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101句陶行知的故事四颗糖的故事内容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10-04 11:37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陶行知的故事四颗糖

1、陶行知的故事四颗糖读后感

(1)、其陶行知善于实事求是,把握事情的真相,做到有礼有节。“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土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他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看似一件普通的小事,陶行知却能认真地深入到学生中,仔细了解事情的真相,如实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让学生由衷地感悟到作为教师的公正、公平、公开,更让学生激起对教师的敬畏,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节,凸显了爱的分寸,彰显了爱的魅力。而当前许多教师推脱忙碌缺少深入学生中的时间,缺乏对学生课余生活的把握,一旦遇到事情就妄加指责,往往会冤屈学生,甚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教师不公正的阴影。长此以往教师的威信就大加折扣,教育的效果也就甚微了。

(2)、    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3)、陶行知的四块糖就是“关爱”、“宽容”、“信任”、“激励”。

(4)、______惭愧地_______,再也没有_______。

(5)、长善救失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6)、俄罗斯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布达林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认为可以往一个盖着盖子的瓶子里灌水吗?”的确,训斥、向家长告状这类粗暴的举动都不是拨动孩子心扉的办法,只有想办法如何旋开“瓶盖”,将关爱、宽容的清泉注入孩子的心田,才能收获孩子良好的行为,才能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成为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伙伴,父母口中的好孩子。

(7)、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们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是啊,哪个孩子不犯错?哪个班没有“问题孩子”?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由于心理、个性、家庭条件、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原因,总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记得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要用放大镜把别人的优点争取来,不要用显微镜去观察别人的缺点。”诚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善于发掘孩子的长处,不要斤斤计较于他们所犯的错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即使再调皮的孩子,在他们内心深处,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学习好、行为好、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只是他们缺少了一份自制力和恒心,经常受批评,使得他们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所以,负有教书育人责任的我们,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去爱护,去关心,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找回信心,重新认识自我,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个集体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8)、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情景堪比宇宙大爆炸!但是,这引力波发出的信号,被远隔千米的陶校长测量到了,他去小卖铺买了一包糖果,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即将发生。陶校长准时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等在那里。笑着掏出一颗糖说:“这颗糖是给你的,因为你很守信,没迟到还提前到。”眼前的这颗糖像一颗炮弹把男孩打晕了,完全没明白啥回事。

(9)、1945年,陶行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同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0)、反思自己对待犯错的幼儿的态度,有静下心来思考孩子为什么会犯错吗?怎样的教育方式更能感动他们?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颤。

(11)、这时,那个男孩儿惭愧地流着泪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用这种方式对他。”陶行知微微一笑,又掏出第四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励你一颗,好了,现在我的糖也没有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你可以回教室继续上课了。”

(12)、这也没办法,不是我们不想给糖,而是没有糖可给,我们给不了自己没有的东西,我们自身充满了各种情绪与标准,所以我们学不会这一招,我们的各项指标,也根本无法驱动我们施展更高级的教育方式。

(13)、曾经遇到过一个英语老师上课买两筐橘子进教室的,学生回答一个问题,老师扔一个橘子。而且不问回答质量的。因为流行鼓励教育赏识教育嘛。结果可想而知:一节课就大家一起吃橘子了。上的什么内容已经被覆盖掉了。

(14)、陶行知先生连续掏出了四块糖给了那位男生,但是,陶校长先生掏出的不是区区一块糖,而是四块糖。原因是第一块糖是那位男孩比陶行知先生先到办公室,第二块糖是陶行知先生令他不要打同学,他立即住了手,第三块糖是因为他打同学是因为那个男孩欺负女生,第四块糖是因为那个男孩已经认错了,奖励给他的糖。

(15)、陶行知先生不愧是大师,处理打同学的王友也不同凡响,别出心裁。至今“四块糖”的故事已经成为教育经典,启发着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

(16)、我之所以从小时候就记住了陶行知,是因为“四块糖”的故事。

(17)、今天阅读了《教师人文素养读本》一书,其中有崔永元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崔永元讲到了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18)、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19)、第充分看到男孩的悔改之意。既然人家及时住手、及时到办公室、及时承认了错误,还有什么理由抓住不放?任何一个人犯了错误之后,都会有一个后悔期。这是他们痛苦的时候,也是需要别人理解、同情和安慰的时候。如果批评过当,甚至讽刺挖苦,伤其自尊,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当场顶撞,或者自暴自弃。

(20)、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2、陶行知的故事四颗糖的故事内容

(1)、6月25日,陶行知在国际饭店代表54个人民团体举行外国记者招待会上,要求美军立即撤退。6月29日,陶行知与郭沫若、沈钧儒等发起《致美国人民书》。7月,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遭国民d特务暗杀,陶行知亦被列为黑名单的第三名。陶行知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前列。他写信激励育才师生为民主斗争“再接再厉,前仆后继,屡败屡战,以底于成。

(2)、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穿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

(3)、糖衣里面包着的还是恨怨、分别、评判、指责、训斥、还有所谓的标准,而折射出来的,是我们心量的匮乏,还有那无法自控的情绪。

(4)、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之一。

(5)、没到3点,男孩就到校长室门口等候,眼神迷离无光,情绪起伏不定,内心有能量在暗暗涌动。没发泄完的愤怒,错误行为的自责,面对校长责问的恐惧,同学们即将看笑话的羞愧,还有可能找家长的担忧,这些能量包围着男孩,不停旋转,形成强大黑洞般的引力波。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情景堪比宇宙大爆炸!

(6)、陶校长准时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他笑着掏出一颗糖对男孩说:“这颗糖是给你的,因为你很守信,没迟到还提前了。”眼前的这颗糖令男孩完全出乎意料,他惊呆了。

(7)、这时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男生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

(8)、然而,陶校长早洞察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他去小卖铺买了一包糖果,一场伟大的教育即将发生。

(9)、有的父母开始头疼,孩子不听话,不服管,跟老师或家长较劲……尤其是男孩,青春期身体的变化,刚刚萌生的性特征和激素的分泌,叛逆更加明显,此时,我们要正确和孩子相处,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

(10)、教师在处理学生矛盾时,往往不追根究底,结果违反学生双方的意愿,甚至把矛盾进一步激化,受处理的同学会因此记恨同学或老师,埋下报复的祸根。教师处理学生问题重在让学生从情、理、法的角度认识行为过程中自己的对与错,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提高思想认识,而不仅仅用“罚”。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果能以朋友的姿态出现,就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11)、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12)、陶行知在担任某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名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学生,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候在校长室准备挨训,陶行知先生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将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上,说:“这块糖果也是将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入时,你停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留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再奖励给你一块糖,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没有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怀揣着糖果的王友离开校长办公室。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

(13)、陶校长滿意地笑了,又掏出一颗糖:“你知错认错,实在难得,不得不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回去吧!”男孩手握四颗糖,眼神里充满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

(14)、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有犯错的孩子。是啊,哪个孩子不犯错?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由于心理、个性、家庭条件、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原因,总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记得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要用放大镜把别人的优点争取来,不要用显微镜去观察别人的缺点。”诚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善于发掘孩子的长处,不要斤斤计较于他们所犯的错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即使再调皮的孩子,在他们内心深处,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学习好、行为好、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只是他们缺少了一份自制力和恒心,经常受批评,使得他们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所以,负有教书育人责任的我们,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去爱护,去关心,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找回信心,重新认识自我,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个集体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其实,对他们一味的打压更会加剧孩子的抵触情绪,使他们顽固的坚持错误,不愿改正。所以,我认为对经常犯错的孩子,我们要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多一点宽容,少一份斥责。

(15)、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16)、这普普通通的四颗糖,在陶行知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

(17)、陶行知不愧为著名教育家,他的“发糖教育法”,也成为中外教育史上的经典范例。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无论其有什么理由,也属严重的违纪行为。但陶行知却“发糖”以奖励,而且不是一块,是四块。而仔细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中两点奥秘。

(18)、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爱孩子,关爱每一个孩子。短短一句不足十个字的话,做起来却远远比说难多了。一个班几十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幸福快乐的,有缺少温暖的,有父母离异的……不同的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是个性迥异。每一个孩子就像是一本书,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在读懂它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去珍视它。就像一位名人所说的:“要学会俯下身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加强与孩子情感的双向交流,架起通向孩子心灵的桥梁。”

(19)、是呀,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例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20)、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3、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出自什么书

(1)、学生做错事情,为什么做错?把这原因找出来。

(2)、1897年,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免费为其开蒙。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3)、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4)、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扔另一个男生,十分危险。陶校长便将其制止,并叫他下午三点到校长办公室。没到三点,男孩就到校长室门口等候,内心比较复杂:没发泄完的愤怒、错误行为的自责、面对校长责问的恐惧、同学们即将看笑话的羞愧、还有可能找家长的担忧......,他低着头等着挨训。

(5)、日常生活中,老师也是这样,我们做错事,不但不批评我们,而且想一些办法告诉我们事情的严重性,使得我们以后不会再去做那些事。

(6)、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

(7)、这时,几股奇妙的新的能量开始围绕着男孩旋转,越来越靠近中心点,良知之光越来越亮。男孩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8)、每期的《每日一句》练笔都将层层选拔出10位小朋友的优秀作品,集册成书,由四川少儿出版社出版发行。

(9)、格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10)、王老师心理咨询热线:0318-2105115

(11)、陶校长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对孩子说:“我还要奖励你一块糖,因为今天我不让你打那个同学,你马上就住手了,显然你是很尊重我的,我很需要你们的尊重,所以谢谢你啊”。孩子手里捧着第二块糖,早已感动不己,泪流满面。 

(12)、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13)、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14)、男孩儿惭愧地拿着那四颗糖走出了办公室,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和别人打过架。相反还经常帮同学的忙,学习成绩也慢慢好起来,以优异成绩毕了业,后来还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

(15)、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你已经认错了,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16)、面对那个鲁莽的男孩儿,陶行知没有做出简单而武断的批评教育,而是找到了他值得表扬的地方,并用四颗糖作为奖品进行了表扬,从而让男孩儿明白了哪里有错,哪里又是值得肯定的。就这样,陶行知那普普通通的四颗糖,却悄悄融化进了男孩儿的心中,成了改变他的力量。

(17)、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18)、1946年4月,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在他生命的后100天,他在工厂、学校、、广场发表演讲100余次。

(19)、   但是,这引力波发出的信号,被远隔千米的陶校长测量到了,他去小卖铺买了一包糖果,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即将发生。

(20)、随后先生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也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4、陶行知的故事四颗糖启示

(1)、   陶校长准时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已经等在那里。笑着掏出一颗糖说:“这颗糖是给你的,因为你很守信,没迟到还提前到。”

(2)、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3)、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4)、他看到这个学生跟同学打架,手上拿一块砖头,这还得了,这会出人命!被他看到了,立刻制止,告诉这个学生,半个钟点之后到校长室来见他。这个学生离开了,校长再问别人,他们为什么打架?是为了对方这个学生欺负一个女同学,他打抱不平。这么个原因他知道了,这个人很有义气。半小时之后他回到校长室,看到学生站在外面门口,掏一块糖给他吃,也没有骂他,学生感到很惊讶。他说这块糖奖励你,我叫你半个小时来,你准时来了,你很守时,这应当要奖励你。然后再说,我去调查,知道你这个事情做错,你还很有义气,打抱不平,这是很好的行为,再赏一块糖给你吃。学生就感动了,立刻就承认错误,受感动。校长又掏一块糖给他,奖励他,你能够忏悔,你知过能改,这很难得,这很不容易。没有责备一句话,没有任何处罚。学生感动的跟校长说,以后决定不会再犯这个过失。校长第四块糖给他,勉励他。再问,没事了,你回去。这是中国爱的教育,神圣的教育,没有一句责备的话,没有一句批评的话。

(5)、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6)、在这个顾世忠陶行知先生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巧妙激励,用四颗糖化解了孩子心中的愤怒、自责、恐惧和羞愧,如同一道光照亮了孩子。这普普通通的四颗糖,在陶行知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第一颗糖:尊重和理解;第二颗糖:信任和支持;第三颗糖:赏识和鼓励;第四颗糖:宽容和体贴。

(7)、四颗糖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被后来的教育工作者们所推崇,在于它蕴含着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与精神,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

(8)、我让你住手,你立马停止了,你尊重我,那么我也理应尊重你,因为,人和人是要相互尊重的,所以我感谢你!又把尊重亲自演示了一遍。

(9)、有一天,正要赶去开会的陶行知在路上看到一个男同学在欺打另一个同学,陶行知赶紧走过去将其制止。陶行知认识这个打人的男同学,他父母早亡,只跟着奶奶生活,奶奶也管不了他,所以就养成了打架斗殴的坏习惯。陶行知问了问事情经过后才知道,原来是另一个同学欺负女生,他看不过去才出面来“教训教训他”。看着这个男孩儿一脸的桀骜不驯,陶行知并没有立即批评他,只是说了一句“去校长办公室等我”就离开了。

(10)、国内各大优秀少儿报刊社对一三作文课堂高度关注,将有资深主编亲自参与每日一句评选,不定期选登优秀作品。

(11)、我叫周汉卿,我的家乡在安徽。安徽出过好多名人,这里,我跟大家讲一讲“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四颗糖果的故事”。

(1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正常现象。教师要善待犯错误的学生,学生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他能够认识到错误,勇于改正错误,他就是可造之才。如果动辄横眉冷对,大发雷霆,这样不仅“熄灭”了学生心中已存的悔意,而且产生了对老师的逆反心理。

(13)、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14)、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15)、看了《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之后,我深受启发。“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我们应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16)、“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啊,陶校长正是用他的名言与他的“四块糖”去“教人求真”,教人去“学做真人”。

(17)、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虽然王阳明学说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陶行知却从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

(18)、“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老先生的话可以说传遍了大江南北,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陶行知带给世人的宝贵财富有三:一是伟大的学说和理论,二是伟大的实践和经验,三是伟大的人格和精神。他的学说和理论,可以浓缩为三句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9)、英才小学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责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20)、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轻而易举的功破了学生的心理,圆满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5、陶行知的4颗糖的故事

(1)、当陶行知巡视完毕回到办公室,看到这名男孩正站在办公室,他立刻从兜里掏出一块方糖:“这是奖励你的。你按时来到办公室,我却有些迟到。”

(2)、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后推行平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并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中。

(3)、记得一位名人曾说: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这说明积极的教育态度对孩子影响很大,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一样,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鼓励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4)、陶行知先生以“发糖”为奖励,而且这四块糖有着的宽容之心,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无论有什么理由,也属于严重的违纪行为,正如结尾:孩子的大特点,就是可以改变,无知可以变成有知,单纯可以变成复杂,莽撞可以变成老到,粗鲁可以变成细腻,怯懦可以变成勇敢,小气可以变成大度,蛮横可以变成理智。变与不变,大变与小变,既取决于自己,也取决于家庭和学校。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会创造无数的奇迹。因为宽容是一服灵丹妙药,能够在关键时刻,矫正学生的人生之舵。

(5)、昨晚陪儿子看动漫时,看到了大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深有感触。不禁感慨:教育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而更在于呼唤和鼓舞。教师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扶值学生可贵的探索精神,真诚的赞扬学生,这无疑能产生像磁场一样地吸引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6)、陶校长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拿砖头扔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善良,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男孩被陶校长的尊重、信任、肯定和鼓勵深深感動,良知慢慢被點亮,男孩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7)、眼前的这颗糖像一颗炮弹把男孩打晕了,完全没明白啥回事。接着校长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让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校长,尊重别人是重要的品质啊。”

(8)、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俗话说:“师徒如父子”,这是旧社会里师生之间的关系。既然老师和学生是父子关系,那老子打儿子,岂不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现在是新社会,新时代,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不同的是老师的年龄比孩子大几岁。孩子和老师都享有相同的权利,孩子的权利不受侵犯。孩子不会背书,老师要找到其原因:是孩子的基础问题,还是孩子的智力问题,或者是孩子不用功造成的。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能体罚孩子。毕竟孩子年龄还小,爱贪玩,要和孩子谈心,给孩子讲道理。如果孩子想通了,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背书就快了。即使他背书慢一点,那又有什么关系,不要着急,慢慢来,性急吃不了热豆腐。对孩子多一点耐心,他今天不会背,明天不会背,后天可能就会背了。对孩子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

(9)、      第一颗糖:尊重和理解。第二颗糖:信任和支持。第三颗糖:赏识和鼓励。第四颗糖:宽容和体贴。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想得到周围人的肯定的,特别是父母的欣赏。如果孩子能受到亲近的人的鼓励,他便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与勇气!所以,当我们在面对孩子问题的时候,不要因为孩子的错误而淹没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更不要用粗暴与野蛮的态度急于去批判、惩罚,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冷静地对待,用爱心与智慧给孩子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呵护他的自尊,让他感受到教育的宽容与善良。很多时候,和风细雨的教育反而比雷霆万钧的方式更有力量。我们常说好的教育“润物细无声”,也许说的就是陶行知先生这样的吧。

(10)、我在很久以前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时,脑海中只蹦出来两个字:漂亮!

(11)、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批评不良行为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

(12)、可是先生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我却迟到了,我要向你道歉。”

(13)、这个故事具体讲的是陶行知在育才小学当校长时发生的一件事:有一次,陶校长看到一位男生用泥土咂另一位男生,陶校长当场制止了男生,并让他下课去校长室。下课了,男生立刻来到校长室,而陶校长却迟到了。接着,陶校长分四个理由与原因依次发给了男生四块糖,理由1:能遵守时间,按时来到校长室。理由2:很尊敬陶校长。理由3:男孩有“正义感”。理由4:男孩能承认错误。接着,陶校长把他送出了校长室。

(14)、陶行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之一。下面,我为您带来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欢迎浏览!

(15)、俄罗斯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布达林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认为可以往一个盖着盖子的瓶子里灌水吗?”的确,训斥、向家长告状这类粗暴的举动都不是拨动孩子心扉的办法,只有想办法如何旋开“瓶盖”,将关爱、宽容的清泉注入孩子的心田,才能收获孩子良好的行为,才能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成为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伙伴,父母口中的好孩子。

(16)、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17)、陶行知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18)、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是有动机的,是好是坏需要我们思考的,对于一个上课睡觉、爱捣乱的孩子,一个喜欢穿个性衣服的孩子,去了解一下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要找正面的动机,而不是一味去批评否定,要是你对孩子背后的动机给予肯定,能接受的话,他就有种被理解和尊重的感觉,如果只看到错误行为,给这些行为贴上负向的标签,就会激发起孩子的抗拒,就会矛盾越来越深。

(19)、这种想法正常吗?用现代思想来解释,这显然违背人类天性:一个人把其它孩子视若己出一定有所限度、有所保留;否则,不是演戏,就是当事人脑子多少有点毛病。

(20)、    俄罗斯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布达林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认为可以往一个盖着盖子的瓶子里灌水吗?”的确,训斥、向家长告状这类粗暴的举动都不是拨动孩子心扉的办法,只有想办法如何旋开“瓶盖”,将关爱、宽容的清泉注入孩子的心田,才能收获孩子良好的行为,才能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成为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伙伴,父母口中的好孩子。

(1)、1939年7月,陶行知先生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创办了主要招收、培养有特殊才能的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

上一篇:122句迭起造句精选好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