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张居正去世后,为啥向来尊师重道的万历帝,却要对他抄家?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皇帝也各有各的样,万历帝则是明代的第十三位皇帝,十岁即位,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政,而在张居正的改革下,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局面。万历帝自出生起,其父母寄予厚望,由于嘉靖帝晚年迷信道教,万历出生时,都没人敢去禀告嘉靖帝,所以万历的名字“翊钧”一直到其父明穆宗即位后才取,明穆宗对年幼的儿子说:“赐你名字,名为钧,是说圣王制驭天下,犹如制器之转钧也,含义重大。你当念念不忘。”其母孝定皇后李氏也是十分严格,如果读书时稍有懈怠,孝定皇后就会让朱翊钧跪在跟前反省。后来万历即位,李氏成太后,但每次早朝,李太后就会在五更时到万历的寝宫,将其叫醒。另外按照张居正的建议,每天太阳初出时,万历就应该去文华殿听儒臣讲读经书,听完后稍作休息,再读史书。当时年幼的万历帝对张居正是尊礼有加,言必称“元辅张先生”,或“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不过张居正在实行改革时掌握重权,万历帝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对张居正生出了不满。并且在张居正的苦口婆心下,万历帝不再向户部万金以备光禄寺御膳所用,就连宫中的元节灯火、花灯费也都免除了,并且为了不浪费灯烛,万历帝晚上的课程都被安排到了白天……张居正对大明是呕心沥血,万历帝未必不知,不过由于张居正的改革触及权宦土豪的利益,在朝中也有一帮反对张居正的大臣,年轻气盛的万历帝耳听八方,对张居正也产生怀疑,更何况万历帝还学习力驾驭臣民的本领,对自己的祖父嘉靖帝多有仰慕。另外张居正的位子确实尴尬,要想将自己的改革措施较好的实施下去,势必要掌握大权,难免引来风言风语,自然也就得罪皇帝。长大后的万历帝认识到自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就算张居正没有当皇帝的念头,做的也都是有利于国的事情,万历帝对张居正的不满是越来越多。不过张居正在世时,万历帝却还是保持着尊师重道的模样,而这只是他所形成的习惯,万历帝读书勤奋、尊师重道,是在严格的教育环境中所形成,里面有诸多不得已,长大以后,万历帝就犹如获得了自由,尤其是张居正死后。1582年,张居正倒下了,从某方面来说,是大明的一棵大树倒下来了。然而张居正逝世的第四天,由张居正生前所荐的潘晟就遭到了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的弹劾,继而就是张居正。张居正所建立起来的一切,在他死后迅速瓦解,万历帝下令抄了他的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在做这一系列的事情时,万历帝感到了解气,他甚至还想开棺鞭尸,发泄出心中的不满。然而几年过去,万历帝就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与张居正在世时的形象完全相反。而在朝堂之上,d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国本之争”则是万历帝与群臣的博弈,想当年,嘉靖帝登基后便是通过“大礼议事件”逐渐掌握权势,但万历帝终究不是嘉靖帝,搞帝王之术那套搞得不是很好,东林d抬头,逐渐掌握了舆论,万历帝终败了,便索性不去上朝了。但由于战事频发,吏治腐朽,辽东边防空虚,每年更是需要大约四百余万两银子,万历帝则揣着自己的小金库不撒手,反倒是先后三次下令加派全国田赋,激起民愤。此外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起,万历帝还遣使宦官充当矿监税使,赴各地掠夺民财。终,万历帝死后仅24年,明朝就灭亡了。
2、张居正张居正的用人艺术:毋徒眩于声名,毋尽拘于资格,毋摇之以毁誉,毋杂之以爱憎,毋要以一事盖其生平,毋以一眚掩其大节。看看我们现在各级用人,要么徒有虚名,要么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要么一棍子打死,远远达不到张首辅的标准!只有人用对了,各项好的规章制度才能正真发挥作用!一切以人为本!
3、张居正简介与李太后张居正(1525—1582) ,字叔大,号太岳,湖北荆州人。作为明神宗朱翊钧的首辅,达十年之久,是个有作为、具谋略、通权术的大政治家。张居正的改革,了不起,我打心眼里佩服他;但对他这种太厉害的人,绝无好感。凡强人,都具有一点使人讨厌的“侵略性”,他总要求你如何如何,而你不能希望他如何如何,大树底下不长草,好敬而远之。
4、张居正简介是哪个皇帝管理的明朝九品十八阶官制体系里,内阁大学士从头至尾都仅是正五品,而首辅则是内阁大学士中位居第一者,从职衔上看也是正五品。不过,内阁大学士一般都会兼任他职。张居正任内阁首辅(中极殿大学士,为正五品)时,还兼任太师、太傅(均为正一品衔,明朝仅有的活着被授予太师、太傅一职的大臣)、太子太师(从一品衔),加授左柱国(正一品衔),还兼任吏部尚书(正二品衔),真正的实权在握。明朝还有一个特殊职官,就是孔子后代世袭的衍圣公。明朝时衍圣公品级虽然为正二品,但在朝廷会班时往往位列文臣之首,可见其地位的特殊性。
5、张居正为什么死后被抄家张居正(1525年—1582年)是明朝政治家,字叔大,号太岳,生于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一位秀才的家里,父亲多次参加乡试,皆名落孙山。张居正自幼资质聪颖,据说二岁时他就认识《孟子》上“王曰”两字,因此,有“神童”之称。这样,张家就把光宗耀祖,改换门庭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5岁时, 张居正从师启蒙,10赔钱通六经大义,12岁时,到荆州府参加考试,知府李士翔很赏识他,把他介绍给湖广学政田顼,面试《南郡奇童赋》,挥毫立就,令人惊叹,很快补府学生。13岁张居正到武昌参加乡试,考试期间,他游览楚王孙园亭,写下《题竹》诗: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风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这是他留下早的诗篇,虽略显幼稚,但只上尽头竿的向往,却说明少年人的自信和抱负。这次乡试,湖广按察佥事陈束很欣赏他的试卷,极力主张录取。但湖广巡抚顾璘很知爱惜人才,认为张居正是块好料,尚需雕琢磨练,一旦少年中举,可能得意忘形,因骄生狂,止步不前,反而误了前途。因此,他就和监试的冯御史打了招呼,让他落选了。真金不怕火炼,这个小小挫折使张居正加发奋读书,经过三年努力,他终于在下次乡试时中试成举人,这时他才16岁。他去拜谢顾璘,顾璘勉励他说:古人都说大器晚成,这是对中材的人而言。你是不会满足于中材的,上次乡试,因我多话,耽误你三年。我希望你有远大的目光,要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是一个少年得意的张秀才。顾璘的一番话,张居正并没有心生怨恨,而是在他心里充满憧憬与希望,成为他终身奋斗的目标。#张居正简介#
6、张居正简介明朝皇帝1537年,13岁的张居正科举考试,湖广巡抚顾璘将腰带送给他并说:希望你将来对我儿多照顾。可顾璘转身就对主考官说:无论张居正答卷如何,都必须让他落榜。张居正得知此事后,反而对顾璘感激涕零。张居正,出生荆州江陵一个普通的文人家庭。家境平平无奇,甚至有些贫寒。其实张居正本名并不是这个,而是张白圭。据说是他出生时,祖父做了一个梦,梦中,圆月落入水翁,白龟浮于水。祖父认为这白龟就是小孙子,取名为张白圭,希望他能够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光宗耀祖。张白圭没有辜负祖父的期待,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在学习上还表现出极大的天分。两岁时,张白圭就已经会识字了,三岁就开始诵读儒学经典。因为张白圭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既擅长写诗,又能够作赋,因此他很小就是荆州远近闻名的神童。12岁时,张白圭参加了科举考试的第一级童试考试,一战成秀才。荆州知府李世翱看过张白圭的考卷,认为张白圭才华横溢,实在是前途无量,此时的名字将来会配不上他的名气,因此李士翱主动为他改名为,张居正。1536年秋,因一首诗,张居正受到了贵人顾璘的赏识,在现场见识到张居正出色的作诗能力后,顾璘当即决定和张居正结为忘年交。与巡抚大人结为忘年交,这是张居正一生的转折点。第二年,张居正到湖广武昌参加乡试。乡试前,顾璘请他吃饭。在宴会高潮时,顾璘将张居正介绍给亲信官员,接着他解下腰间的犀带送给张居正,并叫出自己的儿子,希望张居正能够多照顾自己儿子。张居正对顾璘很是感恩,应下了。几天后,乡试开考。张居正胸有成竹,认为凭借着自己的才华,高中乡试不过是探囊取物。他万万想不到自己居然会落榜!他更想不到这是自己的老友在背后“动了手脚”的原因!名落孙山后,张居正虽失落,但也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返回家乡之前,张居正去告别顾璘。顾璘告诉他落榜的原因,并且原原本本地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了张居正。原来啊,张居正在乡试时,顾璘去找了冯御史。顾璘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定会先使心志痛苦,使筋骨劳累,使身体受到饥饿。而张居正走仕途时走得太顺了,而且也太过年轻。张居正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现在路走得太顺利,将来殿试或正式进入朝堂遇见了挫折,他或许难以承受住打击。因此,顾璘认为张居正应当在挫折中再历练历练,积累总结失败的经验,养出一个好心态,这样将来张居正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不可限量。听完顾璘苦口婆心的这一番话,冯御史也认为很有道理。因此,就有了张居正名落孙山这一回事了。但意外的是,听完顾璘的心里话,张居正没有任何反应,只是表示,顾璘这样做一定自有道理,尊重老师的决定,他没什么好抱怨的。听罢,顾璘很是满意,自己果然没有看走眼,张居正没有表现出低沉的情绪,这说明他的内心逐渐强大起来了,日后在朝堂为官也就有了底牌。张居正临行前,顾璘送了他一首诗:“他山有砺石,良璧玉愈晶莹。”,顾璘细细叮嘱他,良璧经受磨砺,只会越磨越晶莹,希望他能经过打磨,愈加灿烂,不负所望。之后,张居正回到家乡沉淀自己,正如顾璘所说,打磨自己的品性。他利用时间来锻炼自己的心智,三年里,他愈加用功地学习,丝毫不敢忘记临行前老友的叮嘱。1540年,又一年乡试,张居正果然高中!他跑去见顾璘,顾璘高兴地对他说,古人说的大器晚成,其实说的是中才,但他不是中才,因而早早成名。顾璘希望张居正能真正理解自己三年前的行为并非故意不让他中举,而是期望他能够有远大的抱负,心中自有理想的巨柱,不仅不能使巨柱倒,还要时时加固它。张居正被老友的这番话深深地打动了,留下感动的泪水。他很感恩顾璘,正是因为顾璘,才有了今天的自己。他对顾璘说,“您对我的知遇之恩和对我的一片苦心,我终生难忘,我会把您的话牢记于心,绝不辜负您。”参考资料:[1]《帝国首辅:张居正》[M].江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2]《张居正传》[M].湖南省: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
7、张居正简介资料万历五年十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张居正竟然跪在区区翰林院掌院学士王锡爵的面前,还用刀架在脖子上,不断的喊着:“你杀了我吧,你杀了我吧!”到底是出现了什么事情,竟然能够将张居正逼到这种地步?在万历五年九月十三日,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在老家去世,消息于九月二十五日传到北京。相信去世的张文明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他的死竟然给儿子张居正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按照规定,只要是朝廷官员,无论官多大,只要父母去世都必须要回家守孝二十七个月,等到守孝期满,才能够继续回到朝廷当官。要想不守孝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夺情”(皇帝不让走)。当时张居正的变法正轰轰烈烈,才刚刚执行了“考成法”,正在预备“一条鞭法”,清丈田亩的干作,如果此时回家守孝,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将功亏一篑,毕竟人亡政息的例子数不胜数。于是张居正联合万历演了一出戏,张居正上书恳求万历允许他回家守孝,而万历则给予拒绝。这一来一回,张居正本以为事情已经过去。不曾想,在十月突然间有两个人发难,分别是翰林院编修吴中行,翰林院检讨赵用贤。当时只要是个当官的,基本上都对张居正不满,不满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考成法”。早在年初,官员就将今年所要做的事情记录在册,交到张居正的手上,等到明年,如果有一件事情做不成,张居正就会找官员的麻烦,轻则停发俸禄,重则降级,甚至直接强行开除。单单是“考成法”就够官员受的了,再加上只要是个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从张居正那不要命的势头来看(全体官员,集体得罪),“考成法”只会是个开头,绝不会结束(事实也是如此)。谁知道他后面又会闹出什么幺蛾子,为了保住各自的利益,只能够让他早点滚蛋,但是让他早点滚蛋哪里有那么简单。他身居首辅之位,皇帝信任他,皇帝的母亲信任他,司礼监掌印太监是他的死d,让他滚蛋,无异于痴人说梦。而现如今出现了“奇迹”,他的父亲去世,按照规定他要回家守孝,岂能放过这个机会。纵管皇帝不准他回家守孝,命令他夺情,但也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从吴中行,赵用贤上书的那一刻起,张居正就意识到风暴即将到来。第一、吴中行,赵用贤只是两个七品官员,张居正看都不带看的,但就是这两个七品官员竟然敢公然反对张居正。张居正明白,他们两个人有人撑腰,正所谓有恃无恐。第二、吴中行,赵用贤是张居正的学生,自从明朝开国以来,被学生弹劾的老师,张居正是头一个。很明显,为吴中行、赵用贤撑腰的人,抱着就算整不倒你张居正,也要恶心死你张居正的态度。张居正对待吴中行、赵用贤的方法很简单——打,各廷杖六十。吴中行,赵用贤背后的人坐不住了,当既又指使两个人弹劾张居正。这两个人分别是刑部员外郎艾穆、刑部主事沈思孝。张居正对待艾穆,沈思孝的态度也很简单,与吴中行,赵用贤的一样,那就是打,不过多了二十,各廷杖八十。当处置艾穆、沈思孝的消息一传出来,朝廷直接炸锅了,几乎每一个朝廷官员都上书求情,求情的人还包括吴中行、赵用贤(当时还没有处刑)。张居正终于明白了,与他为敌的并不是朝廷中的某一个人,而是全部。怪不得在他夺情之后,竟然有人敢在西长安门贴着他即将要谋反的传单,主要的是,这张传单还得到流传,原来是集体作案。万历听张居正的,张居正叫万历不理朝廷官员所上的请求奏折,万历也就不理。朝廷官员得不到万历的回复,只能纷纷跑到张居正府求情。张居正不是吃素的,你们昨天还想要整死我,现在竟然要我放过你们,觉得有可能吗?张居正称病在家,打死都不肯开门。前来求情的人每一个都吃了一份闭门羹,只有一个人是例外,这个人就是王锡爵。王锡爵与其他人不一样,其他人知道张居正不肯开门,也就愤愤不平的离开了。而王锡爵则偷偷找了个机会通过翻墙进入张居正的府中,面对面的恳求张居正。张居正与王锡爵同朝为官,面对面的也不好拒绝,但是又不想同意,十分无奈之下,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张居正的举动,直接将王锡爵吓了一大跳,连忙离开张居正的府中。王锡爵根本没有想到,平日里权倾天下的首辅张居正,此时竟然做出如此惊人的举动。当时的张居正想必是无比的郁闷,他的变法明明是为了明帝国,可是明帝国的臣子一个个都跑出来反对他,一个个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国家的利益,这样的明帝国到底能撑到什么时候。
8、张居正简介改革家张居正,16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43岁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48岁成为内阁首辅。是明朝一个生前被授予太师的文官,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在任内阁首辅十年,财政上,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使得国库充盈;吏治上,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使得政体肃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十年操劳成疾,58岁病逝,死后不久,万历皇帝就撤销了他所有名誉,罢免了他三个儿子的官职,并且进行了两次抄家,其家人被活活饿死。他是一个“凡人“而非“圣人”,他生活奢侈言行不一,也算不上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他却是一个治世能臣,不失为一代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