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简介资料
1、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简介
(1)、因此,只要陀思妥耶夫斯基预先公布自己的行程,重新露面的他肯定会引起更多关注,但是,他小心翼翼地没有张扬。他是背负着哥哥米哈伊尔的债务——他在哥哥一八六四年突然去世以后承担了哥哥的债务——离开俄国的,因为这些债务他有坐牢的危险。实际上,只有离开这个国家,他才能避免因为欠债而被投入债务人监狱;他长期滞留国外不归也是因为他担心,如果回国,坐牢的危险将会发生。所以,他悄悄回国是要防止大批债主立即前来大吵大闹地要求还债,他知道,这种情况将会破坏他继续写完尚未完成的小说所需要的平静,而这部小说是他的收入来源。只有他的直系亲属和几个关系密切的朋友——还有正在发表《群魔》的《俄国导报》杂志的编辑——预先被告知他将返回彼得堡。就这样,他竟然把他回到国内的消息隐瞒了两个月,直到九月有份报纸提及后,人们才知道如今他在什么地方。
(2)、城市使个人的感觉和意识变得极其敏锐,因而城市也就成为个人变形、毁灭,甚至失去个性的一种很大危险。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的一些中篇小说中,城市已经使人穿过地域性社会群体的所有障碍,存在主义地——直接地,栩栩如生地处于世界面前和世界之中,处于上帝面前,处于“别人”面前。于是就出现了必须在人的真正的人性中了解人。而专心致志于人的内心的忏悔和在别人面前的表现的忏悔特别有助于对人的了解(马卡尔·杰武什金给瓦连卡的信,幻想家向纳斯简卡介绍了自己的情况,等等)。甚至如果主人公们不是真正地从在“别人”面前的“我”开始忏悔,那么他们的故事也差不多等于他们在大限度上、鲜明地自我揭露(《同貌人》中的戈利亚德金,《女房东》中的普罗哈尔钦先生、奥尔德诺夫先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多地变成忏悔的氛围。但这种在自知之明中对人如此重要的忏悔还不具有改变人的道德的力量。这种忏悔特色将赋予陀思妥耶夫斯基较晚期作品中的主人公们。这还曾经是作家确定的整个19世纪的基本的艺术任务——“恢复人的本来面目”,这也正是当时维克多·雨果为人称道的特点,他“几乎就是恢复”思想的“首位预言家”。“......这个思想不仅仅是维克多·雨果的发明;相反,按照我们的看法,它也是不可剥夺的财产,也许是19世纪历史的必然。”“这是基督的道德高尚的思想;它的宗旨是使已陷入困境的人重新振作起来,而环境的折磨、时代的停滞、社会的偏见曾经不公正地使人感到压抑。这个思想就是受屈辱的人们和被大家摒弃的社会派别的辩护理由。”(B.雨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译本序言,1862年)
(3)、每周荐书第15期于贝尔·达米施《云的理论》
(4)、龚觅《从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国外文学》1997年第3期。
(5)、在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期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学习他于之不屑的数学。与此同时,他还涉猎了莎士比亚、帕斯卡尔、维克多·雨果等人的文学作品。在文学上涉猎颇广的他考试成绩优秀,于1841接受委任。同年完成深受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席勒影响的两部浪漫主义剧作,《玛丽·斯图亚特》、《鲍里斯·戈东诺夫》,但均失散。
(6)、每周荐书第63期 廖内洛·文杜里《艺术批评史》
(7)、每周荐书第18期萨缪尔·贝克特《碎片集:杂谈及一个戏剧片段》
(8)、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是群星灿烂的19世纪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之路,是俄国文学史上复杂、矛盾的作家之一。有人所说“如果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9)、FarewelltoCambridge—ARecitationofFamousPoetryandProse
(10)、(ВсеволодЕвгеньевичБагно)
(11)、每周荐书第16期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剖析》
(12)、内容简介:由于作者深深的问题意识,当他从陀思妥耶夫斯基本身扑朔迷离的众多作品和浩如烟海的有关资料中,集中提取了那些具有挑战性的、纯粹是思想性的问题时,终给出的却是有关中国当下复杂语境的一个清晰轮廓;在他指出的所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难题的背后,潜伏着中国思想界过去没有解决至今仍然潜伏的种种危机;……因此,与其说作者在清理这些问题和给出它们的答案,毋宁说他是通过承担起全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问题,把这些艰难复杂的思考变为自己的思考,而承担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种种困惑和发出一种邀请: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这种思考中来。
(13)、精神的复活使人获得永生、珍视永恒生命,这一产生于“工业时代”、“犯罪频繁”、“道德信念发生动摇”(《群魔》手稿)的情形下的思想,这一主人公付出一生加以追求和实现的思想,占据着作家的思考。
(14)、每周荐书第78期莫里斯·梅洛-庞蒂《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15)、《大罪人传》中,甚至还在作家尚未成型的构思中,就出现了权力与道德的抉择,这道德是建立在信仰和上帝的恩典之上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五部巅峰小说中第个无限权力的宣告者。这种权力使人离弃俄罗斯精神中所渗透的上帝的恩典,转而追求自我肯定。在圣伊拉里昂(11世纪)的传教著作《论律法与恩典》中谈道,人趋向永生的信仰以及上帝的恩典与律法相对立,这不是地上自我肯定的律法带来的奴役,而是在基督理想里的自由和精神归宿。真理、公义和公平属于精神自由的人,而律法仅是为之所作的预备(人民有句话“不是按律法,而是按公义审判”——讲的就是这种对立)。进入陀思妥耶夫斯基五部巅峰作品中的人正是被这一俄罗斯精神传统所照亮。《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构思中,正是“正确的”一词构成了人心灵净化和悔过的基础:“他走上了正路!”人命途多舛而且偏离了“正路”,但不经历曲折他就很难走上这条正路。
(16)、李春林的《复调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其作》(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17)、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2)
(18)、某个领域的专家对一个未经许可擅自闯入其领地的外来者的努力表示欢迎的情况并不多见。本身不是专业斯拉夫语言文化研究者的我无比幸运地声明,我受到美国斯拉夫语言学术界的许多成员的欢迎。他们友好地宽容对待我准备工作的不足之处,而且乐意倾听我的想法。他们的忠告经常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指导,他们的知识总是让我用来填补我的知识空白。我特别感谢鲁弗斯•马修森多年来的亲密友谊以及与他在格里莫、巴黎、纽约和伦敦进行的几次交谈,特别感谢罗伯特•L.杰克逊、罗伯特•贝尔纳普、唐纳德•范杰以及我的同事克拉伦斯•布朗、维克托•温特劳布、勒内•韦勒克和维克托•埃尔利赫的支持与鼓励。我还有幸在普林斯顿遇到格奥尔基•弗洛罗夫斯基神父,并从这位仍然在世的伟大的俄罗斯文化史学家身上感受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遗留下来的某种传统,弗洛罗夫斯基神父是这种传统的后几位继承人之一。
(19)、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2016年8月第1版
(20)、每周荐书第40期特里·伊格尔顿《如何读诗》
2、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什么思想家
(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知名图书品牌“文学纪念碑”丛书于2014年推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者、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约瑟夫·弗兰克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卷《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此后,“文学纪念碑”陆续推出第二卷《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第三卷《陀思妥耶夫斯基:自由的苏醒,1860-1865》、第四卷《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凡的年代,1865-1871》。在热心读者的催促声中,2022年3月推出了第五卷《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的巅峰,1871-1881》。这套完整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标准传记”,融合传记、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史的实验,全面诠释作家坎坷壮阔的人生和深渊般的作品,带你跟随19世纪的思潮涌动探索俄罗斯社会。
(2)、刘翘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论稿》(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年)
(3)、每周荐书第50期翁托南‧阿铎《剧场及其复象》
(4)、整个写作计划大约萌生于二十年前我应普林斯顿大学克里斯蒂安•高斯研究生院的邀请前去举办系列讲座时。研究生院当时由E.B.O.博格霍夫主持,我们很快成为好友,他罕见地兼具绅士的魅力和学者的严谨,至今仍然让熟悉他的人记忆犹新。那时我对流行的存在主义文学——它在二战结束之后不久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很感兴趣,因此选择“现代文学中的存在主义主题”作为我的讲座题目。为了提供一些历史背景,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当作人们在法国存在主义作品中所发现的氛围和主题的先例着手进行分析。我对这部作品的阐释源于列夫•舍斯托夫和尼古拉•别尔嘉耶夫,我强调了地下室人的非理性和不道德,因为他不顾自然法则可悲并且挑衅性地坚持他的个人自由,无论自己和他人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5)、每周荐书第24期迈克尔·弗雷德《艺术与物性》
(6)、每周荐书第11期德布雷《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
(7)、“所有时代的大众都满意地生活着,与生俱来的温和让他们满足于现有的一切……这些大众既不会有所发现,也不会作奸犯科;其他人则思考和受苦,寻找和发现,斗争和犯错——其他人永远与他们格格不入,永远鄙视他们,同时永远为了让他们的生活更惬意而劳作着。”美国比较文学学者、翻译家约瑟夫·弗兰克(JosephFrank,1918-2013)在其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与他的时代》中,对陀氏作品中的人物如此评述道。
(8)、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医生家庭,也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名老二。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9岁发病,之后间或发作伴其一生。
(9)、田全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白银时代俄国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10)、内容简介:本书收入的作者在教学之余写的,对一些俄国作家、主要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论。内容包括:从“小人物”到“思想家”;《死屋手记》散论;长篇小说《罪与罚》的艺术性;复调与复调小说的主人公等。
(11)、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圣彼得堡的书房,在这里写作《卡拉马佐夫兄弟》
(12)、每周荐书第57期 乔治·巴塔耶《眼睛的故事丨圣神·死人》
(13)、每周荐书第69期斯拉沃热·齐泽克《视差之见》
(14)、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苦难教人思考时代造就哲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历史观的形成;俄罗斯文化背景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历史观;唯有上帝能够拯救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历史动力说等内容.
(15)、在《两种情感让我们奇妙地感到亲近......》(写作于1830年,与《别尔金的故事》同年写成,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创作同样重要)这首诗里,这“两种情感”——即“对家乡故居的爱”和“对祖先坟墓的爱”——让我们与永恒交往,诗人满怀神圣地流露出这些情感:
(16)、他的文章,文字精美,技巧纯熟。这一点,连前二位也难于比肩。
(17)、传记的前四卷已经描摹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大半生的创作与人生。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年被卷入当时的激进运动中,在一场假死刑后,被流放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作家历经苦难,信仰重生,十年后回归文坛,与当时流行的虚无主义思潮论战,在负债累累的困苦生活中写作了《罪与罚》《白痴》《群魔》等杰作。《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的巅峰,1871-1881》是约瑟夫·弗兰克享有盛誉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文化传记的第五卷和后一卷,弗兰克以不同寻常的才思和优雅描写了作家人生后期的十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非凡的文学生涯和人生历程的终点,在某种程度上预见了俄罗斯的命运。
(18)、1864年陀思妥耶未斯基写道:“基督已经完全走进人类,人也在追求基督化‘我’的理想形象。达到这一境界后,人就会清楚地看到,地上所有达到这一目标的人共同组成了他的形象,即基督。(基督合一的本性是令人惊叹的。这是神的形象,也就是说,基督是神在地上的彰显。)将来每个单独的个体‘我’如何以合一的形式在复活时出现是很难想象的......”
(19)、每周荐书第47期安瑟姆·基弗《艺术在没落中升起》
(20)、“七月初,酷热蒸人,傍晚,有个青年走出自己的斗室——这是他向C胡同的二房东转租的。他来到街上,然后慢腾腾地、仿佛犹豫不决地朝K桥方向走去。”
3、陀思妥耶夫斯基简介资料文豪野犬
(1)、《俄国文学》(Русскаялитература)杂志主编)
(2)、每周荐书第28期 迪迪埃·埃里蓬《米歇尔•福柯传》
(3)、我的具有法国血统的数学家妻子在本书逐步成形的过程中认真审阅了每一页草稿,这使我对概念的严谨以及表述的清晰和恰当始终坚持高的标准。无论本书可能达到什么水平,她付出了与我同样的劳动;即使是在本书第一卷出版之后,她对我所从事的工作价值的信心仍然是这一计划进行下去的真正原因。
(4)、对西班牙陀思妥耶夫斯基协会来说,2021年,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是一个重大事件,它不仅有助于在该国不同地区的专家之间举行活动,而且有助于加强和扩大其促进这位圣彼得堡的伟大作家生活和创作的活动。在这方面,值得回顾的是在巴塞罗那举办的课程,以及在格拉纳达和康达尔城举行的国际大会(详细说明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阅读)。
(5)、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出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
(6)、每周荐书第59期 W.H.奥登《染匠之手》
(7)、季星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戏剧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8)、“有人(别林斯基和其他一些人)在我的作品里看到了一个新的独创性特点,这个特点就在于我采用的是‘分析法’,而不是‘综合法’,即向深度进军,通过分析个体原子,探寻整体。而果戈理则直接选取整体......”(1846年2月1日致哥哥M.M.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信)
(9)、在中国,名气大的要算托尔斯泰。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著名。
(10)、(海德堡大学,《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新系列》主编)
(11)、内容简介:《当代国际学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的文章充分展示了国际陀学界近年的研究趋势,在作家的核心主题被详尽阐释之后,学者们对文本的分析更加细致深入,对进入作家生活、影响到作家创作的诸多因素都进行翔实的考证和深入的论证。
(12)、经朋友介绍,陀思妥耶夫斯基认识了速记学校的高材生安娜,两人高校配合,一个月内完成了《赌徒》,于1867年出版。同年两人结婚,在安娜的鼓励与帮助下,他的生活开始安定下来。
(13)、王逸群等《陀思妥耶夫斯基新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
(14)、王志耕在《基督教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历时性”诗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陀氏的创作固然存在共时性结构,但也有明显的历时性特征,因为他的创作勾画了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的直接明确性,堕落,复活”,就跟但丁的《神曲》类似。“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中运用这种结构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同一个艺术形象中历时地展现精神的辩证发展历程,一种就是以不同的艺术形象代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时地展现历时内容。”“以《罪与罚》为例,索尼雅所扮演的就是引导者的角色。……索尼雅自称有罪,但她身在泥淖,心灵却始终与上帝同在,她在无形之中映衬出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卑微,也在无言之中将拉斯柯尔尼科夫引向复活。引导者作为一种正面的价值尺度,代表了作者的眼光和理想的统一精神,它使得各种对话具有了有益性语境,使得人物的精神发展有了一种可见的标的。”
(15)、王志耕的《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183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妈妈死于肺结核,他和他弟弟被送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183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莫斯科当医生的父亲去世,死因不明。有人说是因为他醉后对农奴发脾气,农奴被激怒将他制服,灌入伏特加直至他溺死。也有人认为是自然死亡,而临近的地主为了把土地轻易拿到手而编了这个故事。
(17)、陀思妥耶夫斯基旧居,今已被改成陀思妥耶夫斯基旅馆
(18)、他的作品中受现代主义作家推崇的应推《地下室手记》。这不仅因其中极端自我中心主义对他们说来颇有“先获我心”之感;还有“既非小人、又非君子”的“地下室人”符合他们的“人”的观念。这个“非主人公”(“集合了一些非主人公特点”)又为现代主义者破坏性格开辟了道路。而继这个展示心灵“地下室”的序曲之后的他的创作,主要是在其双重人格的人物身上,更进一步窥视内心世界的黑暗深渊,对此,现代主义者是如何叹为观止,维·吴尔夫说得十分生动而且具有代表性。她形象地而又不无夸大其词地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受折磨的”灵魂“谈论、揭露、忏悔,从肉体和神经的伤口中把我们心底的沙滩上蠕动着的难以辨认的罪恶抽曳出来”;又说,他的人物“同时是恶棍又是圣徒”,“行动既美好又卑鄙”,而且“我们惯常所说的那种善恶之间明确的界限是不存在的。”这一说法是完全夸大失实的。现代主义者笔下人格分裂的人物也是按这个模式写成并按这种观点来理解的。与此有关的是,批评家瓦·雅·基尔波金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为了检验思想所从事的一次‘犯罪’、‘试验’,并不带有刑事的或慈善的性质”;从拉斯柯尼科夫起,他使人物们成为“不是在刑事的意义上而是在哲学的意义上”的“罪人”。这种解释不无依据,但不免夸大。虽然基尔波金这里不是指彼得·韦尔霍文斯基、斯麦尔佳科夫,也不一定是指斯维里加洛夫、斯塔夫罗金(杀死跛女人等),然而,就是拉斯柯尼科夫的杀高利贷者,从其第一动机(不是拿破仑思想)而言,应该说是刑事性的。伊凡·卡拉马佐夫的思想上的弑父,也带有刑事性质。但基尔波金那样理解的杀人动机,如拉斯柯尼科夫的拿破仑思想,斯塔夫罗金(在一定程度上)确是与现代主义者的杀人犯(如萨特笔下的艾罗斯特拉特、加缪笔下的莫尔索等)相符合,他们都是“哲学上的杀人犯”而不是刑事上的杀人犯。
(19)、其次,就美学观点而言,列·格罗斯曼在分析《少年》时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由于孜孜不倦的创新,在晚期作品中出现“特殊而复杂的风格”,预示着“现代艺术流派”的出现。他说:“在后一个时期,他特别喜欢作品结构的矛盾性乃至‘怪诞’”,不求“简明易懂”,要“让读者自己去动脑筋”,他“声称自己有权创造一种特殊的、艰涩的、复杂的、别出心裁的,甚至是超自然的风格”。这很接近现代主义诗学。格·米·弗里德连杰尔则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后期虽也肯定美与和谐,而在作品中则远离这些艺术理想。这是鉴于他当代的特点是“丑恶”“混乱”和大量恶和痛苦,为表现这些生活内容而探求不同于荷马、拉斐尔的一些新的审美规律、形式和方法。
(20)、一周之后,七月底,陀思妥耶夫斯基去莫斯科与卡特科夫结账,收到了近几个月交稿的小说几个章节的稿费。刚收到的这笔稿费虽然不多,但却可以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夫妇计划搬出他们租住的配备家具的公寓。这套公寓的租金“太贵,十分拥挤没有空间,而且房主是个讨厌的犹太佬”。能干的安娜·格里戈里耶芙娜——生下费奥多尔以后她的身体很快就复原了——立即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没有家具也没有足够的钱直接购买,所以安娜与一个家具商达成协议,后者答应以付款的方式向他们提供需要的家具(不过是一些劣质家具),在他们付清全部货款之前他仍然保有家具的所有权。(结果证明,这种偶然采用的解决办法在短时期内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家有利。)家具有了之后,安娜开始寻找一套公寓,但是,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继子帕沙(帕维尔)建议租一套他设法找到的有八个房间的公寓时,她相当恼火。
4、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简介
(1)、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
(2)、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3)、这样做并不意味着我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发现了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生活”这个词既可以用于食色男女,也可以用于艺术家,后者同样在思想、精神和意识的层面上生活着。由于这个原因,我宁愿更为详细地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而不是把篇幅用在描写其日常生活的一般琐事上。他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正是来源于这一环境,凭借这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他吸收消化了对其有用的生活经验并且使之转化成为他的艺术主题和技巧。我将努力证明,根据这种观点对其生活进行的探索——探索是在黑格尔称之为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个时代的“客观精神”的层面上进行的——可能有助于理解其成就的意义,即使不是完全不同的理解,那么也是应该更加深刻的理解。本书当然不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新的探讨,尤其在近半个世纪的俄国批评界它不是,而且我还意识到,我从列昂尼德•格罗斯曼、Н.Ф.别利奇科夫、А.С.多利宁和В.Л.科马罗维奇这些前辈那里获益匪浅。我试图立足于他们已经打下的基础,同时尽量充分利用他们并不总是享有的阐释的自由。
(4)、多年来给予我极大帮助的另外几个人是艾伦•泰特、弗朗西斯•弗格森和哈里•莱文,我从身心两个方面向他们三人表示感谢,我总是可以信赖他们的友谊。约翰•麦考密克、莱昂内尔•埃布尔、拉尔夫•曼海姆、查尔斯•福斯特、杰克逊•马修斯、西奥多•韦斯、尤金•古德哈特和戴维•戈尔茨坦是另外几位与本书的写作有关的朋友,我从他们那里得到了鼓励、支持和想法。每次我去法国时,巴黎的乔治•安布罗西诺先生和夫人总是询问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进展情况,安布罗西诺夫人还把初稿中的几章译成法文;这一部分内容在《评论》杂志上发表就是他们努力的结果。我感谢他们主动提供的如此热心的帮助,我还珍惜对他们周围的那个小圈子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情景的回忆,他们每星期六晚上讨论一个哲学话题。皮埃尔•安德莱是我的另一位法国朋友,他好心地为《社会契约》翻译与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有关的文章和评论,而且对其中的内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5)、18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返回圣彼得堡,次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这部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他前后期的过渡作品,既有前期的对社会苦难人民的描写,又带有后期的宗教与哲学探讨。这段时间他文学上有所进展,但生活却连遭打击。1864年他的妻子和兄长相继逝世,他还需要照顾兄长的家人,这使得他濒临破产。他希望通过赌博来还清债务,却欠下更多债,整个人陷入消沉之中。
(6)、陈思红的《论艺术家——心理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7)、理查德•艾尔曼无私地从自己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阅读了定稿的前几章,并且提出许多被本书采纳的修改意见。保罗•兹韦格阅读了本书较早的一个稿本,他那富有洞察力的批评意见导致对原稿进行了彻底修改;罗伯特•贝尔纳普阅读了同一份原稿,发表了许多富有价值的评论。鲁弗斯•马修森、哈里•莱文、弗朗西斯•弗格森和S.弗雷德里克•斯塔尔阅读了终的定稿,向我提出了有益的意见。我衷心感谢他们大家。
(8)、当代中国学者越来越认识到陀氏宗教思想的重要性。于鑫的文章《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指出:“《罪与罚》的两个主人公是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和把拉斯柯尔尼科夫引向重生的卖淫女索尼雅。作家想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经历告诉我们,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不是依靠理性和反抗,一切理性都是一种谬误,一切反抗都只会带来更多的罪行,能够给人以慰藉和出路的只有宗教,走向宗教就是走向人民,就是走向人的精神复生。”但“拉斯柯尔尼科夫跪在索尼雅面前吻她的脚”表明“在宗教的影响下,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种对苦难的夸大式的崇拜。”
(9)、(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ИМЛИРАН)
(10)、今年(2022年)是《群魔》出版150周年,西班牙陀思妥耶夫斯基协会参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杂志对这部小说专题讨论的活动。协会还与该杂志的第二期积极合作,翻译并发表了苏联学者列昂尼德·格罗斯曼未出版的西语作品,还写了这位苏联研究者的小传,以及研究他对西班牙语文化世界的影响和接受。
(11)、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迫到欧洲避债。出版商给他预付款应付生活所需,但要求他半年内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当时,他正在创作《罪与罚》,没有时间再写一部,但出于生计只得同意。1866年,《罪与罚》出版,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12)、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起,在世界文坛上就占有显著的地位,他不仅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大作家并列,而且还特别受到读者、研究界的刮目相看。在我国,他自二十世纪初(在1918年左右)便已被介绍过来,迄今将近百年。
(13)、每周荐书第31期 伊塔洛·卡尔维诺《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14)、陀氏的心理描写历来受到评论界的重视。早在1936年,鲁迅在《陀思妥夫斯基的事》中说:“医学者往往用病态来解释陀思妥夫斯基的作品。这伦勃罗梭式的说明,在现今的大多数的国度里,恐怕实在也便利,能得一般人们的赞许的。但是,即使他是神经病者,也是俄国专制时代的神经病者,倘若谁身受了和他相类的重压,那么,愈身受,也就愈懂得他那夹着夸张的真实,热到发冷的热情,快要破裂的忍从,于是爱他起来的罢。”
(15)、刘义斌《试论中梦的艺术含蕴》,《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6)、普希金的“自我存在”这个词是否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所理解,还不清楚,但是可以发现:普希金这个词原本的意思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初的主人公们所具有的人的自我存在意思恰好吻合。
(17)、每周荐书第17期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
(18)、冷满冰的《宗教与革命语境下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
(19)、此后,他的命运发生了悲剧性的“突转”——由顺境转入了逆境。
(20)、帕沙以前曾经与继父住在一起。实际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夫妇初计划出国度假的原因之一就是安娜决心打破帕沙已经取得的对她丈夫的控制——她逐渐意识到,这种控制对她的婚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尽管帕沙自己现在已经结婚,但他似乎想当然地认为他可以恢复过去他在继父家的地位,做一个寄生虫或者食客。但是,四年前刚结婚时曾被帕沙的指责气得直哭的安娜如今完全控制了局面。她直截了当地说明,不可能像一家人一样住在同一套公寓里。帕沙在向陀思妥耶夫斯基求助之后充分意识到,过去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继父简短地告诉他,“所有家务事已经交给[安娜]处理”,因此,“她决定怎么办,那就怎么办”。
5、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品
(1)、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时互相欣赏。比如:屠格涅夫曾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拿给他的好朋友福楼拜看,两人评价都很高。
(2)、每周荐书第37期伊丽莎白•扬-布鲁尔《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
(3)、当代学者多给予陀氏的心理描写以极高的评价。周成堰在《论中深刻的心理描写》一文中认为:“在《罪与罚》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心灵活动史。艺术家独树一帜地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分裂和二重人格。……艺术家通过瞬间心理变化和无意识行为来揭示人物内心的隐秘”。而主人公梦回作案现场则“重现了主人公杀人犯罪时的心理体验,也充分反映出罪犯的恐惧心理和精神失常。”刘义斌的《试论中梦的艺术含蕴》在提到了拉斯柯尔尼科夫梦回作案现场一事时认为:“这个梦是隐藏在无意识中的自我的本能反映。他害怕自己的行为被别人发现,担心暴露自己的罪证,他希望完全掩盖自己,很难想象在寒热病和受压制的情况下他的潜意识不暴露出来。梦就在于是不自主的、自发的,其性质没有被任何有意识的目的所歪曲,它包含着希望进入意识的幻想。这个梦的意义不难猜测,杀不死的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及周围的笑声、低语象征着拉斯柯尔尼科夫‘用刀斧为人们造福’理念的失败和落空,他的救世行为无济于事,就像梦中的一只苍蝇猛地撞到了玻璃上。现实中有更多的压迫者、损害者,如他梦醒见到的斯维德里盖洛夫。梦和现实相互映衬,梦不可思议却又如此真实,当他一梦醒来,真的见到了一只在屋子里飞的大苍蝇和斯维德里盖洛夫的大笑。”
(4)、曾嘉的《炼狱圣徒:陀思妥耶夫斯基》(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
(5)、每周荐书第65期 理查德·布劳提根《在美国钓鳟鱼》
(6)、赵桂莲的《漂泊的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传统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每周荐书第34期吉奥乔·阿甘本《剩余的时间》
(8)、(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ИРЛИРАН,
(9)、时间不是一件东西,它是一个概念,它将从脑海中死去。
(10)、而在诗的初稿中“自我存在”作为一个词被提出来:
(11)、周成堰《论中深刻的心理描写》,《国外文学》2001年第3期。
(12)、陀氏的叙事艺术曾经被许多同时代人诟病,但20世纪的作家、学者见解则相反。法国新小说作家萨罗特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一直是文学研究和新的技巧的活的源泉,至今仍然前途无量。”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揭示了作家在小说创作中的共时性戏剧化结构:“这是他艺术地感知世界的特点:他只善于从同时共处这一角度来观察和描绘世界……。在他的思维中,看不到渊源因果方面的范畴。”
(13)、何云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14)、于鑫《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5)、这套文集应该说是外国文学学科建设中的一项颇有意义的学术工程。但愿它的出版对我国方兴未艾的陀学能发挥其应有的重大作用!
(16)、该杂志针对希望展示其研究结果的专家和年轻研究人员。它为半年刊,其中一期专门讨论与这位俄罗斯作家的创作和/或生活相关的主题。该期刊将是免费的,对收到的原件的审查将是双盲的。其出版地西班牙巴塞罗那。
(17)、回来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直努力写作,因为他已耽误了10年。开始时,他的作品丝毫没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他已退出文坛10年,人们早已淡忘了他,而且他10年未摸笔,这支武器也有些生疏了。直到他发表了《舅舅的梦》、《斯捷潘契科沃及其居民们》、《死屋手记》等,才重新登上文坛,重新寻回了观众们热烈的目光。这一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完成了他的绝世名作《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18)、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悲剧人物。他年轻时曾受到过别林斯基的熏陶,继之又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成为傅立叶的信徒——空想社会主义者,但他一生热烈追求的就是创作事业。上文提到过,在一八四九年被逮捕之初给兄长的信中,他说到自己信念完全动摇,但同时却坚决地说:“只要手能执笔,宁愿监禁十五年。”在晚年(1877)一封信中,他说自己早在十六岁就深信自己“早晚会登上〔文学〕舞台”,说自己“心中仿佛有一团火”,并说自己“坚信未来会是我的,我是未来的主宰”。可是,正如卢那察尔斯基说的,“专制政府给予他的打击使他陷于这样的境地,他不得不颇为真诚地进行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用迁就阴暗现实的办法,以挽救自己和自己的才能”。亦即使自己能够从事创作,但“他从来没有”把他身上存在的“各种倾向之间的矛盾调和好”,而且这也是不可能的,他幻想黄金时代,但又拒绝能达到黄金时代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他的内心终生在斗争,因此,一方面他那些“高贵的保护人”既利用他,又“不能完全信任他”。另一方面,“同时代人对他持双重态度”。我们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天才的作家,但他却是被扭曲了的天才。卢那察尔斯基十分严肃地说:“我们……应该竭力强调:如果说我们应该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汲取教益,那么,我们无论如何决不可以向陀思妥耶夫斯基学习。”我们也应该竭力强调,我们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原则,考虑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存在的各种复杂原因和因素,认真区分其创作中的精华与糟粕,有分析地接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
(19)、1872年,完成了《群魔》。1873年开始他创办“作家日记”期刊,很受欢迎。1880年他发表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是他后期重要的作品。
(20)、《罪与罚》中出现的“C胡同”附近的干草市场
(1)、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服了4年苦役,1854年刑满后又罚为边防士兵。经历了近10年的非人折磨,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59年才获准回俄国中部的特维尔居住。但是,他的性情已大变,冷漠、孤僻、脾气暴躁易怒,且时常发作癫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