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存在主义三个原则
1、社会上为什么会对存在主义哲学有疑问或“责难”呢?萨特在此书中,列出了四种疑问。
2、“如果我不够黑人,也不够白人,又或不够男人,那请你告诉我,托尼,那我到底算是什么人?!”电影里,跨越种族与阶级的温暖友情,在一段囧途中展开。而电影的深层意义就在这里:要改变人心,光靠才华还不行,还要靠勇气。主人公的南下之旅,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认同、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体现的就是人的「超越性」价值。
3、正如法国作家帕斯卡讲的“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萨特认为,只有“我思故我在”这个理论“配得上人类的尊严,它是惟一不使人成为物的理论。”存在主义哲学的目的“恰恰是建立一个价值模式的人的王国,有别于物质的世界。”
4、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部书中,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来解答人们的疑问。其实,这部书一共就三部分。
5、他说,人要在自我创造中展现自己的价值,选择可以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承担责任。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怎样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需要自己的选择,也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气,只有注重行动,对创造属于自己的“本质”怀有的信心,才可能创造想要的人生。
6、(2)杜小真.存在与自由的重负——解读萨特《存在与虚无》(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
7、今天,我将尽量来答复这些不同的指责。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把这短文题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理由。许多人对于我在这里提到“人文主义”一词,可能会感到惊讶,但是我将试图寻出我们所了解的意义。无论如何,我们一开始就可以说,存在主义乃是使人生成为可能的一种学说;这种学说并宣称任何真理和行为都包含着环境和人的主观性。
8、那么,谁能证明我是借我的决择把我对于人的概念来加诸全人类的适当人选呢?我无论如何都找不出任何证明的;也没有迹象会使我相信它。如果有一种声音在叫唤我,我仍得自己去决定这声音是否来自天使。如果我认为这样的一种行为是好的,那也只是我自己的选择,说它是好的而不是坏的。
9、当我们讲到舍弃(abandonment)的时候——海德格所喜欢用的一个名词——我们只是说上帝不存在,我们必须去对它的一切后果。存在主义是极端反对以低的代价去废弃上帝的俗世道德论的。约在一八八〇年时,一些法国的哲学教授们企图建立一种俗世道德论,他们这样地说:“上帝是一个无用而浪费的假设,所以,我们废弃他。”然而,假如我们要有道德、一个社会以及法治的世界,那么基本的是要严肃地承认某些价值。它们必须要有一种属于它们的先验的存在。例如,诚实,不说谎,不打妻子,抚育子女等被视为先验的责任,所以我们要在这个题目上略为研讨,以证明纵然上帝不存在,一切道德价值仍然同样地存在着,仍然是附属于一个睿智的天国上。换言之——这就是我们在法国所称的急进主义的旨趣——假如上帝不存在,一切都不会改变;我们将重新发现同样的诚实,进步和仁爱,同时,我们将认为上帝是一种过时的假设,它本身会默然而逝的。相反地,存在主义者发现假如上帝不存在,则情形将是很难堪的,因为一切从睿智的天国发现价值的可能性将随之消逝。既然没有无限的意识加以思考,那么先验的事物将不再有什么用处。没有地方写着:“善良”存在,我们必须诚实,或者不得说谎,因为我们身处于只有人生存着的土地上。陀斯妥也夫斯基曾写道:“如果上帝不曾存在,任何事情都可被允许的。”而这正是存在主义的出发点。
10、萨特说,“自在”与“自为”的联系,依赖于“自身”;没有“自为”,“自在”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他说:“存在先于本质。”
11、「听任」或译为「遗弃」,意思“只是说上帝不存在,并且必须把上帝不存在的后果一直推衍到底。”萨特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如果上帝不存在,什么事情都将是容许的。”也就是说,上帝若不存在,就没有既定的人性,那么“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由此就可以推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12、考虑到中学生的很多作文题目都是与《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本书的内容有关的,而我之前也在讲作文的时候多次讲到过存在主义哲学,所以考虑之后决定向同学们推荐这本书。这是一本小书,正文部分只有35页,短得有点不可思议,无论是篇幅还是语言风格都是适合中学生读的。
13、萨特认为,艺术作品不停留在单纯对现实世界的陈述上,艺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艺术就是在以超越现实为目的运动中去把握世界、超越世界。
14、相反存在主义者认为,上帝不存在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因为随着上帝的消失,在理念天国中寻求价值的一切可能性都将消失。先天的“善”也就不存在了,因为再没有无限和的意识去思考它了。也没有一个地方写着“善存在着”、“我们必须诚实”、“我们决不能撤谎”,因为事实上我们生活在一个仅有人(而没有上帝存在)的世界里。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如果上帝不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这就是存在主义的出发点。的确,如果上帝不存在,任何事情都将被容许。结果人变得孤寂。因为不论在其内心还是身外,他都不会发现任何可以依靠的东西。他不能为自己寻找借口了。
15、“自为是一种非自立的(unselbstandig),即是我们所谓非实体的(non-substantialabsolute)。它的实在是有问题的(interrogative)。它之所以能够提出问题,就是因为它本身总是处于问题中。它的存在永远不是给定的,而是被询问着的,因为异存者的虚无性(thenothingnessofotherness)总是把它与它自身分开。自为总是悬而未定的,因为它的存在是一种永恒的延期(aperpetualreprieve)(德里达)。假如自为与它的存在一致,异者就立刻消失了,随之消失的还有可能性、认识和世界。这样,认识的存在论问题就通过肯定自在对于自为存在论优先性而得到解决了。”(萨特《存在与虚无》,p(中)7p(英)619)
16、不过他们毕竟无法彻底离开自己原有的背景,不管是出于残存的虚荣,或出于熟悉的习惯,他们的反对,往往还是只能在原有的菁英教育、文化架构下表达。像萨特这样的哲学菁英,他拿来反叛过去的哲学的方式,毕竟还是要回到哲学上,用新的、不同的、叛逆的前提与推论,建构一套完整的新世代哲学。他们没有办法真正扬弃哲学,就是简单地回到一种不需要哲学、不需要思辨的“存在态度”,就是主张用不需要哲学、不探究主义的方式存在着。
17、在这里,我的目的是要对存在主义所受到的一些指责,提出答辩。
18、“人性是没有的”,人是“自己认为的那样”,就是“我是谁”的问题,人是自己“愿意成为的那样”,就是“我要往哪里去”的问题。所以,萨特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取决于人的未来——“在把自己投向未来之前,什么都不存在”,“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理解了这个原则,书里很多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了。
19、固然,我没有选做亚伯拉罕,即便如此,在每一时刻,我也必须在行动上做出示范。对于每一个人而言,他每发生一件事情,都好像是全人类在用眼睛盯着他,并且要他用他的行为来引导他自身。每一个人都应当自问道:“我真是属于这样一类人,有资格使自己的所作所为成为人类的表率?”如果他不这样自问,那么他便是在掩盖自己的烦恼。
20、他说,人要在自我创造中展现自己的价值,选择可以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承担责任。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怎样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需要自己的选择,也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气,只有注重行动,对创造属于自己的“本质”怀有的信心,才可能创造想要的人生。
21、如果存在的确先于本质,人就无法参照一固定的和已知的人性去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另一方面,如果上帝不存在。我们会找不到什么价值或命令以证明我们行为的正当性。因而在光辉的价值世界里,我们找不到借口和辩解。我们孤零零一人,没有托辞。
22、这种痛苦,会导致人的“行动”,也就是人的自由选择。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被称为行动主义哲学,是有一定道理的。
23、1943年,萨特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一书。《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此书充分展示了其才华。这部著作里,“将人的意识(即虚无)与存在(即物性)对立起来,意识是非物质的,并由于这个特征而摆脱决定论。”
24、它也不是一种对人类的悲观主义描绘,因为它把人类的命运交在他自己手里,所以没有一种学说比它更乐观了;
25、自在存在是孤立的、纯粹偶然的、没有任何理由的、多余的,是荒谬的,恶心的。自为通过虚无化赋予自在以意义(使自在的变成“为我的”,不过这并不会导致唯我论,因为我不是实体)。
26、另一方面,如果存在先于本质,如果我们承认我们存在和我们构成我们的形象是同时的,那么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以及我们的整个时代都是适用的。这样,我们所负的责任要比我们想像的可能要大得多,因为这一责任涉及全人类。假如我是一名工人,选择加入基督教商业工会而不愿成为一名共产d员,并且成为了该组织的一员,那么,我会想表明人生好的事情是顺从,并想表明人的王国并非在这个世界上。这一件事情就不仅关涉到我个人,我同时想要一切人都顺从。因而我们的行动就涉及了全人类。再举一个更为个人化的例子。假如我想结婚生子,即使这一婚姻仅仅依据于我个人的情况、情感或愿望,我也是在一夫一妻制度下关涉到全人类而非仅仅我自己。因此,我既对自己负责也对其他人负责。我在创造一个我自己选择的人的形象。我在选择自己的形象时也选择了人类的形象。
27、(1)(法)萨特.他人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28、二次大战中,萨特从军,1940年被德军俘虏。第二年逃出集中营,与庞蒂、波伏瓦等左派知识分子积极参加抵抗运动。
29、萨特所说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即自由”;只有在自由选择的行动中,人才能变成自己所要成为的,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
30、因而,人类存在是模糊的:既被局限在边界之内,同时又超越了物质世界,令人兴奋。
31、萨特知道“文化救不了世,也救不了人,它维护不了正义”,维护正义还是得靠政治和军事力量。但文化这一“人类的产物”对个体的意义是极其深刻的——“把自己摆进去,从中认识自己,只有这面批判的镜子让他看到自己的形象。”如他所说,我们在读萨特的哲学著作时,多少能够从中读出萨特自己的影子。
32、不过这种社会在萨特看来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而且,萨特在这部论述文艺问题的著作中多次提及他的政治观点。
33、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只顺从我自己。
34、对艺术作品来说,萨特主张创作者不应诉诸自由以外的东西,比如诉诸情感。这就产生了艺术品的“纯粹提供”的性质;从读者来看,有必要驱除疏远自身自由的东西,从中解脱出来。因此为了欣赏美,“读者应该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
35、关于存在主义究竟是什么,目前我能找到的写得好的一本书就是《存在主义咖啡馆》,由英国的一位原图书馆管理员莎拉·贝克韦尔写的,可以说是作者在图书馆里潜心修炼十年的成果。这本书是关于存在主义的著作里为通俗易懂的,几乎把所有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哲学观点和他们的人生经历都巧妙地融汇到了一起,它在全球范围内的畅销也证明了它独特的价值。
36、首先,存在主义曾被指责为诱导人们安于一种绝望的无为主义(quietism)。因为如果每一条解决事物之道被阻断了,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视在这世界上的任何行为都是徒劳无益的,我们后就会走到一种瞑想的哲学里去。而更甚的是,由于瞑想是一种奢侈,因此我们的学说就不过是另一种布尔乔亚的哲学而已。在这方面,是特别受到共产主义者的指责。
37、再者,“构建‘主体——我们’”的思想使得爱中的我们可以在一种不再是我自己的未来谋划中谋划我自己。我们应该在心里保持着关于他人是一个自由的主体而不是一个客体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一味地试图占有对方,才能成为一个真实的主体,才有可能与所爱者形成强大的“我们”,从而能够更有力量和更有意义的存在。
38、(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这会产生一种不可避免的焦虑。)
39、然而,萨特毕竟无法去过热内那样的窃贼生活,加缪(法国文学家)也不可能化身为《异乡人》小说中的穆尔索,他们能做的,他们擅长于做的,是解释这种生活的来历,赋予这种生活意义——源自一套完整哲学思辨而来的意义。
40、萨特所说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即自由”;只有在自由选择的行动中,人才能变成自己所要成为的,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
41、除共产d人外的另一指责方是基督教,因为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不承认上帝立下的那些戒条和一切规定的永恒价值”,基督教就指责存在主义哲学“否认人类事业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42、自为存在(thebeingoffor-itself)
43、唯有当我们放弃了自己可能掌握真理的傲慢态度,躲在角落恐惧、颤抖地面对令人晕眩的现实力量,我们才有机会接近真理。
44、所以萨特认为:“散文作者是选择了某种次要行动方式的人,他的行动方式可以称之为通过揭露而行动。”因为揭露就是改变,依萨特看来:“作家选择了揭露世界,特别是向其他人揭露人,以便其他人面对赤裸裸向他们呈现的客体负起他们的全部责任。”甚至,他认为沉默也可以是一种谈话、揭示和行动的方式:“沉默本身也是相对于词语确定自身的。”,所以说“人们不是因为选择说出某些事情,而是因为选择用某种方式说出这些事情才成为作家的。”既然说话、写作是一种行为,作家通过写作揭露并因而改变某一种处境,他在这种处境中就不再是被动的,而写作则作为:“一个坚毅的意志、一种选择”、成为作家的“生存在这项总体事业。”02 为什么写作对有的人来说,其理由可能是逃避也可能是征服,但写作并不是达到这些目的的方式,其却偏偏选择了写作,萨特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在作者的各种意图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深的、更直接的、为大家共有的决择。”萨特认为,我们的知觉产生了这样的意识:“人是万物借以显示自身的手段。”即由于人的实在才显出万物的存在,才有关于人是使物得以显现的手段的意识。因为:“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了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状态之中。”我们的视线给予本身没有联系的山岳、湖泊、天空以统使之成为一个风景而存在。世界由于人们的每一个行为经常展现出新的面貌。但是,人是“存在的侦查者”,却不是存在的生产者。如果目光离开了风景,风景就从我们面前消失,但消失的不是风景本身,因为:“将要消失的是我们自己,而大地将停留在麻痹状态直到有另一个意识来唤醒它。”根据对知觉的这种考察,萨特确立了如下的命题:“艺术创作的主要动机之一当然在于我们需要感到自己对于世界而言是主要的。”而且,他从这个命题出发考察了艺术创作的种种问题。在这里要回顾在这一问题上的哲学思想前提。萨特提出了一个存在主义哲学的命题:“存在先于本质”。不管人们业已存在的本质为何种形式,人都不是由一般人性乃至神性而规定的存在,也就是说,人没有事先规定的本质。
45、萨特讲了一句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里面包含有两层含义——第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第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的自由,就要对所做的一切负责 ,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
46、让我们举例来看一看下列两种情况。你将会看到在内容的哪些方面相同,而哪些方面又有些差异。以《弗洛斯河上的磨房》(TheMillontheFloss)为例。书中写了一个年轻的女子马吉·塔利维尔,她是一个满腔热情的女子,而且她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爱上了一个名叫斯蒂芬的青年,而斯蒂芬却与一位不出众的女子订了婚。这位马吉·塔利维尔并非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为了人类的团结而牺牲自己,放弃了自己心爱的男子。而司汤达的小说《帕尔玛修道院》(CharterhouseofParma)中的人物桑瑟维利娜,她相信人的真正价值在于情感。她会说一种伟大的爱情是值得为之牺牲的;她也将会说那种将斯蒂芬与那位年轻的傻女子结合在一起的平凡的夫妇之爱是不合人意的。她将选择牺牲那女子以实现自己的幸福,也正如司汤达所表现的,她甚至准备为了情感而牺牲她自己,如果生活要求她这样做的话。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两种鲜明对立的道德。但我们认为二者是完全等同的事情。因为二者所设置的目标都是自由。
47、50年代,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由此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成为挚友。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48、(3)(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北京:三联书店,1987:5
49、随着这种变异的发行,就出现了一种有着奇妙的秩序的事物:尽管诗歌是由词语构成的,但它们却只是事物,而不是关涉着事物。诗人选择了诗的态度:“即把词看作物,而不是符号”。这样,诗人也是成了改革者和创造者。
50、因此,生存就是脱离过去,脱离现在,投向未来。进一步说,生存就是在完全自由的基础上在每一瞬间所作的自我选择。不受任何东西规范,也不规范任何东西,并且同过去、未来毫无共同之处。
51、萨特及其同代的哲学菁英,从胡塞尔(德国哲学家)那里得来翻转哲学对象的自信,否定哲学应该探讨现象背后的通则,进而否定多变、不定现象背后必有不变、贯通本体规则的假设,直接以现象,在时间之中,具备个体差异性的现象做为思考的起点。他们还从克尔凯郭尔(丹麦哲学家)那里借来了一套悖论:
52、这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无神论存在主义宣称,如果上帝不存在(尼采),那么至少有一种东西是先于其本质存在的,这种东西就是人的。
53、福柯的后一次访谈:“我想知道这关涉到什么”
54、人有选择的权利,人通过选择获得自己的本质。
55、哲学非但不帮助人武装正视存在,还提供了各种方便的借口,让人远离存在。他们如是指控哲学。也因而他们追求一条脱离旧式哲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