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杜甫是郑州人,李白就变成吉尔吉斯斯坦人。近期河南卫视节目里直呼“郑州杜甫”让洛阳、郑州、巩义热搜热议。陕西人也有说法,说杜甫是长安杜氏,自称“少陵野老”,这里的少陵是长安城南少陵,因此是陕西人,查资料发现杜甫原籍湖北襄阳,那么襄阳也要加入吗?实事求是,杜甫祖上的迁移路线,南阳→长安→襄阳→巩义。出生地在哪就是哪的人,这个都知道杜甫出生在巩县,那么他就是土生土长的巩义人。自唐朝开始,一直到民国初年,巩县归属洛阳。而现在巩义属于郑州管辖,说郑州人也不算错,但是1955年改属开封专区,杜甫也是开封人?个人认为好的说法是:洛阳巩县人、郑州巩义人、河南杜甫。这三种为恰当。#洛阳头条# #郑州头条# #巩义##杜甫资料简介#
2、杜甫作者资料萧涤非教授《人民诗人杜甫》纳入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出了新版。原著名为《杜甫研究》,是萧先生20世纪50年代研究成果。1956年山东大学对其评语:“《杜甫研究》是一部有创造性的作品”。此书被认为是杜甫和唐诗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著作。此书分六章分两部分,杜甫的生平约为全书的18%,,杜甫的思想作品与影响约82%。萧涤非的观点杜甫的人民性是一个亮点。位卑未敢忘忧国,杜甫忧国忧民,作品确实反映了社会与百姓疾苦。但是拔高杜甫,以时代的观点要求杜甫,“杜甫关心土地,这是他的地主阶级本性所决定的”,不免带有浓厚的时代要求。研究历史人物及其作品,必须考察其所处时代,不能以现代标准来衡量。我以为萧先生说杜甫人民性固然是他的研究心得,但是此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不免有时代的局限性,主观意识过于强烈,倾向性明显。这让我想到了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为了迎合,不免崇李抑杜。杜甫的人民性不能强加给他,也不能用杜甫的某些诗句以及思想给他戴顶高帽子,终只是利用而已。
3、杜甫小资料唐朝中期时局动荡,各地频繁爆发战争,百姓生活十分艰难,杜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长大。因此他的诗歌主要风格为现实主义,也被人们称之为诗圣。他曾在诗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便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也从侧面提醒人们要努力争取和平,战争只会带来伤痛。自古以来战场就是残酷的地方,想要取得终胜利,往往需要诸多因素相结合,这其中武器弹药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人们的印象中,上世纪中国军队的武器普遍较为落后,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甚至还在使用小米步枪,以此来对抗敌人的飞机大炮,作战十分吃力。不过许多人都不知道,在1948年我军曾用180个汽油桶,对黄维十万人马进行轰炸,连俘虏都表示这是没良心炮。那么这种武器究竟是什么呢?1944年,部队中已经配备了许多迫击炮,但放到全军来看数量依然不足,很多部队根本分不到。在大型战役中这样的缺点便会暴露出来,想直接攻破敌人的碉堡,必须要有人用肉身开路,这也意味着需要牺牲大量的战士。时任工兵连长的聂佩璋对此十分心痛,他常常陷入自责中,自己为什么不能研究出一些好的武器,以此来减轻战友们的伤亡。怀揣着这样的想法,聂佩璋开始了自己的试验,迫击炮本身有着极高的技术含量,他只能寻找类似的替代品。经过长时间思考,聂佩璋终于想出一个解决办法,他决定以汽油桶作为发射器,将炸药包投掷到敌人的阵地中。然而刚开始试验聂佩璋便发现了问题所在,这些汽油桶虽然能发射炸药,射程却只有一百米,而且事前的准备工作十分繁杂,每一个土筒都需要两个小时的准备时间,更关键的是只能发射一枚炮弹,根本不具备实用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聂佩璋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实验改进,在战友们的帮助下终完成研究,并且将其命名为飞雷炮。这种武器远可以发射三百米,而且有着强大的破坏力,方圆二十米内的敌人都会直接丧失战斗力,可以迅速扭转战局。1947年,飞雷炮第一次上阵,立马给敌人造成沉重的打击,这种武器受到野战军司令的重视,开始在军中普及。而飞雷炮真正展露锋芒的是淮海战役时期。黄维兵团在双堆集地区被包围,由于防御工事太过坚固,我军一时间无法突破防御圈,黄维也认为可以等到援军到来。然而就在此时我军设置了飞雷炮的阵地,一时间一百多门飞雷炮同时开火,大量的炸药投射到阵地上,黄维兵团根本无力抵挡,没过多久敌军就失去了抵抗意志,整个兵团都被我军歼灭,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我军抓获的俘虏对飞雷炮也有着深刻的印象,他们表示这种大炮比自己的迫击炮还要厉害,被炸死的士兵身上连伤口都没有,五脏六腑直接被震碎,许多俘虏都将其称之为没良心炮,此次战役后这个名气也流传开来,而后没良心炮也在逐渐改进,不仅投射弹药,还会抛射一些石头或者手榴弹,给敌人的坦克装甲车造成极大的麻烦,是解放战争中一种重要的武器。而后西北的马家军也学到了这门技术,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他们的武器装备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为了与解放军抗衡,他们竟然也在阵地上架设飞雷炮,希望借此弥补火力的劣势。这样的战术的确给我军造成了较大的困扰,第一次交战就损失了两千多名战士,我军改变策略,开始进攻一些小城市,终让兰州成为孤城,这才彻底瓦解了敌人的抵抗意志,成功击溃马家军。飞雷炮后的舞台便是朝鲜战场,彼时我军正在撤退,英国人则在后方穷追不舍,飞雷炮便发挥了自己的威力,成功阻止敌人追击,还让不少英国人心生疑惑,表示自己从未见过这种武器。当然飞雷炮本身也有诸多缺陷,在射程和稳定方面远不如其他现代化大炮,有时候甚至会发生自爆现象,这也让它在朝鲜战争后便退出历史舞台,不过无论怎样,这种武器都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应该被历史铭记。参考资料:《春望》
4、杜甫资料摘抄公元752年,杜甫在赴任前到奉先探望妻子和儿子。当他到达奉先,原想与家人好好相聚,没想到一个巨大的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他的小儿子,因为没有食物,竟然被活活的饿死了。丧子之痛打击了杜甫,他不断地自责,认为自己愧为人父。为什么杜甫身为朝廷命官,他的儿子还会被活活饿死呢?杜甫为晋代名将杜预之后,出生于唐睿宗太极元年。由于他的先祖杜预一直心存儒学,奉守官位,祖父杜审言仍然继承先代传统。杜甫从小耳濡目染,七岁就能作文吟诗,所以对仕途有着内心的坚持。公元747年,36岁的杜甫,再次参加了科举取士,很不幸的事,他再次落榜了。凭借杜甫的才华和资质足以高中状元,那么为什么他一再失败呢?天宝六年的科考是由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一手操办的。这时的唐玄宗终日在宫中纵情声色,逐渐变成了一个糊涂的天子。听信李林甫等人的谗言,百姓苦不堪言。李林甫生平讨厌的就是文人,他害怕这些文人,批评朝廷,针对自己,于是就用诡计,使得科考无一人高中。这种欺骗文人的科考无疑让所有人悲愤难平,杜甫也不例外。在这个骗局中杜甫深受打击,他的经济状态也发生了变化。期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在长安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糟糕。父亲的去世,杜甫的经济来源几乎完全断了,为了生计,杜甫不得不为自己找一条出路,到贵族府邸充当“宾客”,满身傲骨的诗人,竟不得不向人卑躬屈膝,为获得青睐,只好压抑自尊。这对读书人来说无疑是大的悲哀。杜甫只好咬紧牙,为了他的远大前程。公元751年的正月,机会来了,唐玄宗接连举行了三个祭典,杜甫趁这个时机献上了自己写的三篇赋文。他请玄宗看看他的文章,发现他的才华。期盼能够得到先祖一样的官位,这时杜甫已经40岁了。唐玄宗看了文章,大为惊讶,试他为奇才,这是杜甫为高光的时刻。杜甫等了很久都没有朝廷委派的官职。公元754年,杜甫又写了两篇赋敬献给玄宗,杜甫再次表达了对仕途的渴望,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或许他的四处奔走起到了效果,朝廷授给了他一个河西县慰的官职。但杜甫拒绝出任河西县慰,很快,朝廷又任命他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勉强接受了他人生中第一个官职。杜甫在长安终于有了固定的居所,他终于把生活在洛阳的妻子接到长安。一家数口来到长安,杜甫的负担就更重了,加上连年涝旱相继,关中收成减少,虽然他有微薄的“桑麻田”但也无济于事。在这样的情形下,杜甫将妻子和孩子们送到了奉先暂居,他自己仍然回到长安。之后杜甫常常奔走在长安,奉先两地,当杜甫风尘仆仆的赶到奉先时,却听到了一个巨大的噩耗,他的小儿子因为没有食物,被活活饿死了。他的自责,愧为人父。#人文历史##杜甫##历史人物#
5、杜甫资料简介大全李白杜甫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两大诗人,他们在诗歌上造诣极高,留下了大量经典作品,也因此被人们称之为诗仙和诗圣。不过中华民族人才辈出,每个朝代都会出现许多优秀诗人,正如后人在诗中写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便体现了中国诗坛的人才济济。中国的诗歌文化由来已久,早可以追溯至西周及春秋时期,人们创作了一些早期诗歌,也就是著名的《诗经》。随着时代发展,诗歌文化逐渐成熟,到了唐宋时期更是达到顶峰,体现了古代文人们的浪漫主义。进入近代后我国的文字出现变化,白话文逐渐成为了文坛的主流,现代诗也开始流行起来。虽然在对仗工整上不如古典诗歌,不过现代诗中也不乏一些精品。有一位名叫乌青的浙江小伙,他甚至自创了一种名叫“废话体”的现代诗,迅速走红网络,让无数人捧腹大笑,这是怎么回事呢?郑功宇,艺名为乌青,生于1978年的浙江地区。和其他调皮的同龄男孩不同,乌青从小就喜欢各种文学小说,他在上课的时候还经常把小说书放在课桌下面,根本无心学习。虽然这样的行为让乌青积累了一定的文学素养,但也导致他的学习跟不上大部队,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后几名。随着时间流逝,乌青也逐渐意识到自己不喜欢上学,小说才是心中的追求,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高中时期便直接辍学,彻底放弃上学。回家之后乌青便再也没有了顾忌,他可以终日沉迷于小说的世界中,这段时间乌青每天前往当地的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名著小说,不仅提高文学素养,更是开拓了他的眼界,为日后的成就打下基础。年轻的乌青已经对未来有了一些规划,他觉得按部就班地进入社会工作太过枯燥,不符合自己的人生追求,于是选择了一份薪资较低,但较为安稳的工作,也就是图书馆的管理员,这份工作也让他可以随时阅读各种小说书籍,得到十足的精神享受。随着时间流逝,乌青的写作水平也随着阅读而提升,后来便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踏上了写诗的道路。虽然有一定的文学积累,但是乌青的写作水平远不如其他专业诗人,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他另辟蹊径,选择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也就是废话体。这种形式的诗歌简单,通篇都称得上废话,在普通人看来没有任何的文学价值。然而正是这样的诗歌,却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乌青写了一首名叫《对白云的赞美》的诗歌,并且将其上传到微博上,迅速吸引了大量人的关注,他也因此而成名。人们之所以会关注这首诗,并非因为其优美的文字,反而是诗歌内容太过空洞,正如题目所说,里面全部在赞美云的白,而且一直用“白白”,“真的很白”这样的文字,既没有什么情感倾诉,也没有任何的写作手法,这首诗称得上低俗,甚至很多人认为不配称之为诗。有人在乌青的微博下评论,认为这首诗还不如小学生所写,只能叫做口水,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这位网友的话不无道理,不过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乌青的诗的确没有美感,但是流露出了作者的真情,从反复提及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乌青对于白云的喜爱,这正是文学的真正价值。更关键的是乌青本身文学素养不高,却写出了这样的诗歌,正体现了他想要抒发胸中情感,却无处下笔的窘境,让人们能够感同身受。同时诗歌结尾之处还有一个“啊”字,这个字展现了整首诗的基调,让情感得到迸发。随着废话体走红,乌青也陆续出了许多这种题材的诗歌,无一例外受到网友们的嘲笑。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乌青这种废话体初看还觉得新鲜,反复阅读便会觉得枯燥。还有网友对他的诗进行改编,直接将里面的白改成了烂,发现竟然没有任何违和的地方,这也给网友们起了一个带头作用,不少人开始对乌青的诗进行改写,一时间废话体风靡网络。当然不管怎么说,这种诗歌题材也难登大雅,人们也无需过度解读,只是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即可。参考资料:《论诗五首》#杜甫资料简介#
6、杜甫生前的资料本在唐代声名不显的杜甫,为何受到了宋代文人的广泛推崇?(上)纵观唐代文学史的发展,虽然杜甫在中晚唐收获了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韦庄等一些知音,但对唐代文坛的影响毕竟有限,现存唐人所选的十余种唐诗选本中,仅有一种选本提及气由唐入宋,在文化转型的特定背景下,杜诗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得到了宋人的极力发掘与推崇。杜诗早的刊本、注本、评本均成于宋代,杜诗学史上的重要命题如诗圣说、诗史说、集大成说都是在宋代得以完成,杜甫更被宋代流行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及一众诗人奉为诗宗。杜甫能够由生前的“百年歌自苦”(《南征》)到明清的千秋盛名,宋代是一个至为关键的时期。笔记文学于宋代蔚为大观,因此,审视宋代笔记小说里的杜甫有关记载,是我们获知杜甫生平的一个直观途径。一、宋代笔记小说对杜甫卒葬的争议《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的论杜资料包括论杜甫、论杜诗。该丛书对笔记小说的定义较为广泛,几乎囊括志人、志怪、杂录、史料、诗文等各种类型的笔记文献。但无论何种类型的笔记,他们对杜甫本人的研宄兴趣似乎比不上杜诗,因为涉及后者的材料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前者。如果将杜甫本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宏观上包含杜甫生平、思想两个方面,细节上又囊括杜甫家世、生卒、交游、性格、政治理想、文学理想等诸多内容。从笔记小说中实际获得的材料具有明显的话题偏向性,它对杜甫生平的关注主要围绕生卒、卒地、墓地等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两宋笔记小说中杜甫身世研宄的主题不仅涉及杜甫家世,也包括他本人科考、交游、从政、行旅等一系列社会经历。一方面,这是因为杜甫身前诗名不著,有关其生平记载的史料严重缺乏,而北宋距离中唐又过了两百余年,宋人想要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更远远不及唐人便利,他们很难创造出新的杜甫故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部分杜甫的故事已经保存在唐人的一些笔记小说中,它们己然详尽,无可发挥。但这丝毫不阻碍宋人的探索欲,两宋笔记小说对杜甫本人的记载虽然不以传奇故事见长,但对其卒葬问题表示出迫切的研究热情。由唐至宋,宋代知识分子对《旧唐书·杜甫传》的卒葬记载经历了一个由深信不疑到商榷辩驳的过程。我们将宋代笔记小说里的相关论述挑拣出来,再加上时人文集的一些琐碎言论,按照时间大致梳理出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北宋以《春明退朝录》为代表的“耒阳”说,宋神宗龙图阁直学士宋敏求(1019-1079)撰写笔记小说《春明退朝录》时,继续认为杜甫卒于耒阳,并注意到《杜君墓系铭并序》提出的迁葬问题,开始思考杜甫墓地的实际位置。经过深思考证,他认为《新唐书·杜甫传》明确记叙杜甫死于耒阳,这可视为是两《唐书》观点的延续。二是北宋以《塵史》为代表的潭岳之间说。随着杜集的整理与校订,宋人对杜诗全貌有整体了解,一些新发现的杜诗与《旧唐书》所记杜甫卒年存在不符,由此也引发他们对耒阳说的怀疑。王得臣结合杜诗内容详细梳理出杜甫大历三年后的行迹,于笔记小说《麈史》中进一步明确杜甫卒年,认为杜甫在秋冬之际卒于潭岳之间。三是南宋以《侯靖录》为代表的岳阳说。随着二王本《杜工部集》的持续刊刻与传播,学者对杜甫及杜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南宋以杜集注释为主的辑佚、增校、批点、集注、分类等多项杜甫研宄工作遍地生花。赵令畤《侯鲭录》主动对《旧唐书·杜甫传》所提出的杜甫醉饱卒于耒阳的说法提出质疑,而认同《杜君墓系铭并序》看法,猜测杜甫卒于岳阳。总而言之,虽然以两《唐书》为代表的正史体系中的耒阳说在北宋得到宋祁、欧阳修、宋敏求、王洙等一众学者的认同,但是到了南宋却逐渐被岳阳说取代,其流行程度远不及后者。杜甫病逝于岳阳这一说法在南宋及后世都受到众多研究者支持,如仇兆鳌《杜诗详注》、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黄生《杜诗说》、陈衍《石遗室诗话》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杜诗注本皆赞同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