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将军镜头分析
1、然后把每个镜头的内容、场面调度、运镜方式、景别、剪辑、声音、画面、节奏、表演、机位等都纪录下来,后总结一下。拉片就是抽丝剥茧地读电影。是提高专业修养的必要方式。
2、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这一时期的美国社会背景。美国历史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美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一个分崩离析的时代。继冷战和军国主义之后,肯尼迪、马丁.路德.金以及其它政治行刺和水门事件,使美国人对美国政体的信念产生了动摇。人权运动带来了黑人和学生的造反运动。而黑人的人权运动继反对种族隔离的要求之后,提出了要求种族隔离的口号,即黑色政(blackpower),并在1967年发展到在底特律、芝加哥,甚至在首府华盛顿等城市,黑人拿枪上街,和警察发生枪战。而大学生则停课闹革命,在校园里造反,政府出动军警镇压,前后打死了四名大学生,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另外就是侵越战争的失败在1970年已成定局,美国第一次无可争辩的失败。美国青年纷纷拒服兵役,当众烧毁兵役证,拳王阿里就是在那时因拒服兵役而被判入狱的。这次在美国军事史上的第一次彻底失败,甚至使一向以美军胜利出击为大团圆结尾的战争类型片也告破产,面对着越战失利的现实,战争类型片已无法继续存在。一部于1968年拍摄的宣扬越战的《绿色贝雷帽》(GreenBeret),尽管仍是由一向扮演美国英雄的约翰.韦恩(J.Wayne)主演,但依然遭到了票房的失败和评论界的非难,评论界把它称作战争片的后灭亡。
3、室内,静,巴顿在着装,我们看见,他的钢盔和马鞭在背景的台子上摆着,还有他的念经台靠墙立着。注意听音乐,接连敲出1和低八度的5的定音鼓在四下之后,管风琴奏出主题(11231),再接两声定音鼓,切。其实定音鼓在这一段落的第一个镜头就开始了,不过很轻,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可是从现在起,可以十分注意定音鼓,每个镜头的切都是在定音鼓的点上,镜头中的人物的每个显著的动作也都是在点上的。
4、如何成为数字货币投资高手,打造自动盈利系统?抓住项目财富保障趋势!
5、《 勇闯夺命岛》反恐片段/特种部队第一次潜入小岛
6、巴顿开始演讲。其内容就是吹嘘美国人能打仗,从来没有输过。我觉得有军事哲学思想的就是他的第一句:“没有一个蠢杂种赢得战争是靠为国牺牲的,他是让对方的那个杂种为他的国家牺牲而赢得战争的。这是精辟的一句话。有人赢得战争是靠死人死得多。训话就不必多说了。我们注意到,当巴顿在台上讲话时,他是来回左右走动,摄影机位慢慢往前移,景别在他演讲结束说后一句话时,成为此段中大的特写,然后他转身下台,结束,音乐起。这是一个漂亮的节奏结构。同时他的上下台动作,向前迈四步,和在台上左右横移,形成了一个立体的长宽高的运动,展示了一个立体空间,这也正是好莱坞电影儿的窍门。人是生活在立体空间之中的,所以人习惯看立体空间。 让我们进一步研究一下这个段落是怎样拍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拍。(再提醒读者一句,重要的不是拍什么题材,而是怎么拍。雷锋的故事谁都能拍,但是不同的人拍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7、他跟着电影的主创人员观摩,从基本功开始学起,“从摄影机里看什么是广角,什么是望远镜头”。观摩电影时,他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分析学习,甚至要弄明白,不同亮度的镜头都是用什么滤色片来拍的。
8、我们以《看不见的客人》为例,来聊聊这部电影。
9、为了塑造性格鲜明的巴顿形象,影片采用了对比方法。与巴顿不同,布莱德雷和蒙哥马利是另外类型的将军。布莱德雷是一个理性的将军,正如他自己对巴顿所说的:“我打仗是因为他们训练我打仗,你打仗是因为你爱打仗。”他老成持重,斯文,有政治头脑,没有诗意,却更善于协调关系,做了集团军司令。事实也证明,他被授予五星上将,而巴顿却只是四星上将。蒙哥马利在影片中被丑化以衬托巴顿。巴顿走路、敬礼的动作严正规范,而蒙哥马利走路摇摇晃晃,敬礼五指分开,毫无大将风范。然而,战争结束后,蒙哥马利得到了女王的接见,成为英国下任帝国军队的参谋长,而巴顿却因失言被解除军职,离开他视为生命的军队。布莱德雷和蒙哥马利在性格和命运上与巴顿的对比恰好使巴顿的性格更为突出。
10、《勇敢的心》——讲苏格兰威廉华莱士反抗英国的,都得奥斯卡了,不用多夸;
11、 对于编剧,电影里的时间、事件、情节点、人物关系、矛盾冲突、把打动自己的片段或者场景的台词记下来,拉片对于编剧是在印证故事结构论的一个过程,这过程如同故事的正反题,不断考验其内心的编剧理论。对于编剧,拉片大的作用是加深对故事结构的感受。
12、“美感”并不一定是画面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在这部电影里,场景的“美”更是一种具有主观性的广义概念,人们路过浸泡在泥水中的尸体,遍地横行的老鼠,肮脏的腐烂物,这些场景还原了战场的真实生态,极具冲击力的道具元素给人很强的代入感,和对于感官的直接刺激。后期士兵横穿战场的场景也是如此,青蓝色的天空,深绿的草坪,以及不断冲向前方“送死”的士兵,主人公为了阻止这场阴谋只能狂奔,这一场景给人带来的美感是基于它本身画面意义之上的,具有生机的景色与不断冲向死神的生命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从而达到一种震撼性的美感体验。
13、其实同学们需要去掌握的不是简单的“远全中近特”,更多的是要学会去理解景别,理解它叙事的节奏,以及叙事的风格。这一点对于我们去分析电影,乃至写影评,都是至关重要的。
14、他其实不是瞧不起朱可夫元帅,而是瞧不起整个的苏联军队。
15、那么我们再把所有上面提到的因素集拢起来,就可以清楚看到创作者的意图。画外空间的声音所暗示出来的那批人始终没有露面,而摄影机固定机位的取景,正是观众席的视点。摄影师尤其注意不让讲台出现在画面中,巴顿大多是脚踩画框底线,这是一个专心聆听的观众的视点。然后巴顿后还看着镜头,这样观众就明显地感到他们占据的正是那讲台下的空间,这样就迫使观众与影片中的听众认同,即观众是和他们一起在听巴顿的演说。 影片开始的六分半钟,是巴顿登台向士兵发表鼓动性的演说,这就完全揭示了影片制作者的意图:对青年观众进行宣传鼓动工作。这一意图在序幕中贯彻始终,并且体现在每一个镜头的视听因素的处理中。
16、北京电视台马青老师针对参加沙龙的会员朋友自己拍的视频做了点评和指导。不仅指导大家如何在镜头间衔接,还就如何转场、如何配乐等方面为大家做了精彩讲解。马青老师告诉大家,动物类视频要注重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科普性和艺术性。前期拍摄主题内容的素材应该多一些,包括被拍摄主体的各种景别镜头,能成组,各种环境景别镜头包括所需的空镜头,再有就是所需的特技镜头,比如延时摄影,高速摄影,空中摄影,水下摄影,稳定器的移动摄影等,所有这些镜头基本画面清晰,运动平稳,构图适当,色彩均衡,环境音或同期声清楚,为视频后期制作提供完备的素材基础。在拍视频前好有想法和准备,要拍什么,怎么拍?事先定个调子,有想法的去拍,后期再加工就会更有目的性。
17、近景镜头的画面内容趋于单人物占据画面绝大部分,背景与环境特征不明显。它可以让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制造交流感。
18、不过名声与水平有的时候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巴顿的领导行为虽然说起来色彩斑斓,但与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这两位老领导相比,自然又不在一个层面上,显示出得失参半的特征: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
19、“视”是指看到的画面,“听”是指听到的声音。而画面与画面、声音与声音、以及画面与声音之间的组合关系,我们把它叫做“剪辑”,也就是蒙太奇(Montage)。因此,视听语言主要包括三大板块:①画面②声音③剪辑。而“画面”又包括景别、角度、构图、光线、色彩等等,“声音”又包括人声、音乐、音响等元素,剪辑又包括了多种声音和画面的组合方式。今天我们主要来讲一讲『景别』。
20、沙龙友情邀请了中动协生态委秘书处副秘书长、鸟网常务副总版主陈龙、中动协生态委特邀顾问、鸟网艺术总监北京老叶、北京电视台马青、山西传媒学院周大强(北京电影学院在读博士)一起与参加的会员朋友们热情座谈。
21、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电影界工作”,在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影艺术译丛》杂志担任翻译编辑,后来,又成为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外国电影研究室资料员。文革结束后,他在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担任资料员。1981年起,他开始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
22、接着巴顿向前迈了四步,立定,敬礼,响起美国陆军的升旗军号。影片制作者就利用这升旗的时间,用十几个镜头,通过视觉语言塑造了巴顿的视觉形象:雄纠纠的戎装,包括马裤、马靴和钢盔,白眉、琳琅满目的勋章、结婚戒指,天主教教皇赠给的戒指,象征着军纪的马鞭,象牙把手枪,美国装甲第三军的军徽、炯炯有神的眼睛、四星上将(注意:其实是德国投降后国会才把他升为四星上将的)。从这前一分半钟,观众已经获得许多印象深刻的信息,可一句文字语言都没有。 升旗仪式结束,巴顿说了一声“坐下”,我们听见台下的人坐下的声音。请注意,在这整个开场的六分半钟里,我们只看见巴顿和听见听演讲的士兵的动作声音,没有见到另外一个人。为什么,下面再讨论。
23、但他又说:“我是一个不倒翁。接着干,再来。”
24、网友在他的博客里留言批判他,他一条一条地回应,反驳。他的学生、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教研室主任薛燕平对此有些无奈,劝他,“理会那些人干嘛呀”。但周传基仍然跟网友斗嘴,乐此不疲。
25、他专门叮嘱:“你们考试写论文,可以写任何观点,就是不能有我的观点,因为我的观点还需要你来告诉我吗?”
26、出言粗鲁、毫无教养,既伤害了一起浴血奋战的同盟国友军,又制造了不和谐的两国裂痕,真是丢尽了美国人的脸。
27、著名心理学专家纳季拉什维利认为,听众对宣传者的肯定态度同提高宣传效果是密切相联的,如果对宣传者持反感的态度,则会削弱宣传者的作用。“自己人效应”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心理学家认为,不同人群因为语言、行为规范不同,相互之间的交往往往存在着障碍,比如《故乡》中的润土与迅哥,他们在少年时代有滔滔不绝的话要说,而二十年后再见面时,由于各自身份、地位、经历的变化,使得二人变得无话可说了。其原因是二人所属的社会群体发生了变化,使得二人从“自己人”变成了“陌生人”,二人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障”。
28、《巴顿》就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问世的。请不要忘记,同样的情况,曾在我国举行的第一次美国电影周上公映的那部好莱坞电影儿《猜猜谁来吃晚餐》也是在这个时代(1967)拍摄的,而它的内容是和当时反政府的人权运动中的黑人解放运动所提的口号黑色政权是对着干的,也就是说,当黑人解放运动提出种族隔离的口号时,这部影片却说我们通婚吧。中文字幕是在香港打的,字幕有意把该片对话中两次提到否定黑色政权的话取消了。我们开口闭口坚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但实际上却在替反对我们意识形态的作品做宣传。 乍看上去,这部讲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的影片似乎是游离于当时的社会政治之外的,因此它更象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的传记体影片,于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它首先是一部好莱坞影片,是一部拍摄于1970年的好莱坞影片。这种忽略就必然导致人们对该片错误的价值判断,而这也正是好莱坞所希望发生的,只因任何赤裸裸的说教都必然会引起观众的反感,从而也就无法达到其真正宣传目的。好莱坞精于此道。在好莱坞有一句名言,“说教吗?租一间礼堂去。”于是在巴顿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幌子背后,是一个浸透了全套好莱坞价值体系的、一个赖以达成好莱坞神话的巴顿。这个神话就是英雄崇拜。 该片的主题是美国的尚武精神。美国政府虽然没有一个掌管意识形态的宣传机构来制定文艺作品的宣传政策,但是从生意经出发、因而以社会的集体文化观念为基础的好莱坞制片业,是从不违反美国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的。此外,好莱坞拥有一批喜欢看战争片以及崇拜个人英雄主义的观众,满足这批观众的要求是它的财源之一。所以它选中了反法西斯战争中,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战争英雄巴顿将军的一生为题材,以唤起美国青年的战争冒险精神。这样,巴顿传记的题材既躲开了越战这个有争议的、棘手的敏感题材,又带有浓厚的反共色彩。要知道,不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什么分歧,对美国人来说,共产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更何况在七十年代初,冷战局面尚未结束(古巴导弹事件刚过去不久),这些问题对美国观众依然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巴顿是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早在一次大战期间,他所率领的坦克旅就在圣.米哈依尔战役中立下战功,他本人荣获英国服役优异十字勋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率领了第一支美国参战部队在北非登陆。而后,他的第三军在第二战场上又是一支屡建战功的主力,尤其是在巴斯东为101师解围,以及殴打患炮弹休克症的士兵事件,使他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甚至象我这样经历过二战的远在东方乡下的中学生也知道巴顿。他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美国能够打硬仗的指挥官。 在好莱坞导演笔下的这个神话人物可以说是美国式的三突出的人物。电影读解能力比较强的人会发现,给巴顿的镜头大多数都是微微上昂,导演不仅把他的英国竞争对手蒙哥马利有意先了一个比巴顿矮小的演员来扮演,而且在两人处于一个镜头里的时候,机位取景有意造成巴顿比蒙哥马利高出一头,在麦西纳入城的那个段落里特别明显。另外有一个违反了生活规律的手笔,即巴顿打飞机。德国的亨格尔俯冲下来扫射时,巴顿毫不躲闪地义开两腿对准飞机用手枪对射,而德国飞机机枪的弹着点从远处一直延伸到巴顿两腿之间的后面,那他还不被子弹辟成两半?刀枪不入,但在连续的短镜头之中,观众不容易觉察。只引起了赞叹。还有巴顿打士兵后,艾森豪威尔要他下部队去做检查。他在做检讨前,先在教堂祈祷。摄影机采取了低机位,巴顿跪在祭坛前,天主在上,巴顿在下,这是符合他们的宗教信仰的,但是这个低机位设得很巧,当巴顿跪在那里时,低机位的摄影机与他持平,但是当巴顿站起来时,摄影机往上跟摇很自然地形成一个巴顿的大仰拍。检讨前用大仰拍?导演的POV(即视点态度)就已经十分明确了。别忘了,机位一摆,创作者的态度就定了。你为什么把摄影机摆在这里,不摆在那里,你有你的想法,你有你对镜头中的事件的态度。当他走出教堂后在皇宫的院子里行走时,导演终于用了一个大俯拍,而且这是全片中大的俯拍。我觉得它在整个影片结构的节奏曲线中所处的位置极为准确,它跟下一段落的巴顿暗的面部镜头(暗的光)在节奏曲线上是相呼应的,是符合剧情发展的。不过这个镜头的取景是例外地以静态的绘画构图为准。严整。两侧是均匀的宫廷,前景是宫廷的投影,在画面上方两侧斜停着两辆坦克,一左一右。巴顿的极小的身影从正中徐徐移动。威严庄重。虽然是大的俯拍,但毫无贬意。当他走到检讨的平台时,升降机上的摄影机从持平开始,一面向右跟摇,一面升起,后成一个大俯拍。可是当巴顿一开口时,机位立即跳到平台下仰拍巴顿,太阳在他的后面,几乎形成光晕。导演找到了仰拍的根据,因为巴顿的第一句话是,“你们知道有人要我到这儿来让你们看到我是个狗娘养的。”这句话引起全场哄笑,巴顿胜利了,检讨的气氛全被这句话破坏了。摄影机也就赖在那里不走了,一直保持仰拍,直等到巴顿的检讨说到“我承认我的方法是错误的”,当错误两字出现时镜头才切到从巴顿背后拍的大俯拍。但等这两字过后,又立即回到原来的仰拍机位。然后等到第二次巴顿又说,“希望你们接受我的解释和--(镜头切到大俯拍)道歉。” 镜头马上又切回来,巴顿转身,说了一句“解散”。这段极有趣,导演的POV太明显了。他是那么舍不得离开仰拍镜头,那么不愿意贬巴顿。这是关于巴顿这个神话人物的三突出的实例。
29、与巴顿在二战中并肩效命疆场的蒙哥马利元帅曾这样说过,“历史上伟大的军事统帅,都是那种既对战争技巧和作战指挥具有深刻的认识,又注重并能激发士兵精神和品质的人”,如果说巴顿尚不是统帅级的人物,在洲际战场层面的指挥才华得不到多少机会验证的话,那么他激励士兵奋勇杀敌的本领却是超乎寻常,令人啧啧称奇。
30、众所周知,电影与戏剧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在剧院观看舞台剧,那么对于舞台上所呈现的内容,每个观众所注意的点可能都不一样。观众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31、他不尊重麦克阿瑟能行么,而且有一次两人一同走上阵地,一发炮弹飞来,巴顿不由自主的后退了几步,而麦克阿瑟却是站在原地一动未动。