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原文致儿书
1、曾国藩家书中的家训
(1)、参羊倚衡,忠信笃敬,庶可行圣人存而不论之邦。
(2)、“汝见萧、曹、张、陈诸公侯,吾同时人,倍年于汝者皆拜。并语于汝诸弟。
(3)、今朝一酌黄花酒,始与阿连庆更生。
(4)、从因为戒惧而约束自己,以至在至静的境界中,虽然没有什么偏颇,内心之操守不失,则达到了“中”的境界,天地由此立位,此种绵绵不息的样子,就是由动而到静。从“慎独”而精进,以致在待人接物方面极少差错,没有不合适、不正确的地方,则达到了“和”的境界,万物由此化育,这种肃穆之象,是由静到动。从静到动,有神在那儿主持;从动到静,有鬼在那儿司察,动静之间的这种循环往复,靠“敬”来加以贯穿。
(5)、第二部分:学问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2)
(6)、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7)、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8)、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读书人,第一要有志,即读书是为了帮助其实现有益于世人的宏伟志向,第二要有识,即明白书中的微言大义,第三要有恒。即要想读书有成,必须坚持不懈。
(9)、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
(10)、(5)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11)、1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12)、要获得家庭和睦,首先是家庭成员必须宽宏大量。
(13)、被击败、被轻视、被羞辱,未必是坏事,反而因此被激发小宇宙,逼出战斗力,往往也能成大事。真正让人折服的不是你争出来的,而是你被熬出来、被逼出来的格局,内涵,底蕴,境界,以及平时为人处世的风骨让人臣服!
(14)、1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15)、⑶、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曲尽其孝。以保富贵之策奉君,则无徃不忠。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16)、静坐而思,心灵坦荡,气血和顺,必须达到“天地位,万物育”的境地,才算效验。默坐而思,心灵中一定要常常充满生意。杂念丛生,靠什么东西来把它们全部排除?一定要勤加努力!
(17)、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
(18)、一宜勤读;礼仪勿疏狂,逊让敦慕邻,又须规以四宜,绝戒骄傲情,妄救无益,行路当随后行,游则共方;兄弟不和,衣则传服朱子家训弟子规曾国藩家训颜氏家训孟子,留钱做什么,开口就要尊称;不惜元气。饮食先让长者;兄弟互相助,留钱做什么:一戒是(晚)起?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慈悲无边境,前襟后裾,处下思恭:孝道当竭力;三宜爱众:入则孝顺父母:不孝父母:兄弟者。长上有问必答,博爱惜生灵,成家种善根,风水无益;四戒骄傲;心高气傲。勤读圣贤书,服药无益,聪明无益,虽有悖乱之人;谦恭尚廉洁;子孙不如我,各子其子;
(19)、1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20)、(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2、曾国藩家书育儿
(1)、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2)、原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3)、读书不二——一本书还没有看完,就不去看别的书,不要东翻西阅,去追求一些表面的知识。
(4)、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已满19岁的曾国藩,与10岁的弟弟国潢去衡阳唐氏家塾,跟汪觉庵学习。国潢伶俐,有问必答,甚得塾师欢心,常被夸奖,而曾国藩沉默不好言,塾师对他的诗文只用“也好”二字敷衍。一天,曾国藩背书不流畅,塾师训斥他说:“你这个生成的蠢货,一副戳牛屁股的相!你将来要是有点出息,我给你背伞!”谁知,这句气恼时的话,曾国藩始终记在心中。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他在京城参加会试,高中进士,还乡拜谢老师汪觉庵时,特地带了把伞,进门便放在汪家的神龛侧。后来告辞,起身便走,刚到槽门口,突然对送行的汪觉庵说:“我忘了带伞。”汪觉庵连忙双手拦住说:“曾大人在此稍候,等我去取来便是。”汪觉庵取了伞再来时,曾国藩不冷不热地说:“谢谢汪师,今天给我背伞了!”汪觉庵猛想起往年的话,半晌哭笑不得,只有长揖而已。
(5)、提到家训,曾国藩言必称星冈公。星冈公是曾国藩的祖父,原名兴,字玉屏,中年改名星冈。他继承祖业,占有100多亩水田和多处山林、屋宇。家中“自道光元年即处顺境,历三十余年均报平安”。正因为如此,他青年时放荡游冶,酒食征逐。直到父亲死后,已过而立之年的曾星冈,挑起了一家重担,才收心治产业。他曾有一段很坦率的自述:“吾少耽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长老有讥以浮薄,将覆其家者。余闻而立起自责,货马徒行。自是终身未明而起。余年始讲求农事。居枕高嵋山下,垄峻如梯,田小如瓦。吾凿石决壤,开十数畛而通为然后耕夫易于从事。吾听宵行水,听虫鸟鸣声以知节候,观露上禾颠以为乐。种蔬半畦,晨而耘,吾任之;夕而粪,庸保任之。入而饲豕,出而养鱼,彼此杂职之。”他是一个既管有山林田产,又雇有佣工,自己只参加辅助劳动的财主。他的儿子曾竹亭则以读书、教书终其身。这样的家庭当然已算不了“农家”,他们的子孙当然也就算不了“农家子弟”了。
(6)、2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7)、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跑速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争智慧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
(8)、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9)、我们求静,想要与禅门的入定不同,必须用心体验这细密而又未可觉察的意旨。所谓的一阳初动,万物由此生长,才可以说静极,可以说喜怒哀乐还未生发,寂然不动之体。不然的话,一味求静,心如死灰,自认为是静,实际上生理的机能都几乎丧失了,何况这样做并不能静。如果有外在的干扰,心不就又不安定了吗?我深入地体察这一个道理,认为阴先于阳。但倘若不是亲身的体验,始终只能是浮光掠影地说说罢了。
(10)、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11)、学问之事,以日知月无亡为吃紧语;文章之事,以读书多积理富为要。
(12)、马皇后生于1332年,比朱元璋小4岁,安徽宿州人。祖上曾是当地有名的富户,“以资豪里中”,到了父亲马公,“善施而贫”,家业日衰,马公后因杀人避仇出逃,临行时把爱女马氏托付给生死之交郭子兴。马氏的母亲郑媪早在她出世不久即已去世,后来马公也客死外地,郭子兴夫妇悉心抚养她,收其为义女。马氏虽然长得不十分漂亮,却也端庄温柔,加上她“善承人意而知书,精女红”,精明干练,举止从容,深得郭子兴夫妇的钟爱。
(13)、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14)、岳飞的母亲姚氏曾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4个字,勉励岳飞要一心报效国家。岳云从父亲那里接受精忠报国的教育,加上随军征战,见到百姓受金兵蹂躏的悲惨生活,更激发他要杀敌报国,挽救民族危亡的雄心壮志。他同大人们一样,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岳飞也从不给予他特殊照顾,相反,岳飞对岳云的要求比对一般士兵的要求更为严格。
(15)、到咸丰二年十月,曾国藩在家守制,犹写信给友人刘蓉说:“岷樵去年墨从戎,国藩曾以书责之,谓其大节已亏。”
(16)、决不可存茍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17)、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则身强之强健,又何疑乎?
(18)、第一部分:养心修身五箴——立志居敬谨言有恒
(19)、“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咸知饰其面,不修其心,惑矣。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
(20)、20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
3、曾国藩家训家书
(1)、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2)、不能主一之咎,由于习之不熟,由于志之不立,而实由于知之不直。若真见得,不主一之害心废学,便如食乌啄之杀人,则必主一矣。不能主无择无守,则虽念念在四书五经上,亦只算游思杂念,心无统摄故也。
(3)、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 三曰求仁则人悦; 四曰习劳则神钦。
(4)、翻译:有志向,则不甘心处于底层。有识见,则知道学问是没有穷尽的,不敢以一点点所得为满足;比如用河伯的眼光看大海,用井底之蛙的角度来窥测天空,这都是没有见识的原故。有恒心,则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这三个方面,缺一都不行。
(5)、在公文写作中,经常有一些同志因一两个稿子写不好就挺不住,甚至打起退堂鼓来。这不是一个文字工作者该有的坚强,特别需要学习曾国藩的《挺经》,学习那种挺劲。要知道:胜负乃兵家常事。公文写作本来就有不确定性,谁都做不了“常胜将军”,都是屡战屡败下咬牙坚持战斗。在曾国藩的世界里,"挺"已经成为一种哲学,“打脱牙和血吞”就是挺的精神实质,《挺经》里有句话:“贼以坚忍死拒,我亦当以坚忍胜之。惟有休养士气,观衅而动,不必过求,徒伤精锐,迨瓜熟蒂落,自可应手奏功也。”人在失败后,尤其需要挺,只有能挺才能酝酿反弹力。写作中,不要因一两个稿子没写好就垂头丧气,也不要因被领导批评两句就打退堂鼓,必须耐住性子、扛住压力,使劲儿地挺住。
(6)、解读:文章写作之道,气象光明宏伟是难能可贵的。如同多日淫雨的天空刚刚放晴,登上高山之巅眺望平旷的原野;如同登上大江边耸立的高楼,独自在明窗净几旁坐着极目远望;如同英雄侠士,身穿狐裘白衣,没有丝毫污浊猥琐之态。这三个事例都是光明宏伟的气象,文章中之所以能够具此境界,基本上得于天赋,与人的后天学习修养没有太大的关系。除孟轲、韩愈外,只有贾谊、陆贽、苏轼达到这一气象相对多。王守仁的文章也有光明宏伟的气象,虽说用词意旨不很渊深高雅,但其中事理明达,好比与懂道理的人在谈话一样,形式内容都很透彻,确实是不能轻易达到的。
(7)、其表扬与表率。曾国藩要求孩子将平时所写的字、所作的诗文等与问安的家书一同寄来,这是许多家长都能够做到的,然而他接着还特别讲究表扬,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比如曾纪泽寄来了草书的习作,不但他自己有表扬,还会将之出示给李鸿章、李元度、许仙屏等人传看,于是就有了“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动合自然等语”,这些都写在回信里,让儿子与他一同欣慰。再如曾纪泽完成了《说文分韵解字凡例》一文,他自己先表示“喜尔今年甚有长进”,再请了大学者莫友芝“指示错处”。这样的表扬,则比起泛泛然说几句,或是金钱与物质奖励什么的,更能够激励孩子。曾国藩处处给孩子、家人做表率,则也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他在指导儿子读书、写字、作文之时,经常谈及自己的学习历程以及近期状况,以身作则。要求儿子读书“有恒”,则细数自己《史记》《韩文》《韩诗》《杜诗》《古文辞类纂》等书的圈批“首尾完毕”,还说“近年在军中阅书,稍觉有恒”,当然也说到自己读某些书的“有始无终”且深以为憾,这反而让其子觉得这个榜样更为真诚。还有与曾纪鸿说到写字不可“求效太捷也”,就说起自己学习《麓山寺碑》“历八年之久,临摹已过千纸”;曾纪鸿的作文不佳,他便回顾自己“二十三四聪明始小开”,直到“三十一二岁聪明始大开”的历程,也许小儿子像自己而“聪明晚开”,以作鼓励。
(8)、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9)、与人交游,宜择端雅之士,若杂交终必有悔,且久而与之俱化,终身欲为善士,不可得矣。谈议勿深及他人是非,相与意了,知其为是为非而已。棋弈雅戏,犹曰无妨,毋及妇人,嬉笑无节,败人志意,此不可也。既不自重,必为有识所轻,人而为人,所轻无不自取之也,汝等志之。
(10)、读书改变命运。他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心。”
(11)、第学习曾国藩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策略,在写作中学习写作,把实战当成提升写作能力的学校。
(12)、然而,李清照夫妇的生活和事业,因金兵入侵,受到了沉重的打击。1127年,战火使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逃往江南,辗转流亡,背乡离井。他们大半生搜集的金石书画等艺术珍品大半毁于战火或丢失,这对他们的打击是致命的。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奋力保护文物珍品。
(13)、嘉庆十六年(1811)十一月,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荷叶塘白杨坪(今属湖南娄底双峰县)。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进士,两年后授翰林院检讨,后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再任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工、刑、吏各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因为太平军进犯湖南以及攻陷武昌等地,丁母忧而还乡的曾国藩奉旨办理本省团练,咸丰四年(1854)二月开始率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咸丰七年(1857)二月丁父忧而还乡,第二年六月复出,继续统帅湘军。咸丰十年(1860)赏兵部尚书衔,并任两江总督,下一年又奉旨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同治三年(1864)七月收复南京,因功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毅勇侯。同治四年(1865)五月,奉旨北上围剿捻军;六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同治七年(1868)四月,补授武英殿大学士;八月,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办理天津教案,后回任两江总督。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病逝于任上,赠太傅,谥文正。本书所收的家训,大多作于咸丰六年(1856)之后,也即曾国藩经常独自一人离家千里,故不得不以书信训诫其子女。
(14)、第学习曾国藩“屡败屡战”的挺劲,敢于从每一次失败中站起来,勇敢面对每次艰苦的写作挑战。
(15)、岳云是岳飞的长子,12岁就被岳飞带到军队进行严格训练。岳飞把岳云编到部将张宪的队伍中,当一名小军士,让他接受严酷战争环境中的锻炼。
(16)、2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17)、岳飞认为,作为将领,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要求别人,作武将的,只有身先士卒,才能率领三军前进。在遇到苦战时,他总是要岳云冲锋在前,给大家作榜样。
(18)、孟母不仅懂得客观环境对培养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的重要,也懂得只有经过千锤百炼、不断努力和反复教育才能造就刻苦好学、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孟母除了注意选择良好的客观环境,进行必要的督促外,还注意启发孟子主观上的自觉性,使他明白要努力学习的道理。
(19)、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
(20)、1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4、曾国藩家书告诫孩子什么
(1)、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 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
(2)、岳云在岳飞的严格要求下,武艺精进,16岁便成为一位臂力过人、骁勇善战的小将。他双手各持一杆几十斤重的铁锥枪,冲锋陷阵,威震敌胆。
(3)、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正月,曾纪泽被补授大理寺少卿,除任驻英、法大臣以外,还兼任驻俄大臣,赴俄谈判收复伊犁地区问题。曾纪泽赴俄之前,崇厚已在赴俄谈判中擅自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丧权辱国,朝野哗然。曾纪泽这次出使,举国瞩目。六月,他行抵俄京,前后谈判达10个月,正式会谈辩论,有记录可稽者51次,反复争辩达数十万言。经他的据理力争,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达成《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与崇厚原订条约比较,虽然伊犁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仍被沙俄强行割去,但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均已收回,并取消了俄人可到天津、汉口、西安等地进行经济活动的条款,废除俄人在松花江行船、贸易,侵犯中国内河主权等规定。
(4)、曾国藩有文韬武略,他的待人处民与生活态度,他的困厄与成功,他的得宠与失宠。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等等,都值得后人学习。
(5)、所有事情都有至深至浅的道理,片刻都不能离开,因此想命名所居之堂为八本堂,其条目为:读书以训话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晚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古人的格言很多,关键是每件事都有其至关重要的意义,不能不竭力去做的。得到了它就好比探骊得珠,失去了它则好比舍弃根本而贪图枝叶。古人的格言虽然很多,也在于我们谨慎地加以选择。
(6)、凡是子女孝顺父母,一定是做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亲戚们都依赖他,远近之人都佩服他,父母也因此更爱他,这就是大孝。如果做人没有档次,办事毫无道理,为亲族所唾骂,远近之人都鄙弃他,从而给父母带来了羞辱,这样的人即使常常用美食供奉父母,并常常探视父母,也称不上是孝。敬神的人在那儿烧香罚愿,也与子女常常以美食供奉父母一样,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如果做人一丝不苟,办事有规矩,百姓信赖他,远近的人佩服他,那么神一定会保佑他。这样做比烧香罚愿强多了。
(7)、朱元璋敬重信赖马皇后,对她提出的建议常能认真听取接纳。他曾赞扬马皇后的见解是至理名言,嘱咐女史官记下,让子孙世代遵守。马皇后以她特殊的身份,卓越的见识和杰出的才能,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悉心补救朱元璋在政事上的弊病和过失,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发挥重要作用,作出有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