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为训是什么意思解释
1、后来我飞到了一所大学的中文系,当读到“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的诗句时,我才知道了自己从前的误读。
2、(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大脑简单”,贬义词。
3、的确,公历7月正是炎炎夏日、骄阳似火的日子。这句“七月流火”猛一看上去确实像是在形容盛夏炽热的气温,再比作迎客的热情,也可以说是顺理成章。(不足为训是什么意思解释)。
4、(示例):他才思敏捷,看到约稿邀请,一挥而就,文不加点。
5、在“不足为训”这个词语中,关键的是“训”字,“训”在这里不作“教训”解释,而是“典范、法则”的意思。如此,很容易断定“不足为训”的意思为“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可是,上面的句子都理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跟要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6、(成语出处)出自明·胡应麟《诗薮》:“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解释为不值得作为效仿的准则。
7、(解释)指用花言巧语和谄媚伪善的面目讨好别人。
8、(解释):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水平,也作“升堂入室”。
9、(解释):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困。
10、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11、我们常常在写作或是说话时不小心用错成语,引错典故而闹笑话,很多都是常见的误解和误读。看看下面的20个文史常识和成语,你有误用过吗?
12、例句:李老师上下班从不坐车,他风趣地说:“我这是安步当车,自享其乐。”
13、秦始皇之前的统治者,相对还比较谦虚。那时的诸侯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者,谓自己不能得众也;“寡人”者,“寡德之人也”;“不谷”,谷为食物,可以养人,乃善物,“不谷”即“不善”.由此可见,在秦始皇之前,统治者至少在表面上远远没有那么高傲自大。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统治者才开始感觉到不需要再如往常那么谦卑了,于是,“朕”也就应运走上了“唯我独尊”的不归路。
14、(解释)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15、(误用):常被误认为是“不能刊登的言论”。
16、(解释)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17、(示例):任何方案的拟定,主事者都不宜先入为主,师心自用,要取决于大多数人的意见。
18、“衣冠禽兽”原是褒义。其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
19、(误用):易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或做法)”混用。
20、有人望文生义地认为,“平天下”就是平定天下,是和武力联系在一起的,总和沙场联系在一起。但这是误解,“平天下”的意思是“使天下平定”,更接近于一种治国之道。
21、(解释):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22、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曰:莘莘征夫,每怀靡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
23、(解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出人意料,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24、“人浮于事”原为“人浮于食”,语出《礼记·坊记》。其中有句:“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注称:“食谓禄也,在上曰浮,禄胜己则近贪,己胜禄则近廉。”
25、(解释)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困或俭朴。
26、(示例):你在做决定的时候总是这样犹豫不决、首鼠两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