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的含义
1、孝道的含义作文
(1)、儒家的孝在中华文化思想中占有巨大的作用,为维持社会安定、社会秩序作了巨大贡献。
(2)、在社会上,不管是动植物或人类,繁殖后代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列宁把人类生儿育女划归社会上
(3)、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4)、征集贫困人群、孤寡老人、环卫工人、残疾人信息给予全天免费供餐。
(5)、所有公益传播平台可以无偿使用本网资料但不得私自篡改、演绎、嫁接。
(6)、因此,他把孝道仅仅看做表现家庭伦理的一般道德。但其论孝言论中的君重于父的观点却影响深远。
(7)、“永恒的范畴”,即超时代、超阶级的一种本能。人类社会正是在人们不断生长繁衍中前进、发展。西方有上帝造人说,中国有伏羲、女娲婚配造人说。历朝历代从来重视人口的增长。生儿育女、延续后代,也是做子女应承担的义务。《孟子》中举出一个生动的例子。古代帝王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对他很不好,甚至要杀他,舜到了30岁,还不叫他娶妻。因为他仁德,尧看中了舜,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舜不告而娶”,万章问老师当时孟子这是不是一个错误,孟子回答:“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舜如果告诉他父母,便不能娶,“则废人之大伦”,实际上正是对不起父母,所以不告。于是又有孟子“不孝有无后为大”的说法,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后世凡提到这段话,总是在“不娶无子”上做文章,大骂孟子重男轻女,实际上“子”即指后代(古时“女子”、“女公子”均指女孩子,亦以“子”称)。主要意思是生儿育女,延续后代。
(8)、这里的“孝”不光是指孝亲,而是有着广义的内涵。《孝经》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9)、守孝道,这是孔孟思想,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所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这种特质,使民族屹立几千年,在世界人类文化中,坚强而不会倒下;但是它的反面也造成民族的疲软性,像橡皮筋一样软软的,没有力量。不过弹性也很大。所以,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孟子说:天下什么事情重要?事亲重要,就是怎么安顿父母,才是重大的事情。 守的反面,又以什么重要呢?守,不是说家里有许多黄金美钞,要守住它,连上课都不上了,这并不是守。守,是操守,就是人格的建立。例如佛家、道家讲究守戒律,基督教也要奉行十诫,世界上各种宗教都有他们的戒律。戒律就是操守,一种人品的、行为的标准,然后坚持此一标准,使自己的品格、行为不致下降,这就叫做真正的“守”。 中国文化中有一句成语“守身如玉”。这句话,在古代不一定是对女子的贞操而言,对男子也是一样的。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人格行为标准,要坚守下去,如同玉一样的洁白,才算珍贵;如果稍有瑕疵,就失去价值了。明代洪自诚(应明)的《菜根谭》里,有两句话“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这个正反两面的比喻,把“守”的重要,说得具体而透彻。但是我们要注意,我们借用洪先生这两句话,只是做比喻,并不代表我们是贞节牌坊的拥护者。 一个人立身处世,要有一个立脚点,以现代的观念来说,一个年轻人,要先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年轻人一生有没有事业,不是问题;一生有没有事业心,才是问题。虽然有事业心,不一定能够做得成事业;但是如果没有事业心,就如同已经被丢进字纸篓的考卷一样,这个年轻人几乎是报废了。 事业心的基础在于仁心。一个人如果没有救人救世之心,在思想上就没有建立一个中心,即使事业做得再大,百年之后,也只是黄土一堆。宋代名臣范仲淹曾说:“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他就有救人救世之心,也就是孙中山先生说的:“立大志,做大事,不是做大官”,这都是同样的道理。 守身,就是这种道理,所以孟子说“守身为大”,在守的方面,以守身重要了。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孟子那个时代,有这样的人物,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有这样的人物。像宋代的文天祥,是值得我们佩服的,但是如果以私人家庭的孝道来说,他因为抗元,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为了尽忠臣道的节义,不肯投降,不但自己死了,还牵连到家人。假如他投降了,则能与家人安享荣华富贵。他的作为,从小处低处看,又似乎不孝了。 为了认识孝字的真义所在,必须研究十三经中的《孝经》,那是孔子所述,曾子所记的,里面有一句话说:“大孝于天下”。为了救社会、救国家、救民族,即使牺牲了自己,牺牲了家庭,也仍然是个大孝子。 当然,一个普普通通,既无才华,又无责任的人,而说为了救社会,救国家,救天下世人而去跳楼自杀,以醒世俗,那可不是孝子,而是疯子。 所以,在中国文化源流的《易经》中,注重两个字,一个“时”,一个“位”,用现代语来说,就是时间与空间的因素。一个人处身在某一位置上,负了一定的责任,在刚好遇上某种情况时,而为社会、国家、天下人类牺牲,那才是对的。
(10)、因为武强年画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301Ⅶ-2),而且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审定为“东方圣经图解”。已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
(11)、事实上汉代著名经学家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早已有完备的性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绝先祖祀”四个字,这解释了为什么不娶无子是大的不孝。因为早在西周,汉族人民就确立了以崇敬天道,祭祀祖先为核心的信仰,也即所谓“敬天法祖”。在传统汉族人看来,人的生命是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的,通过后代对祖先的祭祀,祖先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脉代代相连,永远传承,一代代祖先的牌位存在于宗祠之中,香火不灭,这就是汉族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在传统汉族人看来,无人祭祀的人死后会成为孤魂野鬼,在地下也不得安宁,处境是悲惨的。因此,不娶无子是大的不孝。
(12)、孝道就是要对老人对长者关心、尊敬,做顺他们心的事;对幼者要呵护他们的成长。孝道使人很自觉地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使社会有序地和谐地运行!
(13)、有些儿女虽然跟父母住在一起,一天也跟父母说不上三句话,这让父母有被忽视了的感觉。
(14)、父母年纪大了,跟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少,也就会越来越寂寞。
(15)、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
(16)、西汉以后,封建孝道并无太大变化。从孝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孝经历了从祭祀祖先的宗教伦理到家庭伦理,再到政治伦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孝观念的内容在不断蜕变,其中的合理因素愈来愈少、消极因素被引向极端。
(17)、很多父母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习惯。在有些子女看来,父母的一些习惯不科学、不合时宜。因此,很多子女总想着去改变他们,甚至责备他们。
(18)、孔子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人,仁不仅是孝的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仁是人行为的高准则,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19)、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20)、春秋战国儒家便提倡实行“仁政”,主张“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汉代的“察举制”便注重“孝廉”一科,其后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孝廉”要求,“忠孝”与“孝廉”作为中国政治范畴的重要内涵一直发展传承着。
2、孝道的含义
(1)、因此,我们与父母长辈的关系是以自由平等协商,而非服从是平等前提下的自由交流,而不是“无改于父之志”。是经济上的互助互补,而不是强制赡养。是尊老爱幼的和谐关系,而不是“长幼有序”的有差别等级。
(2)、富贵,不是凭运气,不是靠争取。西方的鹰犬,经常传播机遇论,成功论,搞传销梦想一夜致富。机遇不是你能把握的,是天给你的。为什么你抓不到别人能抓到?你怎么不想一想呢?你违背了天道,天怎么会让你抓到?所以说不怨你懒也不怨你馋,就怨你愚昧。
(3)、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在这五伦中,孟子认为父子、君臣两伦重要,“仁之实,事亲是也;父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孝悌成了五伦的中心,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孟子·滕文公下》,都将孝悌作为德性的高表现。因此,孟子所为推崇的圣人是尧舜,“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4)、“不孝有无后为大”意思是:“不孝有三种“。
(5)、孝道是天道,亏了孝道就亏了天道,亏天道就损福报,天官赐福呀,你的生活能好吗?
(6)、人无完人,当父母的也会犯错误。面对父母的不义或不法行为,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第一“从义不从父”,不能盲目顺从,不能跟着做不仁不义的事;第二也不能让父母继续错下去,应该进行诤谏劝止,使其改过从善。孔子在《孝经·谏争章》中明确反对将孝理解为唯父命是从。孔子认为,对父亲的不义行为必须要进行诤谏劝止,这样才能使他不做违礼的不义的事情;如果儿子盲目服从父亲,就是不孝之子。曾子也明确提出:“父母之行,……若不中道则谏。”孟子也曾说:“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孟子·告子下》)因此,父母有过,进行劝谏,非但合乎孝道,而且是孝子应尽的义务。
(7)、还有些父母,喜欢把条件好的子女给的钱物,节省下来,倒贴给条件不好的子女或亲戚。
(8)、===============================
(9)、《孝经》把孝分为“五等之孝”,“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分五章讨论,体现了孝道的不同层次。
(10)、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问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强年画开口说话。
(11)、中华孝道是一种整体的全维的世界观,把有形无形作为整体来认识事物、处理事物的大道智慧。孝作为桥梁,连接有形和无形,沟通天地阴阳,故古人有“孝感动天”之说。
(12)、 孝是人世间高尚、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深刻的亲情。新时代下传统孝道与现代养老模式相适应,俨然已成为家庭养老的重要依托、家庭和睦的重要精神纽带、家庭关系和谐的润滑剂。“身教胜于言传”,在家庭中崇尚尊老、敬老,有利于协调家庭代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孝老爱亲”的家庭美德代代相传。也是在当下我国社会养老还不是特别完善的情况下的根本补充。
(13)、《孝经》“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该诸侯之孝也。”从这里可见:孝并非仅仅是指平民百姓,上至天子、诸侯,皆以孝律制。
(14)、到底是怎样的‘’孝‘’呢?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5)、父母的这些习惯,如果不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健康,做子女的不妨顺着他们。这也是一种“孝”。
(16)、在我国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孝道文化已与我国社会密不可分,成为中华民族心中永恒的理念。新时代下对孝道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肯定,彰显出大国情怀与责任,积极发扬孝道文化,提高国民素质,让孝道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永不间断。
(17)、我们可以给父母买套房,或者给老家重新装修来尽孝心,让他们安享晚年,买房或者精装修老房子
(18)、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19)、“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事亲、尊亲成了人高的道德表现。正因为孝成了人生高的道德,所以孟子才有“不孝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
(20)、中华孝道传统蕴含着中华先祖博大的智慧,那就是对根源的崇拜、敬畏和尊重。
3、孝道的含义是什么
(1)、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有精华、有糟粕。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老树发新枝,青草来肥田,利用传统孝道的合理部分推动当今社会的发展。
(2)、上面分析孝道的三个特点很明显属于历史的(阶级的)范畴,但它还有“永恒范畴”的一面。例如:
(3)、顺亲并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服从父母,也就是说,顺亲是有条件的,要符合礼、道、德的规定。《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事之以礼。”即要按礼服事父母。如果“从命”危及父母的生命安全,如果“从命”使父母受到了耻辱,如果“从命”使父母变成了没有道德的禽兽,就不能顺从。儒家强调“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以“道、义”作为“忠孝”的标准,这才是“人之大行也”。
(4)、对父母奉养大都指物质方面,做子女的还要时时对父母关心、爱护。平时关心其寒温,按时对父母看望、问候,对年老的父母、身体不健康的父母乃至患病垂危的父母应加意关怀、体贴。《礼记》中要求“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就是说冬天要使父母温暖,夏天要使父母凉爽,早晚探望问候。《论语》记孟武子问孝,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听说父母生了病,做子女的心中无限担忧和挂心。子女都希望父母高寿,但随着父母年岁日高,身体越来越差,对此孔子饱含深情说出了这样的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当你知道父母年岁的时候,一方面为他们高龄而高兴,一方面又因为他们高龄,逐渐接近死亡而担忧。父母生了病,子女要亲尝汤药,找好的医生诊治。“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年老的父母,总希望子女守在自己身边,便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
(5)、财富不完全是勤劳创造的。勤劳致富对不对?对,但不是所有的勤劳都致富,方向错了亏了福报,再勤劳也是徒劳的。你看,很多人起早贪黑忙忙碌碌的能挣几个钱,而那些真正挣钱的呢?他们没有这么辛苦。
(6)、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要敬和爱,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奉养的义务,更重要是子女对父母有敬爱之心。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待父母不仅是物质供养,关键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发自内心的真挚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从人性上讲,父母不仅有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的物质需求,而且也有得到敬爱和尊重的精神需求。
(7)、这幅画叫《德宅芳春》,又叫《三代宗亲》,是表达家庭孝道的一幅年画。
(8)、把“孝”与“悌”结合起来。《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悌:敬兄,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所谓“出则弟”就是这个意思,它主要表现的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
(9)、“孝”字,就好像是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上一代念念想着如何养育好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祖先和社会有所交代;下一代念念想着如何背负父母,即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担在肩上,时时想着如何让父母生活得更快乐。从“孝”字构成上,“孝”字本义是一个子女如何“善事父母”的道德观念。因而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10)、每个人的生命都来自父母,这是自然规律。父母对子女不但要花费大量财力,还要付出很大的精力。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法用任何尺度来计算的,因此子女对父母理应尽孝。尤其是父母老了,已经不能给社会创造财富,甚至不能自立生存时,子女对父母更应尽孝。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是禽兽的天性,儿子孝敬父母也应是天性。所谓天性,除包括生理上的因素外,更主要是心理上、情感上的因素。一般地说,子女孝敬父母起码是一种报恩行为,其实并不止于此。从深层次说,是子女对父母爱心的一种自然表露。如果孝亲只限于报恩行为,子女只能例行公事,显然不够,应以高标准要求。《孝经》中曾子说起孝来,认为“大者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可知养亲是子女孝的低标准。《孝经》中曾子说起孝来,认为“大者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可知养亲是子女孝的低标准。
(11)、其实大可不必。在父母的心中,个别的儿女过得再好,只要有一个儿女过得不好,父母也不会真正的快乐。
(12)、另一说法是,孝字头上是一个土字加上人字,左边一撇意味着一个身体有一般入土的老人,极度衰弱,急需子女扶持和照顾。
(13)、简单地说,就是你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人们怎样来评价你的父母。
(14)、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使中国人都理解并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发展到爱家乡,爱祖国,强化了地域认同,民族认同!
(15)、今天呢,我们借助文化遗产,把孝道的真正内涵揭示出来。
(16)、在“养亲”和“敬亲”的基础上,儒家又提出“安亲”的要求。“安亲”有两层含义:一是“外安其身”,二是“内安其心。”有人认为,只要赚钱后,替父母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其实,这只是“外安其身”。作为父母,不仅有物质需求,而且也有追求内心安宁的精神需求。
(17)、所以,《德宅芳春》中间核心的部分告诉了我们孝道的真正内涵:根决定苗、老决定小、无形决定有形。
(18)、总之,孔子提出的孝实际上是一种家庭伦理,这就使孝从宗族伦理转化为家庭伦理。
(19)、http://shan-zhunti.taobao.com/
(20)、大家好!让我们继续分享《幸福家庭》课程,清心老师讲的孝道文化
4、孝道的含义,你眼中的孝是如何
(1)、何为这样理解呢?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人是讲究孝道,以"孝行天下为己人,为美德",齐家,治国,规范子民同心与安邦定国,平天下。有代表意义的人物,舜,闵子,孔子等,他们的故事及事迹都体现出孝道的重要及孝道内涵有孝外延与家庭,国家,社会稳定及民心所向的忠。
(2)、复兴不是复古,与时俱进,唱响主旋,做实民族复兴的软实力;
(3)、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4)、更何况你自己人头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儿子女都要共赴黄泉,此大不孝也,所以说“孝”的范围比忠大,不仅对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对君父的忠,可见“忠”、“孝”是统一并不矛盾的,为君父利益服务是其共同点。“孝”就是这样完成了从人伦感情出发达到其钳制人民思想和行为的政治目的。
(5)、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多元文化。小孝用体力,中孝兼用心智,大孝则永久维持孝心,也就是不论父母在世与否,都能够心中有父母,终生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培育之恩。
(6)、第父母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都有一定的追求,一定的生活目的。他们教育子女继承自己的事业(大的理想,不一定具体某一专业),子女对其志向或遗志应继承与发扬。
(7)、孟氏宗亲联谊会官网:www.mszqlyh.com
(8)、 欢迎各位“写留言”,分享讨论以上问题!
(9)、中国历来是一个宗族势力强大的宗法专制社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政治统治,中国的统治者选择了“孝”来作为其主流价值观,所以而历代君王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
(10)、新浪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fuhuisushi
(11)、第父母抚育子女,不只令其吃饱穿暖,还要教育培养,把其塑造成才。同样,子女对父母应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尊敬、尊重,此乃人之常情。
(12)、传播文明文化复兴网内容仅适合开展“公益分享座谈会”;
(13)、第‘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既是人的天性,也是做人的根本,更是人的品质基础。如果不能养其父母,又怎么能做人呢?所以说,在众多的善事好事当中,孝敬父母是第一位的。
(14)、列宁曾分析社会上的事物或思想,概括为两种范畴:一是历史的范畴或阶级的范畴,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思想。历史变化了,其所服务的阶级不存在了,这种思想也过时了,无用了。但也有一种思想,属于“永恒的范畴”。即自有人类以来便有这种思想,它不受时代、阶级的局限,在人类社会上永远起着作用。有的思想二者兼有,“孝道”便属于此类。
(15)、善事父母为孝。让父母衣食无忧是孝父母之身。让父母精神快乐是孝父母之心。让父母愿望实现是孝父母之志。让父母智慧增长是孝父母之慧。孝身是小孝,孝心是中孝,孝志是大孝,孝慧是大大孝。
(16)、孝道也强调了老年人的未尽事业需要年轻人去继承和发扬。《说文解字》对孝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因此,尊老,敬老,养老,传承子嗣,养育儿女,光大先业,是孝字的基本含义,也是孝道的基本精神。
(17)、《孝经》大约成书于秦汉之际,其作者有说是孔子、曾子、曾子的门人所作,至今无定论。
(18)、我们的身体也是个道德系统,跟天的系统是完全相应的。孝道对应在我们身上是先天之本——肾。亏了孝道,整个肾功能也会受影响。肾主智,肾通髓,孝也会影响人的精神活动。为什么出现精神恍惚?遇到紧急情况为什么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处理?什么原因,精神状态不行,肾精亏损,头晕脑胀,精力不集中。还经常发无名火,动不动发脾气,开车你比我快了就着急,就斗气,就想打架,甚至出车祸。连命都不要了,这就是天安排的吧,你的肾就是你的天嘛,缺乏孝道不就是亏天嘛,丧失了理智,不就容易遭天打五雷轰吗,这都有联系的。
(19)、祭亲就是祭祖。祭祖是向祖先致敬和献礼的仪式。原始时代,人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祭祀祖先求福消灾,并表达尊敬和怀念之情。中国人自古有祭祖的传统。按竹书纪年所记:“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仗而庙祀之。”这是祭祖的早记载,商周得到大发展,延续至今。儒家把祭祖作为孝的重要内容之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要在生前情感和态度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与爱戴,而且要在死后对父母表示虔诚的追念与祭祀,这是孔子孝道观的更高的道德要求。
(20)、顺亲,就是顺应父母,不违背父母的意志。《礼记·祭统》说:“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顺亲,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无违”,不违背父母一切合乎礼的意愿。
5、孝道的含义用英文怎么说
(1)、因此,孝道实际上讲的是父母与子女、长辈与晚辈、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依存关系,以及这种依存关系所形成的社会行为准则。
(2)、所以,我们所要尊重和敬拜的老,不仅仅指老人,它代表的是无形的根源,称为母,泛指万事万物的本源。而这个本源一般都是看不见的,故为无形。
(3)、为了对传统孝的思想批判地继承,首先要弄清孝的内容。从各种古籍综合来看,孝道应有八方面的内容。
(4)、孝道不失,中华民族永存,孝道不失,中华必复兴!
(5)、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
(6)、能遵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是一方面,进一步要求按国家的标准行事,正是把孝纳入政治的范畴。《论语·为政》中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引《书》中的话回答:“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然后说“是亦为政,奚其为政”。我在家孝敬父母,友于兄弟,在社会的基层中做出榜样。就是从事政治活动,这就对孝赋予明确的政治含义。例如曾子问孔子:“如果国君死去,殡了起来,又赶上父母之丧,应该如何对待呢?”孔子回答说:可以先在家里为父母守孝。一旦国君那里有事,就要立即前去,早晚守候在国君那里。就是说:国事大于家事,国丧大于家丧,依此对待父母也是尽孝。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曾子病危中,一阵清醒时,忽然发现自己铺的席不合当时的礼制,便令儿子换过来。其子知道偶一搬动他就要送命,但曾子很严厉地用礼的标准训斥儿子,其子只好给他换了席。这一换,马上死了。古人赞扬他的死合于礼。
(7)、这幅画有两个主题,很明显,一是中间核心部分,二是外围补充部分,很显然中间核心部分才是孝道的主体。
(8)、小孝顺:整天围着父母转,给父母端饭洗脚,父母一发话,就诚惶诚恐地执行父母的意志。
(9)、孟子接受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人都能达到“仁”的主观因素,“人人皆可为尧舜”,从而提出人的本质是性善的理论。人性是天赋的,孝的善德当然也是天赋的,人人都是生而具备的。
(10)、另一说法是,孝字头上是一个土字加上人字,左边一撇意味着一个身体已有一般入土的老人,极度衰弱,急需子女扶持和照顾。因此,孝道实际上讲的是父母与子女、长辈与晚辈、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依存关系,以及这种依存关系所形成的社会行为准则。孝道也强调了老年人的未尽事业需要年轻人去继承和发扬。
(11)、成者。孔门中曾子不仅以其孝著称,而且在孝道理论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曾子思想以孝为核心,开创了儒家的孝治派。具体如下:
(12)、他又说,一个人,在他的时代中,能够有人格、有操守,而又能尽到孝道的,我是听到过的,历史上是有这样的人物。 不在那个位置,不在特殊的时机,虽有救人救世之心,做法应该两样。也就是每人要在自己的本位上,为救世救人,去做出适当的、效益大的事来,这才是对的,这就是孝。 孟子又说,如果自己的操守、人格都没有建立起来,而能尽孝道的,我可不曾听到过。孟子学问渊博,读书也很多,而他对这样的事竟说不知道,显然就是一个否定辞了。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更进一步说,天下人谁不想做一番事业?但是,连家庭、父母都没有侍奉好,还谈得上事业吗?我国传统文化,对这方面是重视的,孝敬父母是人生第一要事;第一步都做不好,其它就不用谈了。说到守,谁不希望保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呢?在所有美好的东西里面,再没有比品格和操守,更为珍贵而重要了。可是人往往向外逐求,不知道将自己照顾好。许多人,犟头犟脑的,睡眠不规则,饮食无节制,无定时,不讲究卫生,生病不医治,甚至酗酒作乐,贪恋声色,满足淫欲,把自己的身体戕害了,意志也消沉了,这都是不孝。因为父母所担心子女的,就是这些事情,子女却偏要去做,使父母担心,增加父母的忧虑,就是不孝。 《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中国古人一两千年来,连头发也不敢剪,那真是食古不化,依文释义的解释并不一定完全对。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为子女的,注意自己身体的健康,不要生病,不要受伤,以免父母担心忧伤。 孔孟思想如此,佛家的思想也是一样。在佛家的菩萨戒里,也有这项戒律,如果无意义的毁伤自己的身体,或者自杀,都是犯戒的。如果加以深入研究,儒家思想与佛家思想,有许多地方是相同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守身还有一个道理,就是“立身出处”,也很重要,以后孟子也会讲到的。一个人到社会上立足的第一步,会关系到一生的成败,或幸或不幸。近社会上出版了一本小说,书名《错误的第一步》,这真是一个好书名,不问内容如何,有时候一些书名,或者影片名,的确取得很好。像近报纸电影广告中,有一部影片名《上错天堂投错胎》,也是一个很好的片名,每个人都可能有同样的感受。 总之,所谓立身出处,就是第一步跨出来到社会上时,要慎重,而且不止是人生的第一步重要,每天每事的第一步,也同样的重要。假如今天早上,有人找上门来,要给你一个立即可以发财的机会,或者一个名利双收的工作、职务,千万不可因一时的近利而骤然答应下来。一定要仔细谨慎的考虑,利愈近愈大,就更应该愈慎重的考虑。这也是关键性的第一步,踏不踏出去,是重要的,因为一生的是非、善恶、祸福,很可能就在这一步之间。 例如汉代的名臣杨震,有人在半夜送红包给他,对他说,你老人家尽可以收下来,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怎么没有人知道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起码有四方面都知道了”,这是大家所熟知的杨家的堂名号“四知堂”的来由,美誉流传千年,迄今人人皆知。 守身这件事,如果发挥起来,包含的意义很多很多。尤其是青年们,在今天这个思想纷杂,人伦规范混乱的时代,交朋友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步错了,这一生都掉下去了,殊不上算。所以作人做事,交友,都要谨慎。一个人只要立身正,事业失败没有关系,可以再站起来;立身不正,倒下去了,就是万丈深崖,万劫难复,这就是古人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所以守身与事业,是两回事情,不可混为一谈。 孟子从事亲尽孝的重要,说到守身更是事亲尽孝中重要的事,一路下来到这里,他又举出古人事亲的实例,并以曾子为例。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曾子的父亲曾皙,也是孔子的学生,两代都是孔子的学生。现代也有同样的情形,甚至祖孙三代,都是同一个老师的学生。 曾子当时并不富有,经济情况也不太好,但他孝养父亲,每餐有酒也有肉。父亲吃完了以后,曾子一定会很委婉地请示父亲,剩下的怎么处理,或给谁吃。曾皙或者说给孙子吃吧!或者说你和媳妇吃吧!或者说隔壁的张三家好像很久都没有买肉了,送给他家小毛这孩子吃吧!有时候曾皙会问一声,厨房里还有吗?纵然厨房里没有了,曾子这时也一定会撒谎说还有,这一句撒谎是为了让父亲吃得安心,不要让老人家为自己的贫苦而操心。 曾皙死后,曾子的儿子曾元,奉养曾子也和父亲奉养祖父时一样,每餐一定有酒有肉。可是在吃完饭以后,他不会问曾子,多余下来的菜,该怎样处理;如果曾子问到厨房还有没有时,他会说,厨房里没有多的了,这只是做来侍奉你老人家一个人的,你老人家喜欢,明天再做。 他们父子侍奉父亲的态度不同,时间不过前后几十年,就发生了差别,这是代沟的一种。这一节书里,也包含了代沟的哲学,大家可以从而研究代沟是怎么来的,大写论文了。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曾元说的话,听起来好像很孝顺,可是和曾子奉养曾皙的精神比较起来,就差得多了。孟子的结论说:曾元的孝敬,只不过是小乘道的孝敬,是比较肤浅的小孝,仅晓得供养好的东西给父亲吃,让他在口味上吃得好,身体舒适。在精神方面来说,他没有体会父亲吃过之后的心境如何;而曾子则体贴到了这些,那才是真的孝子。南师怀瑾先生《孟子与离娄》
(13)、给父母钱物的子女,原本是想让父母用这些钱物来享受的。父母的这种做法,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孝心被父母“出卖”了,因此埋怨甚至责备父母。
(14)、《孟子世家谱》入谱登记工作火热进行中,欢迎访问官方网站下载入谱登记表和入谱登记指导说明。如有疑问,欢迎各位宗亲来电咨询
(15)、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子女孝敬父母的低境界的孝行。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如果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要求子女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应尽力满足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各种要求,父母有事应代其劳作,使父母得以安乐、愉悦。
(16)、而孝的草书还有一种写法(如图),把老字头写成爻。下面是在百度百科中搜到的孝字,从爻从子,表示子效承爻。
(17)、儒家的人生观就是一个人要积极入世,努力治世,对社会作出贡献。一个人在立言、立功、立德方面,只要做出成绩来,使可以“扬名声,显父母。”《孝经》中记“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把子女立业为父母争光、光宗耀祖,放到孝的高水平来看待。《孝经》中记孝有三个层次,除奉养作为低要求外,中等的要求是“弗辱”,子女不要给父母带来侮辱,一个人做了坏事,连累了父母,乃是大的不孝。孔了说那种“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的人,凭一时气愤办了坏事,杀了人,犯了法,不但使自己得到应有的惩处,还连累了父母,正是大的不孝。在过去,人们凡做一件大事,或下一番努力,都考虑到“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正是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历史上留下好的轨迹。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上及祖宗、父母,下及子孙后代,对整个家族有很大影响的事情。
(18)、这种“大孝”,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我认为,起码要做到,不因为自己,让父母低三下四去求人;不因为自己,让父母背负骂名;因为自己,能让父母拥有原本的尊严,这就是“大孝”了。
(19)、孝在孔子那里仅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的伦理意识,而曾子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使其成为道德的总和,天经地义的原则。曾子说:“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在传统的儒家中,仁义忠信礼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曾子将这些内容都和孝联系在一起,认为讲求仁爱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体现仁爱;讲求仁义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掌握适宜的程度;讲求忠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讲求信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实;讲求礼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对礼有真正的体会;讲求强大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表现出坚强。在这里,孝完全统摄了一切社会准则,是一切高尚品行的内在依据,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曾子还说:“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曾子认为孝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将孝置于至尊的地位。这样,孝已经跨越了时间与空间,成为永恒的命题,是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