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生平简介
1、顾炎武的人生经历
(1)、1646年,福建隆武朱聿键政权覆灭后,南明的抗清势力除了鲁王朱以海监国政权以外,尚有顺治三年(1648年)十一月称帝于肇庆的桂王(永历黄帝朱由榔)政权,以及起初沿用隆武年号而后称臣于永历的以郑成功为首的海上抗清武装力量。鲁监国自顺治三年六月清军破绍兴后,也漂泊活动于福建沿海一带。顾炎武投身抗清斗争,与郑成功和鲁王政权都有联系。
(2)、顾炎武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3)、《旷世大儒——顾炎武》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古吴轩出版社
(4)、守戒。守戒是佛家的主张。“守戒”的意思,其实就是指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也就是我们一般大众所说的遵纪守法。人不知耻是因为迷惑颠倒,人要知耻就须觉悟,人要觉悟就须从守戒做起。
(5)、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汉语大词典》说:“谓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因此,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句意谓对于国家民族的兴旺,每个普通人都有责任
(6)、 1910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再也无法维持统治,中华民国成立。民国十年徐世昌继袁世凯之后任大总统,为标榜自己有别于北洋军阀,是文治派,提倡尊孔崇儒。
(7)、 陈建林会长从“昆山三贤”及昆山两张具识别力、影响力、美誉度的金名片谈起,以明末清初的思想巨匠——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线,结合“顾炎武日”“昆山之路”“三创精神”,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顾炎武思想及其治学方法,介绍了顾炎武的生平、读书交友的经历及学术著作。讲座中还穿插了声情并茂的《日知录》朗诵,深受大家喜欢。后,李校总结,并请小培娃畅谈收获。
(8)、 一是曾国藩36岁时得了肺病,寓居北京报国寺,寺前有顾炎武塑像。
(9)、 三是曾国藩与好友欧阳兆熊的信中提到顾炎武、王夫之从祀孔庙的事情。
(10)、顾炎武是昆山先贤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昆山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之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之一。作为顾炎武的诞生地,昆山应责无旁贷地高举起顾炎武这面旗帜,不断发扬光大顾炎武思想,动员全市人民更好地学习并弘扬顾炎武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人格风范,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起点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全力争当“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先行军排头兵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昆山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
(11)、刘洁修继续查索,终于在《饮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饮冰室合集·文集之辨法通论·论幼学》)
(12)、阴有阵雨或雷雨,偏南风3~4级,24~32℃
(13)、☆ 描绘无锡美景,定格梁溪风光—《坐游云海》简介
(14)、原文: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5)、当初,孙权对吕蒙、蒋钦说:“你俩现在一起执政的指挥官,应当多学习,对自己有好处。”吕蒙说:“在军中经常苦于军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让你当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你只不过应该广泛浏阅,懂得过去的经验教训罢了。你说军务繁忙,谁像我,再忙也不能比我忙呀。我小时侯读《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不读《易》。一直到统帅江东以后读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各家的兵书,自己觉得大有益处。像你们两人,脑筋好用,学了肯定有用,为什么不去做呢?应该赶快把《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学习了。”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当年光武帝统帅兵马的时候还手不释卷,曹操也自称是老而好学,更何况是你们。” 吕蒙就开始学习,终日不倦,他所看的书,连老儒生都比不了。
(16)、叶方恒见顾炎武被释放,气急败坏,便派出刺客去暗杀他。顾炎武行至南京太平门外时,早就埋伏在路边的刺客从树林间冲出,击其头部,顾炎武受伤坠驴,幸亏有人相救,未曾丧命。
(17)、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同上,《文集之痛定罪言·三》)
(18)、《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人一共有七十二位,而顾炎武是其中之一。”看着这里的旖旎风光,看着这中间精心构筑的亭台楼阁,有一位朋友感叹说:“顾炎武的生活和读书条件这么好,难怪他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听了他的话,我表示否定。因为在游览过程中,看了那些图文介绍,我对顾炎武的生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是不幸的时代,不幸的家庭,造就了这一个自强不息,倔强独立的伟人。
(19)、 互动环节中,大家纷纷向陈建林会长请教交流。
(20)、陆恩本是趋炎附势的破落户,服侍顾家达三世,他见顾家门第日微,又有叶方恒千两白银可得,于是见利忘义,准备告密,卖主求荣。
2、顾炎武的介绍
(1)、大明万历年间,在苏州府昆山千灯镇,一户江东望族顾家,一代大儒顾炎武出生了。他本名绛,因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故而更名炎武。其栖居处有亭林湖,后世人尊其为亭林先生。他集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为一身,被称为清学“开山始祖”。
(2)、顾氏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其对此书的价值很是自信,自言“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该书影响深远,确如潘耒在《日知录序》中评价,“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
(3)、(2018年6月4日昆山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4)、——“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5)、在生平介绍中,整理者通常结合创作而叙述经历,尤以叙述为佳,比如王蘧常辑注吴丕绩标校《顾亭林诗集汇注·前言》描述顾炎武生平三阶段,宛敏灏《张孝祥词校笺·前言》分九段详述张孝祥生平与创作。有时前言会对一些重要事迹进行考述,彰显史学功力。比如项楚《王梵志诗校注·前言》考述王梵志身世之谜;金开诚等《屈原集校注·前言》考述屈原之生年、政绩;薛瑞生《乐章集校注·前言》考辨柳永生卒年及游踪;辛更儒《刘克庄集笺校》卷首文考辨刘克庄晚年依附贾似道之事。
(6)、甲骨文.悦读目前仍然是全国一个没有户外招牌的书店。靠着口口相传、朋友圈和媒体报道吸引着慕名而来的读者,周边社区居民行走十分钟就可以在640平米空间内自由阅读。
(7)、 另外,曾国藩其实也说过类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话,原话是:
(8)、接着,我去瞻仰顾炎武墓和亭林祠。因为顾炎武家濒临亭林湖,所以,人们又称他“亭林先生”。这顾炎武墓和亭林祠,就在故居南面院内,坐北朝南。它的前面是一座排坊,中间是亭林祠,祠堂门前立有一尊顾炎武青铜立像。在祠堂祭殿上陈设一个神龛,神龛上写着“圣旨”的红匾分外醒目。神龛内供奉顾炎武的青铜头像。在祠堂里陈列着顾炎武的许多著作,他在《日知录》中宣称自己“意在拨乱涤污”“启多闻于来学”。他提倡读书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清代学者开辟了治学方向。祠堂里还有曾国藩、梁启超等许多名人的题词。连在一般场合很少题词的总理也在这里题写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力挺千钧的大字。
(9)、全书附录是对全书的整理成果进行补充与总结。两版丛书的附录部分也是内容繁多、功能多样。从大的方面看,可分为辨伪辑佚、资料汇编、篇目索引三部分,其中资料汇编能体现整理者的学术观念。除了传统集部整理都常附录的志传、序跋、题咏唱酬之外,现代整理者用力的就是传记评论资料的系统搜集、年谱的精审考订以及版本源流的梳理。比如吴书荫等点校《陈与义集》附录中,评论资料分为“陈与义论诗”、“诸家咏陈与义”、“须溪评点陈与义诗”、“诸家评陈与义”等,详备清晰,便于使用。再如陈杏珍标校《谭元春集》附录“明清有关谭元春和竟陵派的史料辑录”,麻守中校点《秋笳集》附录“吴兆骞事迹辑存”、“同时诸家书信辑存”,具有自觉的文学史研究意识。又如俞绍初校点《王粲集》、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狄宝心《元好问诗编年校注》等诸多整理本,都附录整理者自撰的精审年谱;陈铁民等《岑参集校注》、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等诸多整理本,都附录“版本源流考”。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整理本还附录了价值厚重的论文或札记,比如李嘉言《长江集新校》附录《贾岛交友考》、《贾岛诗之渊源及其影响》,项楚《王梵志诗校注》附录《释亡名与敦煌文学》、《“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考》,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附录《白石道人歌曲校勘表》、《行实考》,张草纫《纳兰词笺注》附录《纳兰性德早年恋情探索》。当然,并不是所有附录都值得推许。比如有些整理本附录论文过多且质量不甚高,有些还附录“研究论著目录”,都显累赘。
(10)、甲骨文.悦读立志成为社区文化地标,打造“所有人的后花园”,在上下斜街人文历史的熏陶中,在对文化的敬畏与传承中,为社区阅读推广而默默努力。
(11)、——评中华书局、上海古籍两版古典文学丛书的整理体例
(12)、主讲人:林辉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13)、 讲座结束后,学生纷纷撰写微评论,表达了对此次讲座的深切感受。总之,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实际的行动。
(14)、 在主讲陈爷爷的眼中,顾炎武是一生都离不开书的,他的一生就好像是跟书一起生活,与书为伴。我也要像陈爷爷那样,传承炎武精神多看阅读。 ——五(11)刘懿萱 顾炎武老先生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人,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根! ——五(11)司米甜 顾炎武作为爱国人士,他著作等身,读过很多的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他的名言。昆山现如今打造的明信片其中之一就是顾炎武,我相信炎武精神定会感染每一位昆山人。 ——五(11)金子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传承亭林精神,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五(11)陈菲杨 顾炎武是中国文学的根!他办中国文化立足为,中国文化吸取“养分”。我为我是昆山人而感到骄傲。我以后要像顾炎武老先生学习,看完书把书的内容抄下来,读遍天下书,结交天下友。 ——五(10)江佳琪 顾炎武先生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会以他为榜样,好好学习,并把他的精神传给后人! ——五(10)曹钰辰 顾炎武先生一生读了很多的书,走了很多的路,他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路”,我作为他的同乡,作为一个昆山人,我感到无比自豪。 ——五(10)王炳炎 我觉得顾炎武老爷爷是一个心系天下的人,他从小读“四书五经”,漂泊的路上还一直在读书,他在著作中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天下兴亡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我真佩服他!
(15)、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
(16)、主讲人:黄爱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17)、《天下郡国利病书》的主要记载了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除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相当丰富,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18)、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世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他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特别注重对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同时垦荒种地,联络同道,不忘兴复。晚年居住华阴,死于山西曲沃。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很有研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19)、这样一晃就是20年,顾炎武从一个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也没能拯救濒临灭绝的大明王朝。明朝灭亡和清朝繁荣的大趋势不可逆转,许多一起战斗的同事都已经绝望了。有些人已经隐居山林,有些人则是已经远游海外,但是顾炎武却开始以写书的形式来继续表达他的爱国精神!
(20)、进入山东公共文化云网站首页→地区切换(山东省)→(活动直播)→下拉至精彩预告→即可观看
3、顾炎武生平经历
(1)、 7月15日是顾炎武407周年诞辰日,也是昆山市第三个“顾炎武日”。早在六月三十日,我校诚挚邀请了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会长、昆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陈建林作“聚焦当代价值,传承亭林思想”专题讲座,以“老(先生)小(学生)会”的形式来提前纪念这位大儒。此次讲座也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我校李静琴副校长主持。
(2)、它把“小桥、流水、人家演绎的是那么有声有色。
(3)、但顾炎武被释放后,不仅不领钱谦益的情,反而急着去向钱谦益索要归庄写的那张门生帖子,钱谦益不给,顾炎武就在大街上贴了一张告示,声明自己不是钱谦益的学生。钱谦益听说后,忧郁地说:“宁人何其卞也?”意思就是说:“顾炎武怎么这么着急呀!”万一官府再把他抓去怎么办呢?顾炎武不知道,此时的钱谦益与柳如是也在积极从事反清复明的秘密活动,钱谦益的学生郑成功的几次率军北伐,都是钱谦益秘密策动的。
(4)、国藩尝采辑国朝诸儒言行本末,若孙夏峰、顾亭林、黄梨洲、王而农、梅勿庵之徒,皆硕德贞隐,年登耄耋,而皆秉刚直之性。寸衷之所执,万夫非之而不可动;三光晦、五岳震而不可夺。故常全其至健之质,跻之大寿而神不衰。不似世俗孱懦竖子,依违濡忍,偷为一切,不可久长者也。(窃以为,孙、顾、黄、王、梅诸大儒皆生长民间,未尝养尊处优,故能长寿。)
(5)、梁启超(18023——19019),字卓bai如,一字任甫,号du任公,又号饮冰室zhi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6)、 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忧外患,国势每况愈下,京城无人顾及文化事业。顾祠在十几年中破败萧寂。咸丰皇帝即位后曾思励精图治,咸丰六年(公元1857年),恢复科举以网罗人才,京城文坛一派热闹,亭林祠也香火重燃。
(7)、他每年春夏温习经书,家中请了四个秀才帮他讲授、巩固、温习学识。也算得上是其一字之师。
(8)、后,在整理概述中,整理者又变成文献学家和学术史家,或评判旧本得失,或描述学界整理现状,或叙述本书整理经过。比如李善注《文选》的出版说明是很精当的书评,而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前言》也会历数旧本旧注的得失。再如刘真伦等《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前言》分析韩愈集文本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刘德清等《欧阳修诗编年笺注·序言》评价当代各种校本、注本、选本的成绩与不足;这些都是在描述学界现状。又如冒广生补笺冒怀辛整理《后山诗注补笺·前言》介绍本书写作、修订经过;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前言》自叙整理经过;许逸民《徐陵集校笺·前言》自叙选题理由;这些概述既保存了珍贵的学术史事迹,也常含有治学方法层面的启迪。
(9)、陈建林会长还结合当前形势,围绕“顾炎武思想重要的成因——始终坚持文化自信”进行重点解读。
(10)、顾炎武一生辗转,往来于鲁、燕、晋、陕、豫诸省,遍历关塞,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访学问友。后居陕西华阴,康熙二十二年(1682年)病卒于山西曲沃。顾炎武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其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极为有益的影响,被称作“清学开山”始祖。
(11)、☆ 孩子叛逆是好的开始,家长看懂,孩子有救!
(12)、顾炎武大惊,不禁回想起10年前夏完淳给鲁王的上书被清军查获,导致列名其中的40余名抗清志士被清军逮捕杀害的惨痛教训,于是当机立断,当天夜里就带几名亲族壮汉,将陆恩擒获,怒斥其罪,痛打致死后将其沉入水中,那本藏有密信的《金刚经》也被顾炎武搜出销毁。
(13)、周可真教授从江南儒学的源流讲起,聚焦于明清两代,以为江南儒学的典型是以长三角为其活动中心而活跃于明清两代的中国传统儒家学术文化的区域形态之其共性特征是不喜形上思辨而务求实学,其实学的具体形态,或表现为“知行合一”的心性之学,或表现为“实事求是”的考据之学,或表现为“明体适用”的经世之学。
(14)、顾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15)、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16)、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一大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向前,于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7)、 顾炎武作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大儒,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警句,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庆祝中国共产d成立100周年之际,系统讲述顾炎武及其主要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18)、再往里面走,就是顾家的住宅和读书楼。读书楼里陈设了顾炎武与朋友研读《史记》的蜡像。楼下,则是顾炎武平时阅读、写作的地方。顾炎武故居,前面与千年石板街相接,后面与顾炎武墓地和顾园相连。占地30亩的顾园,在故居西南侧,它与故居、祠堂、墓相通。是按照原来的史实恢复修建的融湖光水色、历史人文为一体的游览区。里面的致用阁、思宜园、颂桔轩、秀石虬松庄、秋山亭、三徐居、慈母阁、四柿亭以诗文、字画、语录、塑像再现了顾炎武居家生活、读书写作的情景。
(19)、周教授进一步指出,“实行”“实证”“实用”是描述江南儒学的三个关键词,它们标志了江南儒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和三种基本类型:重视实行的心性实学、重视实证的考据实学、重视实用的经世实学。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江南儒学的杰出代表,其儒学兼具这些特征,是江南儒学的典型形态。
(20)、第二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家国情怀
4、顾炎武的生平事迹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一句话,它就是顾炎武先生说的。无论是中日甲午战争,还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无论是南京大屠杀,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这句话都喊出了响的音符,激励人们站起来抗争,用鲜血,用生命,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去保家卫国。得知顾炎武先生曾生活在千灯古镇,我岂能不去瞻仰?
(2)、 林存阳,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三礼学史、学术思想史、政治文化史。著有《清初三礼学》《三礼馆:清代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链环》《乾嘉四大幕府研究》,合著《中国之伦理精神》《乾嘉学派研究》《礼与中国古代社会》等;发表《清代礼学思想演进析论》《礼乐百年而后兴——礼与清代前期政治文化秩序建构》《文化自觉与清代学人的“明道”追求》等学术论文一百二十余篇。
(3)、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4)、 讲座开始前,李静琴副校长先与小培娃进行了互动,小培娃们从昆山的名人谈到顾炎武先生,交流了对他的初步了解。
(5)、明礼。明礼是儒家的主张。孔子说: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礼教就是社会的道德规范。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言行,否则就会乱套。
(6)、当顾炎武慕名前来探访时,他却亲自开门迎接,两人相见甚欢,如遇故交,侃侃而谈。两人都是“处士”,其学术事业并非借助权力所为,也没有任何炒作张扬,却名声大震。并且二人有相同的志向和目标——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是,李二曲成为顾炎武在关中好的朋友。两人交谊虽然颇深,但顾炎武却是一个严于律己、坚定信念的人。一天,李二曲想请顾炎武为其母写一篇纪念传记文章,慎思之后,顾炎武却婉言拒绝了。他说:我虽博学于文,并非以卖文为生。“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他还说,“止为一人一家之事,而无关经术政理之大,则不作也。”二曲听后理解其难,感到大儒之间,以儒家教义为托词,似难辩驳,只好作罢。但他们的关系并未因此而受到丝毫影响,之后依然交往如常。
(7)、他一生辗转,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8)、阴转阵雨或雷雨,东南风3~4级,22~29℃
(9)、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明亡,他在衡阳起兵抗清,败后退至广东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职;桂林失陷后,长期隐藏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自称瑶人。直到康熙八年(1669)才在石船山麓定居下来。他刻苦钻研,勤于著述,著作有一百余种,主要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和《通读鉴论》等。后人集为《船山遗书》。
(10)、然后,我又去瞻仰顾炎武墓。墓的露台全用花岗石砌造,石阶七级,石栏杆围护的平顶上是一个直径约二米的坟堆。墓前有碑,上刻“顾亭林先生暨配王硕人合墓”周围苍松环绕,环境幽雅,这个被梁启超生平敬慕的人,被称为“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的人就长眠在这里,接受来自海内外游人的祭拜,在喜看山河换新颜,在期盼祖国进一步崛起。
(11)、译文: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而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2)、知耻是追求人生自我价值和体现为人尊严的标准之一。不知耻,无荣辱,无是非,为世人所不耻。
(13)、从革命先驱孙中山,等,到为革命成功付出生命的代价人,他们的名字和故事,我们将永远铭记。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雷锋精神等等,历史记录下来的不仅仅是每个英雄都名字,而是一个群体,一个英雄的民族。
(14)、顾炎武曾经五次来到陕西关中。在此,他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有名的当属富平的李因笃、周至的李颙(二曲)、华阴的王宏撰(山史)。
(15)、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16)、顾炎武是昆山先贤的杰出代表,是昆山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之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之一。
(17)、归庄只得去找他的老师钱谦益帮忙。大儒钱谦益早年曾是江南文坛的领袖,算得上一代名士,但自从丧失民族气节后,反清志士都不愿与他交往,钱谦益的内心十分痛苦,而归庄与他仍然保持着深挚的师生情谊,经常去看望他。黄宗羲与钱谦益的关系也非同寻常,他经常去找钱谦益,与他共商反清复明的大计。顾炎武的另外两位堪称肺腑之交的好友吴炎和潘柽章也常去看望钱谦益,向他请教明史编撰的问题,并有书信往来。即使是处于颠沛流离之中的方以智,也与钱谦益保持着通信联系。
(18)、“知耻”从初的修身要则,转而与国家荣辱密切相连,内涵被进一步升华。八荣八耻则是好的体现。
(19)、不过,在顾炎武自己看来,他真正的老师是王寅旭、杨雪臣、张稷若、傅青主、李中孚、路安卿、吴志伊、朱锡鬯、王山史、张力臣等人。他著了一篇《广师》,列举了这些老师带给他的裨益:“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读书为己,探赜洞微,吾不如杨雪臣;独精三礼,卓然经师, 吾不如张稷若;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坚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中孚;险阻备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志伊;文章尔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锡鬯;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山史;精心六书,信而好古,吾不如张力臣。至于达而在位,其可称述者,亦多有之,然非布衣之所得议也。”
(20)、周至李颙(二曲)年幼家境贫寒,因交不起学费,老师不愿教他。但二曲勤奋好学,坚持自学,早起晚睡,潜心苦读从不懈怠。由于广涉博览,28岁前他就熟读了《易经》《春秋三传》《十三经注疏》《性理大全》《朱子全书》《资治通鉴》《二十一史》等,成为关中第学者。他的才学,深得顾炎武的佩服和称赞,顾炎武说,“艰苦力学,无师自成,吾不如李中孚。”作为清代著名经学家,李二曲不仅到处讲经论道,而且性情耿直不阿,坚决不接受清政府赐予的官爵。据传,他曾经被人强行挟到北京午门外朝金銮殿叩头谢恩,可回到家乡之后,他又隐逸起来。不久又被康熙皇帝以博学鸿儒征召。他依然坚决不去,并反锁家门,久唤不应。一天,陕西一位大员亲自登门催他进京,李二曲坚定表示,“誓死不做清官”,并绝食多日,以示抗议。地方官仍不罢休,李二曲便叫人抬出棺材,他自己拿了一把菜刀,躺进棺材,准备拔刀自刎。无奈,官方只好罢休。
5、顾炎武事迹简介
(1)、刘洁修对顾炎武的著述一一翻检,仅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发现如下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 重大变革!语文教改新动向,看完直冒汗...
(3)、对于千灯古镇,我同孩子们一样,带着陌生的步子走进,去寻找千灯历史上的名人,去体验脚踏石板街,头顶屋檐一线天的居住环境。当我走进顾炎武故居的时候,我的脑子似乎不在迷糊。穿过后花园的亭台楼阁,来到主厅,看着电子屏幕上顾炎武的生平介绍,你会豁然开朗,这位封建时代的伟大学者,他的道德言行,学问对后人的进步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此时,我真想对身边的几个孩子说:“顾炎武十四岁就考取了秀才,你们也要勤奋努力!”孩子们是幸福的,长在和平盛世下,他们可以拥有更多美好的未来和希望。虽然他们现在还小,不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的真谛,将来,他们长大了,一定会懂得人生的意义。
(4)、儒家以“知耻”为处世立身的大节,甚至视之为做人的基本准则。
(5)、张骞是我国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对外开放的人,第一个了解了很多的国家,并把我国介绍出去的人。所以我认为,我们作为汉人是永远不能忘记这位敢于挑战,积极开拓创新的先人。
(6)、《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该书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学术、政治思想,遍布经世、警世内涵。
(7)、顾炎武在关中结识的第三个要好的朋友,是华阴的王宏撰。王宏撰不仅是关中颇有名望的理学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学者,同时也是一位走遍天涯的游隐义士,他一生曾多次到南京、苏州、扬州一带访学探友。公元1663年,顾炎武到达华阴后,慕名拜访了王宏撰。二人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公元1677年春,顾、王二人一起到北京昌平祭扫了明思宗陵墓。同年九月,顾、王二人再次相偕来到华山脚下,结邻定居。二人朝夕相处,纵论时局,切磋学问,畅谈国家兴衰治乱。公元1682年1月,顾炎武因病在山西闻喜县逝世。得知噩耗,王宏撰痛惜不已,并深切哀悼与顾的深厚友情。次年,还把自己的宅邸改名为“顾庐”,以作纪念。此后,年年清明,王宏撰祭扫顾炎武陵墓并写诗颂扬。他评价顾炎武,“古所谓义士,不合于时,以游为隐者也”,是一位以四处游历的方式过着隐居生活,且坚决不仕清廷的清高义士。
(8)、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9)、在校本方面,整理者也不断推陈出新。比如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参校本中包括大量日本古抄本及校勘本,很多都是朱、顾校本未曾涉及的。再如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参考了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颇有收获。此外,整理者重视保存旧校成果,可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殷孟伦等校点《雁门集》保留萨龙光辑本校记,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保留方崧卿《举正》和朱熹《考异》,吴则虞校辑《山中白云词》保留龚蘅圃刻本旧校。
(10)、总之,由于现代图书管理制度与传播技术的发达,现代学术观念的引入与发展,集部整理者越来越接近校勘学的目标——恢复作品原貌。从两版丛书的整体发展来看,无论就底本选择、校本发现还是校勘细则而言,都有越来越刻厉、详赡的倾向,少数整理者似乎抱有提供“终结性定本”的野心。这风气固然令人欢欣鼓舞,但过犹不及,如果一味追求“恢复原貌”,有可能落入好奇、专断的怪圈或是汗漫、琐碎的境地。这是需要戒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