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经典言论
1、《荀子》10句经典名言
(1)、九经:《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十三经:《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2)、“君王如果能做到这九德,就能处理好天下大事;能做到其中三德的人,就能做卿大夫了;能做到其中六德的人,就能当诸侯了。
(3)、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4)、爱情婚姻需要忠贞,誓言之所以称为誓言,是因为不可轻易改变。诺不轻许,允之必践。
(5)、《庄子·天运篇》和《天下篇》所说六经的次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到了《汉书.艺文志》,便成了《易》、《书》、《诗》、《礼》、《乐》、《春秋》了。
(6)、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7)、尊重与理解都是相互的,你以友爱之心对待他人,他人才能回报你以爱心。你先尊重他人,别人才能尊重你。
(8)、《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9)、禹插话说:“所言极是,但是如何才能做到这样呢?”
(10)、船翻了才能看出谁会游泳,万马奔驰中才能看到谁御马技术精湛。
(11)、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然君子善假于物,却不以物使。
(12)、译:为人正直坦荡,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不做任何有愧于人的事。
(13)、虽然秦国任人唯贤,不在乎对方是不是异国人,但若是不能为己所用,秦国也不想便宜了其他国家,直接杀了才放心。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也是这样对待孟尝君的。
(14)、译:君子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15)、时光一去不回头,你可以用钱买到一切,却不能买回时间。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在有限的时光里,做有意义的事。
(16)、《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书中攻击杨朱、墨翟两派,辞锋咄咄逼人。这在儒家叫作攻异端,功劳是很大的。孟子生在战国时代,他不免「好辩」,他自己也觉得的;他的话流露着「英气」,「有圭角」,和孔子的温润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称为「亚圣」,次于孔子一等。《孟子》有东汉的赵岐注。《论语》有孔安国、马融、郑玄诸家注,却都已残佚,只零星的见于魏何晏的《集解》里。汉儒注经,多以训诂名物为重;但《论》、《孟》词意显明,所以只解释文句,推阐义理而止。魏、晋以来,玄谈大盛,孔子已经道家化;解《论语》的也多参入玄谈,参入当时的道家哲学。这些后来却都不流行了。到了朱子,给《论》、《孟》作注,虽说融会各家,其实也用他自己的哲学作架子。他注《学》、《庸》,更显然如此。他的哲学切于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将他解释的孔子当作眞的孔子。
(17)、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18)、抱残守缺,一味拘泥于既定的框架,不寻求突破与创新,是办不好事情的。
(19)、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20)、不沉迷过去,也不担忧未来。事情来了就去做,时机来了就要把握。不要为了没有意义的事情烦恼,生活在当下。
2、荀子中的经典名句
(1)、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2)、君子敬其在已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荀子
(3)、人一旦被欲望控制,欲望就像深谷,深不可测,多少东西都填不满,他会诱使你一步步走向深渊。
(4)、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6)、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7)、“皋陶啊,朕任命你当法官以来,干得不错,臣民们没有闹事,是因为你彰明五刑,推广五常教育,德、法结合有效。施刑是为了无刑,民众和睦。这是你的功劳,做得很好啊!”
(8)、没有人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路要一步步走,事要一件件做。再难的事,也是从简单开始的,再大的事也有小的方面。
(9)、只有有真本事的人,才能抓住机会。在机会没来之前,沉下心来充实自己。
(10)、(释义) 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理解,理解不如去实行。
(11)、要想端心正念,提高道德修养,没有比“诚”字更重要的了。如果真能达到“诚”的要求,那就达到修身养性的高境界了。
(12)、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3)、没有人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路要一步步走,事要一件件做。再难的事,也是从简单开始的,再大的事也有小的方面。
(14)、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5)、“所有官位无论大小都是上天安排的,众官都要兢兢业业不懈怠。按照这些道德来谨慎修身、坚持不懈,功业就可以建成了。
(16)、以戏弄他人为乐,是道德败坏的表现。太过沉迷于某一事物,就会丧失斗志。自身的意志要符合道才能安宁,别人的言论也要符合道才能让人接受。
(17)、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荀子
(18)、(释义) 如果弓和箭不能协调,即使是善射的后羿也不能命中微小的目标;拉车的马如果不同心协力,即使善于驾车的造父也走不了多远。
(19)、小无相功的特点在于不着形相,无迹可寻,只要身具此功,再知道别派武功的招式,便可据以运使别派武功,足以“欺惑愚众”(荀子常用语)。被称为“儒家集大成者”的荀况,写得一手好文章,便把偷学自道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的内容,巧妙编织进自己的行文中,却只为孔老夫子背书、站台。其实荀子的思想本质上已自成一家,起孔老夫子于地下,恐怕也不敢承认荀子所述的是他的道。
(20)、人可以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气。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之心。
3、荀子的经典言论
(1)、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荀子
(2)、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3)、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份还是《史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为《仓颉篇》。秦代那三种字书都不传了,汉代这个《仓颉篇》,现在残存着一部份。西汉时期还有些人作了些字书,所选的字大致和这个《仓颉篇》差不多。就中只有史游的《急就篇》还存留着。《仓颉》残篇四字一句,两句一韵。《急就篇》不分章而分部,前半三字一句,后半七字一句,两句一韵;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说解。这些书和后世「日用杂字」相似,按事类收字──所谓分章或分部,都据事类而言。这些一面供教授学童用,一面供民衆检阅用,所收约三千三百字,是通俗的字书。
(4)、长江、黄河的水不是来自一个源头,价值千金的皮裘也不是来自一只狐狸的毛皮。要想有质的变化就要在量上积累,把小事做好,就是大事。
(5)、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6)、不要迷信,对错要靠自己体会。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别人的观点不一定适合你,人要有自己的主见。
(7)、说明君子要有容人的雅量,不可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一切人。
(8)、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份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份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诘屈聱牙的古语了。
(9)、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10)、第二段:本段是荀子针对秦昭王"儒无益于人之国"问话的回答。荀子说,儒是法先王、隆礼义的人,他们做王公则能使政治分明,信义达于四海;居穷巷,则可使民俗淳美,人人向化,所以儒者对于国家是有用的。
(11)、君子自己贤能而对他人的疲弱无能也能容忍,自己机智而对他人的愚蠢也可容忍,自己知识广博而对他人的浅薄也能予以宽容,自己道德纯粹而对他人的道德不高也能宽容。
(12)、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眞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公元前七二二——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绩多;后来说「尊王攘夷」是《春秋》大义,便是从这里着眼。
(13)、(释义) 见道善行,一定要恭谨自查,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行;见到不善的行为,一定要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此不善之行。好的品行在身,就会感到坚定自信,自己也必定喜欢;不好的品行在身,就会感到全身污浊,自己也必定讨厌。
(14)、这一千年中间,却也有怀疑伪《古文尚书》孔传的人。南宋的吴棫首先发难。他有《书稗传》十三卷,可惜不传了。朱子因孔安国的「古文」字句皆完整,又平顺易读,也觉得可疑。但是他们似乎都还没有去找出确切的证据。至少朱子还不免疑信参半;他还采取伪《大禹谟》里「人心」、「道心」的话解释四书,建立道统呢。元代的吴澄才断然的将伏生今文从伪古文分出;他的《尚书纂言》只注解今文,将伪古文除外。明代梅鷟着《尚书考异》,更力排伪孔,并找出了相当的证据。但是严密钩稽决疑定谳的人,还得等待清代的学者。这里该提出三个可尊敬的名字。第一是清初的阎若璩,着《古文尚书疏证》,第二是惠栋,着《古文尚书考》;两书辨析详明,证据确凿,教伪孔体无完肤,眞相毕露。但将作伪的罪名加在梅赜头上,还不免未达一间。第三是清中叶的丁晏,着《尚书余论》,才将眞正的罪人王肃指出。千年公案,从此可以定论。这以后等着动手的,便是搜辑汉人的伏生《尚书》说和马、郑注。这方面努力的不少,成绩也斐然可观;不过所能作到的,也只是抱残守缺的工作罢了。伏生《尚书》从千年迷雾中重露出眞面目,清代诸大师的劳绩是不朽的。但二十九篇固是眞本,其中也还该分别的看。照近人的意见,《周书》大都是当时史官所记,只有一二篇象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商书》究竟是当时史官所记,还是周史官追记,尚在然疑之间。《虞、夏书》大约多是战国末年人托古之作,只《甘誓》那一篇许是后代史官追记的。这么着,《今文尚书》里便也有了眞伪之分了。
(15)、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16)、「思无邪」,《鲁颂.駉》的句子;「思」是语词,无义。
(17)、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18)、会议结束,舜帝感慨万千地对禹和皋陶说:“像你们这样正直能干的大臣,是朕的左膀右臂。朕要治理好天下,需要像你们这样的助手。让我们紧紧地团结起来,为民造福吧。”
(19)、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0)、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4、荀子经典语录100句
(1)、从卦、爻辞里的历史故事和风俗制度看,我们知道这些是西周初叶的纪录,纪录里好些是不联贯的,大概是几次筮辞并列在一起的缘故。那时卜筮官将这些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易」是「简易」的意思,是说筮法比卜法简易的意思。本来呢,卦数旣然是一定的,每卦每爻的辞又是一定的,检查起来,引伸推论起来,自然就「简易」了。不过这只在当时的卜筮官如此。他们熟习当时的背景,卦、爻辞虽「简」,他们却觉得「易」。到了后世就不然了,筮法久已失传,有些卦、爻辞简直就看不懂了。《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
(2)、从专家推荐,到网友票选,到选书委员精挑细选,这一千本的书单,只是一个起点,更是一个邀请。从下载、阅读这一千本电子书开始,台湾数位出版联盟希望引发每一位爱好阅读的人,也能开始想想影响自己的书单,从不同的角度来想究竟还有哪些书值得阅读,值得推荐。从这一千本书出发,我们希望华文电子书能够更为充实。
(3)、著名的焚书事件发生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所谓焚书,就是焚烧诗书的意思。事情的起因是,在一次宫廷宴会上,众人就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展开了讨论。
(4)、而李斯的同门韩非,则是韩国的公子,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家。他略微口吃,不善言辞,但写得一手文采飞扬的好文章。秦始皇曾在读完他的著作《韩非子》之后对他欣赏至极,表示能见他一面便死而无憾。
(5)、(释义) 一个好的农民,并不会因为遇到水旱等自然灾害,就不去耕种土地;一个好的商人,并不会因为一时的亏损,就不再搞经营;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并不会因为贫穷,就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松懈自己的斗志,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
(6)、好朋友不容易找到,得到了就要珍惜。朋友间相处也有技巧,别太近,太近了容易惹是非,别太远,太远了容易添生分。
(7)、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8)、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9)、《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鲁君子」,《汉书·刘歆传》)说「亲见夫子」,「好恶与圣人同」,杜预《春秋序》说是「身为国史」。
(10)、第三段:本段是荀子对"曷谓中"(即什么叫做恰当)的回答。荀子说:礼义恰当地体现了先王之道,它为君子所奉行。君子能使世间的一切各得其所,所以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恰当的。以此推之,于理有益的言论和行为都是恰当的。
(11)、这是先秦社会的第一次政治和社会改革,一段影响了中国四千多年的历史。
(12)、人的本性是什么呢?商鞅认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法家人性论是以人的趋利避害、好利恶害为人的固有本性,也算是荀子人性本恶思想理论的一种延续,并没有提出人本性恶。
(1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的句子;「素以为绚兮」一句今已佚。
(14)、《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羣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晋范宁作《谷梁传序》说:「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艷」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这是句公平话。注《左传》的,汉代就不少,但那些许多已散失;现存的只有晋杜预注,算是古了。
(15)、《尚书》是中国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部份照说的话写下来,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16)、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
(17)、儒家中的思想家荀子深刻地明白人的渺小,而在整个宇宙中,人不过是世界里的一颗灰尘,他明白事物的发展不是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他也明白苍生不是一两个人就说了算得,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它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哪怕时代的发展偶尔导致了暴君的产生,这些暴君的得意也并不会持续多久。
(18)、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 荀子名言
(19)、以戏弄他人为乐,是道德败坏的表现。太过沉迷于某一事物,就会丧失斗志。自身的意志要符合道才能安宁,别人的言论也要符合道才能让人接受。
(20)、(原文):战国 荀子《荀子·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毫)厘,无它道焉。”(译文):圣人一样的人,以仁义为本,是非分明,说到做到,不差一毫一厘米,没有其他的窍门。
5、荀子经典言论有哪些
(1)、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2)、他深情地凝视天上的北斗,君临天下,环视四方。
(3)、《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上。《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说风是风化(感化)、讽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这都是按着教化作用解释的。照近人的研究,这三个字大概都从音乐得名。风是各地方的乐调,《国风》便是各国土乐的意思。雅就是「乌」字,似乎描写这种乐的呜呜之音。雅也就是「夏」字,古代乐章叫作「夏」的很多,也许原是地名或族名。雅又分《大雅》、《小雅》,大约也是乐调不同的缘故。颂就是「容」字,容就是「样子」;这种乐连歌带舞,舞就有种种样子了。风、雅、颂之外,其实还该有个「南」。南是南音或南调,《诗经》中《周南》、《召南》的诗,原是相当于现在河南、湖北一带地方的歌谣。《国风》旧有分出二南,还剩十三;而其中邶、鄘两国的诗,现经考定,都是卫诗,那么只有十一《国风》了。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商颂》经考定实是《宋颂》。至于搜集的歌谣,大概是在二南、《国风》和《小雅》里。
(4)、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6)、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
(7)、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8)、(释义) 不专心就等同于无知,心有偏向办事就不能专诚,分心二用就会陷入迷惑的境地。
(9)、日后,秦国开始扩张,在攻打邻国韩国时,韩国国君还命韩非作为使者前去秦国讲和。不过,韩非一到秦国,秦始皇就将他扣留,令他效忠秦国。
(10)、为了复兴周朝的礼乐,孔子煞费苦心,以先王之道,即以周朝的王道统治为理想境界,反对当世的统治手段,试图恢复礼的秩序。
(11)、荀子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12)、“哪些道德要求呢?我以为,为官者要遵循‘九德’:一是宽而栗,即既宽弘又有原则,二是柔而立,即既温良又有主见,三是愿而恭,即既谨慎又庄重,四是乱而敬,即既有才干又认真,五是扰而毅,即既善听意见又果敢,六是直而温,即既正直又不傲慢,七是简而廉,即既宏大又简约,八是刚而塞,即既刚正又不鲁莽,九是强而义,即既强勇又正义。
(13)、一个人如果目标定得过低,成就肯定不会高。人当志存高远,有较高的理想目标才能促使人不断奋进。
(14)、譬如,继续推进“五典五惇”,即让人们都遵守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伦常次序,而且使这五种关系固定下来,社会就和谐稳定了;“以弼五教”,即树立五种教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伦理道德规范;“天秩有礼”,即定下“吉、凶、宾、军、嘉”等“五礼”,吉礼即祭礼,凶礼即丧礼,宾礼即对外交往礼仪,军礼即约束部落成员形成战斗力的纪律,嘉礼为民众日常中的喜礼。礼制的确立,从此规范了国家的礼仪、社会的秩序。
(15)、人可以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气。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之心。
(16)、从《荀子》一书看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17)、船翻了才能看出谁会游泳,万马奔驰中才能看到谁御马技术精湛。只有有真本事的人,才能抓住机会。在机会没来之前,沉下心来充实自己。
(18)、譬如,皋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奠基者。他提出了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为转移的“天意”。这个“天意”实际上是我们现在说的客观规律,这一伟大的发现,标志着中国先圣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以及对社会运动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因而具有哲学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和观念革命。皋陶的这一伟大认识,如一缕晨曦照耀了中国上古朴素唯物思想的幼芽,对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不主张崇拜鬼神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尽管皋陶没有直接指出司法运行与四季变化之间的关系,但可以从他的言论中提炼出“天人合一”“德配天地”的观念,这成为汉儒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
(19)、推荐书目: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可收。沈玉成、郭咏志《韩非子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可作入门版本。
(20)、舜帝说:“禹啊,朕在天子之位已经三十三年了,而今是耄耋之人,精力不济,难以勤政。而你不懒惰、不懈怠,你来接朕的天子之位吧,率领百官,把天下治理好!”
(1)、这次会议上皋陶的德政思想、法治思想、民本思想一一展示,凝成了千古经典。
(2)、没有这次会议,皋陶还如囊中之锥,难以脱颖而出。
(3)、长江、黄河的水不是来自一个源头,价值千金的皮裘也不是来自一只狐狸的毛皮。
(4)、宣扬“仁政”,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于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5)、那年正月初一的早晨,禹在尧庙接受了舜的任命,像当年舜受命于尧一样。皋陶和其他百官受命辅佐帝禹。
(6)、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7)、荀子发挥了孔子的“礼”,他主张以礼统法,明德慎罚,反对教化论,教育、教化之外要设定法律。荀子的思想中包含着很多法家的成分,所以儒家的老师教出了法家的弟子,李斯、韩非子都成了法家重要的代表人物。
(8)、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後分也。——荀子
(9)、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愼,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文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10)、《诗序》有《大序》、《小序》。《大序》好像总论,托名子夏,说不定是谁作的。《小序》每篇一条,大约是大、小毛公作的。以史证诗,似乎是《小序》的专门任务;传里虽也偶然提及,却总以训诂为主,不过所选取的字义,意在助成序说,无形中有个一定方向罢了。可是《小序》也还是泛说的多,确指的少。到了郑玄,才更详密的发展了这个条理。他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的附合史料,编成了《诗谱》,差不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笺》中也更多的发挥了作为各篇诗的背景的历史。以史证诗,在他手里算是集大成了。
(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2)、“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讲述的是天理,不遂人的意志而发生剧烈的改变,只是按照着基本的原理发展,这是基本的规则,也是真正地以物质为基本一致的观念的一条基本的法则。
(13)、“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察度)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谓“三表法”。它的提出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