岸实验室,如数家珍般介绍了中学生们在该实验室完成的各类研究课题情况,并以几个优秀课题为例,解析了相关的科创类和兴趣类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让大家对上海中学实施的高质量“研究性学习”模式有了直观的了解和感受。
5、教育家陶行知简介资料
(1)、苏云利同学说: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和行知中学,让我对教育有着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理解,不再是局限于表面,体会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诸多独到的教育理念。
(2)、“问”是“自主质疑”:是指学习者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自己独立思考,主动设疑问难,追根问底,从而探索新知。教师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呈现文本给学生阅读等途径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再进行课堂教学过程;
(3)、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4)、这是陶行知先生亲手创办的学校,也是一所被行知教育思想的文化氛围浸润的学校,在这里,行知文化被传承着、发展着、创新着……
(5)、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培养革命人才,被和宋庆龄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
(6)、评价他是无保留追随d的d外布尔什维克。
(7)、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8)、陶行知回国之后,曾经将杜威的教育思想完全应用于中国的教育当中,却在实际检验中发现杜威的教育思想无法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国情,这种差异感促使陶行知转变了自己原本的教育思想,终推出了符合中国当时国情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知名言论,同时他也严厉的批判当时幼儿教育机构中存在的“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等问题,针砭时弊的对当时大的教育环境提出了自己的许多主张并为之奔走呼号。
(9)、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之一。
(10)、演员扎堆真人秀现象之反思:从明星到演员,该撇去多少“秀”
(11)、孟宪承书院始终注重塑造师范生教育理想,着力抓实未来教师的师德教育培养,此次活动通过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学习人民教育家之理念与实践,走进行知中学校园感受名校育人实践与成果,并在返校深入交流思考中感悟未来教师教育初心与使命。不仅让同学们充分了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在当代的传承发展,切身感受到教育家的光辉事迹,并深度体验了沪上名校的教学环境和育人氛围,还向特级教师学习了当代教师应当有怎样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研究思考,以及如何在立德树人、教学相长的路上走得更远。此次活动也是学校助力扬帆“师道传承与教师发展”系列活动之一。
(12)、1978年,行知中学被上海市教育局批准为全市26所市重点中学之一。1993年,学校整体搬迁到子青路新校区。新建成的行知中学地处宝山中心城区,濒临黄浦江和长江,占地130余亩,环境优美,设施,为师生的学习和工作创造了优良的条件,获评上海市花园学校。2005年,学校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全市首批28所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一。目前,学校有27个教学班,学生1189名,教职工136名,学校已经建设成为上海一所教学师资、设施设备、教学水平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13)、②创办山海工学团:工学团实际上是一种以贫苦工农大众为教育对象,采用半工半读形式的教育组织。在工学团,陶行知先生倡导“即导即传”的小先生制,即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知识随时随地地教给别人。陶行知尤其重视小孩子,认为小孩子也能做大事,提出“在教师所有的老师中有“两位伟大的老师”,一是老百姓,二是孩子们。”的言论。
(14)、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民族的解放运动,在抗日战争期间,陶行知的教育行动也没有停止,排除万难也要搞教育,先后组织、参与多个教育组织,其中,成立国难教育社为著名。
(15)、听了苏云利学姐和陈敏的精彩分享,虽然我未能亲历此次参观活动,但仍能收获满满的干货!陶行知先生为人师表,一生为教育发展而奔忙,他的理念对我们当代准师范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思考。从参观行知中学的介绍中,我感受到的是科技和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对教学活动的极大促进,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继承前辈们的教育理念,并结合时代特征在教育路上大胆创新。
(16)、(本文照片除署名外皆由作者提供。题图为1937年,陶行知在墨西哥宣传中国抗日救国。刊于2019年12月26日解放日报朝花周刊)
(17)、为进一步深化并扩大此次参观学习活动的效果,带队老师苏振兴在返校的车上对活动作了简要总结,强调要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汲取促进自己成长的力量,从行知中学的参观学习中开阔未来从教的视野与思路,并号召参加学习的同学们把个人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思写下来,及时总结梳理学习收获,并与周围的同学们分享。
(18)、据杨卫红校长介绍,行知中学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三真教育”德育教育体系,即“培养真挚的感情、锤炼真诚的品行、掌握真实的本领”。
(19)、学成回国后,陶行知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立志以“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为自己的职志。此时因服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他改名“知行”,后又为“行知”。1926年,陶行知鉴于中国乡村严重贫困的现状,提出“教育必须下乡,知识必须给予农民”的口号,积极推行普及农民教育运动,试图培养百万名乡村教师,创设百万所乡村学校,改造百万个乡村,以此来救中国。
(20)、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1)、陶行知出生于晚清时代,他见证了清朝的衰亡,也在纷乱的战火中理解着人民的疾苦,感悟到教育的力量对人们精神层面的撼动要远远比肉体的医治更为重要。因此,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呈现的生活教育理论、六大解放以及小先生制等教育思想能够切合中国当时的国情背景,不仅表明了陶行知先生扎实的教育功底,更彰显了他独特的教育智慧与高尚的爱国情怀。
(2)、解放日报1949年7月25日纪念陶行知先生特刊(解放日报资料)
(3)、午间音乐、校园广播剧、艺术长廊、大型浮雕、行知楼及侣贤楼大厅的三角钢琴、走廊墙壁上师生的绘画……校园内,角角落落里都营造着浓厚的艺术氛围。
(4)、承育才薪火传真谛,悟行知初心拓新境。八十多年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办学主张,已形成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引领着学校的发展。
(5)、在“四颗糖”的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对犯错孩子的宽容信任令我印象深刻。我认为这正是教育应有的样子,我们也应学习陶行知先生教育目光的长远,守护孩子内心的火焰,一步步地培养孩子优质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艺术、体育在校园内处处开花。2017年起,行知中学开设了花样跳绳、艺术体操、棒球、足球、篮球、冰壶、冰雪、游泳等项目和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化体育活动的需求,增强了校园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与专项化。
(7)、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8)、重庆合川凤凰山古圣寺(上海市行知中学创办地)
(9)、活动第二站,师生一行来到了上海市行知中学,其前身是陶行知先生于1939年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陶行知先生亲自担任首任校长。秉承老校长教育思想和“行知合明理创造”的办学理念,学校已发展为上海市首批28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一。
(10)、作家张翎书写“故土与家园”:千山万水雁过藻溪
(11)、陶行知在还未就读南京金陵大学前,曾去教会学校广济医学堂就读。当时医生被认为是一门极好的职业。但当陶行知发现,学校并不能对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一视同仁时(如广济医学堂有些课程不向非基督徒开放),他就不顾个人的前途与父母的期许,仅三天就主动退学以示抗议。值得留意的是,陶行知退学的理由是,认为学校的教育方式不符合耶稣博爱仁慈的教训。从这样一个事例也可看出陶行知对信仰的真诚以及他今后信仰的特点。
(12)、秉承老校长陶行知先生的艺术教育思想以及“做中学”的育人理念,行知中学2014年组建了上海市行知中学学生戏剧社。去年,行知学子表演的戏剧《问先生》在上海市获得多个奖项。
(13)、(1932年,陶行知在山海工学团里推行了小先生制。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中倡导并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对解放区的普及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4)、在行知中学校史馆暨陶行知纪念馆,五名中学生志愿者为全体师生讲解了学校八十多年的悠久办学历史,丰富的图文史料和珍贵实物展品,展示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办学主张在学校得以一脉相承,并成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并引领学校持续发展的光辉历程。
(15)、陶行知,中国近代为著名的教育学家,先后在许多著名学府担任教授,但是民国时代的教授、学者层出不穷,陶行知与他们相同但是也不同,陶行知选择的无疑使教育者中一条劫难的路,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把西方的理论,结合中国国情,这是一个中国教育界的创举。
(16)、“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17)、③创办育才学校:为了收容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孩童,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幼苗。
(18)、除此以外,陶行知还为《申报》撰写了一系列重要时评。如从1931年9月2日至翌年初,他以“不除庭草斋夫”为笔名,在《申报》副刊《自由谈》开“不除庭草斋夫谈荟”专栏,共写了104篇文章。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批评当局内外政策的时评文字,也有对日本侵华的强烈谴责,当然更不乏对奋起抗日的中国军人的歌颂,如十九路军打响淞沪抗战后,他即以顺从国民公意的“国民的军队”誉之。《申报》副刊《自由谈》令人瞩目的时期,是1932年12月由刚从法国留学回来、时年28岁的黎烈文任主编后的二至三年。《自由谈》作品中凸显的,自然得数鲁迅如匕首、投枪般的杂文,以及以鲁迅和茅盾为代表的众多左翼作家的各类作品。但鲜为人知的是,史量才初在是否录用尚不了解的黎烈文时曾颇踌躇。陶行知则“积极支持黎烈文参加《自由谈》编辑工作”,而“史量才对陶先生提出的意见,十分重视,几乎无不采纳”。因此之故,才终于有了黎烈文担任主编,并大刀阔斧改革《自由谈》副刊的文坛佳话。
(19)、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20)、陶行知先生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1915年,陶行知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1917年秋回国,陶行知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
(3)、陶行知曾说,“把一个野蛮的国家改变成文明的国家,这是我们的责任。”他深知有人会为此付出代价,甚至生命。1946年7月11日和7月15日,著名的爱国人士、学者李公朴和闻一多相继被特务暗杀。在中外瞩目的上海民主运动中,陶行知也随时面临危险。他毫无惧色,对友人说:“我等着第三枪。”但患有严重高血压的陶行知,终因为宣传民主、操心教育诸事务劳累过度,心力交瘁,不幸于当年的7月25日因脑出血溘然长逝,走完了他作为一名平民教育家和民主斗士的壮丽一生。
(4)、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之一。
(5)、金陵大学的包文牧师曾在1912年底在校园举行了一系列福音聚会,会后有五十名学生信主,陶行知即其中之一。他在同年12月21日写下了自己的见证:
(6)、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十七岁时,陶行知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但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7)、 为了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争取世界更大范围的支持与同情,1936年夏,陶行知先后游历欧、美、亚、非四大洲26国,宣传中国抗日。邹韬奋在香港主编的《生活日报》1936年7月11日头版刊登通栏消息,大标题为“大众教育家陶行知今日出国”,小标题是“参加世界新教育会议,考察英、法、德、意、土、苏、美新文化状况,宣传中国文化及救亡运动的实况,征求世界人士对太平洋集体安全的意见”。
(8)、1932年2月,陶行知和史量才还曾一起面对突发的“伍豪事件”。众所周知,伍豪是当年的曾用名。其时当局采用造谣伎俩,在上海各报刊登《伍豪等二百四十三人脱离共d启事》。当时有特务持该“启事”闯入《申报》馆,要求史量才第二天即刊登出来。陶行知知道后,建议史量才压两天再说。两天过去,因未见《申报》刊登这则“启事”,上海新闻检查处派人到《申报》馆,质问何以不登“启事”。《申报》便于后两日连续刊登,但第三天即紧接着刊登一则由《申报》广告处出面的辟谣性质的启事。那则只有45个字的启事是这样写的:“伍豪先生鉴:承于本月十八日送来广告启事一则,因福昌床公司否认担保,手续不合,致未刊出。申报馆广告处启。”同一张报纸在三天之内就同一事件刊出两条不同的消息,明眼人都知道,第二条是对第一条的否定。
(9)、在基督徒身份方面,陶行知不重视具体的宗教礼仪如洗礼上的认信,而只注重将耶稣的爱人如己作为一生的志业。储朝晖在《陶行知与基督教》一文中,对陶行知的基督教信仰有这样的介绍:他崇敬(耶稣)人格,追求理想的社会而不需要任何组织,不需要任何礼仪,只需要心灵深处的体验和终身不辍的躬行。
(10)、唐进贤是英籍耶稣教会牧师,1900年在歙县小北街创办崇一学堂,是当时徽州高的学府之一。陶行知跨入了崇一学堂,这是他人生关键的一步。“十四岁始入一中华耶稣内地会学堂,受教于唐进贤师(Mr.Gibbs),彼当时为仅有之西学教员也。”
(11)、1932年5月,他在上海的《申报》发表了《古庙敲钟录》一文,告知外界他在上海宝山大场创建了一个新型教育组织——山海工学团,陶行知担任首届“山海工学团”理事长。
(12)、(陶行知认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成人要加入小孩子的队伍里去,陪着小孩子一起创造。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孩子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
(13)、(陶行知十分关爱儿童成长,经常募集基金,购买节日礼物赠送贫苦儿童。陶行知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
(14)、“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教育观,也是对认知规律的概括。
(15)、“有幸听到闫老师的分享,让我对以后的职业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与规划”,生物专业的苏云利在活动后说,“未来教师应该不再是重复以前的刷分模式,而是怎样去做好育人,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去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价值观念,这也是我现在应去努力的方向,不断提升能力,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
(16)、专项模块:分为智能机器人科创中心、无人机创客中心、工程结构创新实验室、数制工坊、人工智能制造等5个中心,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实验中心负责教师进行面试,师生双向选择。
(17)、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18)、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人民网评)
(19)、陶行知明知“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而他还是认定教育是他人生的“大事业”,非得终身从事不可。陶行知为中国现代化而生,为中国现代化而死,他为中国现代化无私奉献。
(20)、据上海市行知中学校长杨卫红介绍,“新行知”高效课堂教学形态是学校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立项的课题,通过“问究思创”这四种教学方式,关注学科思想和思维方式,由“知识理解”向“知识迁移”过渡,再向“知识创新”提升,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推进课堂教学高效运转。
(1)、“陶老先生作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一直本着人民教育为人民的信念。”汉语言文学专业李娟参观后说道,“在那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时代,陶行知把教育教学下沉到农村和田野,无论在南京开创乡村教育,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在重庆创立育才学校,还是在宝山大场创办山海工学团,都是以农村为基地,以农家孩子为教育对象。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公费师范生更要继承陶先生这种教育情怀,投身家乡教育。”
(2)、与同时期教育界同仁的互动。陶行知与当时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极为熟识,他们在各自的教育思路、工作方式上互相启发,并在促成全国性的平民教育运动中形成合力。陶行知还与另外一位基督徒教育家朱经农合编《平民千字课》,此书作为初级教育课本在当时的“平民读书处”活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3)、在行知中学侣贤楼会议室,闫老师以他的教育项目研究“学科核心素养的进阶测评与技术实现”为切入点,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干货满满的教师成长课,他传授了自己教师发展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对未来教师们提出了具体建议:首先,教师理念要和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理念相契合,勇于尝试“体验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要倾向于把握新时代教育发展脉络;其次,充分利用大学时间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给自己“充满电”以便将来更好地走上教师岗位;此外,积极参与教育类研究项目,探索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教育模式。闫老师还热情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关于如何开展学科分层教学、如何在按照新的教育评价体系提高教学和育人的效果等问题。
(4)、同时,陶行知父子之间感情笃深,从陶行知的一首《献诗》中可见一斑:“古城岩下,水蓝桥边,三竿白日,一个怀着无穷希望的伤心人。眼里放出悲壮的光芒,向船尾直射在他儿子的面上,望到山、水、天合成一张大嘴,隐隐约约地把个帆影儿都吞没了,才慢慢地转回家去,我要问芳草上的露水,何处能寻得当年的泪珠?”启蒙老师:方庶咸 方庶咸,安徽歙县西乡瑶村人,18岁即中秀才,后设蒙童馆行教。6岁时,陶行知时常到蒙童馆外听方庶咸讲课。久而久之,方庶咸发现了不同凡响的行知。方庶咸几度登陶位朝之门,考虑到陶家经济拮据,免费带徒。就这样,陶行知六岁,正式就读于方庶咸门下,接受启蒙教育。
(5)、“四年多来,耶稣基督与撒但在我内心中争战,要夺取我这一颗心,耶稣得到了胜利,从今以后,我是耶稣基督的跟随者。”
(6)、1938年2月,陶行知出席了在英国伦敦召开的“世界反侵略大会”,他在会上愤怒控诉了日军的侵略罪行。这年夏天,陶行知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回到祖国。嗣后于重庆北碚创办育才学校,学校经费主要向进步人士募捐。1944年12月,陶行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主编《民主教育》和《民主》周报。
(7)、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